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悠悠遐裔
在江西省西部宜春市,有个古称宜春县,后称袁州府,今为袁州区的行政区域。袁州有一处名闻遐迩的山水名胜——袁岭和袁河。袁岭又名袁山,分大袁山和小袁山,有七座山峰如列戟排列,迤逦连绵,峰峦竞秀,林木葱郁。袁河古称楚水,又名袁水,发源于赣中西部的武功山,流经江西芦溪、宜春、分宜、新余、樟树等县市,注入赣江。袁河在流经宜春、分宜时绕袁岭而行,江面开阔,江水碧绿,莹澈如练,是袁河中最美的一段,故又称“秀江”。袁岭和袁河山水相依,“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风光旖旎,秀丽天成,呈现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右山水画卷。
图1-1 袁京
袁州、袁岭和袁河的得名,均来自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山中高士——袁京。袁京(69—142),字仲誉,河南汝阳人,是东汉章和年间司徒(宰相)袁安次子。汝阳袁氏为东汉名门望族,从袁安起,几代仕宦,位列三公,出过诸如袁汤、袁绍、袁术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袁京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他才学渊博,早年潜心研究孟氏《易》,作《难记》十六万字,是东汉研究《易经》有成就的名士之一。后对入仕为官不感兴趣,厌倦京城豪华世俗的生活和官场的权谋倾轧,意欲清静无为,隐姓埋名,做一个普通百姓。于是辞官致仕,云游天下。行至袁州地界,绻慕此地山林葱茏清幽,河水晶莹清澈,于是刈茅结庐,隐居于此,荷锄躬耕。在耕耘树艺之余,抚琴引鹤,集贤讲学,过着宁静安闲的清廉生活。袁京死后槁葬于大袁山(今宜春市袁州区袁山公园),其后代子孙逐渐繁衍为袁州地区一大望族。当地人们感念袁京的懿德高义,遂以其姓氏命名此山此水为袁岭、袁河。隋开皇十一年(591)撤郡建州,将宜阳(原宜春)县所在之安成郡,因袁京之名改置袁州,治所即在今宜春市袁州区。
袁京是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明初大儒方孝孺在《袁高士京赞》中说:“繄袁之山,富春并峻;繄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把袁京及其隐居的袁岭和袁河,与严子陵及其隐居的富春山和子陵滩齐名。明朝的另一位诗人叶涵云在《六先生咏》之一《袁高士京》中,将严子陵和袁京誉为“汉室两伟人,千古更无比”,更称其为“匹夫百世师,劈空楼台起”——从一介“匹夫”而成为人人景仰的“百世师”。“城郭与山川,皆从公之氏”,“矫矫留孤踪,先生尤贤矣”,认为袁京比“天子为故人”、“光武成其美”的严子陵更加受人推崇。袁州的人们为袁京修高士祠、建高士书院,用袁岭、袁河和袁州的地名,将袁京的高尚品节,永远书写在他生活过的大地上。
袁岭和秀水的主体部分位于与今宜春市袁州区毗邻的分宜县。分宜地处袁岭山脉、袁河中游,是一个面积一千三百八十九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三万(2012)的小县。它西接宜春市袁州区,北毗宜春市上高县,东邻新余市渝水区,南连吉安市和安福县。分宜古为吴、楚之地,自西汉至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年间,均属袁州府宜春县。至太宗雍熙元年(984),始从宜春县分出神龙、招贤、丰乐、化全、儒林、彰善、挺秀、文标、旌儒、清教共十个乡,设置分宜县,仍属袁州。史志记载,因县从宜春分出,故称“分宜”。(1)在中华民国之前,分宜多属江西袁州管辖。民国之后,曾隶属江西庐陵道、袁州专区、南昌专区、宜春专区等。从1983年起,分宜隶属江西新余市。
历史上分宜本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县。然而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分宜县却因为一个人称“严分宜”的人而名声远播、举世皆知。这位“严分宜”,就是分宜乃至宜春地区历史上功名最为显赫的人物——严嵩。
图1-2 严嵩
严嵩(1480—1567),字惟中。因其出于分宜县介桥村,而介桥又因村北古渠介溪而名得,按古代以籍贯为名号的常例,故严嵩又自号严介溪(2),时人称为严分宜。严嵩在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嘉靖年间拜相入阁,任内阁次辅六年、首辅十五年,执掌朝政、权倾天下二十余年。
历史上严嵩是一个有毁有誉、极有争议的名臣,毁之者斥其为奸臣贼相,誉之者赞其为贤相忠臣。严嵩执掌朝政时间久,树敌甚多。他任内阁首辅时的次辅徐阶,就是严嵩最大的政敌。徐阶心机深刻,因觊觎首辅之位而设计陷害严嵩父子,在严嵩覆败之后取代严嵩而为首辅。在徐阶主持的官修史籍《明世宗实录》中,首次将严嵩定性为“奸臣”。当时的文坛魁首王世贞也是严嵩的死敌,为报家仇,在其所撰《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的“严嵩”传中,也是极力诋毁、丑化严嵩。清修《明史》承袭前朝《明世宗实录》和《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等,将严嵩列入《奸臣传》,谓其“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明清的文学艺术作品亦推波助澜,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海公案》、《绿野仙踪》、《明史演义》等,和戏曲《鸣凤记》、《一捧雪》、《玉丸记》、《五女拜寿》、《打严嵩》等,将严嵩及其儿子严世蕃描绘为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奸臣。(3)而且在“奸臣”中严嵩属于最高级别,位于近代权奸之首,直与秦桧齐名。通过正史的权威记述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象的演绎,严嵩遂成为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人物。地以人名,分宜县和介桥村就因严分宜、严介溪之名而闻名遐迩、流播天下了。
据考证,介桥严氏第一世祖为楚庄王熊旅支子庄原,因父谥“庄”,遂以谥号“庄”为氏。传至第二十三世祖庄光,因避东汉明帝刘庄名讳,遂改“庄”姓为“严”姓,即东汉高士严光(子陵)。至第五十六世祖严续,任南唐驸马、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迁居福建邵武。第五十九世祖、邵武严恒,字之常,在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1086—1094)以秘书丞出任江西袁州通判,后卒于任。伴随严恒的小儿子严惟澄欲奉柩返归邵武祖茔(4),会道阻不通,遂寄柩于城外寺庙。靖康元年(1126),严恒之孙、严惟澄次子严季津复奉柩返归邵武,行至分宜,见袁岭层峦叠嶂、袁河清流澄碧,山河虎踞龙盘,是天下罕见的山水形胜、风水宝地,于是不忍离去,将严恒安葬于袁岭分支昌山的海螺洞,遂卜居于分宜县袁岭北麓的“打铁坑”。严季津由是落籍分宜,成为分宜严氏始祖。(5)至分宜严氏第四代祖、集贤院学士严大华,又从袁岭北麓的“打铁坑”往东迁至今介桥村西面的坑头。到第六代严洪伯才逐渐形成现在的介桥村,距今已有九百来年。
历史上江西盛行风水理论,传统风水两大流派之一的形势派——又称“峦体派”,就起源于江西,因而又称为“赣派”、“江西派”。形势派讲究山形水势、风向方位,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信奉“地灵则人杰”之说。介桥古村坐北朝南,倚靠袁岭第一峰,坐落于袁河之岸。袁岭从介桥开始似巨龙蜿蜒起伏,奔驰远赴,气脉生动;袁河巨石枕岸,周回十八里,从介桥村北流过,山峦叠翠,澄江如练。介桥西南既有袁岭七峰之雄壮,东南又有袁河水光潋滟之辉映,前有介溪古渠潺潺流水,数十棵古樟树环绕村庄,有“屋后七峰袁岭秀,门前一水介溪清”的美誉,地理形势符合传统风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要求。当地人谓袁岭为分宜的龙脉,而介桥就位于这一龙脉的龙头之处,因而介桥严氏族人自古认为介桥是分宜龙脉的关键,自诩为“天下四大名地”之一。
图1-3 介桥村牌坊
介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名村。据介桥严氏族谱记载,介桥的得名,乃因村北有一溪水,有磐石介于水中,故称“介溪”。介溪上有一座古石拱桥,人称“介溪桥”,简称“介桥”,桥南的村庄也就称为介桥。据考证,在宋代时期,介桥村所在之地有一片黄竹林,故介桥又名“黄竹坡”。严氏九世祖严仲恭在“黄竹坡”进一步“分支建祠”,自号为“竹坡”,严氏后裔遂尊称其为“竹坡公”。九百多年来严氏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形成一个具有近三千人、由单一严氏族群聚居而成的传统村落,繁衍为江西最大的严姓支系之一,成为江右声誉卓著的名门望族。
图1-4 介桥严氏竹坡公祠
按照风水形势派“地灵则人杰”的理论,介桥既有如此绝佳的山水形胜,自当有豪杰才俊之士产生。吊诡的是,分宜严氏自择居介桥以来,果真“山川孕人杰”,人文昌盛,英贤辈出。尤其在明代,介桥严氏人文崛起,科甲蝉联,衣冠辐辏,簪缨攒集。在有明一代就出了七个进士,其中严嵩一家就有三人——严嵩高祖严孟衡、严嵩、严嵩曾孙严云从,介桥严氏家族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竟达八人之多。因而该村享有“方伯世家”、“黄阁元辅”、“八世一品”、“命隆三世”、“藩侯官邸”、“爵高躬璧”等盛誉,又有“积善毓庆”、“甲地金瓯”、“玉堂清韵”、“池上凤毛”、“士林正宗”、“平倭告捷”等美名。21世纪以来,介桥村被授予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列入国家“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还是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
图1-5 祠堂牌匾
严嵩是分宜严氏始祖严季津第十四代孙,也是历史上将分宜严氏族望推至登峰造极境地之人。严嵩在八十七年的生涯中,先后在分宜生活了四十年,留下了众多的行迹。介桥的瑞竹堂,是严嵩出生和启蒙拜师之地,至今尚存一段两米多高的半堵断壁残墙。(6)村中严氏宗祠“毓庆堂”内,还保存着明朝嘉靖皇帝手书、严嵩手书的原制匾额,以及严嵩用过的朝笏。距村西三公里之处的袁岭第三峰东南坡,有个深邃的石灰岩溶洞,旧志称“洪阳洞”,因东晋道教名师葛洪、娄阳曾在此修道炼丹而得名。“洪阳洞”又名“狐仙洞”,是严嵩年少时读书之处。传说严嵩年少苦读之时,有千年狐仙将其带至洞中,从口中吐出一粒宝珠,让严嵩含在嘴里,以解饥渴。严嵩不小心将珠吞下,从此读书过目不忘,聪颖异常,故当地人又把洪阳洞称之为“严嵩洞”。(7)分宜古县城钤阳镇东门的袁河之上,有一座著名的石拱桥——万年桥,建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是严嵩为造福乡梓、耗银万余两亲自主持建造的。桥长一百七十四米,宽七米,共十一孔,是一座大型石拱桥。严嵩为此桥撰写了《分宜县万年桥记》,谓“盍名斯桥曰‘万年桥’?以无忘圣天子之恩,以仰祝万寿与天地相为无穷焉”。桥修成后的第二年,袁州知府季德甫,分宜知县戴廷忞联手,将严嵩的《分宜县万年桥记》刻石立于桥头。1958年在截断袁河修建江口水库后,县城钤阳古镇以及万年桥、古碑都沉入水中。现在每到枯水季节,还能看到万年桥修长的身姿,呈现出饱经沧桑的残缺之美,“万年残桥”成为仙女湖(即江口水库)一大景观。《万年桥记》古碑后经介桥严氏族人从水中捞出,置于介桥严氏宗祠。
图1-6 万年桥残迹和《万年桥记》古碑
本书的传主——严学宭,就出生于人杰地灵的分宜县介桥村。
据2013年严健主纂《介桥严氏族谱》,从严学宭开始上溯十七代,即为赫赫先祖严孟衡。
严孟衡(1385—1446),字衡中,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司副使、四川按察司副使、四川右布政使,人称“严方伯”。严孟衡为官三十年,廉明峻洁,刚正不阿,为一代廉吏、名臣。因其日常鲜食肉类,多以青菜佐餐,因而时人称其为“严青菜”。明正统十一年(1446)严孟衡卒于四川任上,乘船归葬分宜。因行李太少过轻,船摇晃不已,船员只得抬一大石放在船上以镇风浪,后人留此大石以作纪念,称为“布政石”、“清官石”。
严孟衡生有五子,分别为介桥严氏毓庆堂下屋五房,即长房琏、二房瓛、三房瑛、四房琦、五房琥。长房严琏生严骐、严骥,严嵩支脉出自严骥,严学宭支脉则出自严骐。严嵩是严琏的第三代子孙,严学宭则是严琏的第十六代子孙。严学宭的烈祖,自严琏之后的世系依次为:严琏——严骐——严泗——严岗——严世美——严尧佐——严云煌——严一贯——严开宣——严宗贺——严秉迪——严思纶——严升宪——严为文——严澍甘——严寅旭——严学宭。
作为与严嵩同宗共祖的后裔,和从分宜介桥走出来的著名文史专家,严学宭在学术研究上与严嵩没有任何交集。但严学宭之于严嵩,难免有血脉相通、无法割舍的情感牵连,对史书上对严嵩的记述以及社会上对严嵩的认知、评价,严学宭保留自己的观点。严学宭在他的《八十自述》中,曾记述他在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跟随罗常培先生读研究生时,与著名史学家胡适先生的一次交往,他说:
有一年冬胡适过生日,约了几个人到一个饭庄相聚,罗先生带我一同前去。在这些人面前,我只是一名小学生,也不敢随便问话。因我年龄最小,又是罗先生的学生,所以胡先生特别关心我,主动和我说话。他知道我是分宜人,就跟我说:“你是严嵩的后代,应该对严嵩加以研究,严嵩并不像史书上说的那么坏,过去的评价不公正,说他坏,证据不足。这里面可能另有原因。”胡先生颇有为严嵩辩诬的意思。……他希望我以客观的态度,拿出充分的证据,重新给予评价。(8)
精于历史考据而有“考据癖”的胡适,学术目光敏锐,洞悉历史加于严嵩的“奸臣”烙印,实在是一桩冤假错案,需要重新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希望严学宭对此有所作为。但严学宭终究没有像胡适替安徽同乡戴震校勘《水经注》案辩诬申冤的勇气和时间、精力(9),终于辜负了胡适先生的期望,然而胡适先生对他的告诫却是至老未忘,并深刻地影响他对先辈严嵩的评价和感情。他像分宜乃至江西人一样,深信造福乡梓、“颇有清誉”的严嵩,不是史书和舞台上所塑造的样子。他说:
历史记载中和舞台戏剧里的严嵩,都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其子严世蕃更是臭名昭著。……但是在我小的时候,江西人,尤其是分宜人,不相信史书记载和舞台上的形象就是历史上严嵩的真面目,并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大有为严嵩鸣不平的意思。过去,湖南历来是江西老表做生意的主要码头,尤其在株洲一带,江西老表到处都是。听说株洲就曾因上演“三打严嵩”的戏,而受到江西人的冲击,所以有些地方从此再也不敢上演此类戏了。历史上的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值得深入探讨。(10)
“值得深入探讨”即去除历史加予严嵩“奸臣”的烙印,依据客观史实给予新的公正的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外史学界涌现了一股重新评价严嵩的学术思潮。有位研究严嵩的美国华裔学者给严学宭写信,认为历史给严嵩的许多罪名都是“欲加之罪”。江西和上海的史学研究者曹国庆、赵树贵、刘良群为撰写替严嵩翻案的著作《严嵩评传》,也专程来武汉访谈过严学宭。严嵩故乡分宜县的地方学者更是广泛收集资料、证据为严嵩辩诬。他们大多找到出自分宜介桥的严氏后裔在当代最有声名的文史专家严学宭,征集史料,征求意见,严学宭都会转述当年胡适先生的观点,提供自己所知的史料,陈述自己的观点,为介桥严氏祖先的公正评价而尽绵薄之力。
(1) 《舆地纪胜》卷二八袁州分宜县下引《宜春志》云:“以其地分自宜春,故曰分宜。”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赵文(1239—1315)《次分宜》诗云:“分得宜春地,东偏一画屏。”见《全宋诗》卷3612。按:此诗《全宋诗》卷688重出,作者为蒋之奇,诗题为《按行分宜》。
(2) 严嵩以“介溪”为名号,除取籍贯之义外,又有“介者戒也,溪者欺也”之意,即取《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之意,以毋自欺、欺人为戒。
(3) 明代奇书《金瓶梅》的作者众说纷纭。明末沈德符(1578—1642)《万历野获编》最早提出《金瓶梅》的作者是王世贞,成书于嘉靖年间,书中所写的蔡京父子暗指严嵩父子,一说西门庆就是影射严世蕃(小名庆儿,号东楼)。严嵩和王世贞有家仇,《金瓶梅》创作目的就为讽刺报复严嵩父子。蒲松龄《聊斋志异·天宫》篇也是讥讽、揭露严世蕃骄奢荒淫生活的。
(4) 严恒有严惟清、严惟汉、严惟溟、严惟滨、严惟澄五子。严惟清、严惟溟留居福建邵武,严惟汉、严惟滨入湖北黄州府,严惟澄随父赴袁州,父丧后定居袁州。严惟澄生二子,长子严孟津早殇无嗣,季子严季津定居分宜,为分宜严氏始祖。
(5) 参见严健编著《中国传统村落:介桥》,第5—9页。
(6) 严嵩曾写过《瑞竹园记》一文,收录在他的《钤山堂集》中。
(7) 参见分宜县地方志办公室编《钤山人物》。
(8) 严学宭《八十自述》,第12页。
(9)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中校勘《水经注》时究竟有没有抄袭赵一清的《水经注释》,是一场延续二百多年,至今未有定谳的学术公案。戴震的学生段玉裁以及部分学者认为“赵书袭戴”,杨守敬等大量学者则认为说“戴氏盗袭赵书,已成铁案”。胡适用了近二十年时间,以他特有的考据手法写了大量文章,反驳前人对戴震的指责,替同乡戴震申冤。
(10) 严学宭《八十自述》,第1页。晚清和民国时期京剧传统剧目《打严嵩》在江南数省演得轰轰烈烈,处处叫好。但每到江西演出剧团就被轰出,扮演严嵩的演员还遭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