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心电图学是一门应用百年而久盛不衰的诊断技术,并且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理论仍然在不断拓宽与充实,各种派生的新技术还在不断涌现。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Waller采用Lippman刚刚发明的毛细管静电计描记出第一份人类心电图之后,引起荷兰生理学家Einthoven的极大兴趣。1903年,Einthoven研制出高精度的弦线式电流计,并用于记录心电图,为心电学的临床应用和心电图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06年,他将最初的心电图导联系统改造成标准的Ⅰ、Ⅱ、Ⅲ双极肢体导联。1934年,Wilson完成了6个单电极胸导联的设计,而在1942年Goldberger改进并推出了三个单级加压肢体导联,最终形成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记录系统。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数理科学及应用技术的发展,心电图逐步进入计算机的信息时代。1963年,Holter借助计算机技术,尝试记录长时间心电图,并获成功,发明了动态心电图技术,这是心电图学历史上又一次划时代的技术进步。动态心电图技术的问世不仅能为临床诊断与心电现象的研究提供大样本的心电数据,也对长时间内大样本心电数据的分析方法提出新挑战。
心电散点图是近年来心电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概念,是一项以非线性分析方法为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较长时间记录的心电图数据转换成一种高密度数据,并制成直观简约图形的技术。心电散点图有助于提取和挖掘隐含在大样本心电数据中,未被传统心电图技术识别的非线性的生理或病理信息,以及其变化规律,使其在心律和心律失常的表达上显示出独特的作用,是一种值得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长时间心电数据的诊断与分析方法,一定会对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技术方法起到补益作用。
近十年来,本书作者对心电散点图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书中包括的内容都是作者认识与研究的总结,对临床医生及心电学工作者一定会有所裨益,并将使这项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与提高。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