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酶
【教学要点】
1. 酶及核酶的概念、化学本质,结合酶的组成及功能特点,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 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的概念,酶促反应的特点、机制。
3. 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及K m值、V max的意义,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3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4. 酶活性的调节:变构调节、化学修饰、酶原激活的本质及意义。
5. 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维生素缺乏与相关疾病的发生。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由机体内一系列纷繁复杂而又被精密调控的化学反应所构成。酶作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是维持机体正常运行并调控代谢的重要工具。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等人提出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1878 年Wilhelm Kühne首次提出酶(Enzyme)的概念(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其意思是“在酵母中”)。1897年德国科学家Edward Büchner首次成功地用无细胞酵母提取液实现了生醇发酵,说明了发酵是一种可以在无细胞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1926年,美国生化学家James B. Sumner从刀豆中提取出了脲酶结晶,并证明了脲酶的蛋白质本质。之后陆续发现的2000余种酶,均被证实为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初,T. Cech和S. Altman分别发现了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并提出了核酶的概念。1995年Jack W. Szostak研究室报道了具有DNA连接酶活性的DNA片段,命名为脱氧核酶,为生物催化剂的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
由于维生素参与了辅酶的组成,故在本章简要介绍维生素及其与辅酶和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