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不弃,寂静欢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寻找人生的支点

不舍不弃,欢喜解读无我的天命玄理

人生岂可虚度

当一个新生命降临人世的时候,那一声响彻云霄的娇啼,给世界带来了多少惊喜、多少期待!从他领受大家的关爱与祝福的那一刻起,同时也被赋予了某种使命,某种与生俱来的、需要穷尽一生去完成的使命。

人的天赋使命是什么呢?或者说,人生为何来,死为何往?这个问题困扰了太多的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我们又怎么能弄清哪儿才是我们人生目标的终点站,哪儿才是安顿我们心灵的家园?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孔子宣称他已经知道了“天命”,但他没有告诉人们“天命”是什么,而是自己任劳任怨地执行着“天命”:终日不停地学习和思考,毫不吝啬地与众人分享他的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广他的政治理想,即使在希望渺茫的时候也默默坚持着不舍不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锲而不舍。而西方的哲人,从苏格拉底至罗素,把“代自然立法”作为自己毕生应完成的“天命”,他们引导人们过上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与义务、责任相伴的“道德生活”。中西方的哲人们对“天命”的认识不尽相同,但追溯根源,其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想为人类做点什么,不枉此生。

纵观万千成功之士的行为方式,都可从中窥见“天命”的玄机——人的一生,要完成四件事。

第一件事:奉献人生的价值

人类是宇宙信息中的一个符号;人类是宇宙大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人类分享其他子系统的信息时,也应有所奉献,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劳动是人类奉献的基本途径,通过劳动,创造高质量的物质或精神产品,从而也塑造人生的价值。

人生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一个公式说明:

人生价值=创造的成果-享受的成果-成本支出-损耗。

无论是圣保罗的“不劳动者不得食”,还是百丈怀海大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都道出了人们对劳动的必要性的共识。但也有极少数的人,信奉“猪的哲学”:无意奉献、无心创造,唯一的愿望是安安逸逸地享受生活。这样的人,多为富家子弟,他们因承接了上一代的财富,而不去劳动,但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积极的贡献。还有好逸恶劳者,消耗太多,付出太少,他们最大的奉献就是无耻的言论和卑劣的行为其价值竟少之又少!

“人虽为万物之灵”,但若是没有了价值,又如何能以“灵者”自居呢!

第二件事:塑造人格的完美

上帝造人,不是为了造就一群品格低下的小人。在《圣经》中,上帝因为人类的傲慢不逊和道德败坏,忍痛作出了毁灭人类的决定。最后因一个“义人”,才有了挪亚方舟和人类的延续。这只是一则寓言故事,但却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劝诫:当人类道德沦丧超出某一底线时,可能就是人类的最终毁灭之日。

人有义务修补人性中的弱点,人的进化就是逐渐淡化“动物性”而培养人性的过程,在现代这个发达的高科技时代,我们更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人性”,也就是要进一步陶冶道德情操,最终获得“神性”,这也是人的天赋使命之一。

第三件事:探索自然的秘密

上帝造人,绝不是为了造就一群智能低劣的愚人,否则人何以被称为“高等动物”?当然,人也不是天生都是智者,要想由愚入智,最好的途径是探寻自然规律、探求世间真理。古希腊“哲学”一词,原意为“爱智慧”,哲学家们的工作是以科学思维来研究事物之间的本质规律。这一传统被其后人很好地继承了下来,从而为西方国家的科学腾飞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相对冷淡,也许他们更认同罗素的观点:“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然而,没有科学思维,是找不到真理的。但这不是本书讨论的范围。总而言之,通过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来发现规律,并按照规律来进一步探索自然、寻求真理,乃是人的天赋使命之一。

第四件事:享受生命的快乐

生命,应该在欢喜中度过,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尽情享受人间之爱,尽情享受生活之甘甜,尽情享受创造之快乐。相反,如果一生都在烦恼痛苦、伤心叹息中度过,岂不是浪费大好生命吗?

人生苦短,任重而道远。如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个婴儿,忽然之间,已成青年了;忽然之间,已过中年了;忽然之间,老态龙钟了,而四大使命,完成了多少呢?《佛遗教经》劝诫说:“是日已过,命亦遂灭,当勤精进,慎勿放逸。”昨天白白浪费掉了,再追悔也无益,还是抓紧时间,让生命发光发热吧!当你面对累累硕果而满怀欣喜时,就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了!

兰心慧语

快乐生活是人生的使命之一,但真正的快乐产生于奉献价值、塑造人格、探求智慧的过程中。以享乐为乐,终究浮浅,可以品尝,但不值得迷恋。

做人要做“大丈夫”

做人不容易,主要是难在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大男人,世界难免狭小;做个“顾家”的好男人,生活难免平淡。女人呢,无论做个过于关注自我感受和他人眼光的小女人,还是做个一心扑在老公、孩子身上的好女人,都不过是自受其缚,怎能领略生命倾情迸射的瑰丽与畅美?

做人也可以不难,只要你能开阔眼界、放宽胸怀、高远目标、久长追求,心大了,世界就大了,路也就宽了。你心无旁骛、不舍不弃地追踪未来的形迹,不必停下来倾听时光紧迫的足音,没有工夫为寻常小事烦恼,没有心情跟闲常小人怄气,身心事业自然就会流畅顺达。

孔子推崇“大人”,孟子推崇“大丈夫”,佛家也推崇“大丈夫的事业”。“大”,就是做人不难的路。男人或女人,都可以成就其“大”,像孙悟空横空出世一样,从狭小的石穴中跳出来,遨游于天地间。

做“大丈夫”,需要持续不断地超越自我,以达到“四提高”。

第一,提高“德商”

“德商”,即道德商数,英文缩写为MQ,这是美国学者道格·莱尼克和弗雷德·基尔新近提出的概念。不过,概念只是学者们热衷的文字游戏,我们只需要了解实在的学问。提高“德商”,用通俗的话说,即“提高道德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推崇的道德修养有两项内容:一是管理自己,二是服务大众,两者不可偏废。孟子的话,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人对道德的认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但客观上讲,只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服务大众的意愿还远远不够,道德不仅是一种思想品质,也是一项个人能力。品格好而能力不强,道德如何体现呢?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由来已久的一个“短板”,许多才子、志士善思而不善行,会说而不会练,最后带着一颗好心、一腔宏伟抱负,走向一事无成的人生终局,与草木同朽。

笔者以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还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体验能力,二是行动能力。体验能力,即洞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得人心的前提是知人心、顺人意,你有好心,还要看别人愿不愿意接受,将好心强加于人,与其说是为善,不如说是作恶,跟八国联军用枪炮倾销西方产品和西方文化没有两样。行动能力,即表达道德情感的能力,表达的方式是:用言语推销自己、引导他人;用行动证明自己,带动他人。

第二,提高“情商”

“情商”是美国心理学家比德·拉勒维和约翰·麦耶首次提出的概念,现在已经非常流行了。情商包含哪些内容呢?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概括了情商的五大能力:一是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二是妥善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商”和“德商”一样,都要由己及人,先管好自己,再影响带动他人,最重要的也是洞察和表达能力,“不懂你的心”,是缺乏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爱你在心口难开”,是缺乏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不管是哪种情况,情商都是比较低的,所以,这也是最需要提高的地方。

第三,提高“智商”

“智商”是一个老概念,谁都知道,但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可能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

著名学者霍华德·加纳德归纳了人的“七种智力”:一是语言智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很多人都是会说不会写、会写不会说,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出口成章、下笔如神,显然,这种人的语言智力比较超卓。二是数学/逻辑智力,即理性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善于感性思维而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其实也不尽然,跟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数学运算能力较强,可谓各有优长。三是音乐智力,即学习、欣赏、创作音乐的能力。四是视觉/空间智力。五是行动智力,包括运动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六是人际交流智力,即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与语言智力不同的是,沟通能力更强调效果,有的人会说话但谁都不爱听,有的人会写文章但谁都不爱看,那是因为缺乏“通心力”,只有了解人心、打动人心,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七是内在智力,即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领导、自我规划的能力。

笔者认为,只有智能并不代表真正有价值,以上七项智力,只是潜能而非动能。许多人智商很高,但成就很小,原因在于他们的潜能永远深埋在思想的大山下。所以,真正的智力,要由三个方面表现:一是快速学习能力;二是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你在这三方面表现好,你就是智力很高的人。

第四,提高“意商”

“意商”,即一个人意志的强度。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普通心理学》一书中,将人的意志品质分为三种:一是“独立性”,即不屈从于他人的压力而按自我意志行事的能力;二是“果断性”,即毫不动摇地履行决定的能力;三是“坚持性”,即长时间毫不懈怠地积极进取、不怕任何困难、不舍不弃地向既定目标前进的能力。

笔者认为,意志力也可以表述为两点:一是吃苦耐劳的能力;二是承担风险的能力;三是忍受痛苦的能力;四是承受磨难的能力。

心大了,世界就大了……

俗话说:“不受磨炼不成佛。”唐僧师徒取经,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少历一难都不能功德圆满。人生事业也是如此,从来没有轻轻松松可以成就的事。在生活中,许多人“德商”、“情商”、“智商”都比较高,原本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心中抱负的,但最终却一生平庸,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他们的“意商”不够,意商不够,意志就会薄弱,一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掉头而去,做了事业的“逃兵”,做了感情的“叛徒”。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意志力——逃兵很少而英雄很多,叛徒很少而烈士很多。

儒家提倡“克己”的修养,佛家提倡“忍辱”的修行,目的都在于提高意志力。在现实中,意志力是和平年代的人最缺少的东西,而没有了意志力,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要做“大丈夫”,提高“意商”乃是第一要务。

兰心慧语

德、情、智、意四方面,极少有人处处兼备,也极少有人处处不足。天才也有“短板”,“白痴”也可以拥有专长,所以谁都不用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

人生支点1:写好一个“我”字

一位小和尚跟师父学书法,师父说:“从‘我’字练起吧!”

小和尚信心十足,每天照着名家字帖学写不同的“我”字。几天后,他觉得练得差不多了,就挑出几个“我”字,拿去请师父指点。师父看了一眼,摇摇头说:“接着练!”

小和尚继续练习。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挑出几个“我”字,请师父点评。师父随手翻了翻,摇摇头说:“接着练!”

小和尚静下心,定下神,认真练习了半年之久,直到将字帖上的“我”字临摹得惟妙惟肖,这才拿去请师父点评。师父认真看了一会儿,点点说:“有进步!不过,还要接着练。”

小和尚退回来,继续练习。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渐渐将几位名家的笔法熟谙于心。有一天,他信手写了一个“我”字,那已是取诸家所长、自成一体的作品了,他感觉很满意,拿去请师父评鉴,师父面带微笑,欣赏了许久,意味深长地说:“你终于会写‘我’字了!”

在书法中,“我”字难写,是因为它蕴涵着“我”在人生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坚持,小和尚在写好“我”字的同时,也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持之以恒,不舍不弃,享受过程,自得其乐,最后,自然水到渠成。

写好人生之“我”,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识我”

人生最有价值的目标,莫过于认识自己,这也是刻在雅典神殿上的至高哲学命题。

认识自己应当由表及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了解自己的资源和潜质、了解自己兴趣和志向,不过是浅层次的了解,只有逐渐深入,认识自己的本性,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用佛家的话说就是:认清本来面目。

有的人信奉滑头哲学,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以为自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事实上,他们却往往是揣着糊涂装明白。认识自己本身没有多大难度,难就难在人们总爱用一块“遮羞布”来掩盖自己,以免自己发现某些自己不敢发现、不愿承认的东西。例如,有人标榜“忠孝难两全”、“忠义难两全”,将没有用心孝敬父母、关爱妻儿归咎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倘若你真的为事业为家庭忙得抽不出一点儿时间,那不仅是你的骄傲,也是你父母妻儿的骄傲,因为他们也可以分享你的“军功章”的一半。但是,你是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去陪陪父母妻儿吗?真的忙到打一个电话问候一声的工夫也没有吗?你的“军功章”又在哪儿呢?只要冷静体察并询问自己的内心感受,你就会发现,根本原因可能在于自己的冷漠和懒惰。

当你进一步审察生活中的坏人坏事并进行换位思考时,你还会发现更多内心的奥秘。例如:当你处在贪官的位置时,你会不会也贪污受贿?当你处于强盗的位置时,你会不会也去盗窃抢劫?当你面临贫穷、饥饿、疾病、生死的考验时,你会不会表现得比某些人更糟?推开心灵的暗室,也许你会发现在自己身上也有许多你曾经批评过、嘲笑过、鄙视过的阴暗面,只不过当你露出鄙夷不屑的神色时,那些阴暗面正好暴露别人身上。

总之,叩问自己的灵魂,扫视心灵深处的每一个角落,认知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一定不做什么或一定会做什么,才算真正认识了自己。

一旦认识了自己,就会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重新作出评估,于是,你变得心明眼亮了,许多从前迷惑的事再也不会困扰你了!

第二步:“超我”

认识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轻视自己、厌恶自己、抛弃自己,而是为了解放自我、改造自我、救赎自我。正如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实践而增长一样,灵魂也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来清扫修复。每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完善,都是一次自我超越。而超越自己,也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学习。

第三步:“成我”

“成我”,即成就自己,这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工作。

生命只是上帝赐予的一个半成品,接下来的工作,需要每个人自己完成。人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用心打磨,用心雕琢,向世界展现最美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乐意成为世界的一道风景,只有完全丧失自信、自暴自弃的人才会以丑示人。

人们展示自己这件“艺术作品”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不务实,凡事做在表面,用虚言伪饰美化自己;有的人务实,用才华、道德和真实的业绩证明自己;有的人在二者之间,既要求质量,又重视推广。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结果,二者之间相得益彰的人往往成功得最快,他们即注重产品的本身,又有持久力,而且他们还能为产品进行包装和美化。

归根结底,只有真才实干和真实的业绩,才能树起一个属于你的个性化“品牌”。

兰心慧语

认识自己需要勇气,超越自己需要毅力,成就自己需要智慧。

人生支点2:明白自己的去处

人要活得明白,须知自己要去哪里。

人要活出幸福的滋味,须给自己找个安顿心灵的好地方。

那么,人究竟要去哪里?有人说:死亡是最后的归宿。

人最后的去处真的是死亡吗?持此观点的人未免太可怜了!因为他跟牢狱中的死囚没有两样——法官已经结案,执行的日子眼看就要到来。他们总是在畏惧死亡又等待死亡:也许就在今天,一颗天灾人祸的子弹横空飞来;也许是下个月,一把意外之剑突然刺来;也许是明年,一把疾病之刀砍向要害……他们也许很幸运地被厄运之神忘却,能熬到白发苍苍才被“押赴刑场”,但这种“为了死而生”的日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圣经》告诉人们:人的最后去处不是死亡,而是一个幸福的天堂;佛家也告诉人们:一切众生,经过数劫的苦海浮沉,终将进入佛光普照的极乐世界。

人固有一死,但有的人走上快乐之旅,走向幸福的乐园;有的人却挣扎于无边的欲海,沉陷于痛苦的深渊。走向不同的人生旅途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明白自己的去处。

通往幸福乐园的途中,有三个必经的关口。

第一个关口:享受眼前的快乐

快乐其实很简单,它常常就在当下,就在眼前的事务中,关键看你能不能去发现它,要发现了快乐,才能享受快乐。有一位教授,是一个“乐天派”,遇到任何事,见了任何人,都笑眯眯的,好像没有什么事、什么人可以让他烦恼。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您总是面带笑容?”教授说:“我舍不得让自己不快乐呀!”

这位教授每天做的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那些看似普通的事正好都是他喜欢做的事;他所交往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与人交往正好是他所喜欢的事。许多人感到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去做那些自己讨厌的事,一面不情愿地应付着眼前的学习、工作,一面幻想着那些“好玩”的事;身边的人刚好都不是他们所喜欢的类型,“知己”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窝着呢!天天泡在不喜欢的人和事中,能不烦恼丛生吗?

不过,世间没有那么多能正如我们所愿的事,所以,我们即使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要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绪,把不喜欢的变成喜欢的,你的快乐当然就随即而来了。

世上任何事、任何人,都是让你通往快乐的“工具”,而不是快乐本身。如果你一定要借助特殊的“工具”才能得到快乐,那只能说明你不懂得寻找快乐、享受快乐。好比行路,如果你一定要乘坐飞机到达北京才会觉得旅途舒适,那说明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式。一个会享受快乐的人,会从世上无数的事特中发觉出快乐。譬如,一个人能喜爱飞机的快捷,也能享受火车沿途中所历经的美景,一个会享受快乐的人,无论你是谁,一个领导,一个白领,一个清洁工,一个学生,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应该记住,要从眼前的事中去发现值得你做的地方,要从眼前的人中去发现值得你交往的地方,有了这样的认识,你会发现,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珍贵的,你的快乐源源不断。

第二个关口:释放生命的价值

蜡烛燃烧,不是死亡,而是变成了驱逐黑暗的光芒;太阳释放自己的能量,不是死亡,而是变成了照亮宇宙的光芒;人耗尽精力、竭尽智能,也不是死亡,而是向社会输送能量。人生的最大悲剧在于,还从来没有燃烧过,没有发过光,就已经化成灰烬、尘埃了。

有一个名叫哈利的老人,在退休晚会上,难过地对身边一个年轻的后辈说:“今晚我不得不面对我惨痛的一生,我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彻底失败了。当乔治先生站起来致辞时,你无法想象我多么悲伤。乔治先生和我一起进入公司,他并不比我聪明多少,但他不怕吃苦,不怕挫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所以他后来成了公司的董事长。而我却错过了无数机会:有一次,公司希望我去南方主管一家新开的分公司,我因为不愿离开纽约这个安乐窝而拒绝了;还有一些机会,我也以诸如此类的理由放弃了。现在,我悔悟了,但我也退休了,一切都为时太晚,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哈利隐藏自己的才能,贪图安逸的生活,他的人生如同一支拒绝燃烧的蜡烛。蜡烛没有物尽其用,哈利没有人尽其才。等到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活着只是虚度年华,收获的全是遗憾。

一个懂得生命价值的人,会超越本身的利害关系,努力寻找发光的机会,毫不吝啬地奉献生命的能量。多年前,一位名叫菲尔德的美国实业家,为了使大洋两岸的人可以方便地沟通信息,忽发奇想,想要铺设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当他向政府提出这一计划时,大家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无人支持他的提案。年轻的菲尔德并不气馁,他拿出自己的全部财产,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为这项无人喝彩、甚至无人支持的计划而奔波。几年时间里,他31次横渡大西洋,往返于两大洲之间,指挥架设海底电缆。期间,他经历了两次重大失败,但最后,终于在1858年7月28日晚,海底电缆发报成功。次日,欧美两洲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不料,因技术原因,电传信号不久又归于沉寂。于是,人们对菲尔德的赞美开始转为质疑。菲尔德遭此重创,仍然没有死心,他又开始了不屈不挠的努力。6年后,海底电缆计划终于大功告成,人类通信的历史从此改变,菲尔德释放的光芒至今仍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找到了一个生命的好去处。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这都是发光的方式。其实,一个人不一定要成就多大的功业,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名声,不一定要像太阳那样光照四方,只需尽己所能,做好眼前的事,像一支小蜡烛一样,哪怕只发出一团微光,也能照亮一室,人生也就无憾了!

第三个关口:实现精神的超越

人是宇宙的一颗星,是天地的一个分子,是人间的一条短信息。物理学有一条定理:能量守恒,物质不灭。静夜的天空中,我们看见的某颗亮晶晶的恒星可能在亿万年前就已经“死亡”,不再发光。我们今天看见的光芒,是它若干亿年前散发出来的,而且它的光芒还会永久地穿行于无尽的宇宙空间。人也是如此,能量一旦散发出来,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永久存在。所以说,人的最后归宿不是死亡,而是变换一种存在形式,通向永恒不朽的未来。人生于世,必然会对他人和外在事物施加某种影响,影响所及,生命的种子同时播撒开来,天地万物,芸芸众生,都是你生命的载体。只不过,有的生命美丽芬芳,有的生命丑陋且带着毒素。人生的最大成功,无非是塑造一个靓丽多姿的生命,使之一万年之后仍然光彩照人。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意思是,早上悟了道,即使晚上就离开人世,也不会有遗憾。为什么呢?一个体悟不朽生命,真正活明白了的人,精神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他们进入了生死无惧、快乐无忧的境地,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家园,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兰心慧语

死亡不是最可怕的事,不明白为什么活着,活着要去哪里,才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生支点3:做好本分事

几年前,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记者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科学家想了想,回答说:“在幼儿园。”

记者惊讶地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科学家平静地说:“我学到了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科学家的回答,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仔细想想,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从小就清楚明白地学到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知识的丰富等,我们的头脑却越来越混乱,我们只记住了那些复杂、繁琐的表面事物,却渐渐忘却了那些基本的道理。

经营人生,其实不需要多么高深的道理……

经营人生,其实不需要多么高深的道理,正如那位科学家所言,在幼儿园所学到的那些简单道理,足以让我们受用一生。归结起来,这些道无非五个字:做好本分事。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有子,他有一句名言,记录在《论语》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即根本、基础、核心,意思是凡事只要抓住了根本,人生之道就自然通达。

孔子从大的方面,总结了人生的“六本”——立身处世讲道义,以孝敬为本;办理丧事讲礼仪,以哀痛为本;行军作战讲阵形,以勇敢为本;办理公事有条理,以才能为本;治理国家讲法度,以选好接班人为本;经商理财讲时机,以勤奋为本。

孔子还说:“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闻记不广,无务多谈;比近不说,无务修远。是以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没有抓住根本,就不必强求细枝末节的事情;亲戚相处都不愉快,就不必指望搞好外部关系;一件事情都做不好,就不必致力于多项事务;胸中的见闻不广博,就不要夸夸其谈;身边的人都不喜欢你,就不必忙于结交远处的人。总之,凡事从根本做起,从近处做起,才是君子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生活中,不从根本上努力却期待好结果的人比比皆是——家庭关系不和睦,于是在外面寻花问柳;一项小生意都经营不好,却热衷于搞什么“多元化”;学知识浅尝辄止,却喜欢时刻不停地卖弄聪明;身边的人际关系淡漠,就以为好人正好不在身边,于是在网上苦寻“知己”……很显然,这些都是舍本求末。

凡事都有根本,从事业上来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根本。“好”和“美”一样,是一个磁力源,很自然地吸引着他人的眼球。如果你“活儿干得漂亮”,结果会怎样呢?老板会欣赏你,同事会尊重你,家人会放心你,朋友会接纳你,好机会也会特别青睐你。反之,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胸藏韬略、雄才盖世,又如何能体现呢?别人看见的只是你的平庸。许多人抱怨“世无伯乐”,没有表现机会,没有人赏识,殊不知机会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争取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好本职工作。李开复曾告诫年轻的大学生们:“如果你刚进入职场,那就先把分配给你的工作做好,这样才有资格去考虑晋升与发展——老板交代的事都没做好,又怎么会给你晋升的机会呢?”如果你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那就不要去埋怨老板有眼无珠,不给你机会。因为这是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机会无论大小,只有结果最令人信服。

怎样才算做好了本职工作呢?“好”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一个低标准——比较。考试的排名,业绩的排位,让你的“好与不好”一目了然。可惜,换一个考场,换一个工作单位,又不一定了。

还有一个高标准:超越。向行业顶尖水平看齐,追求有所突破,那是真好。

按这样的高标准,把工作做得人人叫好,有三条经验。

第一条经验:把小事做“大”

谋事创业,最好从小事做起。小曲好唱,唱好了也能走上大舞台;大戏难唱,唱不好会被人轰下台。刘阿斗第一份工作就做了皇帝,但他的无能注定了亡国败家的结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评估自己的水平,从平凡的岗位上做起,一步步往上攀登。

小事和大事只是相对而言,关键看你造成的影响大小。你的影响范围很小,无论做什么,都是小事。有的人“皓首穷一经”;研究“大学问”,最后写出几本除了他自己谁都不欣赏的书,摆在那里装点门面,那么他的所谓大学问,就只是一点个人雅好;小事做好了,影响扩大了,小事也可以成就大业。比尔·盖茨小时候玩电脑,编游戏软件,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儿,可当他的软件走进千家万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时,他就成了“软件之王”。当然,比尔·盖茨的成功或许只是一个特例,那么普通女工顾玉琴的事迹则更具普遍性:她是苏州市公交公司的一名司机,行车17年,从来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17年来,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没有出过一次事故,没有违反一次交通规则,安全行驶61万公里,创下了一个令人尊敬的纪录。于是,小事就不再是小事了,因为她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件事本身,她成了苏州公交司机的形象代表,名扬全国。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许多年轻人不明此理,天天幻想做大事。殊不知,大事不妙不如小事做好。“平民校长”姚止平介绍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哪怕是扫地,也要扫个全国第一。”一个人只要抱着这种态度,从任何一件小事起步,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条经验:把易事做“难”

成功的人,每天都在做困难的工作;失败的人,每天都在做轻松的工作。

事情的难度,也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事的态度——避难就易还是去易从难。其实事情的难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凡做事,刚入手时都比较难,熟练了就很容易。如果你把一件很难的事做熟练了,此后就一直按部就班,不再超越自己,那么就意味着你的进步停止了,进而你就会渐渐落伍,前途堪忧。

所以,聪明人不怕困难,没事也要给自己找点难度挑战一下。有一次,一场大型音乐会的主持人邀请瑞士钢琴家塔尔贝格出席表演。塔尔贝格问:“演奏会什么时候开始?”

主持人说:“演奏会定在下月一号,还有三天时间。”

塔尔贝格马上说:“对不起,练习时间不够,我无法参加。”

主持人不解地问:“您还需要练习吗?”

塔尔贝格说:“是的!我想演奏一些新曲目,练习时间至少需要一个月。”

主持人说:“我认识许多音乐家,从来没有谁为一次演奏会练习三天以上,何况您是大师,三天还不够吗?”

塔尔贝格摇摇头说:“每次发表新作品,我至少练习1500次,否则不敢出场演奏。一天练习50次,需要一个月时间。如果你能等上一个月,我可以出席,否则,很抱歉,我只好拒绝邀请。”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是没有原因的!

以塔尔贝格的深厚功力,即兴演奏也能保持很高的水准,获得大家的赞赏,而他却将一件可以很简单的事,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恰恰是他能一次又一次地续写成功的原因所在。

我不禁想起一个相反的例子:十多年前,一位著名歌唱家去敝县演出,(笔者不便在此公布他的名字了)此事激起当地歌迷的极大热情,演唱会座无虚席。当这位歌唱家出场时,掌声几乎掀翻了剧院的屋顶。但是,当歌唱家引吭高歌时,大家发现,他竟然在假唱!短暂的震惊之后,大家愤怒了,怒喊声、叫骂声不绝于耳,演唱会只好草草收场。

此后,这位歌唱家几乎销声匿迹。他的失败在于想把简单的事情做得更容易一些,但有时候,容易却是走向平庸的开始,甚至是走向终结。

第三条经验:把俗事做“雅”

凡尘的事,都是俗事:赚钱、做官是俗事;吟诗、作画、弹琴、弈棋,未尝不是俗事。然而,俗事也可以做成雅事,以一颗不俗之心,把俗事做雅,自然会有不俗的表现。

史蒂芬的故事,就是一个俗事做雅的例子。他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高才生,为了进入著名的维斯卡亚机械制造公司,他隐藏学历,申请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负责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他拿着微薄的薪水,干着毫不起眼的工作,为了糊口,他下班后还要去酒吧打工。但在他心目中,他不是一个普通清洁工,而是一个研究员,他利用清扫工可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观察公司各部门的运作情况,并一一做了详细的记录。一年时间,他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也发现了公司的不少技术缺陷,闲暇之时,他就针对这些缺陷,埋头设计整改方案。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不景气,维斯卡亚公司因产品质量问题,订单纷纷被退回,公司经营陷入困境。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史蒂芬明白,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他拿着自己的设计图,走进会议室提出了整改方案。他的发言折服了所有人,从总经理到每一位董事,都为公司曾经埋没了这样的人才而感到羞愧。很快,史蒂芬便被任命为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此后,他用出色的工作帮助公司解决了产品的质量问题,使公司走出了困境。

史蒂芬的故事告诉我们:你是什么人,你在做什么工作,不在于上司对你的任命,关键看你的自我定位。你可以认定自己是一个俗人,一个为了挣工资、不得不受人支配,不得不奉献“剩余价值”的人;你也可以认定自己是一个雅人,一个为了追求理想,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工作的人。你可以认定自己在做一件俗事、一件“为他人作嫁衣”的事;你也可以认定自己在做一件雅事,一件表达自我修养、个性、兴趣和才干的事。

很显然,做雅人,做雅事,不仅有利于你的事业,也有利于你的心情。

兰心慧语

事业之本,在于种子;种子选好了,才可望好收成。点点滴滴做好本分事,如同播撒良种,一切希望都从这里发芽。

人生支点4:无限放大生命的价值

关于生命的价值,众说纷纭,难下定论。如果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答案就简单了——商品的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劳动;生命的价值,也在于人一生所付出的辛劳。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折旧”——随着时间推移降低价值;人在生活中会消耗财富,消耗得愈多,生命的价值愈小。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人生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你占有多少,而在于你留下多少。

前文已经提到,创造的价值减去消耗的价值,就是一生的“剩余”价值——那并非由你存折上的数字和你名下的动产、不动产所决定,而是你的创造和消耗之比,那才是你真实价值的体现。古往今来,无数贤人志士,终生不积家财,却为国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人生也就具有了可敬的价值。反之,一生无所奉献,消耗多于创造,没有一点沉甸甸的东西留下来,死后还要麻烦别人帮忙清扫,这不过是“垃圾人生”,毫无价值。

人生的成功,在于无限放大生命的价值。你的生命价值愈大,生命之光就愈加耀眼,且会得到更多的肯定、赞赏和推崇。相反,没有价值的人,在人们心里也没有分量;价值为负数的人,还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唾骂。

判断价值,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满清的八旗子弟,凭着祖宗积赞的财富、威名,成天吃喝玩乐,无所作为。在狐朋狗友和经营茶楼、酒馆、妓院的老板眼里,他们是“白金客户”,是最有的价值人。等到某一天,山穷水尽,因生活无着,或沦为乞丐,或做了龟公、偷儿,他们又成了人们眼中的废物。那他们一生到底有无价值呢?由于他们散出去的钱财,不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他们的奉献,相当于银行的出纳员,只是一进一出操办着大宗钱财,他们本身的劳动价值,跟他们消耗的财富相比微不足道,所以说,他们的人生毫无价值。还有一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每天传播各种高级的学问,工作价值似乎很大,但真正有价值的是学问本身,而不是他们的劳动。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并且能用自己美好的言行引导学生的老师,才真正具备“灵魂工程师”的价值。

正如商品的价值在于它所包含的劳动一样,生命的价值,也在于人一生所付出的辛劳。这其中的辛劳包含几点:一是财富;二是思想;三是美德和爱。因此,放大生命的价值,也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第一,用美好的语言传播你的思想

思想的高度决定人类文明的高度。因此,在历史的丰碑上,永远记录着一些伟大思想家闪耀的名字: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用思想的灯塔,指引了人类通向未来的航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思想家,每天用声音、文字、图像等媒介传播着自己的思想,但不是每一种思想都有价值,也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带来预期的影响。女士们的喋喋不休,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领导们的长篇大论,只会让员工心生反感。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他们说的话不正确,而是他们的语言不美,让对方没有欣赏的兴趣。

佛家有五大“般若”,“文字般若”即是其一。所谓“文字般若”,就是用智慧的、优美的、动人的语言传播正确的思想,这样的传播能更深入,更广泛。佛学的广为流传,跟佛经美妙的文字密不可分。其他思想、学术的传播也是如此。

但语言只是载体,思想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用优美的语言传播“有毒”的观念,无疑会让接受者受到误导。《高僧传》中有一个近乎寓言的故事,一个弟子问方丈大师:“出家修行人还落因果吗?”方丈说:“不落因果。”因这一句话,方丈受报为五百年野狐身。为什么呢?方丈说“不落因果”,等于说出家人享有特权,做了坏事也不会遭报应,一旦弟子们接受了他的观点,无所顾忌,放纵自己的行为,岂不害人害己?对于这个问题,唐代高僧百丈怀海大师给出的答案是:“不昧因果。”一个人出家修行,更应该清楚“因果报应”的规律,并因此严守戒律、弃恶从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说,语言是一种会带来后果的行为。

有时候,你的语言会给他人带来好的后果,引导他人追寻真、善、美,这个时候,你就等于做了一件善事;有时候,你的观念会扰乱他人的思想,让他人接受假、丑、恶,那么,你等于做了一件恶事。有一个古代笑话:一位庸医经常开错药方,误害了很多病人,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他自感前途无望,成天长吁短叹。有一天,他忽然听见地底下传来一个声音:“我还没有叹气呢,你叹什么气?”庸医大感惊奇,叩地一问,原来下面是一个教书先生,因误人子弟甚多,十八层地狱不足以惩罚其罪恶,因此为他特设第十九层地狱。

也许有人会奇怪:一个教书先生,没杀过人,没抢过东西,没有贪污过公家的钱财,甚至没有跟邻居吵过嘴,哪会有这么大的罪过呢?在常人的观念中,教书先生是最不容易犯错的人。殊不知,一切坏事皆因思想变质而起,教书先生处于思想的前端,怎么能不对被污染的思想河流负责呢?许多教书人是“始作俑者”,用荒谬的理论,向思想之河倾倒了大量的毒素。

语言确实是一种会带来后果的行为,也许没有人对你的出言不慎追究责任,但你应该对自己的良知负责,尽量用美好的语言,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那才是语言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二,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优良的产品

物质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天赋的工作,生命的价值一方面也可用创造物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

相对于思想财富来说,物质财富比较易于衡量,数量多少,质量好坏,都有一定的标准,还可以折算成金钱,用银行存折上的数字表达。时下“拜金主义”盛行,人们对金钱的迷恋已经接近病态,究其原因,不仅是为了物质享乐的需要,也是为了在这个有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证明生命的价值。社会上有不少功成名就的富翁,已经拥有终生享受不尽的财富,仍然在不遗余力地赚钱。笔者认为,不可轻易对他们下“贪得无厌”的评语,就赚钱行为本身来说,他们不断放大着生命的价值,其积极性不可一概打击。

正如思想可能产生负作用一样,物质财富也可能产生负价值。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有些是合法产品,有些是不合法产品——例如有毒的奶粉、注水的猪肉;有些是有道德的产品,有些是不合乎道德的产品——例如无限克扣员工的工钱、无限度地要求员工加班加点。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增进人类的共同幸福,如果创造的过程包含了太多对人的不合理伤害,那就是不道德乃至不合法的产品,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用美德和爱感动他人的心灵

美德常常具有超乎物质和思想的价值。雷锋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超凡脱俗的大事情,但他在平凡小事中所折射出来的美德,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他的人生也就具有了非凡的价值。

张海迪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她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先后做过4次大手术,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原本她的一生都需要享受家庭和社会的照顾,但她身残志坚,反而时时想着帮助别人。她主动到没有音乐教师的小学校教孩子们唱歌,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自学医疗技术,经常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她所做的事,也许微不足道,但她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她的这些闪光的话语,也照亮了数亿中国人的心。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但向世界奉献了一颗美丽的心灵,还努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形象。有一次,笔者偶尔见到她,不禁深感震撼——眼前的她,端庄、优雅、美丽、自信、面带微笑,任谁都看不出一丝丝疾病留给她的阴影。笔者以为,相对于她的乐于助人,她的自尊自爱也许更能说明她良好的精神面貌,更让人感动。

最能感动人心的除了美德,还有爱。其实,美德和爱没有本质区别——美德是一种理性的爱,爱是一种感性的美德。但爱有小爱、大爱之分。爱一人,爱一家,爱一地,爱一国,爱天下,都是爱,影响所及,都是价值。价值大小,则因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效果而定,没有绝对的分界线。爱是推动人们追求理想、向往光明的动力源泉,爱可以温暖受伤的心灵,重新点燃希望之火。

获得过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曾说过一段话,应该是对美德和爱的最好诠释:

“我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懂长生,不能预知未来;我也不能使人死而复活;我也不能让你们永远不累、不渴、不饿;我也不能阻挡罪恶。只是,我也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羞愧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较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我只知道——爱。爱,让我们活着。”

一个人也许没有权势、没有财富、没有名望、没有学问、没有技能,但是,只要他(她)拥有美德和爱,让其从心底自然流露,并用言行表达出来,他(她)就无限放大了生命的价值。

兰心慧语

生命在于运动,价值在于创造。你不需要在意别人怎样评价你,只需去看自己的人生有多大价值。

人生支点5:内外双修,做个好人

今天的人们,可以兴致勃勃地谈论名牌产品、时尚生活,却讳谈“好人”二字。很少有人敢于宣称——“我是一个好人”、“我要做个好人”……似乎“好人”二字说出口,人便俗了,虚伪了,落伍了,没深度了,乃至变坏了,变成欺世盗名的小人了,变成人人敬而远之的“另类”了。其实,好人和好产品一样,都是生活必需,当我们坦然承认,勇敢宣扬,有什么好隐讳的呢?幸亏世上还是优良产品居多,否则日子怎样往好处过?幸亏世上还是好人居多,否则世界怎样往更美好的路上走?

对个人而言,你的成功和幸福,往往从你决定做一个好人开始;你的失败和痛苦,往往从你打算模仿坏人开始。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好运跟谁都不是亲戚和朋友的关系,但好运总会优先投向好人的怀抱。为什么?好人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优质产品”,谁都喜欢,不仅好人喜欢,坏人也同样喜欢。难道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杀人越货的强盗、巧言令色的骗子、丧尽天良的毒贩、残害善忠的恐怖分子会喜欢别人在背后捅刀子,下套子,说坏话,使诈术吗?不可能的。正因为他们是坏人,比常人怀有更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每天提心吊胆地提防着的坏人,所以更希望身边人人都是好人。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好人总会得到最大的祝福,占领好运最大的“市场”;而坏人却会遭到诅咒,跟厄运结缘。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母校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给年轻的校友们讲述了自己的成功经历。他坦诚自己不是北大最出色的学生,新东方发展到今日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朋友们在资金、人才两方面的大力支持。大家为什么乐意帮助他呢?他解释说:

“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我一直比较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我这个人的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同样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有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因为大家都是在一起的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很多人在当时看来都认为我这件事情白做了。又过了十年,到了1995年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寻找合作者,就跑到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样……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建设新东方吧!这样,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有一句话说得好: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俞敏洪的大胜,靠的就是他的德,靠的就是他的好。而且他的好,不是即兴表现出来的诚意,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好人。即兴表现出来的诚意会在时间的作用力下日渐减少。而本质的“好”,却会时刻督促人去做到诚心诚意。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他必然处处受欢迎,人生之路必然顺畅。

如何做个好人呢?所谓好人,无非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存好心,二是做好事。所以,做好人要内外双修,将“好”落实在行动上。

有的人心眼很好,却拙于行动。例如到了募捐的时候,手上捏着一张纸票,心里盘算着可以买多少斤米、多少斤肉,盘算了半天,终于将好心揣了回去,低着头走开了;见了急需帮助的人,心生怜悯,真想帮别人一把,可出于这样那样的顾虑,终于叹一口气,转身而去;有时候,不需要他花钱、出力,只需给蒙冤受屈的人讲几句真话,他出于这样那样的担心,紧闭嘴巴,一言不发……这样的人,没有害人之心,有做好人的潜质,始终没有付诸行动,所以算不上什么好人。

还有的人,乐于做好事,但不是出于好心,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或是为了表现某种优越感。所以,他们做了一件好事,生怕被埋没了,恨不得嚷得全世界都知道;如果受益人不感恩戴德讲好话,他们便愤愤不平,怀疑“好事白做了”。不久前,媒体展开过关于大学生素质的讨论,起因是:一些有钱人无偿资助贫困大学生,谁知受助人“忘恩负义”,一个“谢”字都难得一说,有钱人为此激愤于心,通过媒体,公开表达不满。他们也许没有想过,他们的言论必然伤害许多人的向善之心,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他们慷慨捐助的几个小钱就可以补偿的。古人早就说过,做好事要求别人的感激、回报,不是做好事,而是“市恩”——贩卖恩惠。用佛家的话说,这叫“不净布施”。好事做得不干净,不如将钱揣回自己的口袋里,以免不良情绪流露出来,影响别人的心情。这样的人,也有做好人的潜质,但还不是真正的好人。

真正的好人,依从本心去做一些善事,不是为了换取机会和名声;不是为了“成本”之外的“利润”;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他们只求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做了好事无人知晓,也怡然自得,不会心生不平。孔子说:“求仁而得仁,何怨?”你原本是出于好心,去做一些你乐意做的好事,现在你按自己的心意去做了,可以心满意足了,哪用得着抱怨别人的态度呢?

一个人把好人做到这种内外合一的境界,才无疑是真正的好人!

兰心慧语

没有一百分的好人。不完美的好人也比坏蛋好多了;不纯正的好事也比伤天害理做坏事好多了。做人还是要往好处做,一点点好起来。

人生支点6:为聪明、善良的人鼓掌喝彩

有一件善事,不用花钱,不用大费力气,却能给他人带去帮助,带去信心,带去惊喜,那就是——为聪明、善良的人鼓掌喝彩。

为什么说这是做善事呢?为聪明人鼓掌喝彩,因为鼓掌唱彩后,聪明人令更乐意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世界会因此变得更丰富;为善良的人鼓掌喝彩,因为鼓掌喝彩后,善良的人会更乐意表现他们的爱心,世界会因此变得温暖。所以,为聪明、善良的人鼓掌喝彩,可以为世界凭添一份美好。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相互的鼓掌和喝彩,会使表演变得更精彩,气氛变得更喜乐和谐,人人都可以享受其中。

为聪明、善良的人鼓掌喝彩,表达的不仅是赞美与友善,也是一种豪情、一份自信。《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为什么一个个可敬可爱?因为他们光明磊落、敢担当、不嫉妒,自己很优秀,同时也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秀,这边叫“英雄惜英雄”。林冲跟鲁智深的相识即是一例:一日,鲁智深在菜园子里表演武艺,林冲在墙外看见了,忍不住喝彩道:“端的使得好!”随即又补充一句:“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两人相见后,三言两语,互相欣赏,于是义结金兰,从此生死与共。石秀和梁山好汉戴宗、杨林的相识,也如出一辙。石秀打抱不平,打得一班小流氓狼狈逃窜。戴宗、杨林看了,暗暗地喝彩道:“端的是好汉,此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壮士也!”随即邀请石秀到酒店相见,就此结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发自内心的鼓掌喝彩声,那是令人喜悦的声音。但也有一些人,出于可怜而卑微的嫉妒心理,对聪明的人,厌恶其聪明能干;对善良的人,厌恶其善良可爱。于是,一有机会便加以诋毁和伤害,或使明枪,或使暗箭,或使流言飞语,或设置障碍。周瑜厌恶诸葛亮的聪明,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命终之时,还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恨;西汉富翁卜式自愿捐献一半家财,帮助朝廷反击匈奴,朝廷问他可有求,他说不愿为官,亦无他求。丞相公孙弘厌恶他的心眼太好,竟然以“此非人情”为理由,建议汉武帝不要接受其捐献。在小人眼里,自私自利才是正常人情,大公无私必然是伪装、骗术。正因为聪明、善良的人易遭小人攻击,所以在世俗文化中,留下了不少惨痛的格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然而倘若一个社会的聪明人不敢尽情展示其聪明,善良人不敢尽情表达其善良,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就会像南宋、晚清那样,贤才良将尽遭屠戮,仁人义士尽遭打压,那国家也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

所以说,为聪明、善良的人鼓掌喝彩,等于做了一件善事。至于为善的方式,有两种形式。

第一,言语上的赞美

对他人表现出来的才干或善举,要毫不吝啬地给予即时的赞美。赞美的方式,不一定是鲜花和掌声。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好”字,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浅浅的微笑,对当事人都是莫大的奖励和鼓舞。

哪怕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只要他们表现出色,也不妨超越利害关系,给予即时的赞美。1993年7月的蒙特卡洛,中国申办奥运会未果,领队何振梁先生强忍着内心巨大的失落感,面带微笑向申奥成功的悉尼官员表示了衷心的祝贺。此举不仅显示了他本人的绅士风度,也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的尊严、气度和胸襟。同样是申办奥运会,时间推移到2001年,中国战胜法国等竞争对手,申奥成功。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运会”开幕式上,法国运动员高高举起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法国人表现出来的大度,也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生活中需要这种相互的鼓掌和喝彩,大家争相表现,在赢得赞美的同时,也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美德,社会自然会因此变得更加繁荣富强、更加和谐美好。

第二,行动上的支持

对聪明、善良的人,不妨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以助他们的善举和利行变得更好。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佛家也有类似的观点:助善等于为善,助恶等于为恶。作为一个明智而有道德的人,当然应该助善不助恶。

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曾经做过一件令人称道的善事:捧红了肖邦。那是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已蜚声乐坛的李斯特,对默默无闻但才华出众的肖邦非常赏识,决定对其提供帮助。他想出了一个妙法:那时,钢琴演奏时的剧场灯会熄灭,以便观众能静心倾听演奏。演奏前,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向观众示意;灭灯后,他悄悄将位置让给肖邦。肖邦尽情发挥自己对音乐的天才演奏,美妙的琴声征服了全场观众。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才发现真相。短暂的惊讶后,掌声四起,人们既为新星升起而高兴,又为李斯特高尚的行为深表钦佩。

生活中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帮助聪明、善良的人,不仅不会使你丧失竞争力,反倒可以给你“加分”,成为你走向成功的一个美好动力。

也许有人会想:我能力有限,自己还需要别人帮助呢,又怎么能帮助别人?

其实,帮助不在大小,只要有助人之心,滴水也可变成洪流。例如,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全国掀起了慈善捐款的热潮。王老吉集团义薄云天,向汶川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此举引发了媒体的轰动,也感动了广大的消费者。一些网民成了王老吉的义务宣传员,还喊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要喝就喝王老吉,要捐就捐一个亿!”许多平时不喝王老吉的人,受此激励,也喝起了王老吉,以示支持。一位网友说,他从电视直播上看见王老吉捐款1亿,立即下楼,扛回了一箱王老吉。在人们的力挺下,那几个月,王老吉的销量直线上升。此事可以说明,我们中国人“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还是很浓郁的。

捐一块钱、买一瓶饮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难事,用如此简单的方式,对聪明、善良的人给予一份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去做:对那些痛恨聪明、善良的小人表示鄙视、提出批评。许多小人,没有公平竞争的本事,没有与人为善的好心,也不愿意花力气修炼自己、提高自己。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就是将才智之士、善良之人贬得一无是处,进而影响更多的人怯于做出善良之举。所以,对小人表示鄙视,等于支持和保护智士和好人。

如何在生活中识别小人呢?古人谈了一个简易标准:“闻人善,辄疑之;闻不善,辄信之,此满腹杀机也!”大凡听说别人做了好事就表示怀疑,听说别人干了坏事就深信不疑的人,往往是内心阴暗、缺乏善良之心的小人。

对小人表示鄙视,不轻信小人的谣言,大胆反驳小人荒谬的言论,都是做善事。

《无量寿经》里有一句话,值得记取:“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圣”即“睿”,尊重聪明睿智的人,敬重仁慈善良的人,也是莫大的功德啊!

兰心慧语

猜疑心让人们质疑善意,进而吝于表达善意。多数人不怀疑自己的善良,但怀疑我们的社会缺乏善良的素质。如果人们彼此了解,就会发现:世上还是好人居多。

做人的原则不可舍弃

做人的原则,是一个人的主心骨,也是立身于世的重要标志。孔子说:“三十而立。”这个“立”是“立”什么,许多人理解为是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了立身处世的基础。其实,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只能说明他能安身,并不意味着他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了。就像秦桧,他曾是状元,学业、事业都在众人之上,只因做了奸臣,就被后人唾骂了一千多年。他的塑像跪在西湖畔的岳飞墓前,从来不曾“立”起来;成克杰是功臣,位高权重,只因做了新中国第一个大贪官,就被毙掉了,永无翻身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有些错误一旦铸成,就再无悔过的机会。所以,要先学会做人,才能给自己少留遗憾,笔者以为,孔子的“立”就是建立做人的原则,从此有了主心骨,知道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

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原则?因为世界很复杂,随时会面临选择。条条道路通罗马,前后左右皆是路,你经常会觉得,这也可以,那也没错,换个路子也行,变个法子也好,但是,脑筋活络固然是好事,太活了就站不住脚。心无准则,好比走在路上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一样,道路太多等于无路可走,方法太多等于无法可想。建立原则,可以简化抉择程序。遇到复杂情况时,没有原则的人,腿就软了,腰就弯了,脑筋就糊涂了;而有原则的人,认准一条道,自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作出合理的选择。

可以立为原则的东西很多,各人可依自己的价值观选定,但有三条原则,从三岁幼儿到八十旬老翁,都有必要牢记在心。

第一条:不撒谎

撒谎是一种愚蠢的冒险行为,成功了收益很小,失败了会丧失很多。因为信任具有难以建立而易于丧失的特点,你花一生时间未必能获得大家的信任,而失去信任有时候只需要一分钟。而且信任很重要,它关乎友情、关乎爱情、关乎机会、关乎成败。你用不着为了眼前的一点小收益冒如此大的风险。

撒谎的人有一个假设:别人没有自己聪明,或者,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情况。但是,通常的情况是,别人可能比你聪明得多,甚至可能也比你知道得多。当笔者写此书时,正巧看了一个电视招聘节目,在应聘者中有一个小伙子,看气质像个人才,当他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时,声称某公司的商标是他的设计成果。刚巧一位招聘的老总跟该公司有业务往来,知道一些这个商标的设计情况,于是,谎言立即被戳穿。小伙子看上去像是受到了很大打击,一副支撑不住的样子,老总们也许出于爱护年轻人的心理,都没有灭他的灯。笔者心里也认为,这个自作聪明的小伙子也许是社会经验不足,不清楚自己冒了多大的风险,所以敢当众撒谎,受此教训后,也许会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吧!但一瞬间,小伙子竟然完全恢复了正常,神态自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笔者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判断有误:他并非偶尔撒谎,而是习惯性撒谎——他根本不认为撒谎有什么错,否则,只要内心有一丝愧疚,神色就不会如此自信、自然。老总们都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十几盏灯全灭掉了,小伙子求职的希望也落空。

希望这个小伙子在日后的人生中,记住众灯齐灭的这一刻,不是他设计的谎言不够圆满,而是撒谎本身非常愚蠢且毫无意义。以他的才干,完全可能得到别人的首肯,又何必用谎言为自己加分呢?也许,在他的生活圈子里,他的谎言经常可以让别人信以为真,但世上多的是明眼人,谎言的流通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大凡久经世故的人,往往明白,靠真话得不到的东西,靠谎言也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了,还可能存在难以想象的隐患,那还不如说真话呢!

第二条: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

随便去拿不是自己的东西,一旦养成习惯,后果难测。你可能因此变成奸商、投机分子、占小便宜者,也可能变成小偷、骗子、强盗、贪官污吏,前者会与失望为伍,因为世上没有那么多别人的东西让你随意拿;后者会与恐惧做伴,因为拿了别人的东西,终有一天会加倍偿还。

一个自信能凭个人努力取得成就的人,根本不屑于拿别人的东西。即使没有人约束他,他也能够保持自律。有一个关于美国杜邦公司创始人皮艾尔·S.杜邦的故事。那是1799年,皮艾尔携妻儿从法国去美国“淘金”,他们所乘坐的“美国鹰号”飞机航行缓慢,中途两次误航,耽搁了行程,途中食物匮乏,发生了饥荒,人们甚至捕捉老鼠为食。

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早晨,“美国鹰号”终于抵达了罗德艾兰州海岸。饥饿的乘客们争先恐后地泅水上岸找食物。他们发现了岸边的一间小屋,从窗户望进去,屋里的炉火烧得正旺,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但室内空无一人,也许是到附近的教堂做礼拜去了。经受不住食物诱惑的旅客们砸碎玻璃,冲进屋里,风卷残云般吃尽了所有的美味。

大家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杜邦离去时,悄悄从皮包里掏出一枚金币,放在桌上。他是唯一一个为食物付钱的人。也许正是这点不同,才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事业。成功者往往赢在“1%”上,不拿别人的东西,或许就是皮艾尔的“1%”吧!

在生活中,如果你确立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的原则,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那么,你就会心无旁骛地做好你该做的事情,而不会为那些所谓的“机会”扰乱,如此,你的收获可能比那些想占尽便宜的人更多。当然,在你成功之前,你坚持这一原则,可能很多人会嘲笑你,你只需要笑而不语,准则在你的心中,谁也无法动摇的。

有一点你可以自我安慰:绝大多数杰出人士在成功之前,都被人笑作疯子或傻瓜。

第三条:不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

人一定会做错事。可能因为疏忽大意做错了;也可能是因为认识不足,不知道那是错事就贸然去做了。但是,有一种错事是万万不能去做的:你认为那是错事却偏要去做,日后一定会后悔莫及。

这里所说的“错事”,不仅从法律、道德角度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以你内心的真实感受作为标准。你真切地感受到那是错的,就不要知错犯错,勉强自己去做。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苦乐的滋味亦大不一样。在古代,谋反是必杀无赦的重罪,但陈胜、吴广等具有“鸿鹄之志”的人则认为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于是义无反顾地揭竿而起,“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在他们眼里,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有的胆小之士则认为那不正确,或不该自己去做。如果他们去做只是为了升官发财才冒险一试,一旦危险降临,丑态便出来了:或当逃兵,或当叛徒,或当跪地求饶的怕死鬼。

在现代,滥交、婚外情仍然被看作失德行为,有的前卫女子认为那没有错,三天换一个男朋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别人笑也好,骂也好,全当耳旁风;可有的传统女子认为那是丑事,只因一时冲动,偶尔红杏出墙,便留下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那又不如收起“花心”,乖乖地做贤妻良母。

总之,做自己认为错误的事,终究会后悔;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一生都无怨悔!那么,还是按自己认为正确的做吧!

兰心慧语

有些饭应该别人去吃,有些钱应该别人去赚,有些事应该别人去做。做人的智慧在于:吃自己该吃的饭,赚自己该赚的钱,做自己该做的事。

学会在逆境恶缘中守持善念

做好人不难,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从态度到行为,都可以表现得很好;可是遇到自己讨厌的人,遇到所谓的坏人、恶人,继续保持好心就很难。

做好事不难,存折上放着几百万,甩出几百几千做善事,又有何难?可是面临困境时,满怀忧虑,满腹怨气,伸出一根手指头去帮助别人都会觉得很难。

许多人平时看着像个好人,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脸部都扭曲变形了。

但要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要学会保持稳定的情绪,在任何情境下都按自己一贯的风格行事,不要轻易被情绪左右。有些人平时表现得比一般人好,对小猫小狗都蛮有爱心,那固然是善性的流露,也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因为他们生活在顺境中,遇到的都是好人,只有经过了逆境、恶缘的考验,才能显示出真正的素养。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人有二十难”,其中有几大难事,跟人的境遇有关:“贫穷布施难”、“被辱不嗔难”、“触事无心难”、“睹境不动难”。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贫穷时很难乐于助人,受辱时很难不愤懑于心,遇到好事、坏事都很难保持平心静气,遇到顺境、逆境都很难不受影响。应该说,人心毕竟是肉长的,完全不为所动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一条,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抛弃善念而转生恶念,否则,你可能真的会“换了一个人”,再也做不回原来的自己。许多人不是因为情绪冲动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吗?

人在逆境中,如同身受重伤、疼痛难忍的病人一样,必然有急于摆脱“病痛”的心情,一时找不到“良药”,便可能“病急乱投医”,一旦误食“毒药”,问题就严重了。有一个年轻人,当兵转业后,在一家公司当保安,谁知遇到不良老板,几个月不发薪水。他想,还是从小起步、自己创业吧!于是买了一辆三轮车,在北京街头摆地摊。没想到“屋漏又逢连夜雨”,倒霉的事接踵而来,城管来检查,他躲闪不及,三轮车被没收。接二连三的不平遭遇,让他无法接受,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拔出小刀,刺进了城管队队长的心脏,而他的人生也随着这一刀终结在这一怒之下。我们理应同情他的遭遇,但一朝拼命,毁掉终生,是他希望的结果吗?

受过伤的人都知道,越挣扎越痛,伤得越重,自己安静地待着,疼痛自然渐渐减轻。遇到逆境时也是如此,迅速“痊愈”几乎没有可能,该受的痛还得受着,该吃的苦还得吃着,让自己中心静气下来。却可免受不该受的痛,至少不会使情况恶化。

面对“恶缘”,即不友好的人,或敌人、仇人、坏人,很难不起恶念而生报复之心。但须知报复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蒙受损失。2008年世界杯决赛中,即将退役的法国球星齐达内,渴望用一场完美的比赛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比赛进行得很艰苦,到加时赛的最后10分钟时仍胜负未分。此时,对方一名球员凑到他身边,不知说了些什么,事后据齐达内反映,此人用脏话咒骂他的姐姐。齐达内怒火中烧,一头将对方撞到在地,他当即被红牌罚下,缺少一员主将的法国队最终输掉了这场比赛,将冠军拱手让给了意大利,也给齐达内留下了终生遗憾。假设他当时稍微冷静一点,没有过激反应,他辉煌的职业生涯该会多么完美啊!

对“恶缘”我们应取何种态度呢?第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第二要保持自己的教养。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教养的重要性,例如在影视作品中,一些被俘的英雄人物用粗言秽语咒骂敌人,编剧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其战斗精神、提升其英雄形象,而事实上,这反而可能会有损其英雄形象——即使面对仇敌,英雄也应该气度从容,不应该失去教养。第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视对方的态度决定自己行为。

有一个关于佛光禅师的故事:

一天,掌管寺中财务的僧人拿来一叠票据,皱着眉头对佛光禅师说:“师父!最近住寺里的施主们患牙病的很多,一人补几颗牙,要花一大笔钱,寺里实在负担不起啊!”

佛光禅师说:“负担不起,也要尽力想办法。”

僧人又说:“可这些人不懂得知恩图报,反倒牢骚满腹,说了本寺许多闲话。依弟子看,不该再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了!”

佛光禅师平静地说:“他们口中虽无好话,也该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佛光禅师不愧是一个修养高深,懂得自然之道的智者,他非常清楚一件事:自己做什么,可以由自己左右;别人说什么,那是别人的事,一个人只需做好自己的事,又何必为别人的行为,别人的事操心呢?

这世上没有天生讨厌的人,更没有天生想作恶的人,某些人之所以惹人厌憎、令人愤恨,都有原因的,你若清楚其原因,厌憎、愤恨的情绪也许会减轻很多。正如《八大人觉经》中所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什么意思呢?贫苦的人难免怨天尤人,与众生结下恶缘。也就是说,那些讨厌的人、做坏事的人,其实都是可怜之人,他们或者生活遭遇挫折,或者心灵备受煎熬,在发泄怨气的过程中,才做了那么多让人难以原谅的事。一个具有菩萨心肠的人,表达自己的善意时,会一视同仁,不计较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憎恨作恶的人。

很显然,此言不是消除善恶标准,纵容坏人坏事,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正视别人的恶,保持自己的善。坏人该不该抓起来?该不该受惩罚?那是警察和法官决定的事,跟你的善良没有必然联系。还是听一个故事吧——

来自美洲的格林夫妇带着两个儿子在意大利旅游时遭劫匪袭击。7岁的长子尼古拉身受枪伤,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悲恸欲绝的格林夫妇决定:将儿子的器官捐出,救助那些需要器官的人。尼古拉的脏器分别移植给了6个意大利人: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的14岁孩子,拥有了他的心脏;一个生命垂危的19岁少女,获得了他的肝;一对肾分别捐给了两个患先天性肾功能不全的孩子;还有两个人借助尼古拉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尼古拉的胰腺也被提取出来,留着治疗糖尿病病人。

当有人问到他们为何将儿子的器官留在这个让他们伤心的国家时,格林先生强忍悲伤,安详地说:“我不恨这个国家,不恨意大利人。我只是希望凶手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

这就是菩萨精神。

超越自身境遇,坚持按善良的原则做人做事,从中所折射的伟大人格,正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明。

最后,还是以特蕾莎修女的“人生戒律”作为本章的结语吧——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的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

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

心胸最博大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心存高远。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要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兰心慧语

善良的最可贵之处,不是将吃剩的食物施舍给别人,而是在饥渴中跟同样饥渴的人分享最后一点食物和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