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橫向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大都用在說理和辯論之上,用的是縱向思考(或稱垂直思考),由論點開始向下鑽研深探。橫向思考我們少運用也不太在意,就連以下的相關詞彙也漸少聽聞,還以為是孩童們的專利。就讓我認真地談談吧,因為它們對思考很重要。
3.3.1 好奇心Curiosity
好奇心來自善於觀察和愛求知的一種開放思維。孩童們當然有好奇心,因為生下來時近乎白紙一張,他們要認識世界求生存。好奇心始自觀察,發現到現象和事物的存在時,起了認知的意圖,接着就左一句「是甚麼?」右一句「為甚麼?」。好奇心是本能引導的,孩童還沒有固定的思維,於是甚麼都想知道,甚麼都想了解。「是甚麼?」為想知道,「為甚麼?」是想了解。好奇心能充實知識,增加經驗,還會產生新印象和新概念。由於是從無概念開始,所以好奇心屬橫向思考,常是新意念的起點。
不幸的是隨着成長,好奇心漸漸被壓抑。我不認為是消退,要是消退就沒有愛因斯坦、牛頓和愛迪生了。壓抑來自多方面,今天的教育不鼓勵好奇和異想,特別在東方文化之下,求的是方法和答案。到大學讀博士時,好奇是有用了,但思維已收窄到一定的範疇內。社會也不斷強調效率和成果,說「知道」比問「為甚麼」重要得多。我們時至今日才察覺創意有偌大意義,但我們已經對問為甚麼感到彆扭,怎敢再多問?其實只要放開思維大膽發問,再多想,你的好奇心便會回來。我愛對人說想要有創意,做人便天真點。好奇心當中包含天真的成分。
3.3.2 想像力Imagination
想像力也要在放開思維的時候才能發揮。以這首耳熟能詳的童謠為例: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當中的童真表露無遺,童謠不是孩童寫的吧?這是女詩人珍妮•泰勒(Jane Taylor)的傑作。試看看《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the Wonderland)中那一幕接一幕的情節,沒有孩童般的幻想怎能產生?那是由成年人路易斯•卡勞爾(Lewis Caroll)寫的故事吧。
孩童沒有拘束,想像力來得自然,被視為童真。成長後問題就來了,跟好奇心一樣。「正經點,不要魂遊四海……」,「他在發白日夢!」,「不要胡思亂想,時間寶貴,專心一點吧……」,今天人們就是這樣踐踏想像力。其實在想像力之中,只有幻想被嚴重踐踏;聯想還是普遍地運用,只是並不刻意;而推想則一直受重視。三者最大的分別,是在於思考的方向。
3.3.3 推想Projection
以下是清朝曾國藩的對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乃漸進式推想的好例子,是諷刺,有典故,該是來自蘇軾的故事。試想想劉姥姥入大觀園的眼花繚亂,那是曹雪芹用一己所知來推想,再把它發揮成故事情節,這就是妙筆生花。
推想是一種直線思考,是概念的發展,常用作分析比較,屬深度思考。我們推想時,常會加入變數,以求不同的結果;變數愈多,轉變就愈大。推想總是漸進的,離不開原概念,難有嶄新的感覺。但若運用在改善工作上,仍然是受用的。人生從來不愛驟變,推想或多或少保持了過去的關係,既親切且自然。
3.3.4 聯想Association
宋朝晏殊跟王琪有對用聯想的相應合聯: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唐朝李賀跟宋朝石延年的隔代對聯,卻是一種反向對比的聯想,是無奈對希望,消極對積極,對聯中有着無限幻想: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常圓。
聯想是通過感情和某種媒介,從原概念中衍生出新概念。這與原概念之間常常只剩下抽象的關係,所以是橫向思考。由聯想所產生的新概念,常有新穎和獨特的感覺。聯想有趣而又十分有用,有助我們發掘新認識和新意念。我們常在生活中運用,而在文學、科學和藝術上的運用更為顯著。今天社會重視創意,聯想是重要的創新思考工具,我們必須更多地運用。
3.3.5 幻想Fantasization
幻想是最受抑制的思考,童年時仍覺得是天真有趣,但成人總擔心會想得太多和太遠。幻想是幻覺加思考,由感情帶動,受經歷影響。這是將記憶的片段隨意轉變和重組,然後演繹一番。那是否等如夢境和白日夢?近年研究指出,兩者的腦部活動極之相似,差別只在發生時的清醒程度。幻想是縱橫的思考,它在開放自在的思維裏,任感情來啟動,幻構新的概念,依意慾來發揮。
幻想常是激情而富戲劇性的,一幕接一幕的開展使你着迷。幻覺並非來自虛無,無論偏離現實多遠還是與經歷有關,皆由未合情意的事物轉化。幻想分明是創意,今天社會太現實了,被它不現實的表象嚇怕。幻想雖然多不切實際,但總能創造有感情的新概念,比聯想更有深度。孩童的幻想是童真,是褒義;成人的幻想卻是天真和發白日夢,是貶義。幻想就這樣被抑壓了下去。
幻想是文學激情的由來,藝術中天馬行空之所指。但幻想很隨意,理性考慮不多,特別是依意慾來發揮,無切合實際的意圖。幻想難掌握,缺乏理性操控時很容易失控,耗時而了無成效,與發夢無異。不過,幻想可以作為設計尋起點和探索發展的一種工具,但因為設計要情理並重,運用時必須控制範圍和發展方向,還必須刻意以理性來平衡,才能收到效果。
3.3.6 童真Naivety
這是童真:
「昨晚是媽媽幫忙做作業的嗎?」老師懷疑地問。
「沒有幫,她全做了。」小孩頗認真地回答。
這是成年人的愚昧,又叫天真:
「怎麼她生了三個孩子後就不再生了?」
「她說每四個小孩就有一個是中國人……」
童年的純真叫童真,成年的純真卻叫天真。英語沒有這樣區分,只有Naivety和Ignorance之別,即天真和無知。所以,成年人也可以Naive。而中文就有褒貶之義,天真亦暗喻無知。這是語言及文化的問題,這裏不談。當然,前例一個是天真,一個是無知的笑話,我們認為童真是孩童的特性,似乎暗指成年人不應該有,否則就是不成熟。童真由來有因,細看之下,不外是無拘無束而且敢想敢問,沒有心理包袱。想像力在過程中不斷浮現出來,其中有着推想、聯想和幻想,這裏的次序跟成長的程度剛好成反比,即是小時幻想多,之後加進了聯想,然後漸漸地多用推想。這是需求和思考資源的問題,不是自然的退化;也是教育制度的問題,特別在亞洲,小孩子上學之後便開始受到壓抑。
童真的表象是外露的性情、精靈的反應、那哭和笑……童真的情性雖然有意義,但對於談思考不太重要。惟是這種今天被打壓到不成樣子的思考,卻正正是社會最渴求的。開放式的思維,無拘無束而且敢想敢問,正是創意和設計思維所需的。我們要放開胸懷,討回那點童真,才能發揮思考力量,協助社會繼續邁進。
3.3.7 幽默Humour
幽默是橫向跳躍式的思考,跟想像力有很大關係。笑話是幽默的一種表達,但鬧笑話不是幽默吧?所以,我認為小孩子未有能力幽默,因為說笑話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和對社會的認識。
幽默其實跟聯想關係最大,聯想是從原概念衍生出來的,兩者皆是一種概念衍生的橫向思考。然而,幽默常是把毫不關連的事物,反向跟概念鈎上,製造曖昧而獨特的關係,成為不尋常的新理解。幽默和聯想還有一大分別,就是跳躍性。幽默挑戰理解和常識,它只重回應而不重結果,像在現實中跳來跳去,意圖要把每個點都跟原概念扯上關係。它像一組燈泡突然在眼前隨意地閃亮,使你驚喜得不知所措。中文有「精靈」一詞,拆開來正合用,聯想是「精」,幽默是「靈」。
幽默對創意十分重要,是找尋新概念的工具。不時加入縱向思考來補充,是設計愛用的方法。以下這些例子,是幽默或是想像力,對思考又有何意義,留待你來細想吧。
• 「為何放屁總是有味?」
「要不,聾子怎麼知道你放屁?」
• 「耶穌和耶穌的畫像有甚麼分別呀?」
「是掛起時用多少釘子的分別。」
• 「若你不抽煙,不喝酒,不近女色又不尋刺激,應該可以活過80歲。」醫生對病人說。
「那我要80歲來幹嗎?」病人反問。
• 「真奇妙,酒使你變得漂亮多了。」男說。
「我又沒有喝酒,怎麼會?」女奇怪。
「是我喝了。」男笑道。
• 「呀!牛排上有隻蒼蠅,還會動,你看!」客人驚呼。
「你不是說要半生熟嗎?」侍應不以為然。
• 「呀!餐湯裏也有蒼蠅!」客人又投訴。
「哎,十塊錢餐湯,不能放隻大象吧?!」侍應悻悻然。
• 「勝了官司,真不知怎麼感謝你。」婦人對律師說。
「敬愛的女士,自從有了貨幣之後,答案就好像只有一個……」律師禮貌地回答。
•美國人、俄國人和以色列人在某地餐廳正等待點餐,侍應前來說:「對不起,我們今天肉食缺貨……」
「甚麼是缺貨呀?」美國人說。
「甚麼是肉食呀?」俄國人說。
「甚麼是對不起呀?」以色列人問。
3.3.8 靈感Inspiration
靈感來自觸發思考的事物,引導概念發展。靈感源自我們內在的感情和對現實的感受,它可以來自過去、現在或憧憬的將來,甚至幻想和夢境。感受可以是自身的、他人的或者是來自社會的,而運用的還是一己之情。
我們有了衝動才思考。靈感是情感啟動思念,常常是方向和範圍,再帶動思考,即中國人說的靈感到或靈光一閃。中國人愛靈感是文化使然,與信天、信道、信自然有關。愛它的是發自感情和那引來的衝動,愛那靈機一動,愛那思維中所擊起的漣漪。這又與中國傳統重視文學和藝術有關,因為都是感情事,與靈感一脈相承。靈感能對創作起重要作用,但對理性思考來說,就局限於橫向找起點,引來思考。
3.3.9 洞悉Insight
洞悉就是知識與思潮在恰當的時候巧遇。洞悉就是阿基米德喊的「Eurek!」,即是「我找到了!」。若再深究,除了在恰當的時刻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警覺性和認知能力。近年研究指出,洞悉是右腦的知覺反應。例如有人說了一句話,左腦會先邏輯地分析語義,然後右腦會將語義跟對眼前人的認識和當時的印象,包括語調、表情和姿態等,再加上環境和經驗的因素來構成一個整體的概念,從而得到理解。這是左腦加上右腦得出合情合理的認知,亦即是理解最終於右腦完成。
中文「洞悉」一詞是指精明的洞察,多了點事後分析,少了點西方理念的即時察覺。洞悉不只是靈感到,而是靈感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我們找到了關鍵的概念和理解,所以洞悉是思考的結論,靈感則僅是思考的開始罷了。洞悉當然重要,它是思考的成果,我們要有能力及時察覺,因此需要一定的知識和經驗,不斷的嘗試和思考,回顧和再思考,最重要還是恰當的思維。只有恰當的思維才能引發洞悉,並承載洞悉的意義。
多用腦和多練習,洞悉能力便會增強。研究指出,洞悉時大腦的白質神經多鬆開(3),枕葉的視覺中樞像半關閉,是一種方便構成新意念的狀態。掙開現實的束縛,而把思維放開來想,便有利洞悉。試想每當我們有新發現,不正是想開了和對眼前事物近乎視而不見的時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