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安全应用案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茵栀黄注射液

【别名】
安茵黄。
【处方组成】
茵陈提取物6g,栀子提取物3.2g,黄芩苷20g,金银花提取物(以绿原酸计)4g。辅料为葡萄糖(无水葡萄糖)、葡甲胺、甘油。
【性状】
本品为橙红色的澄明液体。
【方解】
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为君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胆退黄;栀子清三焦火邪,除肝胆湿热而退黄,两药可加强君药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共为臣药。金银花清热解毒,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辨证分析】
茵栀黄注射液的医学理论是依据中药方剂茵陈蒿汤衍生而成,具有清肝利胆、解毒退黄作用。主要适用于阳黄证型中热大于湿者。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就要遵循中医的辨证规律,按中医证型选择用药,特别是黄疸属寒湿阴黄者不宜使用。
【配伍禁忌】
本品不宜与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与二甲弗林、辅酶A、甘露醇、谷氨酸钙、红霉素、肌苷、精氨酸、四环素、维生素B 6、维生素C等存在配伍禁忌。本品还不能与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复方氨基比林联合应用,与其他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K 1、法莫替丁、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应用时也应谨慎使用。
【剂型规格】
注射液:每支装2ml,10ml。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症状缓解后可改用肌内注射,一日2~4ml。
【患者用药教育】
用药期间,告知患者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患者若有咳喘病、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静脉炎,使用时应密切注意是否有身体不适,身体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嘱咐患者门诊用药后注意观察15~20分钟,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才可离开。
【典型病例与分析】

病例一:

患者,男,26岁,因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甲、乙混合型入院。予以肌苷注射液0.6g,维生素C注射液3.0g,强力宁注射液8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及茵栀黄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分两组静脉滴注。接上茵栀黄液体组,静脉滴注约20分钟后,患者全身出现皮疹,以颈部、胸部、背部最明显,成块状聚集。伴痰痒,无疼痛、发热等其他伴随,静脉滴注完约3小时后皮疹消失,继续用药出现相同情况,其间曾采用静脉滴注前口服氯苯那敏8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抗过敏,无效。后停用茵栀黄,即未再出现不适情况。

分析:

该患者对茵栀黄注射液过敏,引起全身出现皮疹。患者使用两种注射剂时没有用溶媒冲管再滴注另一种注射液,同时也没有间隔1~2小时再滴注另一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提示有连续输液时必须给予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中药注射剂应尽量单独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滴注,更不可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病例二:

患者,男,22岁,体重60kg,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核杆菌140μmo1/L,范登堡试验直接反应迅速,间接反应(++),麝香草酚浊度试验7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0U,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入院当天至入院第9天后连续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茵桅黄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用药第7天,输液结束0.5小时,出现皮肤痛痒,进而全身荨麻疹,第8天输液后10分钟,上述症状重复出现并加重,停药后(合并用药照常)经抗过敏治疗,症状很快消失。

分析:

茵栀黄注射液建议的用法用量为一次10~20ml,采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该病例中用40ml茵栀黄注射液疑为剂量过高,导致不良反应;另外,该病例属于连续用药数天,出现比较严重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因此,对于此类连续使用的患者,应密切留意其用药反应,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病例三:

患者,男,2月龄,皮肤黄染1月余,以婴儿黄疸就诊,使用茵栀黄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10天后黄疸明显消退,第11天出现药液外渗到血管外,发现时患儿左手背及前臂肿胀明显,穿刺部位皮肤呈紫黑色,面积4cm×5cm大小,有数个直径为0.1cm大小水泡,水泡基底部苍白。立即抬高患肢,50%硫酸镁湿敷。次日手背及前臂肿胀消退,但手背处仍可见4cm×4cm紫黑色皮肤,周围皮肤无明显改善,每日给予氦氖激光500W照射10分钟,氯强油局部涂抹,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每日3次,第5天,手背部紫黑色皮肤范围略减少,色略淡,无水泡,1周后,手背部紫黑色皮肤变为淡咖啡色,改用促皮肤生长因子局部涂抹3次,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第14天,手背部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分析:

患儿皮肤细嫩,血管较薄,并且使用该注射剂十余天,因此疑为血管扎破,药液渗漏到血管外导致局部不良反应。另外,新生儿、婴幼儿禁用茵栀黄注射液,该病例属于禁用范围,用药不合理。

病例四:

患者,男,63岁。因皮肤、巩膜黄染就诊,拟急性黄疸型病毒性乙型肝炎于当日入院。入院时:体温37.3℃,脉搏90次/分,节律规则,呼吸19次/分,血压110/70mmHg,意识清楚。入院后遵医嘱予茵栀黄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50~60滴/分静脉滴注。当滴入约20ml后发现患者颜面、口唇发绀,四肢湿冷,呼吸、心搏骤停。立即关闭输液器制水夹,吸氧,使患者去枕平卧,行胸外心脏按压,遵医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尼可刹米0.375g,洛贝林3mg。以尼可刹米1.5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以10~15滴/分静脉滴注。加建一条静脉通道,予平衡液静脉滴注。3分钟后,患者呼吸、心跳恢复,意识模糊,呼吸缓慢、不规则,喉中有痰鸣音,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即予静脉注射洛贝林3mg,盐酸山莨菪碱20mg、地塞米松10mg及钙剂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吸痰等。同时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意识、表情、皮肤颜色及温度,注意保暖。20分钟后患者颜面、口唇红润,四肢温暖。50分钟后患者意识清楚,对答切题,生命体征正常。严密观察患者48小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分析:

本例输液初期速度达50~60滴/分,明显超过说明书规定范围。该病例中患者年纪较大,初次用药宜选用小剂量,慢速滴注。建议滴速小于40滴/分,一般控制在15~30滴/分。该患者用药20ml,50~60滴/分静脉滴注后出现不良反应,疑为初次用药滴速过快所导致。但根据该病例分析内容来看,滴入约20ml后发现患者颜面、口唇发绀,四肢湿冷,呼吸、心搏骤停,说明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不止在于滴速问题,而更大可能是由于患者本身对茵栀黄注射液有过敏性休克反应。因此,在首次用药应密切注意观察,一旦出现皮疹、瘙痒、颜面充血,特别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及时给予脱敏治疗。

病例五:

患者,女,26岁。因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10天,尿黄3天入院。患者系过敏体质。查体: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化验: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500U/L,胆红素122μmol/L,乙肝5项:HBsAg、抗-HBc和HBeAg均阳性。入院诊断:急性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规保肝、促肝细胞再生及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10%葡萄糖250ml加茵栀黄注射液120ml静脉滴注。在输入茵栀黄注射液30分钟后出现胸闷、恶心、全身皮肤瘙痒。查体:体温37℃,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5/80mmHg,全身可见红色斑丘疹,心、肺、腹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考虑为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氯苯那敏10mg肌内注射,1小时后症状缓解,皮疹逐渐消退。停药后未再发生上述症状。

分析:

患者过敏体质,输入茵栀黄注射液30分钟后出现胸闷、恶心、全身皮肤瘙痒。本病例为明显超说明书规定的茵栀黄注射液一次10~20ml剂量范围,提示临床使用本品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给药,特别是对过敏体质的患者更应谨慎用药。此外,本品与稀释溶媒配制需达一定浓度,不宜过高,本例将茵栀黄注射液1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配制浓度过高。

病例六:

患者,男,35岁,以慢性迁延型肝炎入院。血清总胆红素73.53μmo1/L,1分钟胆红素41.04μmo1/L。每日将茵栀黄注射液60ml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用至第28次时,当液体输入100ml后出现寒战,腰部剧烈疼痛呈强迫体位(持续68小时),伴左下腹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体温39.6℃,血压75/50mmHg。立即更换液体,维持静脉通道,吸氧,注射地塞米松10mg(3次)、异丙嗪、654-2。同时应用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8小时后尿呈“洗肉水样”,近酱油色,隐血(+++++),蛋白(++),尿胆红素(-),末梢血网织红细胞0.09,诊为急性血管内溶血。随即黄疸加深,出现贫血。经保护肾功能、抗溶血及对症治疗,3天后腰痛症状缓解。10天后尿隐血及蛋白转阴。3周后血清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复常,但仍有轻度贫血貌。追访18个月时方恢复正常。

分析:

患者输入茵栀黄注射液28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等过敏反应。本病例使用茵栀黄注射液60ml,为明显超说明书规定的茵栀黄注射液一次10~20ml剂量范围,提示临床使用本品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剂量给药。此外,本品与稀释溶媒配制需达一定浓度,不宜过高,本例将茵栀黄注射液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配制浓度过高。而且患者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达28天,疗程过长。
【不良反应类型】
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皮疹、荨麻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斑丘疹、外渗性皮肤坏死等)、全身性损害(有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高热、寒战等)、心血管系统损害(有心搏骤停、窦性心动过速、心肌损伤、胸闷、心悸等)、呼吸系统损害(有药物性哮喘、喉头水肿等)、消化系统损害(有恶心、呕吐、腹痛、假性黄疸等)、血液系统损害(有发绀、面部皮肤继发性出血、红细胞溶解致溶血性黄疸及贫血等)、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有头痛、头晕等)、急性肾衰竭、鼻梁塌陷、两腓肠肌痛、球结膜充血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防治】
茵栀黄注射液是中药茵陈、栀子、黄芩的乙醇提取物所组成的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如果临床应用时出现浑浊、漏气、色泽改变等现象时不能使用。偶有结晶或固体析出,可将安瓿置于热水中使之溶解后再将安瓿打开使用。使用本品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用药后应密切观察短时间内的患者临床反应,并时刻备齐地塞米松、异丙嗪等抗过敏药物以应对可能的变态反应发生。茵栀黄注射液主要适用于阳黄证型中热大于湿者。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就要遵循中医的辨证规律,按中医证型选择用药,特别是黄疸属寒湿阴黄者不宜使用。
参考文献
[1]曾聪彦,吴惠妃,彭伟文,等.154例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105):469-471.
[2]何斌,李权.静滴茵栀黄引起过敏2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9(10):469.
[3]宋银霞,王焕荣,刘晶.茵栀黄注射液致荨麻疹、皮疹15例[J].医药导报,1994,13(5)230-231.
[4]柯辉,陈霞.茵栀黄注射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5):463.
[5]黄春勤.茵栀黄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致呼吸、心跳骤停1例急救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S1)180.
[6]王玉珍,艾萍.茵栀黄注射液致过敏反应二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32(6):462.
[7]薛淑青,张德旺.茵栀黄注射液治疗高胆红素血症致严重过敏反应7例[J].中级医刊,1997,32(2):52.
[8]辛晓芳,曾聪彦,王贤儿.57例茵栀黄注射液致过敏反应文献分析[J].今日药学,2014,24(9):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