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呼吸科疾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经济学对药物选择的影响

合理用药是以系统的医学、药学、管理学知识和研究为基础,使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目前尚无一个公认明确的合理用药标准,因病情和病原的多变性,以及地域和人群的不同,某一种疾病应该用哪些药,的确有不同的选择,临床上绝对的合理用药较难达到。“合理”是基于客观、科学的知识理论;“用药”则是包括正确的诊断、对症下药、正确开处方、妥善调配、患者遵从医嘱、医师负责随访保证疗效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药物选择不合理,一方面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客观上助长了医疗成本的不合理上涨。通过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促进药物的合理选用,降低医疗成本。
1.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对药物选择的影响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上市前和上市后的安全性两个部分的内容。根据WHO 2007年第946号关于“基本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技术报告中安全性证据的相关内容,应包括总用药人数估计、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文献资料、用药差错及与同类药物的安全性比较等;此外还包括药政部门采取的干预措施(如重点监测、用药警告、修改说明书和撤市等)。
在人类的用药史上经历了很多惨痛教训,因为使用不安全的药物或者药物的不安全使用导致大量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例如氨基比林用于退热、止痛,造成粒细胞缺乏导致患者死亡;三苯乙醇用于降低胆固醇,却引起白内障;沙利度胺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反应,出生的新生儿成为“海豹肢畸形儿”。这些药害事件都促使人们重视新药在临床前的安全评价,我国1999年11月1日发布施行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是新药临床研究的重要里程碑,首次从受试物源头包括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到受试物配制后的稳定性、均匀性,最后对受试物留样等均有详细的规定,是规范化、标准化的保证。2003年8月6日,SFDA颁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如Ⅰ、Ⅱ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均应该严格遵守,各期试验结束时都应该对新药所有的安全性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尤其Ⅲ期临床试验结束后的安全性汇总报告是新药申请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也需要遵守《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物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保证药物的安全生产与销售。这些环节是否就保证了药物的安全性呢?事实上药物不良事件的存在提示药物的临床应用仍然有风险。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所造成的药物性损害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位于心脏病、癌症、肺病及脑卒中之后,列居第五位。其原因包括药物临床试验中病例数少;观察期短,远期效应未知;试验对象选择范围较窄,年龄段居中,通常不包括特殊用药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心肝肾功能异常、精神异常、造血系统异常的患者)。所以如何在现实的临床使用中正确地选择药物,合理地应用药物,发现并及时规避药物的潜在风险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药物进入临床后的安全性保障依赖于药物再评价,目前在我国包括三种模式,其一是由CFDA发起,企业组织实施,药物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的药物再评价,主要针对国内外上市不足5年的一类、二类新药(包括化学药物、中药)、治疗用生物制品、进口药物、需确定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物、临床使用中有严重不合理用药现象的药物、临床试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其二是由药物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或专业学术团体提出的药物再评价,主要以评价上市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目的,并有科学的试验设计和方法学,经国家药物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备案后,由发起单位实施,国家监督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其他药物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则由各发起单位自行组织实施,其结果可提供给国家药物监督管理部门。目前我国上市后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依赖于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制度。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每一种药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通常按病因分A型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大多数为A型不良反应即剂量相关型,是药理作用增强所致,一般容易用安全性研究预测,合理选用药物就可预防其发生。
概括起来,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不外乎有药物的选择,包括给药品种、给药的途径、给药的时间间隔,药物代谢或转化产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机体方面,包括患者的种族、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变异基因、脏器功能、特异质、环境、食品、职业、嗜好等。合理的药物选择和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ADR的发生。①用药前对所选药物有深刻的了解,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不良反应、药效、剂量、用法、药动学特点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②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和药物不良反应史,以避免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的使用;③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是否存在有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对于这些患者除应该选用对心、肝、肾功能无不良反应的药物外,还要适当降低其用药剂量,对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在用药前应尽可能纠正,并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用药监护;④婴幼儿发育不完善,其机体代谢、解毒功能差,用药要特别小心,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应尽量避免选用;⑤妊娠期用药应慎重,妊娠早期对于非急性的疾病,可以暂不用药,若必须用药应清楚了解孕周,选择对胚胎/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严格掌握剂量,及时停药;⑥哺乳期妇女用药亦应慎重,避免经乳汁而进入婴儿体内引不良反应,或者应暂停哺乳;⑦老年患者机体的脏器各种功能低下,伴发疾病多,药物联用应合理,简化治疗方案,剂量宜适当减量,避免配伍禁忌,还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⑧遗传基因的差异也会导致药物无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通过个人的基因检测,制订特定的治疗方案,从而科学地指导患者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进而达到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目前药物基因检测主要应用于心血管药物、传染性疾病药物、抗肿瘤药、芳香酶抑制剂等。例如抗凝剂华法林,FDA在2010年2月份修改了其药物说明书,因为剂量的基因特异性,在被给出该处方药前,建议对CYP2C9、VKORC1进行基因检测。
药物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评价对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务人员在选择药物时除了考虑药物上市前的安全性资料外,还应参考药物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的结果,特别是有关药物上市后的一些信息通报。
2.药物经济学对药物选择的影响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PE)是药物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以此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主要任务是评价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和各种临床药学服务的相对经济效果,在保证药物治疗安全高效的基础上,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对同一药物的不同来源、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及不同药物配伍方案等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并以药物流行病学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研究,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医药卫生资源。
目前常用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主要有四种,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①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治疗结果相同时(如抗菌药物作为手术期的预防),可将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费用进行比较,找出最低费用者。本法使用简单,多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初期使用。②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以特定的临床治疗目的(生理参数、功能参数、增寿年等)为衡量指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时单位治疗效果需要的费用高低。③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费用和结果均以货币为单位评价,计算净得失和比值。由于治疗结果的成本(尤其是隐性成本)难以准确定量,其结果为费用净剩值,故仅对宏观决策者常用。④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侧重生存质量改善(评分表法),而不只是延长生存时限。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分配有限的医药资源,提高医疗和管理水平,促进合理用药。目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已经应用于临床用药的基本药物目录制定、治疗方案的药物选择等方面。
(1)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
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我国现有药物上千种,选择哪些药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对其基本医疗保险起着重要作用。在保证药物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药物经济学手段,筛选进入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物,对规范医师用药的选择范围,阻止不合理用药,控制药物费用的快速上涨,减轻社会沉重的医疗负担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地域因素等考虑的比较少。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可以为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工作提供药物评价结论可比性(同一病症项下的评价对象、方法、指标、指标的界定标准以及相同诊疗目标所应用的诊疗方案力求一致)的科学依据,并确保评价结论的可信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评价结论的可验证性。药物经济学研究指可以根据药物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遴选出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基本药物,为患者和医师药师提供更加充分的药物信息,增加其对药物的了解,并影响医师对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适宜的治疗方案的选择: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订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订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药物经济学原理,对同一药物的不同来源(国产、进口)、不同剂型和不同给药途径,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及不同药物的配伍方案等进行评价,从中选择出比较合理的药疗方案,供临床参考选用。
1)同一药物由于原材料产地、制剂工艺和剂型等的不同,其价格相差很大,尤其是进口药物与国产药物,但是其药效是否如同价格一样具有很大差异呢?刘安对进口与国产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成本分别为3164元(舒普深)和828.8元(利君易舒)(P<0.05),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0.0%(P>0.05),说明国产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是更经济的选择。
2)对于同一疾病,采用不同剂型的同一种药物进行治疗,其效果和费用会有不同。郄素会等对鲑鱼降钙素不同给药方案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的腰背痛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给予鲑鱼降钙素鼻喷治疗与鲑鱼降钙素肌内注射治疗的总成本分别为1596元和2634.66元(P<0.05),疗效分别为95%和95.2%(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6.8和27.7,经分析用鲑鱼降钙素鼻喷给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的腰背痛的方案更优。
3)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对同一类药物的不同品种选用不同,在获得同样的效果时,其所需费用差异也很大,尤其是抗感染类药物。王玉和等对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分析,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5.6%和91.80%,治愈每例患者所需药物的最小成本分别为287.19元±5.7元和109.5元±36.5元,经分析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4)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通过成本-效果分析对同一病种的几种药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一种费用较低、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使患者以最小的治疗费用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陈吉生等观察不同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考察其溃疡总有效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并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从中得知含有奥美拉唑的三联疗法,其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含胶体次枸橼酸铋的三联疗法,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最佳方案是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bid,疗程1周。
药物经济学不仅考虑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有助于监测临床用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医师临床用药具有决策作用。通过在医院临床用药中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使医师、药师在临床实践中以药物经济学为指导选择治疗药物,制订治疗方案,减少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加强药物安全性评价及药物经济学的培训,可以提高药师和医师的专业素质,由于目前上市的药物有上千种,而且各种剂型、剂量、商品名不同的同类药物层出不穷,在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临床药师应通过医院药讯或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对临床医师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以及药物经济学应用的培训,以指导医师更恰当地选择药物,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

(杨勇 杜姗 吴越 张欣 匡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