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问“开放式问题”,开启讨人喜欢的聊天模式
1.从对方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吧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告诉人们:“如果我们想要交朋友,并成为受人欢迎的说话高手的话,就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生机去应对别人。”而接触对方内心思想的妙方,就是和对方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情。
柯达公司的CEO乔治·伊斯曼决定在曼彻斯特建造剧院、音乐厅和纪念馆。美国优美座位公司的经理亚当森得知这一消息后,希望自己能争取到这笔生意,便决定去拜访伊斯曼。
到达柯达公司总部后,亚当森获得了5分钟的谈话时间,当他走进伊斯曼的办公室时,对方正忙着处理文件。亚当森扫视了一圈周围的环境,说道:“伊斯曼先生,很抱歉打扰您的工作。说实话,我一直从事室内木工装修的工作,不得不说,您的办公室装修得太精致了。”
这话让伊斯曼很高兴:“这间办公室是我自己设计的,我很喜欢它。”亚当森又走到墙边,用手指敲了敲模板说:“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是英国橡木吧?”伊斯曼更加惊喜:“是的,的确是从英国进口的橡木,一位朋友专程去英国为我订的货,他是专门研究室内细木的。”
见伊斯曼如此高兴,亚当森深知自己的话题引起了对方的兴趣。之后,伊斯曼放下了手里的文件,开始向他介绍办公室的所有装饰,甚至谈起了自己当初设计、装修的过程。结果,两人足足聊了几个小时才结束谈话。
最后,亚当森不仅成功得到了那笔订单,还和伊斯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交谈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引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来主导这场谈话,那我们就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与素不相识的人交谈,更应该找到对方喜欢的话题,才能让对方侃侃而谈。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提起对方的主要爱好,如体育运动、娱乐方式等话题,来引起对方的兴趣。比如对方在工作上曾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我们就可以谈论对方的工作。又比如说,对方如果习惯在早上浏览一遍报纸,那我们与对方沟通时就可以先说说最新的时事新闻。包括对方的孩子几岁了、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时下的房价如何、怎样节约资源等,通过巧妙的询问和认真的观察与分析,总能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因此,我们在与对方进行沟通之前,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个人的特殊喜好和品位等进行研究。如此才能保证我们在与对方的沟通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马海波是某汽车公司销售人员,在一次汽车展示会上,他结识了一位潜在客户。一番观察后,他发觉对方对越野型汽车非常感兴趣,而且品位极高。但当马海波把公司的产品手册交给对方后,对方却一直没给他任何回复。试着电话联系两次后,对方却表示自己平时工作很忙,周末则要和朋友到高尔夫球场打球。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后,他得知对方酷爱高尔夫球。所以马海波查了大量有关高尔夫球的资料,还掌握了一些打高尔夫球的基本技巧。再一次打电话时,马海波对销售汽车的事只字不提,只告诉对方“我无意中发现了一家设施特别齐全、环境十分优美的高尔夫球场”。然后,马海波在那里顺利地见到了客户。
期间,马海波对高尔夫球的了解,让对方对他刮目相看,大叹自己“找到了知音”。回程的路上,对方主动表示自己喜欢驾驶装饰豪华的越野型汽车。一场有着良好开端的销售沟通,就这样形成了。
在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时,我们要注意一点:要想让对方对某种话题感兴趣,我们最好对这种话题同样感兴趣。因为整个交流的过程必须是互动的,如果只有对方对这话题感兴趣,而我们却表现得兴味索然,或者内心排斥却故意做出喜欢的样子,那对方的谈话热情和积极性必定会被冷却,如此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多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或培养一些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兴趣,比如体育运动和其他积极的娱乐方式等。这样,等到和别人交流时,双方的话题就不至于捉襟见肘,也不至于让对方感到与我们的沟通寡淡无味了。
2.请教是最受欢迎的聊天模式
我们先来看下面两种语境:
第一种:“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告诉我这到底怎么处理好?”
第二种:“我想请教你一下,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在这两种提问方式中,前者看起来比较随意,很容易形成一种命令式的口吻;而后者则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位置,然后向对方请教,这样就显得谦虚很多。另外,运用请教的方式开头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能勾起对方的好奇心,他会想知道“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所以,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都会回答:“请教谈不上,什么问题,你说……”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自己的问题了。
陆明杰是某公司的新员工,因为他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并且聪明伶俐,所以深受领导的青睐。很快,领导就给他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接到任务后,陆明杰经过周密的分析和调查后,不仅提出了若干方案给领导看,还向领导逐条分析利弊,最后他向领导请教道:“您觉得用哪个方案比较好?”
陆明杰的做法让领导很受用,对他的分析也很信服,自然采取了他所推荐的那个方案。这时,他又向领导请教具体实施的方法。领导说:“你自己放手干吧,年轻人比我们有干劲。”陆明杰连忙回答:“我刚来,一切还不熟悉,还得多听领导的意见。”
因为陆明杰的态度谦恭,意见又非常到位,领导很满意,当即给下面的几个主管打电话,让他们大力协助陆明杰的工作。因为有了领导的支持,加上他在实施方案时时刻注意与各部门进行协调,所以他的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最后领导给他发了一大笔奖金。
与别人交谈时,我们有时需要掌握“我不懂”的说话之道。这并不是故意奉承,而用“请教”的方式来博得别人的好感,是一种配合别人满足感的说话方式。
就算对方的学历或某些方面的能力很一般,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种“请教”的方式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千万不要想:“我这样问,对方会不会嘲笑我,我是不是显得很无知、很丢脸?”如果这样想,那我们就是多虑了。比如,一般上司们都很希望他的下属来向自己请教,这表示下属在工作上有不明之处,而上司予以回答,就能减少错误。如果下属假装自己什么都懂,一切都不需要询问,那上司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的都懂吗”?这会让上司会对我们的能力产生怀疑。
所以说,多思勤问的人才更容易获得领导的重视。一则,我们的请教能显示出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思考;二则,请教的态度能显出我们的谦虚和诚恳。这样的人,又有谁会不喜欢呢?
此外,我们在推销产品或与客户谈生意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请教”的方式。比如:“王总,您公司做的工艺桌椅我非常喜欢,您能跟我说说桌椅表面平滑不进水是怎么做到的吗?”这种向别人请教他们熟悉、感兴趣的领域的聊天模式,能让我们更快获得对方的好感。
萧祁然是一位节能汽车推销员,他是这样为客户推销自己的节能汽车的:“先生,请问增加贵店利润的原则是什么?”
一般老板都非常乐意回答这种问题:“第一,降低进价;第二,提高售价;第三,减少开销。”
然后萧祁然就会抓住第三条接下去说:“您说的真是句句真言,特别是开销,那是无形中的损失。比如汽车消耗的能源,如果一天节约20元,而贵店有4辆车,一天则节省了80元,一个月就节省了2400元。发展下去,10年就能节省将近30万。不知您高见如何,有没有节能的必要呢?”
萧祁然的话让对方心生警觉,不自觉地考虑起他的节能汽车来。
人们往往更愿意谈论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当我们从这方面入手向对方请教时,就会因“正中下怀”而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同时,也能很好地增强我们的人际交往关系。
3.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时候,聊吃的!
当我们不知道该和别人聊什么的时候,聊吃的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比如早上吃的什么?中午吃的什么?楼下新开了一家火锅店可好吃了……这能让彼此不熟悉的人很快熟悉起来。
杨欣然和相亲对象正尴尬地坐在一家咖啡厅里,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实在找不到话题。不是杨欣然不想改变这种气氛,而是对面的男生也是个不会讲话的人,一见面就问她学什么的。听到她回答“国际政治”后,男生先是一脸茫然,然后干笑两声就没了下文。
好不容易等到他再次开口吧,结果他又来了一句:“哈,今天天气真不错哈。”杨欣然瞥了一眼窗外阴沉的天空,礼貌地回了一句:“啊,还可以。”然后,两人又卡住了。
沉默了半天,还是杨欣然灵机一动,问男生:“你喜欢吃什么?”男生一听,立即来劲了,说:“我喜欢吃烤鸭。”这下两人算是聊开了,因为杨欣然也是个爱吃的人,两人就这么从烤鸭聊到红酒、牛排,又聊到了成都小吃,话题一直不断。
和别人聊天,尤其是与不太熟悉或是陌生人聊天的时候,最好不要开口就问“你家住哪里”“未来有什么打算”“你有什么梦想”之类的。一般这种话题,要么容易卡壳,要么对方不愿意说。
比如,当对方说出自己的家乡名字后,我们却不知道这个地方,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比如,我们一上来就问对方:“你将来想干什么啊?”对方就算嘴上不说,心里也会不以为然地想:“这和你有什么关系,我们又不熟。”
还有太过专业的东西最好也不要涉及,搞不好会把自己给难住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聊吃的,像什么水煮鱼、酸辣藕丁等,都是极容易展开的话题,既可以研究它们的美味,又可以探索其中的营养,何乐而不为?
况且,都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吃”之一字,可谓所有人最大的事业。别否认,要知道,我们可以不谈时尚、不搞旅游、不看电影,但绝对不能不吃。事实上,不管人类的科技如何发达,文明怎么高度发展,“吃”却从来不会被淘汰。
所以,谈论美食就成了我们共同的话题,也成了人们交流时最好的沟通桥梁。正因如此,当专业、天气、人生理想之类的话题通通失灵的时候,那不妨试着聊聊吃的,相信马上就有说不完的话。
公司安排刘浩军和另外一名同事到桂林分公司上班,两人都不是那种特别善于聊天的人。为了避免尴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上班埋头干活,下班则溜得飞快。但毕竟要共事很长时间,两人一直不说话也不是办法。
直到有一次,两人意外地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餐馆相遇,看着各自餐盘里的宫保鸡丁盖饭和老干妈辣酱,他们瞬间找到了话题。
就这样,两人从“你今天吃了什么”一直谈到“公司食堂的菜真难吃”,又谈到“这附近就这家餐馆的盖饭不错”,再谈到中国的八大菜系。最后,两人还意犹未尽地约定“找时间一起去吃点儿好吃的”。
在一个公司上班,无论我们和同事的关系怎样,都免不了抬头不见低头见,像电梯口、周边饭店等公共区域,都是经常会遇见的场所。如果我们因为和同事不熟或关系不好,就直接选择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时候,聊吃的是个不错的主意。
而且,生活中其实处处隐藏着雷区,尤其是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比如聚会时,朋友带了不认识的人过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贸然就两人的关系展开话题,很容易引发误会。万一朋友和这人是兄妹,结果却被我们误解为男女朋友,这岂不是很尴尬?又或者说,我们和一中年妇女聊天,如果贸然提及对方的丈夫,万一人家两口子正闹离婚,那我们提出的话题岂不是在往对方伤口上撒盐?
美食就不同了,一说起“吃”,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能发表几句自己的感言,可谓是完全没有门槛的一个话题。像什么“你们公司附近有什么好吃的”“你们家乡什么东西比较好吃”“我知道你们那儿的凉粉很好吃”,等等,都是能让对方瞬间眼睛放光、自信高涨的话题。
总而言之,聊吃的虽然通俗,但也是最容易拉近彼此关系,展开话题的利器。正所谓“投其所好”,美食正好是所有人共通的爱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当我们既不知道对方的爱好是什么,又实在不知道该聊些什么的时候,就聊聊吃的吧。
4.完全不必担心问题没深度
很多人都觉得,一直保持聊天的热度很难。但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却认为:完全不必担心问题的深度,一律问大白话就可以。最棒的问句、最可能激发对方继续说下去的问句,多半是“为什么?”“怎么会?”“真的喔……我都不知道。”“后来呢?”“原来是这样!”蔡康永表示,无论话题怎么高深,这些问句都够用。
陈波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总喜欢走神。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没什么人喜欢跟他聊天,但事实恰好相反,很多人都能跟他聊得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跟别人聊天的。
“波波你知道吗?某某的论文根本就是抄的,竟然还得了奖?”
“怎么会这样?”
“谁知道,听说有人在论坛里爆了这件事,还找到了抄袭的证据,好像准备走正式程序解决。”
“真的喔?我都不知道。”
“我也是刚听说……”
即便是遇到我们不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问句也可以让双方的谈话顺利地继续下去。因为每个说话的人,都需要从听话的那一方受到“鼓励”,才会更加放开自己说下去。用蔡康永的话说:“你不必假装有深度,只要懂得欣赏别人的深度,已经是一种美德了。”
除此之外,在日常对话中,对于一些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如果我们总是喋喋不休的话,估计对方很快就会感到厌烦。但想要获得信息,我们又必须让对方多说。这个时候,具有探测性的问句恰好可以鼓励对方为我们提供更多元化的答案,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赵先生是一名销售培训师,每当有客户找他询问有关销售方面的问题时,他都会问对方:“我很疑惑,您为什么想要做销售培训呢?”
而客户们经常会回答说:“我想要提高销售业绩。”
赵先生就会继续问:“您为什么觉得销售培训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途径呢?”
这个问题一出,有些人就会觉得赵先生是在自断后路,毕竟人家要是从别人那里能得到更好的方法,估计也不会来找他了。殊不知,赵先生此举是为了从客户对问题的回答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比如,他可以从中发现客户是否与竞争对手有过沟通?这些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客户决定不和那些竞争对手联系,反而求助于自己?也就是说,当赵先生向客户提出那些看似自掘坟墓似的问题时,客户通常会自愿说出有哪些竞争对手,以及为什么与这些竞争对手沟通的原因等方面的信息。
当别人的叙述不够清楚时,问句可以帮我们获得信息。当我们对某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时,我们同样可以运用问句让对方予以补充。如此,我们就能有效保证所获得信息的完整性。
而一般情况下,这种问句的表现形式都较为程序化。同样的问题也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中,使其与当下的情境意义相符合。比如,有人跟我们说:“我去了商场。”那我们肯定不会回复:“你能给我举个那样的例子吗?”大多都会问:“然后呢?”如此一来,双方的话题很容易就能继续下去。
当然,问句虽然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仍然要注意控制问句的数量,避免被对方当作机械式回应或让对方觉得唐突。对此,我们还可以通过点头或其他行为来暗示对方:“再多讲点!”
5.微信聊天问“在吗”不讨喜,有事直接说
很多人在通过微信同别人聊天的时候,习惯问:“在吗?”然后等着对方回复。如果别人回复“在”,那么接下来就正式进行聊天;如果别人不回复,那就只能干等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种聊天方式其实并不讨人喜欢。
林若因有个同事在聊天中特别喜欢发“在吗?”,她虽然不喜欢,但对方怎么也改不了,也就没多在意。但前段时间,她却下定决心和对方“断交”了。
当时对方问她:“在吗?”林若因没能第一时间看见,过后回复说:“在。”又等了一会儿后,对方才回复她说:“之前发信息是想告诉你3:00去开会。”但是,当对方的这条信息发过来时,已经3:00多了,直接导致她开会迟到。
林若因忍住内心的郁闷心情,跟对方说:“麻烦以后有事说重点,要不然耽搁工作效率。”同事却只回复了一个“哦”字了事。
看到这样的回复,林若因只觉得一口气憋在心里,很是郁闷。
我们在使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找人聊天的时候,最好开门见山,直接说事。比如:“我今天晚上去找你拿资料,你有时间吗?有的话请回复我一下。”让别人知道我们的目的,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快节奏生活。
另外,有的人可能想找别人帮忙,就想先发个“在吗”,以显得近人情、有温度。殊不知,收到信息的人心里其实并不舒服,回复消息时也会显得既疑惑又犹豫。
就像网上有个专门针对“在吗”的段子:“找我有事直接说事,别总问我在不在、在不在的。你说让我怎么回答你?我说在,你跟我借钱怎么办!我说不在,你请我吃饭怎么办!我说在,没好事怎么办!我说不在,有好事落下了怎么办!所以有事直接说!这样我好知道我在还是不在!”
苏子琪和朋友见面,两人聊起近况,苏子琪便说起自己被“在吗”给“套路”了的经历。当时,有个关系普通的朋友总喜欢给她发“在吗”,苏子琪很自然地回复对方:“在的,怎么了?”然后就发生了一系列的“辛酸史”。具体如下:
“在吗?”
“在的,怎么了?”
“我在网上买了件小东西还差几块钱,给我借几块钱呗,等会儿还你。”
于是,苏子琪就借了,也没抱希望对方能还回来,结果也确实没还。
几天后,对方又问:“在吗?”
“在,怎么啦?”
“哎呀,我的手机欠费,支付宝刚好又没钱了,麻烦你帮我充20元的话费,过几天还你。”
苏子琪依旧接受了对方的“套路”,想着也没多少钱,能帮就帮吧。之后一段时间,对方总会问她借几块零钱或充10元、20元的话费。有人知道这件事后,让她别借了,救急不救穷。况且这种只知道索取的人,根本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于是,当对方再问她“在吗”的时候,苏子琪都会直接删除聊天信息不理对方。而只要不理,对方也不会再问了。
其实,无论我们是缺钱还是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准备通过聊天软件沟通,都要学会说重点,而不是扔出一句“在吗”,就开始“套路”别人。事实上,我们的“套路”别人都懂,没有直说,是因为对方还把我们当朋友。
对朋友玩套路只会因小失大,在朋友面前丢掉信任和好感度。因为真心想帮我们的朋友,根本不需要我们试探性地问“在吗”;而不想帮我们的朋友,试探也没结果。
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正在做重要的事时,微信里突然收到一个“在吗”,你说是回还是不回?回的话,不知道对方到底想问什么,害怕耽误正在做的事;不回的话,又害怕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多麻烦!
除此之外,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在吗”两个字会显得很有距离感,就像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而我们与别人聊天、谈工作、业务,无非是想促进彼此沟通的有效性,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但如果我们发送的聊天内容只是干巴巴的“在吗”,就会显得有些“冷冰冰的”。
所以说,即便我们的说话方式不能完美无瑕,或者像演说那样语惊四座,甚至不需要我们对明明不熟悉的朋友装作老友般嘘寒问暖。但至少我们的说话方式要真诚一点儿、有温度一点儿,少一点儿“套路”。
6.如何终结一问一答的聊天模式
我们在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你在干什么呢?”(提出一个话题)
“上网。”
“你吃饭了吗?”(又提出一个话题)
“吃了。”
“你最近忙吗?”(再提出一个话题)
“不忙。”
……
当我们不停地提出话题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两人竟然没话题可聊了,因为话题总有讲完的时候。这个时候,即便我们还想说些什么,也只能悻悻地住口,说一句“哦,这样啊,我就想问问你在干什么,那你继续忙吧,拜拜。”了事。
其实,想破除这种一问一答式的聊天模式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去关注聊天本身,而不是聊天的话题,不是聊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去聊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延伸话题从而展开聊天。
宋铭是个非常善于聊天的人,只要有个话题,他总能引得对方说个不停。比如:
“你吃饭了吗?”宋铭问。
“吃了。”朋友回答。
“是嘛,吃的什么啊?”
“牛肉面。”
“不错哦,你自己做的吗?”
“我不会做饭,是买的。”
“我都不想嘲笑你,一个女孩子家家,连饭都不会做,看你怎么嫁得出去。”宋铭开玩笑道。
“不想做嘛,以前都是我妈妈做的。”
“你妈妈很疼你吧?”
“我妈妈最疼我了,因为我最小嘛。”
“你是最小的?你还有其他兄弟姐妹?”
“嗯,我还有个哥哥,我哥哥啊……”
我们会发现,在整个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甚至不需要特意去准备什么话题,而是通过聊天本身给我们带来无数的话题。而这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聊天的模式,才会让我们有话可说,并且进入了一种良好的聊天氛围。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终结一问一答式的聊天模式。而在讲故事时,如果是别人的故事,最好要讲出幽默感,否则就会显得乏味。如果是自己的故事,那就更简单了,想想看,我们多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难道不比查户口式的提问更吸引对方吗?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有添加任何DHV(展示高价值)的元素进去,那我们的故事就会显得平铺直叙,别人更不会产生让话题继续下去的欲望。而一个把故事讲得好的人,却能巧妙地把自己的DHV加进去,而别人还听不出里面有故意“吹牛”的成分。比如,下面这样聊天方式就是这样。
“你做什么工作?”
“我是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做些电脑的业务。”
“不错哦,我就不行了,都快成麻烦制造专业户了。”
“呵呵,你在开玩笑吧。”
“是真的,我17岁就装修过家里的房子,大二时跟人合伙开了个小店,那会儿我还有套大房子,每天开着车工作。后来发生了交通意外,只能把店关了回到学校去。后来我又交了很多新朋友,当时认识个做外贸的生意的人,给了我一份主管的工作干。慢慢地,我也有了些积蓄,但我还在跟一个朋友谈自己出去做生意的事情,毕竟我不希望总是这样给别人打工。所以总是麻烦不断。”
“哈哈,你的经历可真……”
如果我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故事可讲,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好好回忆、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即使我们真的没有,身边的朋友总会有。要知道,这世上从不缺乏好故事,缺的只是发现好故事的眼睛。
7.请远离闭环的思维模式
“在吗?”
“在。”
“睡了吗?”
“马上。”
像这种类型的对话,一般过不了三个回合就陷入了僵局。因为在闭环思维模式中,人们往往更偏重于回答,而忽略了抛回问题,促进沟通的循环。
张扬是个很会聊天的人,尤其是和女孩子聊天的时候,总能把对方哄得眉开眼笑。他究竟是怎么和人聊天的呢?
“我想吃火锅,你请我啊?”女朋友和张扬开玩笑说。
“好啊,你明天要是陪我去逛街买衣服的话,我就请你。”张扬答道。
“不行啊,我明天很忙的,你不会不想请我吃饭吧?”
“明天忙啊,那好,等下吃完火锅你陪我逛夜市、买衣服。”
“晚上我要回去啊,吃完就太晚了。”
“不会吧,那下次请你吧,我找别人陪我买衣服。”
“请我吃个火锅就这么费劲吗?那这样,等我有时间了,就陪你买衣服、逛街,行吗?”
“哈哈,你就知道吃,行!但我可能下班要晚一点儿,你先去定座位、点菜,好了给我打电话。”
“好吧。我跟你说……”
想要远离闭环的思维,就需要我们学会顺着对方的话题,再把问题抛回去,而不是一直回复对方“哦”“知道了”“好的”这样的话。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做出“为什么”“然后呢”这样的回复,对方就可以继续讲述他想要讲述的内容,而我们也不会成为不受欢迎的话题终结者了。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下面两种聊天方式。
第一种:
“你几岁?”
“28。”
当我们直接回答了对方提出的问题,而没有顺势向对方抛出新的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就可能变得非常无趣,甚至导致冷场。
第二种:
“你几岁?”
“你猜?”
“我猜你26。”
“实际上我30了。”
“是吗?完全没看出来……”
像这种在接到对方的问题后,又顺势向对方抛出问题的方式,就可以成功维持起聊天的框架,使双方的交流顺利展开。
这天,穆浩和客户见面。客户说自己刚买了辆新车,然后问他:“你了解这辆车的配置吗?”
如果自己在这个时候直接回答“不了解”,那估计后面的合作也就泡汤了。所以他很自然地回答道:“我不太了解,但我很有兴趣,你可以跟我说说吗?”
客户马上兴致勃勃地跟他说起这辆车的各种配置、性能等。期间,穆浩一直面带微笑地倾听,同时适当地附和:“是吗,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是这样。”没有半分着急的样子。
高谈阔论半小时后,客户主动提起双方的合作,穆浩也顺利拿到了订单。
当对方提出一个话题后,他肯定是想要我们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能有点“眼力见儿”,那对方聊天的激情就会慢慢“回血”,并顺利展开聊天。
没有人喜欢将耐心耗在一个话题终结者身上,但他们却很乐意跟一个即使对这门知识不那么在行,却相当有兴趣的人高谈阔论。所以,我们要想让一个话题“起死回生”,就需要远离闭环的思维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对方提出的话题再提出新的话题,从而展开聊天。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好不要打断别人话,耐心倾听,让对方讲完。
8.聊天高手必学:使用关键词提问延续话题
所谓的“关键词聊天法”,顾名思义,就是抓住对方话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个关键词说一下自己的见闻经历、观点想法、感受,或者是和其他人相关的故事等,从而达到维持话题沟通的效果。
比如,有人对我们说:“这个咖啡真的不好喝。”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对方提供的关键词“咖啡”或者是“不好喝”来进行回答,若以“咖啡”为关键词可以这样说:“这咖啡煮的时间还不够,如果能再多煮5分钟那应该会是上品。”
当我们这样回答后,对方可能就会觉得:“你对这个咖啡挺有研究的嘛,为什么会懂这么多呢?”“为什么再煮5分钟就是上品了呢?”……如此一来,彼此之间的话题只会逐渐深入,不会出现没有话题可聊的情况。
而关于使用关键词提问延续话题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重复句尾关键词
这是一种在聊天的过程中,以提取对方话语结尾的关键词,然后用感兴趣的疑问语态重复一次,从而引导对方继续说下去的方法。比如:
“我有个朋友前几天被骗了。”
“被骗了?”
“对啊,因为他轻信了骗子发来的中奖短信。”
“什么样的中奖短信?”
“短信内容是……”
抓住任意关键词
跟别人聊天时,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话语中,去寻找一些对我们来说比较“有意义”或“有兴趣”的关键字,并对其加以延伸和拓展。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掌握每句话的重点。比如:
“今天周末,没出去逛街吗?”
“没有,我在家看电影。”(抓住关键词“在家”“看电影”)
“好惨啊,是不是没人理你,所以你才一个人可怜兮兮地对着电脑发呆。”(嘲笑的表情)
“你才可怜兮兮呢!”
“怎么可能,我刚跟几个朋友打完桌球回来,结果就看到你发了条朋友圈,说自己一个人在家太可怜了,所以才来慰问你一下,让你不至于显得太凄凉!”(抓住关键词“慰问”)
“哎哟,那小女子还要多谢您哪!”
“不客气,咱俩谁跟谁啊。不过你刚说看电影,推荐你去看《一条狗的使命》。我昨天刚去看的,剧情不错,欢乐中带着感人。”
“是吗……”
关键词+关联的经历、想法、感受等
这是一种抓住对方话里的某一个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来分享自己或其他人的经历故事和想法的聊天方式。比如我们和朋友去茶餐厅吃饭,对方疑惑道:“这个蛋挞的味道怎么跟上次的不一样呢?”抓住对方的关键词“蛋挞”“味道”后,我们可以回答:“嗯,是有点儿不同,这次的蛋挞里应该多加了点儿奶昔。”
当我们抓住“蛋挞”这个关键词,并说完这句话后,就能给对方留下更多的提问空间。比如:“你知道怎么做蛋挞吗?”“怎么尝出来是加了奶昔的?”……
找到共同点关键词
抓住和对方有共同话题的关键词,来延伸和拓展话题,以此加深你们之间的联系。
聊天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和在行的东西,并借此来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看法和观点等等。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抓住和对方具有共同话题的关键词,那定能迅速拉近我们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从而加深双方的联系感,让彼此更加熟悉。比如:
“下午和朋友出去踢了场足球,真心爽快!”
“你也喜欢足球啊,我是踢前锋的,你踢什么位置?”
“哦,我是后卫……”
其实,使用关键词延续话题的技巧并不难,只要我们能结合幽默、讲故事、寻找关联等方法,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它。从而帮助我们提高聊天的品质,有效接住对方的话题。
9.话题卡住了,立即换话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一个男生带着心仪的女孩到海边玩,女孩很高兴,无意中问道:“你是不是带你每一任女朋友都来过这里?”男生瞬间“石化”,双方都陷入了尴尬中。
对于这种情况,蔡康永支招说:“话题卡住了,就换话题,不要恋战。”虽说一个话题被提起后,总希望能问出个结果,或者是想告诉别人某个答案。但是,卡住了就是卡住了,只有暂时丢开它,才不会让自己显得手忙脚乱。
赵林城应邀去参加朋友聚会,遇到了许久未见的好哥们儿。他看到对方孤身一人,不由惊奇地问道:“咦,怎么没把女朋友一起带来?”话一出口,哥们儿立刻就变了脸色,赵林城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话。
眼看双方的话题要卡住了,赵林城连忙转移话题说:“对了,我前段时间搬家了,你什么时候抽空来我家玩啊?”
哥们儿也顺势问:“你搬家了,怎么没说一声,我好去帮忙啊。”
“哎呀,现在不是都有搬家公司嘛,正好都能给收拾好了。总之,你哪天想去,就提前告诉我,我好给你露一手。跟你说,哥们儿我厨艺好着呢。”
“是嘛……”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和对方谈论新的话题,而对方应该也不会记得之前的冷场了。
所以说,当我们和别人聊天,却遭遇了话题卡壳时,一定要及时转移话题,万不可不知好歹地继续追问。那样不仅会让对方尴尬,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是非常不利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能会遇到一些防备心很强,或者是天生个性比较冷淡的人。这种人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找话题跟他聊天,对方基本都是以“嗯”“是吗”“这样啊”回复,让我们无言以对。
这种时候,会说话的人大多会简单有礼地说清楚自己该说的话,如“公司明天上午8点开晨会。”或者是“很抱歉,这次就不麻烦你了。”说完赶紧走人。
当然,转移话题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合适,可能不但达不到转移话题的目的,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转移话题的有效方法都有哪些?
掌握主动权
在对方还没有完全把话题摊开之前,马上另寻个话题,像“东街那家烤肉拌饭超好吃”“新上映的电影真的很好看”“爬山虽然累但很有意思”……然后顺理成章地转换话题。期间,最好时不时地向对方征求一些意见,让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样会让我们显得更真诚。
另外,如果对方谈论的话题我们不感兴趣,或者不想多谈,那就可以通过身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扯开话题。如“我最近老是睡不好”“我有个同事前段时间结婚”“那天我在路边看到一只超萌的小狗”等这种“节外生枝”的方式,同样可以让我们的话题顺利转移。
巧转视线
话题卡住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视线转向窗外,表现出对外面的天气或景物很关注的样子,然后评论天气的好坏、气候的变化、新种的花草等。或者把自己的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穿着打扮上,赞美对方的服饰有品位、有档次,赞美对方的肤色青春靓丽,然后自然地向对方讨教护肤的方法、如何购买化妆品等等。
假装没听懂
装作没领会对方的谈话意图,对方说东,我们就说西,对方说人,我们就说事。这种装疯卖傻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不着边,却是转移话题的好方法。但要保持一个度,因为适当的装傻可以让对方无奈,但若是太过头,就会惹人不快了。
直接表示转移
当我们感觉到整个话题的氛围显得过于沉重,比如对方说到自己的伤心处,不妨直接说:“我们换个话题吧。”将当前的话题先放放,说点儿别的。
最后我们要注意一点:转移话题并不是欺骗,而是为了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所以,如果为了避开当前话题而说谎,是有违和谐交流的准则的。
总而言之,很多事情都要善于随机应变,交流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