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腧  穴

一、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人体体表的腧穴,是人类在长时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原始人类群居洞穴野外,产生了肢体疼痛,用按、拿、揉、捶打、火烤、火灼等会减轻身体疼痛感觉,随着人类的进步,手揉、捶、打、火烤不及艾灼熏灸。针刺与艾灸的发明及运用,是人类在医疗上一大飞跃性的进展,将原始的医疗手段向针灸医学方面进展,也促使了腧穴的形成。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是中国针灸学的奠基之作。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以痛为输”的腧穴雏形朝定穴定位定向定名的方向研究,逐渐发现腧穴,随之研究出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经络途径,如此而知腧穴的种类和归经,在《内经》中已奠定了医学基础。腧穴专论的第一部书为《明堂孔穴》,但该书已散佚,晋代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有人体经穴学的巨著。
二、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与脏腑器官和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敏感区域,它从属于经络途径上,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疾病和感受、传递信息的特殊属性。是针灸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是灸疗医学工作者必学之课。
腧穴又称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穴道、穴位。《内经》中又称它为“输”、“空”、“节”、“会”、“气”、“孔”等。腧是脏腑之气积聚于胸腹,而输运于其他人体组织部位之意义。穴是空隙凹陷的意思,说明它多位于肌肉腠理和骨节空隙凹陷处。起到连接经络,兴奋经络传导于脏腑,产生卫气,输布脏腑营卫气血的作用。
腧穴不但在生理上可以使经络气血输布于全身器官及体表,还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处,包括局部或全身的自发性疼痛,或用检查的方法发现的皮肤色泽异常,压痛及过敏性疼痛,这种反应说明腧穴有诊断上的意义,更是灸疗熏考的治疗处。
三、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命名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是针灸腧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腧穴命名的探讨和掌握腧穴的位置、功能及特点都十分必要,十四经络的腧穴都具有各经络腧穴的一定位置及名称。腧穴的命名多数利用自然类属、物象类属、人体类属以及其他属象给以意义上的、印象性的、属象性的对应命名。
1. 自然类
如利用天文、地理、山丘构成的形象与物质作为腧穴选用名称或功效。
(1) 天文:如星、晨、日、月等,例如,上星、天枢、天冲、太白、太乙、日月等,利用天象命名的有风、云、天、气等,如丰隆(意打雷)、列缺(如闪电)、翳风(如风)、云门(如浮云开)、天容、气冲等。
(2) 地理:结合地理属象形,利用自然地形名称与腧穴部位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作用而命名。以地理形态取名的山陵、丘墟之形态与穴位相似的如承山、大陵、梁丘、丘墟等;以五谷和水的储存在自然界形成的形式命名,如前谷、水泉、天池、少海、曲泽等命名。
2. 物象类
以动物形态、植物形状、建筑物格式形态命名腧穴的部位。如动物形态有鱼际、伏兔、鹤顶;以植物状态如攒竹等;以建筑物格式和形态与功能特性命名的有门、房、窗、车库、井等,如风市、手三里、水道等。
3. 人体类
以解剖、意义、功能、五脏六腑、生理、治疗命名的。解剖如腕骨、大椎、曲骨、上腕、脊中、耳门、乳根、气海、血海、承浆、听宫、神道、魄户、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等;水道、光明、睛明、风门、迎香、环跳等。
4. 其他
以阴阳譬喻解剖特点,以经络气血的流注,以数字命名,用距离命名的腧穴,如阴谷、阳溪、委阳、阳池等;如气冲、太冲、人迎、会阳、合谷等;如二间、十宣、百会等;如内庭、外陵、下关、足三里等。
四、 腧穴的分类
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目前大致把腧穴分成四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新穴(不断发现的新穴)。
1. 十四经穴
即是分布在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上的各个腧穴,共计361个穴位,十二经脉的腧穴,分布在躯干与四肢,是对称的双穴,任脉和督脉的腧穴是分布在前后正中线的单穴。十四经穴中的腧穴是经过临床实践逐渐归纳在各个经络上定位定名的。
2. 奇穴
是指在十二经腧穴以外的经穴,有明确的位置,但无一定的腧穴名称。这些穴位对一些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称为“经外奇穴”。如在头部的太阳穴对治疗头痛有作用,腰部的腰眼穴治疗腰痛病等。经外奇穴的分布没有集中,而它与经络系统仍关系密切,如丹田是分布在任脉循行线上的,如印堂是分布在督脉的循行线上的。从历代以来经络系统上的腧穴是逐渐归系形成十四经络的。
3. 阿是穴
阿是穴是以痛点或压痛点为穴位,对痛点和压痛点进行治疗的部位,古代又叫“以痛为输”。这是十四经腧穴和经外奇穴的补充治疗点,没有一定的数字来表示和统计。
4. 新穴
是近代广大灸疗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效果良好的、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效果的穴位。如治疗阑尾炎的阑尾穴、治疗哮喘的定喘穴等。而新的穴位不断报道,出现了一些治病穴位相同,但名称不同的穴位,还在继续验证,统一名称后才有归经的可能。
五、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对治疗产生效果有相当重要的关系,因此历代灸疗工作者对穴位的分布与了解它的准确性都比较重视,所以制定了一些找准穴位的方法,有骨度折量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简易取穴法四种。
1.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折骨定穴法。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灵枢·骨度》,撰写的内容就是将人体各部分用规定的分寸进行分析的方法以作为量度取穴的准则,也就是说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以这个标准测量。量度分寸法经历代医家补充修改,已成为临床医生腧穴定位的基本准则。
2.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体表的各种解剖标志取定腧穴,这种方法也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腧穴定位基本方法之一。可分以下两种:
(1) 固定标志:是指人体各种固定而不移动的标志,如毛发、五官、肚脐、乳头、指甲以及各种突起和凹陷部,这些是人体固定不移的自然标志,它有利于腧穴的定位,如两眉之间的中线取印堂穴,眼内侧角与鼻骨之间取睛明穴。
(2) 动作标志:是指采取一定的动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如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3. 手指同身寸量度法
一般指用患者的手指测量的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指骨第二节的长度作为一同身寸。四肢以长度为量法取穴,躯干以横度为量法取穴。
(2) 拇指同身寸量法: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四肢以直寸为量法取穴。
(3) 横指同身寸:是患者将2~5指并拢,以中指第二指间关节横行线为准,四指横量为3寸计数。
4. 姿势简易取穴法
临床上常用的取穴简易法,如两耳尖直上头顶取百会穴,两手虎口相交叉取列缺穴,两手垂直于身侧中指尖端取风市穴等。
根据经络循行途径,十四经的取穴方法均可采用以上的取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