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农业Ⅱ

犁是从耜演变出来的。耜柄有一定的曲度,可以在柄上系绳,曳绳发土;这就改变了耕作的方式,从而为由耜耕向犁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犁耕是将耒耜那种一跖一发的间歇性动作改变为连续性的,使劳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早在春秋时我国已开始用牛拉犁。战国时出现了一种V字形铁铧冠,当时是套装在木铧上使用的。汉代有铁制的舌形大铧和小铧(图2-6)。但各地继续大量出土V字形铧冠(图2-7)。有的铧冠装在铁铧上,更为坚固耐用,入土也较深(图2-8)。可是它们仍然只能在地面划开一道沟,不能翻土。要起垅做亩,最后还得靠臿类农具来完成。

先秦时代,亩是“广一步,长百步”(《韩诗外传》卷四)的一长条。西汉时,亩制虽增大,但赵过推行的“一亩三甽”的代田(《汉书·食货志》),仍是指在一步之间做三条沟,起两条垅。用上述各种犁从两侧发土,正是起垅的第一道工序;所以这些犁均属作条犁。

到了西汉末年,一种更进步的耕作理论被提出来了。《氾胜之书》说:“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在这里,不仅要求反复耕摩和土,而且要求在地中生草后再耕,这就包含了压绿肥的用意。但用作条犁却不能胜任此种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犁镜,土),在山东安丘,河南鹤壁、中牟,陕西西安及陇县、礼泉等地均有实物出土。由犁壁和犁铧构成的弯曲面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并翻转过去。汉代犁壁的形制有向一侧翻土的鞍形壁和向两侧翻土的菱形壁两类(图2-10、11)。这是我国步犁在结构上的重大改进。用翻转犁耕过以后,再加劳摩,可使土壤松软,田面平整,形成了与垅作法不同的平作法。以往谈到西汉农业的成就时,往往举出代田法。其实这种分甽“岁代处”的方法,还是在浅耕垄作的基础上,分垄休闲,等待地力的自然恢复,并未能完全摆脱二圃制的樊篱。根据带犁壁的翻转犁和《氾胜之书》所代表的进步的耕作理论,可知至西汉后期,农业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已远较代田法先进。不过犁壁出土的地区有限,而且在汉画像石中出现得也不多,说明其使用尚未普及。

画像石中所见之犁,多数是二牛抬杠式的长辕犁,装有向上斜伸的长而直的单辕,辕端装衡,左右驾二牛(图2-5)。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缘故,有些画像石上的犁底(犁床)和犁梢没有明确分开,是由一根曲木下接犁铧,多少还保留着耜柄的形状(图2-3~5)。也有些犁上看不到用于调节入土深浅的犁评等装置(图2-2)。不过总的说来,汉犁已装配有犁底、犁辕、犁衡、犁梢、犁箭、犁评等部件(图2-1),作为畜力犁的主体构件已经具备。

至东汉,在山东滕县、陕西绥德等地的画像石上,出现了一牛牵挽的犁,甘肃武威汉墓中也出过一牛之犁的模型(图2-2、3)。驾一牛的犁似宜用双辕,可是汉代并没有这种犁。在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套一牛之犁有用单长辕系在牛身一侧牵挽的,很不方便。这个问题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耕田》中已经提出:“长辕〔犁〕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柔便也。”嘉峪关单长辕犁不能解决回转的困难,故比它“柔便”的蔚犁应指一种短辕犁。上述武威所出用一牛牵曳的犁,其辕不能及于牛肩,似可视为短辕犁。又《说文·木部》:“,一曰犁上曲木犁辕。”曲辕犁一般也较短,亦可说明汉代已有短辕犁。短辕犁系驾时须用带套绳的犁盘。山东枣庄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刻出一牛一马同挽一犁的情景,犁盘被表现得很清楚(图2-4)。

除合用牛、马者外,还有单用马耕田的。居延简中有“延寿迺大初三年中父以负马田敦煌”的记事(513.23,303.39)。《盐铁论·未通篇》说:“农夫以马耕载。”同书《散不足篇》又说:“故〔马〕行则服轭,止则就犁。”但仅用马曳的犁在图像中尚未见到。

此外,汉代还有一种巨型犁铧(图2-9)。《说文·金部》:“钤,大犁也。”所指或即此物。辽宁辽阳三道壕所出者,长40.2厘米,后宽40.6厘米;山东滕县长城村所出者,长44厘米,后宽47厘米;石家庄东岗头村所出者,长41厘米,后宽46厘米,重12.5公斤;福建崇安所出者,残重15公斤。它们可能是由数牛牵挽的开沟犁,即王祯《农书》所称“浚犁”。但在土质松软的田中,也可以用它窜垡、活地。

图版2

长辕犁

2-1

短辕犁

2-2

长辕驾一牛的犁

2-3

带犁盘的犁

2-4

二牛抬杠式犁

2-5

舌形铧

2-6

V字形铧冠

2-7

装铧冠的铁铧

2-8

2-9

鞍形犁壁

2-10

菱形犁壁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