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呼吸科疾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的重要性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菌药物、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药物治疗进行的,可见药物在治疗疾病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如果不合理选用药物,不仅不能解除患者的痛苦,达不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反而会给患者带来危害。因此,掌握各类药物的基本特点,比较不同药物之间或同种药物不同剂型之间的差别,合理地选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对机体有益,使用不当则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怎样才能做到合理用药?为了让患者以最小的风险、最经济的药物以达到减轻痛苦、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生命价值的目的,医务人员应当对所选药物的制剂特点、药动学、药效学、临床作用特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有清楚的认识,能在众多的药物中选出针对特定患者最佳的治疗药物。

一、掌握不同类药物在治疗同一疾病时其重要性的差别

呼吸系统药物中有很多类药物可以同时用于治疗同一种疾病,虽然在治疗角度上都很重要,但在使用上有主次之分。如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β 2受体激动药、茶碱、色甘酸钠、抗IgE抗体等药物,不同药物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其重要性有所不同。轻、中度急性哮喘发作时,短效β2受体激动药(简称SABA)是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这类药物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ICS的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的大部分药物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预防哮喘的进一步恶化,降低病死率。因此,掌握每一类药物在呼吸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对于优化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二、了解同类药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异同点

同类药物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大多是相似的,但在有些疾病治疗时同类药物却有显著不同的选择性,甚至有些药物还是禁忌,这主要与药物的具体药理作用和代谢过程有显著关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都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均有良好的疗效,但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头孢他啶效果最强,头孢哌酮次之,头孢曲松则基本无效;对于脑膜炎的治疗,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均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治疗的血药浓度,而头孢哌酮却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根据不同喹诺酮类药物各自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正确选择最佳药物。如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时,应优先选用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吉米沙星等新喹诺酮类,以降低细菌出现耐药性的概率;对于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引起的感染,鉴于其对所喹诺酮类药物均十分敏感,至今极少见到其产生耐药性的报道,可选用一些早期的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而当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时,首选环丙沙星。

三、合理选用药物剂型

剂型系指诊断、预防及治疗疾病用的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以前必须制成一定的形式。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而且药物剂量准确,方便患者使用,还可减轻不良反应。药物剂型和种类组成各异,对药物释放的速度和程度会产生不同影响。
用于肺部给药的新剂型有吸入的纳米粒、多孔纳米粒集合体粒子、微球、大多孔粒子和脂质体等肺部缓控释剂型,具有缓控释剂型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患者顺应性的特点。吸入药物剂型主要有定量压力气雾剂(metered dose inhaler,MDI)和干粉吸入剂(dry power inhaler,DPI),其代表药物分别为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正确掌握使用方法,避免药物未能吸入或浪费。

四、掌握所选药物的各种特点,避免选对药物后的不合理使用

临床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指标正确选择了治疗药物,但由于对药物的特点不是很熟悉,往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如药物使用的剂量过高、疗程过长、突然停药、未按照要求选择静脉给药时间、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未能按要求及时监测重要脏器功能等,都可以使所选药物的治疗作用受影响,甚至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并不是死于疾病自然发展过程,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由于临床医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诊断上,加之对具体药物的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是在诊断清楚后只强调选择哪几种类药物,对于具体在这几类中选择哪几种并不过多关注。这样常常会导致治疗效果的不满意,甚至引起药物乱用、误用或者重复使用,导致了大量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轻则增加患者痛苦,重则使人致残,甚至死亡,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费用,造成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损失。因此,安全合理用药直至最后一个环节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一定要在药物的选用上协助临床医师把好每道关,直至药物安全进入患者体内,这样才能使药物对患者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

五、药物选择正确后还要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做到个体化给药

个体化用药就是因人而异,在充分考虑每个患者的遗传因素(药物代谢基因类型)、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的基础上,综合制订全面、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实现由“千人一药、千人一量”的“粗放医疗”向“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精细个体化医疗”的转变,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目前,个体化用药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
1.将基因芯片技术用于药物治疗前的检测
大量生物学研究成果表明,绝大部分的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患者的药物代谢基因类型决定着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于是,医学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原位合成或显微打印手段,将大量的特定DNA探针固定在支持物上,构成DNA方阵,然后与样品杂交,通过荧光的强度来检测遗传信息的差异,进而针对患者的基因类型进行合理的用药设计,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好的疗效。
2.运用“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用药
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信号传导的异常是导致多种肿瘤发生的原因。EGFR基因位于人类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在外显子上会发生突变,而这些突变与吉非替尼药物反应性有关,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突变改变了EGFR胞内ATP结合区的结构,提高了EGFR对吉非替尼的结合能力。另外,值得强调的是一些突变作为二级突变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抗性有关,从反应性变成耐药。2005年研究发现能够从50%耐药的患者身上检测到外显子20上的突变。2012年确定外显子20上的插入突变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无反应性,若能提前基因检测,便可预知相关疾病对治疗药物的临床效果。
3.中药个体化用药的研究重点由诊断定向尝试向基因定向转移
虽然中医的辨证医学灵活性较强,但仍多属于凭医师个人经验用药。目前,我国将中药个体化用药研究的重点集中于中药在体内的变化规律以及治疗药物监测(TDM)在中药个体化用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TDM的中药主要集中在剧毒、剂量不易控制、易出现配伍禁忌、易诱发肿瘤和个体差异大的药物等。但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干扰因素多,有些药理作用的机制也未彻底搞清,中药个体化用药的推广应用相对于西药更加艰难。目前,可以尝试的是结合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前瞻性地根据患者的遗传特性来进行药物治疗,从诊断定向转向基因定向,为全面实现中药的个体化治疗做好铺垫。
当前,个体化用药已被视为未来最理想的药物治疗新模式之一,并已逐渐成为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帕金森病等重大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在其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其广泛、全面的应用将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为保证患者合理用药,药物比较和选择尤为重要,如药动学、药效学对药物选择的影响;适应证、禁忌证对药物选择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选择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对药物选择的影响;患者病理及生理因素对药物选择的影响;循证医学、循证药学对药物选择的影响;吸入治疗与全身治疗方案对药物选择的影响;药物经济学和安全性评价对药物选择的影响等。通过系统比较后选出的药物,才是最佳的治疗药物,才能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