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药液外渗性损伤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
【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注射药物外渗。
2.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造成药液外渗。
【处理措施】
1.注射时,注意观察有无药液外渗。如发生药液外渗,立即终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因外渗造成局部疼痛、肿胀者,应根据注射药液的性质不同分别进行处理:
(1)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同时给3%醋酸铅局部湿热敷。
(2)高渗药液(20%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
(3)对于抗肿瘤药物外渗,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4)阳离子(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10ml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醋酸铅和50%硫酸镁溶液交替局部湿热敷。
(5)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未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禁止热敷。
3.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发生坏死,则由外科处理,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