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中西医基础与临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临床分型

可依据患者病情轻重,分为一般病例感染和重症病例感染,依据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类对临床处理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轻度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发病同时或1~2天口腔黏膜出现散在溃疡性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约1周自愈,皮疹愈合后不留痕迹。可伴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重症及危重症病例

(一)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我国卫生部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中,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了如下定义。
临床诊断手足口病例伴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持续高热不退,体温大于39℃,尤其大于40℃;②肌无力、肢体抖动、抽搐等加重,意识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脑膜刺激征阳性;③面色苍白、心率快(除外哭闹因素,不能用发热和肺炎解释)、末梢循环不良(皮肤苍灰、花纹、发绀,肢端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大于3秒)、血压异常(增高或减低);④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发绀、肺部湿啰音短时间内明显增多、或伴严重喘息、或出现肺实变体征;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大于15×10 9/ L)或明显减低(小于2×10 9/ L);⑥血糖明显增高(大于9mmol/ L,尤其大于15mmol/ L),需动态监测;⑦胸片异常在短期内明显加重。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EV71流行季节,即使不出现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但患儿发生脑炎、脑脊髓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增快、高血压、外周循环不良,或胸部X线片提示肺水肿者,也应考虑重症EV71感染。

(二)危重病例的预警

在我国诊疗指南(2008年版)中,还特别强调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①年龄小于3岁;②持续高热不退;③末梢循环不良;④呼吸、心率明显增快;⑤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⑦高血糖;⑧高血压或低血压。

(三)我国台湾的重症病例处理规范

我国台湾的《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的临床处理和注意事项》中明确描述了重症的危险因素。认为重症病例的前驱症状为四肢肌阵挛抽动、呕吐和嗜睡等。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2期):①年龄<3岁;②体温>39℃;③发热持续>3天;④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抽搐、呕吐和头痛等;⑤血糖>8. 3mmol/ L;⑥血常规WBC>17. 5×10 9/ L。如患儿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入院治疗。
肺水肿的危险因素(3A期):①年龄<3岁;②血糖>8. 3mmol/ L;③肢体无力;④血常规WBC>17. 5×10 9/ L。
基本危险因素:①年龄<5岁;②发热>3天或持续高热;③精神差、呕吐、易惊及肢体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④血常规WBC增高或明显减低;⑤血糖轻度升高;⑥肢体循环不良。符合≥2条者考虑为重症病例,建议进入第二防御。
危重症危险因素主要指标:①出现明显情绪、性格改变、呕吐、精神差、反应低下、不安、易惊、极度烦躁、惊恐或躁狂、肢体震颤、抖动或无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意识障碍严重或快速加重;尤其出现脑干症状;②出现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节律不规则;③末梢循环不良,严重者(CRT显著延长)预后差并有肺出血可能;④心率明显增快、高血压或低血压;⑤X线胸片提出肺部渗出性改变。次要指标:①持续高热;②常无皮疹或皮疹不典型;③血常规WBC计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或WBC明显减低;④血糖明显升高;⑤年龄<5岁。
符合主要指标≥1项和次要指标≥1项者考虑为危重症病例,建议进入“第三防御”,入住手足口病ICU。

(四)与手足口病重型、危重型相关的危险因素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研究者也发现了一些与手足口病重型、危重型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发热与手足口病重症或危重症关系密切。陈必全等通过对2010年3月~2012年6月安徽省14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所有病例体温变化在(37. 84± 0. 5)℃,132例(90. 41%)热程在36~60小时,118例(80. 8%)热程在36~72小时,呈稽留热,132(90. 41%)例于高热时对物理、化学降温(口服、静脉滴注退热制剂、及糖皮质激素)措施显示不理想。发热时以惊跳、肢体抖动、便秘为最突出的伴随症状,体温开始恢复正常时以低血压、心动过缓、多汗、心律失常、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从收集的临床资料看,发热达36~60小时神经系统多可受累,自主神经亢进患儿表现为惊跳、肢体抖动、便秘、皮肤干燥、心动过速等,132例(90. 41%)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脑脊液细胞数升高。但是热程一旦达96小时,病情即可趋于平稳,故通常将发热后4天(96小时)作为重症手足口病的“生命危险期”,病情发热4天后即预示生命危险的险情解除。体温高低与病情轻重不成比例,持续高热和反复中、低度发热神经系统都会受累,3例死亡病例死亡前最高体温38. 7℃,说明无高热时病情并不一定平稳。稽留热预示病情危重,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一个特点,且高热时难以用降温措施使之恢复正常,或体温短暂下降后又再次上升。总之,从住院患儿的体温曲线即可判断该患儿的病情轻重及病情转归等情况。
有学者认为危重患儿血糖升高程度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有关,病情越危重,应激越强,血糖升高越明显,死亡时间越短。积极严格控制血糖,防止高血糖的发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将血糖控制在4. 5~8. 3mmol/ L范围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还认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具有良好的判断预后的价值,因为它是反映组织灌注和氧输送不足的早期敏感生化指标,患者血乳酸水平越高,死亡率越高,死亡时间越短。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重型手足口病患者WBC、GLU、CK、CKMB和超敏肌钙蛋白(TropI)较普通型明显升高,重型和危重型手足口病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明显高于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重型和死亡组患者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患者。故认为WBC、GLU、CK、CKMB和TropI均是重型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指标,尤其TropI>0. 30μg/ L、去甲肾上腺素明显升高,提示已进入危重期,医护人员应给予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