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等离子手术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等离子射频的工作原理

一、等离子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是物质存在(固、液、气体)的第四种状态,是由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非束缚状态的宏观体系,见图1-0-1。
图1-0-1 物质存在的四种状态
所谓的“非束缚状态”是指原来呈中性的原子经一定频率电场解离后,生成一对可以自由运动的正负离子,因为正负离子总是成对出现,所以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数量相等,这种物质状态也就被称为等离子体。
由于物质被电离后,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束缚已被打破,即电子摆脱了原子核的束缚,所以这时的正负离子又称做粒子,并可自由运动,其具体运动状态完全由外界电磁场决定,这是等离子体与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的重要差别。
图1-0-2为100kHz电磁场下,电离Nacl的示意图,每个高速带电粒子均获得了一定动能,电离一分子Nacl末端会产生8eV(电子伏特)的动能,而打断一分子肽键只需4eV。
图1-0-2  100kHz电磁场下,电离Nacl的示意图
该宏观体系特性:
(1)等离子——正负电荷相等。
等离子体的形式——以不同颜色的光体现(日光、橙黄色光——Nacl、紫色光——Kcl、霓虹等)。
(2)体系动能——每个带电粒子在转化为等离子过程中获得动能。
(3)影响动能产生因素——激发电场的频率大小(如100kHz或500kHz)、被激发介质种类(Nacl或Kcl)以及激发动能能否传达到介质实现激发过程(如等离子刀头/电极被凝血组织粘连包裹不能充分接触Nacl介质),刀头不接触盐水——无法产生等离子——无动能——术中无法切割消融组织。
(4)动能的产生直接影响切割和消融的效率。
图1-0-1所示闪电、霓虹、日光、等离子体电视等都是人们日常能感受得到的等离子体技术。
“等离子体”这门近代物理学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其低温等离子体、冷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电子、工业、军事及日常生活等众多领域。

(二)等离子体的产生

不同物质必须经过电离才能转变到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又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两大类,可电离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通常状态下,物质中的正负粒子因为带有异性电荷而吸引在一起的,形成稳定并呈中性的原子或分子。

1.高温等离子体

1000℃以上的等离子体称高温等离子体。给物质提供热量,使其上升到足够的温度,物质内部粒子无规则热运动就会加剧,当粒子的动能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带电粒子就会摆脱静电力的束缚而成为可以自由运动的离子,物质也转化到高温等离子体。宇宙中99. 9%以上的物质(如太阳等恒星)均处于高温等离子状态。

2.低温等离子体

1000℃以下的等离子体称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又分为冷等离子体和热等离子体。
在电场的作用下,物质内部的不同电性的粒子会受到方向相反的电场力,当电场足够强时,正负粒子就无法再集合在一起,最终成为可以自由运动的离子,物质也转化到等离子体/态。由于这种转化不需要高温就可以在常温下完成,所以成为低温等离子体/态。日光灯、霓虹灯、极光和等离子体彩电等就是典型的低温等离子体/态,医用等离子体亦属此范围。

(三)医用射频和医用等离子的区别

射频(Radio frequency,RF)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频率范围从300kHz~30GHz之间。射频简称RF射频就是射频电流,它是一种高频交流变化电磁波的简称。每秒变化小于1000次的交流电称为低频电流,大于10 000次的称为高频电流,而射频就是这样一种高频电流。

1.热效应——医用射频

射频又叫无线电频率,但它不属于无线电通信中波段的划分,因为在这样的频率范围内辐射性能很低,故通讯设备中较少采用,面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是热效应。当射频的电流频率高到一定值时(>100kHz),引起组织内带电荷的离子运动即摩擦生热(60~100℃)。射频消融设备的频率为200~500kHz时,输出功率为100~400W。换句话说,利用普通射频对生物体作用产生的热效应使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脱落以致无菌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就成了医用射频。
人体是由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电介质,如离子、水、胶体微粒等,人体主要依靠离子移动传导电流。
在高频振荡下,两电极之间的离子沿电力线方向快速运动,由移动状态逐渐变为振动状态。由于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及移动速度不同,离子相互摩擦并与其他微粒相碰撞而产生生物热作用。
目前医用射频大多采用200kHz~750kHz的频率,有的频率甚至更高如4000kHz,高于每秒10万次的高频振荡,离子间摩擦生热,频率越高产热越多,往往会>100℃,从而使蛋白质变性坏死,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传统的电外科设备的工作原理均是这种“振荡-摩擦-产热”的工作原理,优点是止血效果好、止血深度够深,但也同时伴发较严重的术后炎症反应和周围组织损伤,与温度的高低直接相关。

2.动能——医用等离子

拥有专利的“医用等离子”——采用固定低频率100kHz电流,其每秒小于1000次的振荡,将NaCl等电解液激发成大量成对带电的正负离子——即低温等离子体,同时大量粒子在低频状态下获得了更长的加速时间,粒子加速运动最终形成带有足够动能的高速带电粒子,直接打断分子键。
医用等离子因频率低,较之高频大大降低了分子间的摩擦产热,使切割、消融和止血等过程都在40~70℃内完成,作用深度仅50~100μm,故术后炎症反应轻,真正实现微创手术,但其缺点是止血深度不够,术中和术后继发出血问题还与术者的操作技巧直接相关。
人体组织细胞内外含有大量的Na +和Cl -,“医用等离子”采用NaCl作为激发介质,更符合人体的生理条件。
在100kHz电磁场下,电离一分子NaCl末端产生8eV(电子伏特)的动能,而打断一分子肽键只需4eV。
粒子能量的计算采用麦克斯韦等式:

大量的NaCl“等离子体”产生的强大动能直接打断分子键,将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直接裂解成H 2、O 2、CO 2、N 2和甲烷等低分子量气体,类似准分子激光,从而以“微创”的代价完成对组织的切割、打孔、消融、皱缩和止血等多种功能。
40~70℃的热量是等离子体产生过程中的热量,为蛋白质可逆变性的温度范围。澳大利亚的医生首先在临床采用4℃冰(0. 9%NaCl)生理盐水作为介质行等离子辅助下的扁桃体切割手术,4℃冰(0. 9%NaCl)生理盐水将靶组织的温度靠纯粹的物理热交换又带走一部分,将更加减轻术后组织的炎症反应,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综上所述“医用等离子”和“医用射频”从定义到工作原理截然不同。但实际上非常容易混淆,常常看到“>400kHz”的工作频率也被冠以“等离子”,只要工作频率/激发频率(非调制频率)“>200kHz”就只能是用高频“热效应”工作,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等离子体”。
“医用射频”、“电刀”和“激光”等传统外科设备的优点在于因作用、损伤深度深止血彻底,缺点是术后炎症反应重(甚至上百度的高温)、恢复慢,“医用等离子”正好相反,止血深度不够,不同操作者的学习经验不同,需掌握使用技巧,但其作用和损伤深度浅,术后炎症反应轻(40~70℃抑或<40℃),恢复快。
如何扬长避短,用好其优点,依靠其他工具补其不足,正是医学中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