第五幕
馬林斯基在倫敦
2014年7月,馬林斯基芭蕾舞團訪問倫敦,演出了兩星期,動員了全部精英,只是Valery Gergiev沒有御駕親征,其實他同時也是倫敦交響樂團的指揮。不用說,演出結果不受好評。倫敦也是芭蕾重地,馬林斯基自然認真演出。我雖然是馬林斯基的常客,也願意付更高的票價,一共看了四場,其中兩場是Vishneva主演的,另兩場則是看Lopatkina。很簡單,即使在聖彼得堡,也不容易在短短的時間裏看到兩大巨星的四場演出,所以我去了。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Prokofiev/Lavrovsky)
2014年7月28日看《羅密歐與茱麗葉》,Diana Vishneva和Vladimir Shklyarov主演,打開了這次巡演的序幕。通常配Diana演Romeo的Konstantin Zverev演配角,另一我喜歡的配角又是Nadezhda Batoeva。
Vishneva是當今公認的茱麗葉權威演繹者之一,不過她在美國芭蕾舞團跳的是MacMillan的編舞版(1965年),那也是倫敦英皇演的版本。但馬林斯基作為此劇的首演劇院,用的仍然是1940年的Leonid Lavrovsky原版,同樣的佈景與製作。不幸這版本已相對落後了。
羅茱一劇太多羣戲,而且多半是行行走走沒勁的羣戲(不像La Bayadere及《天鵝湖》那種有陣形和具技術性的羣戲),鬥劍的場面既假又長,真的看厭了。這點即使以MacMillan之能也不能解決,放在此老套版本裏,不停的碰碰撞撞真是悶戲連場。幸虧我予以“容忍”後,看到Vishneva那晚無懈可擊的En pointe(足尖)快速“碎步”,輕柔如水的身形,加上她幾乎絕對配合每個音符的音樂感,和演戲的投入,一個絕對天真少女的形象就以完美的技巧呈現在眼前。要說的是她真的像少女,而前兩天看Tamara Rojo在《夢偶情緣》(Coppelia)就不像。我想到很多舞評都常會偏於這類“演得像不像劇中人”,或關於舞者的戲劇演繹的討論,我覺得這樣評舞是捨本逐末之舉。芭蕾舞是舞蹈,最重要的是腳下功夫,乃至於整個身體的舞蹈語言。羅茱這樣的近代芭蕾,的確需要“演”的成分,但關於演,不論Juliet、Giselle、Nikiya、Martha……幾乎甚麼角色都是19歲少女,而芭蕾舞的明星很少是小於30歲的。我那天看到的V娃,主要還是看她的“舞”,演的一環雖重要但只是次要(儘管Vishneva是最能演的舞蹈員)。要不是我們認識她,否則她在台上真的活像個少女。
Shklyarov是Vishneva在馬林的老搭檔之一(他配Tereshkina更多,因為Vishneva在馬林登台不多),V娃的另一御用搭檔是這場戲也出現的Zverev。Shklyarov已是馬林男舞蹈員中的巨星。他的舞也很好,露台一場有很好的技巧表現,只是沒有MacMillan或Nureyev編舞版的好看。這場演出,舞蹈的一環是一流的,可惜馬林在“MacMillan的地頭”呈演了比較老化的製作。
中場碰到來自聖彼得堡的俄國芭蕾朋友,其中一位竟問我,剛才演茱麗葉的朋友那女孩跳得不錯,她是誰?哈哈,她正是我最喜歡的新一代馬林新秀,Nadezhda Batoeva,這位與馬林斯基很有關係的俄國朋友竟然問道於我。Batoeva是Second Soloist,相信不久就能升為First Soloist。她是明日之星。今次馬林之行由此劇開場,但由她主演壓軸戲,雖然她只是二級獨舞員,不簡單。
《天鵝湖》Swan Lake
(Tchaikovsky/Petipa)
2014年8月4日看《天鵝湖》,雖然幾個月前才在馬林2院看過同一製作,而且那天的配角包括同樣的大多數人。又見Batoeva太好了,而且上次看La Bayadere演主角而技巧令我震驚的韓國人Kimin Kim也參演(他已升為首席,論技術他肯定勝過主角Evgeny Ivanchenko)。在無數的“天鵝”中有很多我略識的名字。其實馬林斯基的偉大,主要在於“舞”的一環,其Vaganova訓練出的羣舞員,很多放在遠東已可以當台柱了。
馬林的《天鵝湖》有Jester一角,上次和今次看,都由Vasily Tkachenko演,這是一個賣弄技巧的角色,可以招來特多的掌聲。Kim和Batoeva今次有點大材小用了(但Kim在幾天後跟Alina Somova演的《天鵝湖》當主角,而Batoeva則在一場《灰姑娘》(Cinderella)中當主角)。今次Lopatkina配Ivanchenko,大概因為是老搭檔之故。
之所以又看《天鵝湖》而且是同一製作,我看的是Lopatkina。她和Vishneva在馬林地位超然,但兩人風格不同,範疇也不同,所以據說“沒有競爭的關係”。難得的是我今次能在短短時間內連續看她們的演出。Diana跳遍全球還容易看到,Lopa難遇,去年她隨馬林去過天津,2800元人民幣的票嚇走了我,在國內看氣氛也不一樣(或應說不對)!我看芭蕾不買便宜票。這次120鎊的票也貴但不離譜。座位選得好,看得過癮。
Lopatkina的白天鵝Odette是無懈可擊的所謂權威演繹了,也許因為名氣太大,她一出來就有鎮壓全場的氣場。可惜男主角Ivanchenko演出平平。在馬林,他和Danila Korsuntsev都是Lopatkina的御用舞伴,Danila較好,可惜這次不是他演。Ivanchenko演出時沒有明顯差錯,只是他像“公事公辦”,舞后級的Lopatkina卻完全投入,施展出渾身解數來。
說實話,巨星當時已41歲了,也曾受傷息影幾年,我對她演黑天鵝Odile要做的“劇烈運動”有些擔心。看錄影,她那2008年的演出,技術上也非無懈可擊。可喜的是我的擔心是過慮了。這一晚,Lopatkina的演出在最高狀態。32轉的揮鞭轉以前後絕對一致的動作完成,而且立足點看不出移位,我太高興了。也許要說的是,2008年的Fouettes,她混合了一些炫技的Double Fouettes,這次全是較易的單轉,但沒關係。是日指揮的節奏稍慢,也許會不那麼吃力。其實她在2008年的揮鞭轉也不是完美,今次反而比八年前更令我滿意。Lopatkina不是一個Virtuoso ballerina(技術派舞蹈員),不以技巧著稱。這是一場最高水準的《天鵝湖》。這樣高水準的演出我願連看三場。
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駕臨倫敦的高文花園(Covent Garden),不論劇團和劇院,都勉強可說算是門當戶對。為了征服英國觀眾,演出者的賣力應是當然的。這也是我在倫敦也要看馬林斯基的另外一大理由。芭蕾舞蹈員也是人,到不重要的場地(如奧德薩和香港,哈哈),是偶會欺場的!
Balanchine專場《阿波羅》Apollo
(Stravinsky–Balanchine)
2014年8月10日的Balanchine專場演兩部戲,這場戲也可以說是現代舞,可是它是現代芭蕾,舞步都源於芭蕾章法,不像早前看的Solo for Two,滾地葫蘆也是舞。儘管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編舞大師Balanchine,一生主要在紐約工作(創辦及管理紐約城市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也儘管他的作品在“祖家”聖彼得堡的演出還是較近期的事(“後基羅夫時期”),但大師在馬林斯基通常“非常古典”的範疇中也極重要。難得馬林斯基該次倫敦巡演排出這個節目(而不是比方說,演另一場《吉賽爾》)。
當初我不是很喜歡Balanchine,因為我追星而他的編舞摒棄明星,他自己才是唯一的明星。過去在他生前我也曾一再有機會到紐約,看隔壁大都會的ABT的《天鵝湖》之類,連法雷爾(Suzanne Farrell)這樣的Balanchine女神也沒看過現場,後悔莫及啊。現在太喜歡Balanchine了,因為他寫的羣舞,每個人都像獨舞員,技巧要求特高,只是他不喜歡像Petipa般的“為炫技而炫技”罷了。
Apollo我第一次看,Ratmansky的音樂竟然古典而溫馨,而Balanchine配上典雅的舞步,在平易近人中達致感人的效果,這也許才是最高的編舞藝術?馬林斯基的演出永遠是一流的,而我竟然碰上特別喜歡的Kristina Shapran,她從德國回歸,剛加盟馬林為一級獨舞員。Alexander Sergeyev演出也不錯,當然,我有權貪心地想,要是由昨天看的Shklyarov演Apollo或者……此戲的佈景和燈光都很漂亮,可不是一般現代舞的節約版本。
《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Mendessohn/Balanchine)
Uliana Lopatkina,Anastasia Matvienko,Andrei Vermakov,Filipp Stepin,Viktoria Krasnokutskaya & Yuri Smekalov; Viktoria Brilyova & Kamil Yanguerzov; Oxana Skorik & Konstantin Zverev
我非常辛苦地破格抄下上面這許多我讀不出的俄國名字,是因為每人在《仲夏夜之夢》中都有重要戲份,演出都真正一流。《仲夏夜之夢》有點像Balanchine的另一名作《水晶宮》(Crystal Palace),有幾對雙人舞的舞伴,技巧需求極高。全劇節奏極快,目不暇給。而馬林斯基又再證實了他們擁有最多最好的各級舞蹈員!
Lopatkina飾Titania,沒有更好的了。她在此劇的舞蹈不難,但難的是每一步都如此優雅,舉手投足都是好戲。這裏Anastasia Matvienko(Denis之妻)的演出也極精彩,一再呈現了一流的揮鞭轉。Oxana Skorik和Konstantin Zverev的第二幕雙人舞也非常好。
這戲分兩幕,音樂上除了用Felix Mendelssohn的《仲夏夜之夢》的全曲外,還加上Mendelssohn的多首其他作品的音樂,結合成分為兩幕的一部芭蕾劇。剛在另一戲院聽了兩場現代舞的所謂音樂(Push/Solo for Two,見下文),聽Mendelssohn的音樂是遲來的解脫。
今次馬林斯基樂團的演出極佳,在Gergiev的訓練下,這是世界最好的兩個歌劇院的管弦樂團之一(另一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其成員很多就是維也納愛樂團)。音樂需要的兩個女高音和合唱(本地合唱團),也不省。記得第一天7月28日所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樂團意外的竟然“落筆打三更”法國號走音,使我還以為這是Covent Garden的駐院樂團(哈哈)。
Apollo的休息時間和坐在我旁邊的女士交談,她是加拿大人,曾在華埠士嘉堡(Scarborough)當過護士,認識很多中國人。難得她退休了,竟然來倫敦看馬林斯基,她告訴我Back Stage Tour最值得看。但你以為她是芭蕾迷就錯了。在Lopatkina的演出時我偶見她睡着了,被喝彩聲吵醒,她加入鼓掌如儀。真是罪過,儘管我同情她大概鬧時差。我是早到兩天調好時差的。也要說,一個不懂芭蕾舞的退休護士竟然一個月前花一百多鎊買票觀光,可見洋人比我們會享受生活啊,而我有理由相信她不知Lopatkina是誰!倫敦作為世界頂尖遊客都市,很多觀眾就是這樣,場內普通話和粵語對白一定有。純以舞論舞,與倫敦和皇家芭蕾舞的藝術水準比較,不但聖彼得堡和馬林斯基高出一籌,觀眾水準也不一樣。倫敦太多遊客了,英國的芭蕾文化也不像俄羅斯,俄國人(近年我交了不少朋友)流着芭蕾舞的血液,幾乎誰都對芭蕾舞有點認識,Ballerina是最令人欽敬的職業。始終覺得英國雖然算是有音樂和芭蕾舞文化的國家,總是比上不足。單看賣12鎊的場刊,封面照片大概貪顏色對,用了Yulia Stepanova飾火鳥的大照片,而她只是一個低級的領舞者(Coryphee)而且這次訪英沒有來,而舞評的焦點都重視Xander Parish,馬林的二級獨舞員,為甚麼?只因他是全團唯一的英國人。英國後來還出了他的傳記,這就是英國的文化了。
《灰姑娘》Cinderella
(Prokofiev/Alexai Ratmansky)
這次馬林斯基倫敦之旅的壓軸戲是三幕劇的《灰姑娘》,演三場,2014年8月15日首場我三個月前買票時公佈的演出者是Diana Vishneva、Vladimir Shklyarov和Yekaterina Kondaurova,三個Principal首席的鋼鐵陣容,結果進場拿到演員表,才知道演出者是Vishneva、Konstantin Zverev(一級獨舞員)和Anastasia Petushkova(初級獨舞員),不知是否要把號召力分配到Batoeva主演的一場?但你無權抗議。這是芭蕾舞常見的情況。撇開跳舞易受傷的因素不說,最後陣容經常有很多變數,只要仍是Vishneva演就一般沒得說了,其實即使她也不演,也沒得抗議。記得30年前我曾一早買票看英皇的《吉賽爾》,公佈演出者應是Lynn Seymour和Nureyev,結果我在台上看到的“不幸”是Leslie Collier和Wayne Eagling。也記得這場演出結果令我出乎意料的滿意,至今難忘,但同樣難忘的是我失去唯一看Lynn Seymour的現場機會,要知道我是幾個月前買票的。而儘管Nureyev的身價比替身高得多,可是戲院不會給你退一分錢。
幾天前的一場Ashton的《瑪格麗特和阿曼德》(Marguerite and Armand),也是原本Vishneva/Shklyarov的匹配,但換了Zverev。那場戲我沒有看,因為不好看,是Ashton寫給當時已年老力衰的Fonteyn的,以後也幾乎沒人演,直至後來也是退休了的Sylvie Guillem偶演它(我在北京看過,見下文),可是今次在倫敦卻先後由Vishneva和Lopatkina演(那兩天的主戲是《火鳥》(The Firebird))。在此一提是因為我看到英國舞評說,Zverev的技術雖好,但演戲的功力不足,未能充分表現劇力,儘管Vishneva施展出渾身解數,總的結果也不能說完全令人滿意。不過,《灰姑娘》這部戲的男角不同Armand,是比較沒有性格要求的,Zverev的技術尤其跳躍是不錯的。後母一角雖然演得也不差,和重量級的Kondaurova當然不能比。配角中的Ekaterina Ivannikova和Sodoleva的表現倒不錯,尤其是前者的Kubishka一角,雖然是丑角但她演得可愛。由此也似乎再次窺得馬林斯基的強大,這些出色的舞蹈員都不過是低級獨舞員Coryphee!
Ratmansky版本的此劇於2002年3月5日首演,主演者正是Vishneva,她堪稱此戲的權威演繹者。那天的演出是她一貫的高水準,高度的投入,只是她的灰姑娘並不楚楚可憐,在V娃的演繹下好像她一早就自知“必定飛上枝頭作鳳凰”似的,也許觀眾有這感覺,也一部分來自知道她是大明星?不過,她是自始至終極有自信、看不起一對傻姐妹的灰姑娘。第三幕最後一場的雙人舞非常精彩,儘管舞伴不是Shklyarov。Zverev是Vishneva在馬林的御用舞伴之一,應是V娃提拔的新人。一年多前我看他配V娃演《吉賽爾》時他只是二級獨舞員,現在已升為一級獨舞員了。
Ratmansky的版本,舞蹈和佈景效果都不錯。羣舞這重要的部分,舞蹈編得很有詼諧的效果。當然,也有論者認為全劇的編舞只是把芭蕾文法的招式炒雜碎放在一堂,Ratmansky作品也太多了。我想到現代芭蕾的羣舞,一般都遠不及古典芭蕾羣舞那麼好看,因為後者有固定章法與技巧表現,但Ratmansky的羣舞是有看頭的。當然,Balanchine的羣舞是最好看的。這裏的羣舞起碼遠比《羅密歐與茱麗葉》那亂作一團的好看。女舞蹈員全體En Pointe(用足尖)在舞台走動就有非常諧趣的效果。此戲是大製作。
這也結束了我在倫敦看的四場馬林斯基演出,我想我不久又會在聖彼得堡的舞台看他們。現在因為西方的制裁,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酒店較易訂房,票也應當容易買得多,不用受氣買Agent炒高兩三倍的票。尤其盧布貶值,等於有折扣看戲。哈哈,制裁對我有利。今次馬林在敵國倫敦的演出大受歡迎,即是觀眾絕不參與政客的制裁。我也相信今次馬林斯基在倫敦的表現,應對英國芭蕾很有啟示作用。我難得看了很大規模的演出,賺了不少制裁不了的英鎊(同期Bolshoi在紐約不能分身,不過他們要來香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