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临床常见病毒
一、概述
病毒属非细胞型微生物,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类型核酸(RNA或DNA)作为其遗传物质。 病毒必需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的方式繁殖后代。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由病毒引起者约占75%。病毒既可引起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肠炎、甲型肝炎、SARS等,也可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也可在细胞内构成潜伏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性疾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死亡率高,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1.病毒的结构
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核心为核酸,构成病毒基因组。衣壳具有抗原性。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有包膜。有包膜的病毒体称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病毒体称为裸露病毒。
2.病毒的化学组成 (1)病毒核酸:
化学成分为DNA或RNA,是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2)病毒蛋白质:
具有病毒的特异性,可分为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蛋白称为病毒吸附蛋白。
(3)脂类和糖:
存在于包膜中,包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
3.病毒的增殖
病毒以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自我复制。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和释放等步骤。此外,并非所有的病毒成分都能组装成完整的病毒体,常有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4.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等。对某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病毒疫苗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5.理化因素对其影响 (1)物理因素:
①温度:大多数病毒于50~60℃、30分钟即可被灭活;②pH: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③射线和紫外线:γ线、X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2)化学因素:
脂溶剂、酚类、氧化剂、抗生素和中草药等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6.病毒的分类
常见病毒分类见表2-4-1。
表2-4-1 常见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续表
※为分类尚不确定
二、临床常见病毒及其感染表现
(一)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指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局部感染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1.流行性感冒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是人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禽、猪、马等动物,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和猪,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多呈季节性广泛流行,临床表现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症状。
2.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常见于儿童,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特征。
3.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肺病毒属,因在组织细胞中形成特殊的融合病变,故名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引起6个月以下婴儿患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以及较大儿童和成人的鼻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4.冠状病毒
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冠状病毒主要感染成人和较大儿童,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SARS冠状病毒可引起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病毒经飞沫传播,冬春季流行,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头痛、肌痛以及呼吸道感染症状。
5.风疹病毒
风疹病毒是风疹的病原体。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儿童风疹最常见,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孕妇感染风疹,将会导致胎儿严重损害,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白内障等畸形,以及黄疸型肝炎、肺炎、脑膜脑炎等临床表现。风疹病毒自然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腺病毒
腺病毒可引起人类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统及眼部疾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腺病毒上呼吸道感染及腺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多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以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等呼吸道症状为主。有些腺病毒还可引起咽结膜热、流行性角膜炎、小儿胃肠炎,可通过胃肠道和眼结膜等途径传播。
(二)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为无包膜的小RNA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可引起多种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以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1.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传染源为患病者、隐性感染及无症状带病毒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粪便传播,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肢体疼痛、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可导致迟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称小儿麻痹症。自20世纪50年代采用疫苗预防本病后,其发病率大大下降。
2.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根据感染乳鼠产生的病灶分A、B两组,A组(CAV)可引起麻痹症、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皮疹、急性结膜炎、感冒、肺炎、腹泻、肝炎等;B组(CBV)可引起麻痹症、无菌性脑炎、流行性胸痛、心肌炎等。
(三)急性胃肠炎病毒
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腹泻与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轮状病毒是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腹泻的重要病原体。A组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重症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体,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B组轮状病毒引起成人腹泻,由中国首次报道。
(四)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指一大类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血源性传播,可引起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相关。
(五)黄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猪为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三带喙库蚊,伊蚊和按蚊也能传播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重症患者有惊厥与昏迷,颈强直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2.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原体。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白纹伊蚊和埃及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人和灵长类动物是主要宿主。登革热以高热、头痛、肌痛、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以高热、休克、出血、皮疹、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
(六)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流行性出血热是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三大主征,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是我国较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七)人类疱疹病毒 1.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Ⅰ型主要引起头面部皮肤、黏膜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和肛门感染。原发感染多为阴性,10%可出现症状,表现为疱疹性湿疹、疱疹性牙龈炎、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及疱疹性脑炎、肝炎等。病毒在体内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每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复发,常见为口腔附近的复发性单纯疱疹。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水痘为原发感染,表现为斑丘疹、水疱疹,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带状疱疹为复发感染,细胞免疫低下者,潜伏的病毒激活,在细胞内增殖引起水疱,沿感觉神经支配的皮肤分布,串联呈带状。
3.EB病毒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急性全身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颈淋巴腺炎、脾肿大、肝功能紊乱和非典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预后良好。EB病毒还和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及鼻咽癌有关。
(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病毒主要侵犯并损毁CD4 +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HIV感染人体后分四期:Ⅰ期(急性感染期)临床症状轻微,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Ⅱ期(无症状感染期)一般为6~8年;Ⅲ期除腹股沟淋巴结以外,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2处,直径>1cm,质韧,无压痛,可自由活动,淋巴结活检为反应性增生,常伴有疲乏、发热、全身不适和体重减轻等;Ⅳ期(AIDS)各种严重免疫缺陷导致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为卡波西肉瘤。
(九)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为狂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自然感染,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病犬是发展中国家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密切接触而感染和引起狂犬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又名恐水症。狂犬病为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是我国目前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死亡率几乎100%。开展人群预防接种是控制狂犬病的关键。
(于翠香 张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