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以大数据应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4.1.1 大数据有助于提升决策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决策行为习惯越来越受到挑战。大数据的特点在于数据量大、类型多、更新速度快,而政府在拥有数据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掌握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数据[1]。因此,政府更容易从大数据的使用中受益,这种受益的体现之一就是大数据可以提升政府决策的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大数据可以使政府更广泛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通过挖掘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的相关性,为智能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依据。另一方面,大数据可以将纷繁复杂的多源异构数据快速处理成具有决策价值的有效信息。这一点在应急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应急管理的挑战主要来自信息不完备和时间压力大,而大数据可以实现高度不确定性和高时间压力下的快速分析和决策,有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公众满意度。利用大数据,可以实时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极大地缩短制定应急决策的时间,快速部署有关措施。
案例一 美国每日网上价格指数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的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是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目标指数,CPI的变化趋势影响着政府重大的经济决策。但CPI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即它是一个滞后性指标,无法显示当前的价格指数变化。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名叫“每日网上价格指数”的项目,依靠网络大数据,较好地解决了原有价格披露体系的滞后性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利用学术研究方法,每天从网上获取50多万条商品价格和数据信息,并进行指数化计算。因为获取的数据量巨大,是美国政府同期收集的数据的5倍,且其价格信息均取自网上,省去了人工走访和统计的费用,故成本较低。该项目依靠相关的计算模型,通过获取的价格信息,可以得到每日网上价格指数(Daily Online Price Index),进而反映月度和年度的通货膨胀程度。该指数基本覆盖了所有类别和所有零售商销售的商品的平均价格。
官方公布的月度膨胀数字一般有一周的滞后期,而每天更新的“每日网上价格指数”的滞后期仅为两三天,这一优势使得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能够先于官方统计数据判断价格涨幅形势和变化趋势,为预测通胀趋势提供可靠的实时信息。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每日网上价格指数”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时很快显示出价格下降的趋势,而官方统计的CPI在两个月后才显示出下降的趋势。
与此相对应,阿里巴巴公司基于淘宝网、天猫、支付宝等平台的数据,编制了“淘宝指数”和“淘宝价格指数”,为我国应用网络数据进行CPI统计与预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进行了CPI统计网络试点工作,效果较好。
4.1.2 大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
高质量的决策依赖于真实情况的反映。如果政府不能获得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就很难更好地做出决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各种信息相互混杂、真假难辨,为科学决策带来很多困难。利用大数据工具,可以设定数据指标,建立关联关系,用智能化辅助人工决策,并对大数据本身的真实性进行印证和检验,从而快速发现异常,减少处理虚假信息带来的额外成本。比如,2001年美国加州州政府推行的数据挖掘项目“保险补助双向核对”,将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两个项目的数据进行核实、比对,通过计算机算法,检测出相互矛盾的支付记录,发现数据造假行为[2]。又比如,在证券交易过程中,证监会通过调取监察系统中的有关数据,对证券交易活动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统计分析,发现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非法牟利的嫌疑账户[3]。再比如,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由于每一项生态治理措施在治理生态系统时都必须要考虑它对其他系统的影响,所以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全天候不间断地对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对收集的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演示,并模拟构建环境模型和治理方案,评价不同的治理和人员干预对环境的各种影响,以保证环境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4.1.3 大数据促使协同决策更加便利
协同决策是现代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治理最大的区别之一。在复杂社会问题的管理决策中,针对同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组织甚至个人同时参与。如果缺少协同,就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决策目标不一致,决策所需信息掌握不及时或者存在偏差,甚至导致决策矛盾和冲突。大数据可以为协同决策提供很大的帮助。第一,大数据可以为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交流、数据共享帮助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决策所需信息。第二,通过大数据技术、服务和应用,可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高效多元的协同模式。第三,大数据可以促进各参与主体主动优化自身管理,支持整体的协同决策。通过大数据,各参与主体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决策目标,看到自身行为在决策中的作用和差距,从而促使其自发地调整相关行为,为顺利实现总决策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在市场监管中,通过对监管对象信息的公开和将相关信息与信用体系进行关联,促使各市场主体自觉地调整其经营行为,实现依法经营和诚信经营。
案例二 大数据在人口统计中的应用
人口统计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查、搜集有关人口资料,整理、汇总人口数据,综合分析人口现状、变动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的整个工作过程,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查清近10年来的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科学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的产生为人口统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际上,联合国与一家名为Jane的公司合作的移动电话调查项目,旨在改变传统的家庭调查方式,它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短信发送实时信息。通过其独有的网络,Jane公司超过20亿的移动电话用户都选择了回答调查问题以换取少量的通话时间。因此,它是建立在套餐付费以外的模式上的,分析人员通过网络接口,包括互动(视觉)分析工具访问人口数据(包括经济状况、性别、年龄、识字率等信息)[4]。当然,基于移动电话的调查,有时缺乏数据准确性。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人口实施网络动态化无缝管理,为人口普查和抽样统计提供了便利。比如,无锡市在人口统计中,依托全员人口个案信息资源,整合公安、民政、教育、劳动等部门的数据,及时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协同决策能力,提高了人口统计质量,也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4.1.4 大数据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大数据还善于通过相关性分析快速发现社会事务的未来变化趋势。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政府决策的出发点通常是利民的,但由于缺乏数据依据,其结果往往缺乏效率,不能达到一定的公众满意度。将大数据的思维运用到政府管理决策中,能够使政府快速掌握相关情况,预测公众需求,缩短社会治理的响应时间,甚至实现提前预警,从而达到治理目标定位准确、治理政策和治理方式及手段更加符合客观现实、治理进程和治理成效更加满足社会期待的目的,实现政府决策的精准化,有效提升政府决策的效率。比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分析了近几年9月路面车辆的出行数据,发布了9月拥堵日历,提前预测了9个重点拥堵日,并规划了校园周边及主干道、大型活动场馆周边道路等交通管理重点区域。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9月的交通拥堵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案例三 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在线平台,构建纵横联动协管体系,实现了平台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60个中央部门的横向联通,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5个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平台的纵向贯通。同时平台利用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中国政府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及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的对接。自2017年2月平台正式运行以来,处理交换项目信息、审批事项办理信息等相关信息共计1.12亿余条,日均超过8.8万条,已逐步构建了与各部门、各相关系统间常态化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2020年,通过平台申报的项目约115.1万个,办理审批事项约173.6万个,办结信息约122.4万项。(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