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好句之最:10句最重要 對家長最有用的好句
1.我需要考慮吓。I need to think about that.
舉例一:
快4歲的文仔,已想好自己要什麼樣的生日禮物:新火車、三卡車卡和圖書等,媽媽說:“我需要考慮吓。”他便繼續很高興地想像。慢慢媽媽才將她考慮的因素告訴他,例如只買一件他現在沒有的玩具,而且要一百元以下的,結果,文仔很樂意地作出取捨。
舉例二:
另一次,文仔嘗過媽媽在咖啡店買的朱古力奶後,覺得非常美味,便要求媽媽下一次接他放學時再買給他喝,於是媽媽跟他說:“我需要考慮吓。”然後告訴他買一杯朱古力奶需花21元,他說:“這麼貴!”似乎明白這種朱古力奶不是經常可以買來喝的。而且媽媽還告訴他通常要很順利送他上學,又有空閒時間才會買。結果,那天他在獲得媽媽的考慮後,出奇合作地吃午飯、刷牙、換校服,然後上學去。
遊戲治療師的話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時,例如買玩具、吃最愛的食品,或去最喜歡的地方時,父母不適宜對孩子說:“買咩呀買!”或“你要什麼我都買給你。”因為前者扼殺了孩子想一想的快樂,下次不會想告訴你他的想法。後者則沒有限制,沒有安全感,而且孩子不會學懂珍惜。父母可以說:“我需要考慮吓。”孩子能夠得到父母考慮他的建議,已是一大恩惠,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是情緒智能的一大重要指標。同時,父母這樣說是以身作則,孩子將來如遇到問題或被人引誘吸毒時,也學會考慮考慮,再作決定,做個負責任的人。
2.你覺得好悶。You feel bored.
舉例一:
一位媽媽帶着1歲多的兒子在咖啡店裏閒坐,忽然遇到老朋友,便高興地聊起來。兒子開始時還安靜,但被冷落在一旁久了,便將紙巾沾在水杯中,還高興地用手榨乾紙巾,重複又重複,樂透了。到那位媽媽發現時已是滿枱混亂,兒子還興奮地用雙手抹枱面的水,再將餐具掃到地上。
在那個時候,媽媽本來是十分生氣的,但她卻發揮了同理心,對兒子說:“我知道你覺得好悶。”接着媽媽收拾好爛攤子後,便幫兒子想辦法,到附近的店舖買一些玩具或填色冊給兒子娛樂,下次她再帶兒子到外面用餐或購物時,兒子便不會覺得悶了,這真是一個聰明的方法。
舉例二: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着3歲多的兒子到教會參加成人崇拜,一個半小時的聚會,兒子都會陪着他們,因為嬰兒房裏的人太多,而且只供3歲以下小朋友使用。崇拜後,很多人都稱讚兒子安靜及乖,不打擾參加者。實情是爸爸早有準備,每次崇拜前都準備了畫簿及顏色筆,有時還多加一樣兒子喜歡的玩具,讓他有自己的娛樂。有時時間久了,他已沒事可做,媽媽很明白,便說:“你覺得好悶。”然後跟他一起想辦法,有時他想到玩手指,有時給他一塊披肩,他也可以玩捉迷藏,樂上半天。
舉例三:
塞車時,小寶寶或小朋友難免會煩躁或哭鬧,除了跟他們說道理:“塞車嘛,你喊都冇用㗎。”你也可以幫他說出感受:“你覺得好悶。我都覺得好悶,我都想快啲落車。”
遊戲治療師的話
0至6歲的小朋友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難用感受的字眼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時表現出來的可能是搗蛋,其實是覺得悶。小朋友的腦袋天生需要玩樂來幫他們全腦發展,若你到餐廳或在家中只顧跟朋友聊天,孩子會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悶。父母可以發揮同理心,幫助他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然後一起想辦法解決。這樣代表你明白他、接納他、重視他,能提升孩子的自尊感。
3.咁你點做好呀?Then what shall you do?
舉例:
假日,3歲9個月的文仔跟媽媽的朋友的兩個孩子到沙灘玩耍,那兩個孩子分別是4歲及2歲半。當2歲半的小欣將沙亂撥時,文仔便向阿姨投訴:“姨姨,小欣將啲沙撥向我隻腳呀。”阿姨聰明地將問題交回給文仔自己想辦法:“哦,咁你點做好呀?”文仔見投訴不成,反倒沒有再追究,很快就學會不向大人投訴,自己解決問題。三位小朋友相處得很融洽,而大人們也樂得坐在樹下聊天。
遊戲治療師的話
但凡有兩個人出現不和的情形,很容易找第三個人來評理,以減低二人之間的壓力,形成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但若這情形發生在兄弟姊妹之間,他們習慣性地找父母來作主,如果父或母做了判官的話,將會十分麻煩。一來很容易被子女投訴不公平,二來對於解決二人之間的衝突完全沒有幫助,只是找了第三個人來逃避面對問題。父母若想避免被牽扯入三角關係裏(Detriangulation),可以跟孩子說:“咁你點做好呀?”將解決問題的責任交回投訴的人,長遠來說,對兄弟姊妹的和睦關係絕對有幫助。
4.你好努力!Excellent effort!
舉例一:
吃飯時,孩子咬不到有很多纖維的蔬菜,吐了出來,但記得你教過他要珍惜食物的美德,於是再放進嘴裏一次,最後成功地吃了很難咬的菜。你可以用欣賞的語氣說:“你好努力咬啲菜,食晒啲菜。”
舉例二:
姊弟倆一起游泳,弟弟游得比姊姊慢,姊姊很快便游完一個塘,但弟弟還在近池邊的位置很努力地游呀游。弟弟很專心地游,第一次游完一個塘,雖然比姊姊慢了很多,你可以用欣賞的語氣說:“你好努力!第一次一口氣游完成個塘!”
舉例三:
妹妹隨媽媽到超級市場買意粉,但找不到扁意粉,妹妹記得扁意粉是姊姊最喜歡吃的,於是她和媽媽繼續在貨架上搜索了很久,卻仍然未能找到半包扁意粉。媽媽放棄了,打算改買長意粉,但妹妹卻繼續在雜亂的意粉堆中搜尋,最後她竟在貨架的最深處找到了三包扁意粉!妹妹高興地歡呼起來,好比自己考試拿了一百分。媽媽欣賞道:“你好努力!你鍥而不捨的精神好值得嘉許!”
舉例四:
孩子背英文背了很久,但老師派回來的成績不怎麼好,孩子很不開心。父母可以跟他說:“唔,你好努力!背了很多次。”
遊戲治療師的話
其實,成功不一定是指在學業上,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從上面的例子裏,父母多欣賞孩子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態度和品格,而不是結果,這樣有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協助子女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將失敗歸因於外在的因素,因為前者是子女可以控制的,後者則不可以。
5.勞煩你檢查。Check your work.
舉例一:
在遊戲治療室裏,遊戲治療師跟6歲的宏志及他媽媽一起玩找糖果遊戲,一人負責擲出三顆骰子,其他的人要根據所擲骰子的三種顏色,盡快找出那一顆獨一無二的糖果。例如媽媽擲出黃色、綠色和白色,結果宏志最快找到了那顆糖果,遊戲治療師跟他說:“勞煩你檢查。”宏志於是把那顆糖果放在三顆骰子旁,自己檢查。若不對,遊戲治療師會說:“勞煩你執執。”若對了,遊戲治療師會說:“恭喜你!”如此類推,大家都知道期望,自己負責檢查,成功了大家都很滿足。
舉例二:
媽媽跟4歲的兒子說,期望他每次出家門前要檢查自己的衣着,以及確保自己有一條手帕。因此每次出家門前,媽媽會說:“勞煩你檢查。”開始時有數次兒子會遺漏了手帕,後來明白了,他會主動說:“我有帶手帕。”媽媽正面回應他:“我期望你自己帶手帕,你真的自己帶手帕,你成功咗,恭喜你!”
舉例三:
今天老師給的家課是寫一頁自己的名字,媽媽教文仔要按筆順來寫。文仔很快就寫完一頁,並拿給媽媽看。媽媽指出文仔哪些字寫得整齊,他接着問媽媽沒有指出來的字寫得怎樣,媽媽說:“勞煩你檢查。”文仔知道自己寫的字不整齊,於是媽媽讓他自己改正。當文仔作出改正後,媽媽從旁鼓勵他:“我要你寫一頁自己的名字,你檢查咗自己的工作,你成功咗,恭喜你。”這樣長遠來說,孩子就能學會自己做功課及自己檢查所做的功課。孩子有責任感就會成功,媽媽也樂得輕鬆,親子關係又好。
遊戲治療師的話
父母要清楚說明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孩子要成功,除了要專心,還要學會檢查自己所做的是否符合期望,必要時需修正自己,這樣可以讓孩子認清和承擔自己的責任。若孩子肯合作,父母要作出正面的回應。
6.恭喜你。Congratulations.
舉例一:
爸爸和兒子玩氣墊球,爸爸輸了,對兒子說:“恭喜你。”並答應跟兒子再玩一局。
舉例二:
在家庭聚會中吃飯,公公及其他表兄弟以狂風掃落葉的速度吃完晚飯,文仔仍未吃完,但不肯認輸地說:“我第一!”公公取笑文仔:“倒數第一。”作為父母的你,應如何化解呢?你可以示範向吃得快的人說:“恭喜你。”令他們不再取笑別人,並繼續吃飯。
遊戲治療師的話
在跟孩子玩一些有勝負比賽的遊戲時,你可以示範如何接受比賽勝負。例如當你輸了比賽時,你向孩子說“恭喜你”,以正面和肯定的言語去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孩子若學到在輸了時仍能說“恭喜你”,這是風度,是一種社交技巧,具備這種逆境智能,有助孩子達至成功。
7.你幾多歲?How old are you?
舉例一:
孩子特別喜愛走入廚房,你已清楚說明小孩子不可以走入廚房,如果孩子在提示及勸告下,仍衝入廚房,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邏輯性的行為後果,例如:“如果你再走入廚房,你就要站在一邊冷靜。”結果孩子聽了,仍意圖衝入廚房,他被你捉住大多會發脾氣,這時你可以問他:“你幾多歲?”孩子兩歲便要他站在一邊冷靜兩分鐘。你可以放一個計時器在他面前,時間夠便放他走。
舉例二:
孩子打人後,你教導他手的正確功用,並給予他邏輯性的行為後果:“手用來拎嘢同做嘢。你幾多歲?”3歲就可以讓他用手來做一些事情,例如放兩罐金寶湯在他手上,要他拿3分鐘,或要求他做一些家務。做完後,你問:“你今日學咗啲咩?”3歲就要求他講三次“手用來拎嘢同做嘢”。
舉例三:
文仔一向知道,媽媽帶他上學時,他可以自己走路,但一定要在轉彎前等媽媽。有一次他上學時發脾氣,故意不等媽媽,周圍的行人都對這個無人看管的孩子投以奇異的目光,媽媽阻止了他,並有點生氣地責備他。文仔有點倔強,不認錯,也不哭。於是媽媽也想讓他有下台階,便問:“你幾多歲?”文仔回答說:“3歲11個月。”媽媽說:“3歲就做三次轉彎前等我的示範。”於是他興高采烈地示範,每次示範完,媽媽都稱讚他,及至快到學校大門時,媽媽再問:“你幾多歲?”文仔回答說:“3歲11個月。”媽媽說:“3歲就說三次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文仔乖乖地說了三次:“轉彎前要等埋媽媽。”媽媽又稱讚他。結果,大家和好如初,文仔快快樂樂地上學去。媽媽也很意外這句“你幾多歲?”可以讓她這麼平靜地教兒子,而過程中兒子又獲得很多稱讚,而且能好好下台。
遊戲治療師的話
當孩子用不合宜的方法發洩情緒時,父母不適宜責罵他,因為孩子在父母發惡時才控制自己,這不是自律,而是他律。他律的話,孩子在父母不在場時,或不夠惡時,便不會聽話。相反地,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邏輯性的行為後果,但設定這種後果時切記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年齡承擔相應的責任。
8.健康理由,要食菜,你食一條定係三條?For health reason,you need to have vegetables.You choose one or three?
舉例:
有位參加了家長小組的媽媽有三個兒子,他們都不愛吃菜。這位媽媽因為不想在吃飯時間與兒子們起衝突,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管教。後來她明白擇善固執的重要,關鍵在於讓孩子有選擇權,子女都會接受。因此,她對兩名小兒子說:“健康理由,要食菜,你食一條定係三條?又對大兒子說:“健康理由,要食菜,你食西蘭花定係菜心?”結果,他們都開始吃蔬菜,而且母子相處很平和,沒有爭吵。
遊戲治療師的話
作為家長的要謹記:凡有關孩子的安全、健康和教育問題這三個範疇所訂的規條,都必須遵從而不能妥協。
就上述例子,孩子不吃蔬菜,無論你怎樣說吃蔬菜是如何重要、如何有益,他都不吃,但不吃又對身體無益。最好的管教原則是運用愛的權威,為着孩子的利益訂下規條,因為這是有關孩子的健康問題,是必須管教的範疇。在這個問題上,給予孩子與他年齡相符的選擇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而且這更有助建立孩子的自尊感。
9.仔仔,對唔住,我應承咗你⋯⋯,但我冇做到,令到你好失望。我自己都覺得慚愧,我唔會再咁樣,請你考慮原諒我。Boy,I am sorry for promising to…but I didn't make it,you feel disappointed.I am ashamed of myself,I won't do it again.Please consider to forgive me.
舉例:
這天,媽媽有一整天的假期,因此可以送兒子上學,兒子很雀躍,提議放學時媽媽在家大廈門口迎接他回家。媽媽答應了。
平日工作忙碌,難得有兩小時空閒時間,媽媽辦了點事,然後不知不覺地在沙發上睡着了。醒來時兒子已步入家門,雖然媽媽在家中迎接他,但始終沒有兌現對兒子的承諾。兒子反常地不理睬媽媽,不讓媽媽幫他洗澡,也不能如常睡午覺。對於媽媽來說,她專程放一天假來陪兒子,但這個親子時間兒子卻不理睬她,媽媽好失望呢!媽媽嘗試代入兒子的角度,兒子之所以想媽媽在家大廈門口迎接他回家,應該是有特別意義,可能是他想遠遠地在街口已看見媽媽,然後充滿歡樂的跑來跟媽媽重逢,跟入了家門才見到媽媽就是不一樣。因此,媽媽惟有真誠地向兒子道歉:“仔仔,對唔住,我應承咗你放學後在樓下等你,但我冇做到,令到你好失望。”兒子的心情頓時緩和了,於是媽媽繼續說:“我自己都覺得慚愧,我唔會再咁樣,請你考慮原諒我。”想不到媽媽一說完,兒子的心情立即好轉,他們又和好如初,能珍惜餘下的親子時間。
遊戲治療師的話
父母答應了孩子會做一些事,可是最後做不到,孩子會感到失望,這是可以理解的。若父母能以身作則,真誠地為自己答應了做而又沒有做到的事情道歉,是示範勇於承擔,是有責任感的表現。父母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明白孩子的心情,不但幫到孩子調節當時的情緒,還能讓孩子增加同理心,了解別人的感受。父母示範這種情緒智能式的道歉——道歉的七個步驟(Seven Steps of Apology),對孩子發展情緒智能極有幫助。
道歉的七個步驟:
步驟1:XX,(道歉的對象)
步驟2:對唔住,(道歉)
步驟3:我應承咗你⋯⋯但我冇做到,(道歉的原因)
步驟4:令到你好失望。(對方的感受)
步驟5:我自己都覺得慚愧,(自己的感受)
步驟6:我唔會再咁樣,(承諾如何補救)
步驟7:請你考慮原諒我。(請求對方原諒)
10.嘩!Wow!
舉例:
周末,文仔一家三口打算到郊外走走,他們帶了兩根香蕉,原本計劃行山時走得累了可以坐下來慢慢吃。怎料,3歲9個月的文仔離開家門不多遠,便要求吃香蕉。
爸爸怕他不小心把香蕉掉到行人路上,所以只把香蕉皮剝開三分之一,然後遞給他吃。但這個年紀的小朋友,什麼事都要自己做。他取過香蕉後便說:“要搣開好多!”父母提醒他,如果剝開太多的話,香蕉容易掉到地上,但他仍然堅持要那樣做,似乎顯得很自信。他認為只要小心點便沒事,所以他小心地、慢慢地把香蕉皮剝開十分之九。父母看得膽戰心驚,心想,那根香蕉不用多久便會掉到地上。父母雖然很想幫他,但又無從入手,因為他這個年紀要自主嘛。
不但如此,他還要一邊走一邊吃。果然!如父母所料,當步行至斑馬線前,他就掉了一小塊香蕉在地上。這時,父母既不敢刺激他,也沒有責備他,因為他已經知道,是自己把香蕉剝開得太多而造成的結果。父母也沒有幫他拾起掉在地上的香蕉,因為要他自己負責。父母只慢慢地、輕輕地“嘩!”了一聲。想不到,兒子竟然能接受自己沒有香蕉吃的事實,他平靜地說:“唔緊要啦,唔食嗰舊啦。”
父母相信,下一次再吃香蕉時,文仔剝香蕉皮一定不會剝開得太多。
遊戲治療師的話
當你已提醒過子女,他這樣做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而他仍堅持要那樣做,結果真的如你所料的那樣犯了一些小錯誤時,你不宜說:“嗱,早已告訴了你,你又不聽,現在你自己看!”你可以只說這一個“嘩!”字,不用責備,但這個“嘩!”字表示你已經知道這件事。子女會為自己所做的決定,或事前不聽父母的勸告承擔後果,有助建立責任感。
如上述的例子,家長平靜地說這個“嘩!”字,可以令孩子有內省的機會,讓他親身經歷自己所做的事的後果。就算孩子犯的只是小錯誤,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孩子從這件事中可以學會負責任。
原來,人類掌管這種作明智決定的能力,是靠大腦的前額(Frontal lobe),而人類的前額遠較其他動物發達,這就是為什麼只有人類才能計劃將來。而人類的大腦前額直至20歲前,仍未完全發展成熟,這就是為什麼青少年多行事衝動、不理後果、作些短視的決定。父母不用為了避免子女犯錯,而刻意保護他們,有時讓子女冒一點險,得到一點教訓,便是讓他們學習計劃將來、作明智決定,讓大腦前額進一步發達的最好辦法。
當然,為了保持“嘩!”這個字的神奇效力,當這個字用了一段時間後,你可以想想其他不同的表達,例如,對升上小學的子女說“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