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太早和太晚,一切都刚刚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一生那么长,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人生就像一本故事书。悲欢喜乐,爱恨情仇,零零落落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一辈子。只是,我们不知道巅峰会出现在哪一页,所以总是患得患失,自暴自弃。其实,何必那么焦躁?把人生拉长一点来看,此刻也许只是前奏,真正的生活尚未开始。

岁月悠悠,何须急切地证明什么

每一个生命都有裂缝,如此才会有光线射进来。

——莱昂纳德·科恩

“你若不嫁,我便不娶”,这样炽烈的情感表白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在某大型交友节目上演的真实爱恋。男嘉宾做足了“告白功课”,从台湾奔赴南京,只为“心动女生”而来。这是他一生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告白,“我很想插手你的人生,和你遛狗、看电影、宅在家里发呆,做饭给你吃。照顾你是我的责任,如果你愿意,我会用我的生命呵护你,直到永远”。

许多女嘉宾被他的痴情打动,一路挺他到了最后“坚持心动女生有可能被拒绝”的环节。接着,一段如数家珍的告白一字一句伴着滚烫的男儿泪:“你生于××年××月××日,××座、×型血,祖籍在贵州,是少数民族;出生在湖南,在广州长大,18岁一个人去了上海打拼。你一直在照顾你的哥哥,是该有个人照顾你了……”

但,就是这令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话语,最终却只落得个两人在一方浓情一方纠结中擦肩而过的结果。

事后,在女孩的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当时在录制现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多年努力想忘掉的东西,一层一层被剥开,伤痕累累地呈现在舞台上……”她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她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动与承诺,而是真正对的那个人。

过了很长时间以后,一位同样帅气但表面上没有那么“热情”的男士牵走了这位女孩。在面临同样“坚持心动女生有可能被拒绝”的环节中,他和缓地说:“确实,我对你还不是很了解,这样也挺好,两个人都不太知道对方是什么样子,就像一张白纸似的,一块儿在上面画画、写字,我希望有这么一个机会。”

诚然,超越时间、空间的了解会使人心生暖意,但若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彼此了解到无死角可言,就会让对方产生自我保护的想法;一方是爱得浓烈,一方是被爱到窒息,双方的压力相互作用。所以,即使心中有再多的情感,也请温婉自然地流露。

你是否也像那个“激情告白”的男孩一样,对于感情、事业、生活,都从未抑制过一种急切的渴望?感觉那一蹴而就的成功是那么充满诱惑,从而让自己只看到眼前短暂的占有,却忽略了人生的长度。

市创意大赛一等奖、区书法比赛二等奖、区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连续三年二等奖学金……从小到大,诸多的奖状与光环伴着他一路走来。渐渐地,在他心里便只有“更好”,这次所得到的肯定催促着他追寻下一次成功的脚步,愈加急迫。

在马上要拿到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奖学金时,他终于病倒了。醒来时,躺在ICU病房,他看到一个方方正正的监视仪。他一米七几的个子不到90斤,体温35度。一向以“能用奖学金交学费”自豪的他,这一次,花了家里好几万;一向以“别人家的孩子……”窃喜的他,这一次,让父母熬白了头。

接着,在医院里他收到了英语六级考试的通知,却因为身体虚弱而未获准出院,不得不放弃;接着,他陆续听到了同学们去各个单位实习的消息,但他自己却仍因身体亏损严重而不得不继续住院治疗。

他“失败”了。

好在,临毕业时他终于出院完成了论文答辩,参加了毕业合影,拿到了象征学位的硬皮本;好在,在这一切还没办妥之前,家人就托熟人给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这是一份与他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但是在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好吧,让我通过闯荡来证明吧。”他想。接下来的一年半,他拼了命地克服一切困难,拼了命地与自己本不健壮的身体对抗,只为了他心中的“更好”,为了证明给父母以及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虽然“走过一段弯路”却也还算有出息——“是的,我需要快速恢复,建立自信心!”他在博客中写道。

后来?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公司几乎所有的奖励,和上学时一样,业绩标兵、年终大奖。可是后来,他身体的大坝再次垮塌,不得不辞职休养。

临走时他哭了,出人意料,不是不舍,是压抑许久的心声:“我一直想有这么一天,可以彻彻底底地休息,可以请假,却不影响我年度评奖。我每个夜晚、每个凌晨都如此渴望,可是我却必须熬下去,我要补回那段失败的时光……”

领导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你还年轻,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别那么急切地想要去证明什么。一步步来,只要你踏踏实实做该做的事,时间到了,你想要的都会有的。”

“我们总是对短期收益期望过高,对长期收益期望过低。”这是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写的。他指英语,也说人生。说来说去,还是急。

“成为更好的人”这句话,曾作为他十年不变的签名,无数次给他力量,但实际上,他却不断地倒在了这句充斥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励志格言中。

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家人坐在午后的阳光下漫无目的地聊了一下午天,聊童年、成长、家庭琐事,有没有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没有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跟进名人博客,没有刷新微博,只是给自己摆弄了一桌精致的下午茶,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呆,算不算荒废生命?难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活也是一种浪费吗?那什么才是珍惜生活?

其实,生命哪里用得着那么急切地去证明什么。即使无法改变一些现实,也该努力试着去共同承受。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事物内在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夸大速成之力。现实的改变需要时间,我们也需要有耐心。真正沉浸到生活中而非急着建功立业,这样才能体味到生活“如同中药和老火汤,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沉淀析出之后的味道。因为,更美好的生活恰恰就在于缓缓经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

是你的,就是你的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泰戈尔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它生动地说明了得失的相对性和不可预料性。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得与失、祸与福总是相依相成的。对此,西方哲学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过得好的艺术”。

在患得患失中摇摆一生的人,总会被踌躇、焦虑所困扰,生命也会因此加速衰老;能安然对待的人,对于得与失早已释然,总能看到“杯子里还有一半水”,自然能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美妙。

我们总认为得到是理所当然,失去反而是一种非常态。所以,每每失去,就不免感伤和追忆。其实,漫漫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得失相伴随时出现。人生苦短的叹息,花开花落的无奈,即使诗画中也是风雨和阳光同在。这才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便应该尽量历练自己坦然的心态和洒脱的性格。得到时珍惜,失去时放手,安然于两者之间,便不会再有那么多“长戚戚”的纠结。

大学刚毕业的孙涛被分配到了某大型工厂办公室工作。那还是20世纪80年代,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让周围人都很羡慕孙涛。但年轻气盛的他并不安于现状,一心想寻找一个更大的空间闯一闯。

一次,孙涛在报纸上的招聘启示上看到一家新创刊的杂志招聘记者。孙涛毫不犹豫地前去应聘,没想到竟然应聘成功。杂志社的领导对孙涛的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满意,让他尽快办理调动手续。

孙涛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当即决定回到单位后就和领导提出离职。临走时,孙涛多问了一句,才知道这家杂志社的记者实行的是聘用制。他开始动摇了,毕竟自己捧的是个“铁饭碗”,当了记者要是干不好怎么办?要知道,聘用制可是没有退路的!一连半个月,他都没有给杂志社答复,于是就这样失去了这个机会。

后来,几个朋友下海创业,有意邀请孙涛入股。一番信誓旦旦的愿景畅谈之后,孙涛又动心了。但最终,经过几夜翻来覆去的权衡,他还是没有勇气放弃已有的稳定工作。

就这样一晃十年,当时一起报考报社的朋友已经成了业内颇有知名度的资深记者,下海创业的朋友们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数百万的资产。而孙涛所在的工厂,却由于效益连年滑坡,不得不进行裁员。这时,孙涛才感到一种与日俱增的危机感。但此时的他,无论是年龄还是知识层次上,都已经不再具有当年的优势,很难找到新的出路了。

世间没有哪件事是完全有利或有弊的,因为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会有得有失。所以,一旦做出决定认定目标,就不要再想着另一面“消极”的影响,只管义无反顾跨步前进。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只会让人错失机会,只剩后悔。

看透了得与失相互转化的关系,就会逐渐培养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淡然心态。这样的人,自然会活得自在快乐,明智的生活态度也正在于此,就像下面这位早已对得失释然的老人。老人久居山野村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养花,种种菜,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之风。

每天早晨,老人都要去离家半里地的水井处挑水,往返两次。日子久了,水桶难免出毛病,滴滴答答漏一路,随着老人的足迹留下长长一行水迹。路人提醒他说:“您该换个水桶了!”老人家笑笑不语,依旧挑着旧水桶来,挑着旧水桶去。

后来,仍不断有好心人提醒,老人除了感谢之外,依然没有任何改变。邻居终于不解地问道:“您那么辛苦地挑了一担水,可用这漏水桶挑一路,等到家了至少也漏掉了一半。这么白费力气,何不换一个好桶呢?”

老人坦然一笑,说:“我没有白费力气啊。你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我桶里漏的水不正好都浇了路边的花草吗?你看它们长得多好啊!”

漫漫人生长河中,哪里会只有一种状态?当时的失去,令人不免哀叹感慨,可一切沉淀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反倒会微笑和珍惜。从各种或失败或成功的故事中,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性格决定命运”的深义。正如印度有句谚语所说:“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我们对失去耿耿于怀时,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错失了更多。

所以说,失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视现实,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放弃不必要的纠缠,不刻意,不计较,心安理得于眼前的平凡,失去的伤感才会没有那么沉重。

月亮的残缺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皎洁,人生的遗憾也不该遮掩住它的美丽。即使失去了唯一的帆,也不必向暴风雨乞讨;因为我们还有桨,依旧可以到达彼岸。即使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也不必向岁月低声下气;因为我们还有壮年与老年,依旧可以创造出辉煌。

看淡得失,培养淡然的心态,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人生便会在各种各样的“收获”中变得丰富。

心碎之处,往往伴着坚强的脚印

有美丽,有青春,阳光灿烂,秋风凉爽,不饥,不寒,感情上有一定的寄托,有人为之神魂颠倒,这样的人生,已经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再为小事而郁郁不乐,那实在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烦。

——倪匡《不寄的信》

事物的发展、演变都遵循着固有的自然规律,正如春光苦短,夏日暑长,秋季萧瑟,冬风凛冽,一年四季都会有遗憾。人生也是如此,漫漫长路上,不可能总是一马平川,那些荆棘和艰难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把这些看作是孕育希望的机遇,坦然接受并且坚持不懈;有的人则愁眉消沉,信心殆尽,即使事有转机,也不能及时抓住机会,直至最后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某大型外企公司要招聘5名职员,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平台广,机会多,待遇好。仅仅一周的时间,公司的HR邮箱里就收到了上千封求职信。经过三轮严格的面试和笔试,公司从众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最终的5名佼佼者。

发通知这天,刘恒没有接到邮件。顿时,他感到天塌地陷,悲痛欲绝。秋末冬初,他走出家门,走到运河边,意欲投河自尽。幸好赶上路人及时发现,把刘恒救了起来。

“看来,真的是我不够优秀,准备那么久最后人家还是没要我。”刘恒失望地琢磨着,就凭自己这样,有什么长处在社会上和同龄人竞争?正当他悲痛欲绝的时候,却接到了外企公司人事部门的电话:刘恒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了他的落选。

一家人大喜过望。但是第二天刘恒准备去报到时,公司又传来消息:刘恒被公司除了名。原因很简单:公司老板的朋友正是那天路过运河边救刘恒的人。当天晚上聚会闲聊时老板得知此事,当即决定,这个员工即使面试成绩再好也不予录用。因为他认为,如此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了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以后干成什么大事!

检验一个人是否优秀,最好是在他受挫的时候,看他是只盯着眼前的困境,还是能唤起更多的勇气看到未来的希望;看他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还是能以长远的眼光重新振作,继续努力。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就其本质而言,人生的道路上,困厄是常规,幸运是奇迹。在某一阶段,坦途总会少于荆棘,甚至还会有让人痛不欲生的艰难处境。但是,无论身体或情绪上遭遇怎样的创痛,最要紧的是在怆痛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40多年前,他就因罹患“卢伽雷病”被禁锢在轮椅上;近20年前,他又丧失了语言能力,用来表达思想的唯一工具是一台“电脑语言合成器”。他用全身仅能活动的三个手指操纵着一个特别的鼠标在电脑屏幕上造句,而通常造一个句子要五六分钟的时间。

医学理论认为患上这种病会逐渐丧失运动能力,平均只能活两年左右,但他却是个例外。就是这样一个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他的著作《时间简史》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一千多万册。他的书《果壳中的宇宙》曾获得安万特科学图书奖。他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就是当代著名科学家——霍金。

霍金没有在乎疾病和残疾给他带来的障碍和不幸,没有自卑,没有自弃。相反,他认为这些有助于他静静地思考那些深奥的理论问题。因为,他的眼界在宇宙,他的心态也如宇宙般宽广;人类超越痛苦的意志力在他身上得到了极度的体现。

海明威说:“世界打倒一个人之后,许多人在心碎之处更加坚强起来。”成功者的秘诀在于,不管跌倒的次数有多少,他们站起来的次数永远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把人生“拉长”来看,永远有下一次的机会,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亚伯拉罕·林肯,一生失败的次数远远比成功的次数多,可他从来不曾放弃自己的追求,从来不曾被失败击倒。所以,他最终成为了美国第16任总统。

承认失败的理由有很多,但奔向希望的途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放弃。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自暴自弃是一条啃噬心灵的毒蛇。它吸取心灵新鲜的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放弃人应该具有的主体意识,任意糟蹋自己的能力,抛弃自己,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面对困难,不退却、不逃跑,坚持奋斗下去,才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在自传中曾经这样写道:“上天既赋予我音乐和演说的才能,同时又给了我父母早逝、双手残疾的境地。我承认,当我的双手残废时,我感到像一个把全部的积蓄都投资于工厂中的人。当一切准备好预备开厂,却忽然在半夜被人叫醒,发现我所有的东西都被夜里的一场大火烧光。猛兽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在这两种悲惨的情形之中没产生过自暴自弃的念头。因为我知道,自暴自弃是无济于事的。”

一时的困境可能只是人生长路中的一个小插曲,也许会带来些许困难和烦恼,但绝不可能成为主题曲。没有人能够跳过困境直接走向成功,困境也不会一直阻碍着我们前进。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不能武断地以失败或结束来定论,只有胸有定志的人,眼光才会更加长远。

正如那句话的洒脱:血雨腥风后并非是最终的成功,笑傲江湖方显英雄本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粒自卑的种子

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

——苏芩

关于自卑,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上学时,阿德勒不擅长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在老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他强化了自己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竟能做出一道连老师都感到棘手的题目时,这才成功地改变了对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

可见,环境对人自卑感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卑感是人类在其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绊脚石。这样的人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无法和他人相提并论,“我不行”、“这恐怕没多大希望”、“我真怕会失败”等话常常挂在嘴边。然而,自卑的人往往自尊心又极强,自卑到一定程度,便会用自大来掩饰自己。自卑与自大只有一线之隔,人们在中间很容易就越线,从而形成极端浮躁的心理。

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处比,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信心,悲观失望,形成了一种“甘于落后”的潜意识。

曾因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假说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霍森和克里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幸运的宠儿”。因为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并非他们二人,他们其实是“捡了个落儿”。

1951年,英国人弗兰克林几经努力,终于拍出了高清的DNA(脱氧核酸)X射线衍射照片,从中他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这让弗兰克林激动万分,还为此专门举行了一次报告会,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然而,生性自卑多疑的弗兰克林总是怀疑自己论点的可靠性,最后竟然放弃了自己先前的假说。

可是就在两年后,霍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分子结构,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假说。这一假说的提出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开端,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假如弗兰克林是个自信的人,对自己的观点不妄自菲薄,并继续进行深入研究,那么这一伟大的发现将永远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学家研究指出,自卑人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绝少有欢乐和愉快的良性刺激转换,中枢系统极易麻痹;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调动,无法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同时内分泌系统也因此而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随之减弱,人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如头痛、乏力、焦虑等病症。

实际上,自卑感的产生大都不是来自“事实”或“经验”,而是源于我们对事实的结论和对经验的评价。比如说“你是个唱歌跑调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这并不是说你是个“不行的人”。要知道,人生之路何其长,此时不擅长并不代表彼时不行,这方面欠缺也完全不能说明其他方面都是弱项。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把自己放到什么样的时间与空间的参照系中去评价自己。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这在经济学领域被总结为“马太效应”。这种效应在“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中同样有效:幸福的人越来幸福,不幸的人越来越不幸。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这种现象的本质,只将其归纳为“冥冥之中的注定”、“造物主的不公”或是“命运的定数”……这些话对于自卑的人来说既是借口又是束缚,他们会变得愈加消极,而自卑感也在无形中不断加深。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的确,自卑的人对事不够热情,对人又会因为疏于交往而产生距离感。于是,恶性循环便开始启动:与人越疏离,他们越自卑;越自卑,就越与人疏离……实际上,并非世界不愿与你交往,而是你把自己裹在了一个人的世界里不肯出来。

一个乐观开朗、热情活泼的女孩,因工作后自我感觉经验不多、学历一般而变得有些内向和寡言。与周围同事相比,她认为自己没有貌美的容颜,家庭条件也不优越,实在是太过普通和平凡了。于是,她愈发自卑起来。

平日下班或周末,同事约她逛街,她总会找各种理由婉言谢绝,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和那些高档商场不匹配;节假日,每次同事们叫她一起参加聚会的时候,她都以不同的借口推脱,只因怕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够优雅,让同事们笑话……

其实,她心里也很想跟大家在一起,却又害怕跟他们在一起。因为,面对各方面都强过自己且充满自信的朋友、同事们,她不知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种心理让她越来越怯于和周围人接触。渐渐地,周围人对她也不冷不热了。

生活中,有太多因为自卑而阻碍正常发展,从而在不幸中虚度一生的人。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人,不仅自己的心理会失衡,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也会影响心情,加重人的自卑感。所以,要想获得全新的自我,就应该尽力解脱束缚自己的自卑绳索,打开自卑的枷锁。要知道,困境可以把我们击倒,却不能将我们打败——只要你对自己不鄙夷,就没有人会看不起你。

外在可以包装,但自信却是无法装裱出来的。自信来自于我们个人对自己内心的信仰和激情。更多的,它是一种人生修炼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不断走向社会的过程。因为跟“自”相关的,除了自信,还有自满、自傲,多一点可能会滑向自负,少一点就会变成自卑。所以,自信最关键的是要锻造内心的潜质,培养内在笃定的气质。走过的路越长,对自己的认识才越客观;在不偏不倚中,成就人生。

胸怀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是的,世界上是有涅槃,它是在把羊群带到碧绿的牧场的时候,在哄着你孩子睡觉的时候,在写着你的最后一行诗的时候。

——纪伯伦《先知》

古书有言:“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说的是一个人谦逊平易,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之亲近;相反,如果一身专横霸道之气,那么原本与之交好的人也会愈发远离。

古往今来,人们心中的“伟人”,不但不盛气凌人,反而都很谦逊。鲁迅先生比喻自己是一头草牛,郭沫若把自己比喻是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一根落毛。清代被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治家教子都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他教育子女要勤勉劳苦,力戒奢侈,而更重要的,是要谨严做事,以礼待人。

当时,曾国藩虽然功名显赫,但从来不专横跋扈。据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回忆说:“小时候就被家人反复告诫曾祖父的教训——‘门第越高,越应谦虚待人,谨慎处事,切不可盛气凌人,仗势胡为。’切不可有官家风味,是曾祖父传诫给家人的,可以说是我们家族的祖训。”

曾宝荪说,在她很小的时候,长辈就向她讲曾祖父的故事。其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曾国藩规定“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对四邻“以和相处,不可轻慢,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不可“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对雇工和佣人要尊重,不可颐指气使;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不能当面给人难堪,使人下不了台;对地方官员,“不可无理怠慢,更不准随意增添麻烦”。

才识、修养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而愈谦卑,希望能博取众家之长,使自己精益求精。他们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意见的雅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他们深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在一时而在长远,靠霸道甚至专政求得的“胜利”,或伴有嘲讽、挖苦或大声斥责的盛气凌人,只会增加对立情绪,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平和谦恭也是一种修养,一要尊重别人,二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维护自身尊严的需求,不受侮辱,不被歧视。在和别人交往时,除了不以势利的态度谄上慢下、媚富傲贫之外,还需从完全平等的视角去观察、感受、理解他人。要知道,即使是爱人朋友之间,也不可以己之见强加于人,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爱一个人就是希望他幸福,而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你不愿束缚我,我也不愿束缚你;如果你因为我而受到束缚,你就会使我感到痛苦。”

苦恋35载“终成眷属”的英国王储查尔斯与多年的情人卡米拉,一直被外界认为是“沉醉在他们的二人世界里”。但实际上,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也会因为性格上的戾气霸道而产生嫌隙。

新婚不久,夫妻二人到爱琴海进行了为期数天的旅游。在旅行途中,由于烦透了卡米拉的霸道,查尔斯竟两次逃往修道院中“避难”。

起初,二人手牵手地登上了希腊船业大亨斯皮罗斯·拉特西斯的豪华游轮“亚历山大号”,在爱琴海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蜜月”之旅。但没想到,随着游轮渐行渐远,他们的旅途生活开始变得平淡,卡米拉的专横霸道和尖酸刻薄逐渐显露出来。由于不堪忍受,查尔斯竟然两次逃下游轮,到修道院里“隐居避难”。由于这两所修道院禁止女性踏足,卡米拉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离去。

第一次,查尔斯找了个借口逃到了爱琴海沿岸一家偏僻的修道院中。在那里,没有游轮上的豪华卧室,查尔斯每天晚上只能睡在一个小木板床上,御寒之物只有一条毛毯,三餐是相当简易的粗茶淡饭。即使是这样,查尔斯在修道院一待就是数天。

他返回游轮时,本希望卡米拉能接受教训有所收敛,可迎接查尔斯的是卡米拉不由分说的指责。接下来,卡米拉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没过两天,查尔斯再次“出逃”,二上修道院。这次,“亚历山大号”游轮停靠在了修道院允许靠近的最近距离。看着丈夫在修道院的身影,卡米拉又羞又恼。

据王室消息来源透露:“当查尔斯坐着小船划向岸边时,卡米拉甚至都没有跟他挥手告别。她不敢露面,因为她不想让其他客人看到她气得发青的脸。”

在人际交往中,专横霸道、骄狂傲慢之态可以占得了一时的上风,却无法赢得他人一世的尊敬和信任。这样的人往往急于把所知道的全部表达出来,并强迫人们接受他的观点。自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只会把其内心的浮躁和沉不住气的短识全部暴露出来。没有成熟的谷穗是趾高气昂的,同样,一个经过时间打磨、阅历深厚的人,也会以谦恭的姿态待人。

另外,我们还需明白一点:无论是个人的地位财富还是知识能力,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变动;有地位的不要以地位骄人,有才学的不可以才学恃人,有财富的不能以财富傲人。身在此时此地,也要考虑到彼时彼地的情况,培养平易近人的性格,方能铺就自身长远发展之道。

有阴影的地方,背后少不了阳光

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在不远的地方就会有一个路口,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但是你不能停留。

——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

每个人对生活的看法不同。面对烦恼,乐观者总习惯把问题放在更宏观、长远的范畴中考量、想透、看足,在心底做好最坏的准备,然后与事实相比,因而总能看到更好的一面;而悲观者总会觉得今不如昔,眉头自然也就越锁越紧。

悲观的人会因为鳏寡孤独而感到沮丧,而乐观的人会觉得自己至少还有鲜活的生命。悲观的人会因为遭劫施暴而自认为命运悲惨,乐观的人会为自己没有被劫匪杀害而感到庆幸。悲观的人会因为极小的一次医疗失误而忧心忡忡,乐观的人会高兴地想:幸亏被弄错的地方是牙齿而不是心脏。悲观的人听到隔壁刺耳的电子乐声感到心烦意乱,乐观的人会默默开导自己:门外嚎叫的幸好是一个人而不是狼。

或许,悲观的人还会问:“若是下一秒钟你的生命即将不复存在了,你还会这么愉快吗?”

乐观的人说:“为什么不呢?我终于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吧。”

悲观者最后问:“这么说,生活中就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痛苦?你认为生活永远是由快乐组成的一连串乐符吗?”

“是的,只要心中保持能让阳光照进的空隙,即使前方再有阴影,我也会知道这是‘阳光在后’的一个简单结果。”乐观者嘴角上扬。

悲观的人往往持有一种迷茫的心理,对自己的过去,无论辉煌与否,都一概加以否定,心里充满了自责与痛苦,口中有说不完的遗憾与悔恨。一代才女张爱玲,其才可惜,其情可怜,其性可悲,她用一生的命运诠释了悲观性格对人的负面影响。

张爱玲的一生可以说是在矛盾中度过的: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同时,她又是一个悲观的人。

她出身名门,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与其接触过的人们却都又感到那是个怎样冷漠孤清的人;她对人情世故通达历练,自己却在待人接物方面依旧我行我素;在她的文章中,经常可以读到家常话,但她在生活中却始终与世隔距,不轻易袒露心扉。

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她是怎样的妇孺皆知!而几十年后在美国,她又是过着怎样深居简出的生活!怪不得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和风冷霜寒的孤寂。”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或者理解的。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张爱玲的这种生活源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这让她无法真正地深入生活,所以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左右徘徊。

张爱玲的作品充满了苍茫悲凉的色调,也由此具有了巨大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无论她用怎样流利俊俏的笔触,写出怎样精致或传奇的故事,终不免流露出悲音。还好,张爱玲的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使得她没有滑落到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只是,深刻的悲剧意识终究还是让她在传统文化的意境里自伤自怜,时而沉浸在世俗的喧嚣中,时而又沉浸在极度的寂寞中,最后孤独终老。

从张爱玲的一生我们多少可以窥见,悲观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事实上,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那我们看到的也是一副哭相。很多时候,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心情沮丧的时候,眼里看到的绝对不会是阳光明媚;心情愉快的时候,就算是嘈杂扰攘的情景也会变成热闹活泼的景象。

凡事多往好处想。所谓境由心生,思维方式的差别,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时候会大不一样。人生之路长且远,别紧盯着眼前,放之四海而观,很多事情便没有什么大不了了。而且,一旦养成乐观的思考习惯,便会逐渐形成一种暗示与想象的力量,从而对我们的身心起到指导性的调节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认为,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有调节作用的。有研究机构对一个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进行了多年研究后发现,只要这个人说他想象出什么事物,就可以观察到他的机体发生了相应的奇异变化。比如:他说“看见右手放在了炉边,左手在握冰”,这时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右手温度升高了2℃,而左手温度降低了1.5℃。他说“看见自己跟着电车奔跑”时,就可看到他的心跳加快;而他说“感觉自己安静地躺在床上”时,心跳就减慢了。

《庄子》中说,樗树的小枝弯弯曲曲,树干结疤又多,是无用之材,但正因为如此,谁也不去砍它,结果它存活了下来,长成了参天大树。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态,眼前的愁怨也许在另一个场合、另一个时间就会变成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凡事多往好处想,心情自然也就会跟着转变,然后,乐观的性格逐渐养成。就其本质来说,这非但不是权宜之计,反倒是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还是那句话,只要心中保持能让阳光照进的空隙,慢慢地,即使前方再有阴影,我们也会知道这是“阳光在后”的结果。那时,心中便不会再有作茧自缚般的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