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合理输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临床用血组织的管理

(一)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1.组织结构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我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第七条规定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第八条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血库)、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功能职责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旨在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1)贯彻法律法规和建立规章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贯彻国家用血相关政策,推行行业相关指南,是输血科(血库)和临床医师交流沟通的平台。用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用血管理“两法一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审订本机构的临床用血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开展血液全程管理:①制定本单位输血技术操作规范,监督实施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指导临床用血,做好血液入库、储存和发放管理,建立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并落实用血申请的审核,履行用血报批手续,建立输血标本采集流程,监督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制定临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做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血;②制订、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针对血液的来源、数量、质量进行安全性评估,负责调查输血不良反应,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③建立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审查医院的输血工作、制定和执行质量保证评估程序,建立完善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④制定紧急用血预案,及用血相关设备和仪器故障的应急措施;⑤加强临床用血所涉及的伦理学知识宣传。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通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定期总结全院输血管理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输血工作,不断提高输血管理水平。

(2)建立用血考核机制和完善用血评价: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参与制定医院年度用血计划,对用血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评估计划的符合性,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严格管理临床科室对输血适应证的把握,建立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检查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落实情况,定期评价与分析用血趋势,将合理用血评价纳入科室、个人的绩效考核和全面考核,并定期公示评价结果,督导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的综合评估。例如,对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动员家属互助献血等,并纳入个人业绩考核范围。

(3)推广血液保护和开展输血医学继续教育培训: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当建立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等输血技术管理制度,积极改进血液管理的相关行为;促进使用多种手段进行血液保护,指导并开展血液保护及输血相关的新技术,如血液稀释、红细胞回收、血小板提取等,推广新的血液管理程序和设备;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包括检查、分析现有血液保护措施执行情况,评估新的血液保护技术的有效性,有助于贯彻执行完整的血液保护计划。研究显示,充分的输血医学教育和培训可以大幅降低异体血液输注的比例。全体医务人员都要接受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培训、专家讲座、指南解析等多种方式的学术活动,不断推进知识更新,改善输血的日常医疗护理工作。

(二)输血科(血库) 1.组织结构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临床输血需求设立输血科或者血库,输血科(血库)人员具备输血、检验、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并接受输血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输血科(血库)主任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从事输血技术工作五年以上,具有丰富的输血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由科主任与具备相应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输血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临床用血质量管理。
输血科(血库)的房屋设置应远离污染源,靠近手术室和病区,采光明亮、空气流通,布局应符合卫生学要求,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开,至少应设置血液入库前的血液处置室、血液标本处理室、储血室、发血室、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值班室和资料保存室等。必备基本设备有:2~6℃储血专用冰箱、-20℃以下专用低温冰箱、2~8℃试剂冰箱、2~8℃标本冰箱、血小板保存箱、溶浆机(血浆解冻箱)、血型血清学离心机、标本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热合机、显微镜、传真机、专用取血箱、计算机及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等。血液保存环境条件符合规定。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第二十三条规定: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min或<200CFU/M 3为合格。
输血科(血库)实验室建筑与设施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业务区域与生活区域分开,业务用房面积达到相关要求。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并记录。
建立输血管理信息系统,有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做好血液入库、储存和发放管理,包括血液预订、接收核对、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内容。有保证血液储存、运输符合国家有关冷链控制的标准和要求。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涵盖血液出入库及配发血液的全过程。库存预警方案实施有效。冷链控制有自动温控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全部输血人员信息、输血管理全过程(包括血液预订、医师申请及不良反应上报等)以及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功能。依据患者信息或血液信息追踪临床用血管理的规范性和输血不良反应,建立区域内医院间的输血信息互联共享。
医院应当具备开展血液保护相关技术的设备条件,尽可能地为各项血液保护措施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有效的管理。

2.功能职责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检测、储存、分发及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帮助合理使用血液,关注血液安全,确保储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1)制定用血计划和协调用血:

输血科(血库)分析往年用血数据,制定年度用血计划,与指定供血单位签订供血协议,设定基本库存警戒线,与采供血机构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按照血型储存血液制品,每周进行血情通报,及时掌握预警信息,协调临床各科用血。

(2)血液入库:

我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提供的血液。
血液制品进入医院输血科(血库)前,由专人核对采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是否正确,验收运输条件、物理外观(合格的血液制品肉眼观察应无色泽异常、溶血、凝块、气泡及重度乳糜等情况)、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采供血机构的名称、献血编号或者条形码、血型、血液品种、储存条件、采血日期及时间或者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等)。对验收合格的血液,应当认真做好入库登记,经办人签名,签署入库时间。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管理库存血液:

输血科(血库)建立血液库存的管理规范,能24小时为临床提供用血服务。按A型、B型、O型和AB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储存于输血科(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要有明显的标识。
根据血液的品种、血型、规格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类储存,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定期消毒,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应保存完整。确保血液存放环境符合卫生学标准,按照血液储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的制度,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第二十二条规定了不同血液制品的保存温度和保存期(表2-1)。
储存式自体输血所采集的血液必须和异体血液分开保存。未回输的自体血及其成分必须废弃,不能进入异体血血库。
表2-1 各种血液制品保存温度及保存期
注:ACD为酸性枸酸盐-葡萄糖溶液,CPD为枸酸盐-磷酸盐-葡萄糖溶液,CPDA为枸酸盐-磷酸盐-葡萄糖溶液中加入腺嘌呤A

(4)前瞻性审核输血:

在血液放行之前,输血科(血库)人员应核查输血指征,对每一个输血决定进行前瞻性审核,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不恰当的输血行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血。各种血液成分的合理申请及应用的审核标准见表2-2。输血科(血库)参与疑难输血病例的诊断、会诊与治疗。在发达国家,凝血因子浓缩剂发放前必须进行输血科(血库)会诊。审核输血时,确认ABO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传播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等免疫标志物已送检。既往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表2-2 各种血液成分的合理申请及应用的审核标准
续表
注:上述各项审核标准并非是输血的绝对指征。引自Mintz PD.Transfusion Therapy:Clin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3rd ed.Bethesda:AABB Press,2011:823-824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第十四条规定: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第十五条规定: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献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第十六条规定: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第十七条规定:凡遇有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第十八条规定: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5)发放血液:

配血合格后,由专人持配血单领取血液制品。发放血液制品时,输血科(血库)应认真检查领血单的填写项目,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房、床号、血型、拟发出血液的血袋标志码和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制品是否发生溶血、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核对准确无误,双方共同签字后再将血液发出。血液发出时必须附相容性检测的记录。血液一旦发出,不得退回。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第二十六条规定: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②血袋有破损、漏血;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④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⑤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⑥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⑦红细胞层呈紫红色;⑧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6)监管输血不良反应:

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第二十七条规定: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当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配合临床用血事件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并上报医务科。

(7)为临床医师提供医疗咨询:

随着输血医学不断发展,现代输血科(血库)的职责范围已经发生了更广泛的延伸,包括为临床医师提供用血咨询,在各种临床情况中进行合理的成分输血,为血液中多种抗体形成而导致输血困难的患者提供合适的血液制品,并指导临床医师如何面对日益突出的血液制品短缺等问题。参与单采治疗,干细胞的采集和加工,推广先进的血液相容性检测技术。
总之,输血科(血库)应当具备为临床提供全天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制品的妥善储存,参与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血液保护措施的实施,建立输血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开展临床用血安全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输血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执行合理的用血规范。

(三)加强组织管理和持续改进 1.加强组织管理

医疗机构在实施临床输血时应加强整个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明确实施过程的活动及其相应的职责、权限、程序和资源,确定彼此间的接口和关键控制点,并使之协调。临床输血过程就是指从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交接血液开始,至完成血液制品输注后评估的全过程。加强临床输血的组织管理就是在整个用血过程中实践安全用血。主要包括管理者、输血科(血库)人员、临床医师、护士以及患者和(或)患者家属等。管理者建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和输血科(血库),贯彻血液相关法规,建立临床用血规章制度,建立用血考核机制,普及血液相关知识培训,推广血液保护策略。输血科(血库)执行预约用血体系,加强库存血液的管理,前瞻性审核输血,优化血液发放流程,调查并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等。临床医师提高临床操作技术,避免失血和降低患者对异体血的需求,完善用血评估,获取知情同意,规范输血前检测、输血申请、输血观察等用血流程。护士完成血标本采集,确保输血前核对,加强输血护理。此外,患者和(或)患者家属在输血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输血组织管理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应当严格执行每一步输血规范,时刻警惕输血相关风险的发生,确保输血管理落实贯彻在整个输血过程中。

2.持续改进

根据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
根据ISO9000标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临床输血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PDCA循环是使其行之有效的工具。20世纪50年代,PDCA由美国管理专家William Edwards Deming率先提出,也被称为戴明环,具体内容包括: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即周而复始地运转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施的过程。PDCA循环实施方法:①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临床输血管理的目标是严格执行输血相关制度,规范临床用血技术操作,加强输血质量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临床输血治疗服务。而计划的制定需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即寻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各类影响因素,明确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主要因素制定改进计划。②组织实施计划。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切实遵循输血技术规范,加强输血质量管理,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总结临床用血现状,指导并监督科学合理用血,部署后续管理工作。③检查执行情况。针对上一个阶段提出的整改措施,认真检查落实情况。④分析、总结和处理。公布质量管理考核检查的结果,落实奖惩措施,并将一些尚未解决或处理不够完善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以期持续改进。PDCA循环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螺旋式上升提高的动态管理过程。坚持目标、常抓落实,查找问题,制定措施不断查找临床输血安全隐患,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措施。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制定统一的输血质量方针,设立输血质量目标,质量主管部门、输血科(血库)人员、医师、护士等所有角色共同参与,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严格实行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岗位责任制,实行全过程控制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内审制度,全程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循环,确保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