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春秋与战国
东周时代的历史,又和西周不同了。西周以前,我们大概只知道一个天子之国的历史;其余诸国,都只知道一个国名。到春秋战国时代,就知道许多国的事迹了。此其故,一由于周代的衰微,一亦由于诸侯的强大。由周代衰微,所以会盟征伐之权,不在天子手里。研究这时代的历史的人,就不能不兼采列国的史事。亦因诸侯强大之故,其国的声明文物日益进步,而可供采取的史料和其流传的机会都多。
春秋战国之界说
我国历史上,确实的纪年,为周朝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而西周亡。周平王的四十九年,即鲁隐公元年,为公元前七二二年,孔子因鲁史作《春秋》,起于这一年。自此到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卒的一年,称为春秋时代。春秋以后为战国,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齐统一天下止。
周代中央权势之衰微
周代为什么会衰微呢?这自然和东迁是大有关系的。周居陕西渭水流域,本是最肥沃之地,而其直辖的地方,又从丰、镐跨据到洛阳。幅员既广,形势亦好。东迁以后,函谷关以西,[1]周朝不能恢复,版图削小,实力微弱,对于诸侯,自然无权过问;同时诸侯又日益强大,自更不肯服从了。
诸侯强大与五霸
春秋战国时大国 | |||||||||
春秋 | 齐 | 晋 | 秦 | 楚 | 吴 | 赵 | |||
战国 | 齐 | 赵 | 韩 | 魏 | 秦 | 楚 | 燕 |
诸侯为什么会强大呢?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先须把春秋战国时的地图看一看。把地图一看,便知道这时候所谓强国,多在沿边之地;而其时的二等国,如鲁、卫、宋、郑、陈、蔡等,则多在今豫东、鲁西一隅。这是为什么?我说:其(一)因沿边之地,多与异民族杂居,以竞争磨砺而强。其(二)则开化较晚的民族,多不知宝贵土地,而其人口的密度亦较小,和他们杂居的国,以此易于开拓而大。
既然强大,就要争做霸主了。大家都知道,春秋时代,有所谓五霸。你道这五霸是谁?
原来古代的中国,杂居的民族很多,而以汉族的文明程度为最高。汉族的根据地,是黄河中下游。所以所谓“中原”,实在只是丰、镐以东,泰岱以西,晋阳、涿鹿以南,阳城以北之地。这便是周朝和当时二等国的一个集团。其齐、晋、秦、楚、吴、越等国,初时都是在沿边之地与异族杂居的。虽然同是文明胄裔,而既居夷狄之地,总不免杂有夷狄之俗。[2]齐、晋两国,开化较早,所以从春秋以来,从没有被视为夷狄。秦、楚、吴、越,就不然了。所谓民族,本是以文化为标准的,并非有什么种族的成见。我国人从古就深知此义。所以《春秋》之义,诸侯用夷礼,就当他是夷狄;用中国之礼,就当他是中国。这个并不是孔子一人的私见,大概当时的风气是如此。所以同是一个国,当其未进化时,可以夷狄自居,及其已进化后,就以中国自居,而且以攘(rǎng)夷狄自任了。尊王攘夷,是当时霸主很重要的责任。因为(一)有一个共主,列国间的秩序,到底要容易维持些;(二)而野蛮之国的侵扰,又是文明之国的公敌。
五霸的第一个是齐桓公。他的声威最盛。当时有种山戎,曾侵犯燕国;又有种狄人,把卫国打破。齐桓公都曾去救他。这时候,楚国开始要侵略中原,像郑国等,已有些怕他。而楚国开化未久,中原之国,还有些当他夷狄排斥。齐桓公也曾兴兵伐楚,因其请和,和他结盟而还。齐桓公的称霸,是春秋初期的事。桓公死后,宋襄公出来,要想做会盟之主。然而宋国较小,力量不甚足,到底给楚国打败了。直到晋文公出来,才把楚国打败,称为霸主。从此以后,中原之地,就是晋、楚两国互相争衡。大抵偏于北方之国,如鲁、卫、宋等,多服于晋;偏于南方之国,如陈、蔡等,多服于楚;而郑则为二国的争点。虽其间秦穆公也曾和晋国相争,打破晋兵,然而仍只做得个西戎之长。直到楚庄王出来,把晋国打败,而其威势才及于北方。楚庄王之后,晋、楚依旧相争。后来宋国有个向戌出来提倡弭(mǐ)兵。请晋、楚二国及其属国,都在宋国结盟。从此以后,晋楚的兵争以息,吴、越两国继之而起了。吴国当强盛时,曾打破楚国的都城。楚国靠了秦国的救兵,才得复国。吴国因此进而干涉北方的事情。然而国力未免疲敝,到底为越国所灭。这是春秋末期的事。
国际礼法
当时的霸主,形式上还是受命于周天子的。论其实际,则是因其国强大,为诸侯所服,而天子乃加以锡命。所以所谓霸主,其实是由力争而得。周室衰微,诸侯对于天子,多不尽朝聘之礼,对于霸主却不然。霸主的责任:则列国之间,有什么公共的事情,他就出来号召同盟之国,共筹办法;而且要发号施令,主持其事。同盟之国,有受他国侵略的,亦要号召各国,出来救援。同盟之国相互间的争执,他要出来评判是非;内部的问题,也要起而矫正。所以有一个霸主,列国间的秩序,亦可维持若干。
但是到战国时代,列国间的形势,又不然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实在由于竞争的更形剧烈。从封建入于统一,是世运进化的自然,并非人力所能强为。当春秋时,列国间的竞争,固然已很剧烈。小国灭亡的,亦已不知凡几了。然而二等国如鲁、卫、宋、郑、陈、蔡等,还能自存,各大国间,还有个缓冲。到战国时,则此等国益形削弱,先后灭亡,大国的竞争,就都变成直接。而且世运日进,各大国的兵力,愈形雄厚。各地方的风气,亦渐渐齐一,可用同一之法统治。于是列国的竞争,就非复互争雄长的问题,而是互相吞并的问题了。然则谁能吞并谁呢?
秦之强大与六国
当战国初期,秦国的形势还很弱。黄河以西的地方,还有一部分,为魏国所据,然而(一)晋分为赵、韩、魏三国,力量较弱。(二)而秦国的地势,易守难攻。(三)又其人民的风气,最为朴实强悍。(四)又得秦孝公,用商鞅,行变法之令,使其人民都尽力于农战。而秦国的形势就独强。
约纵连横
秦国既然独强,六国都不能敌。于是有约纵之说,合六国以御秦。主持其事的,最有名的是苏秦,然而六国心力不齐,不能持久。又有连横之说,使六国都西面事秦。主持其事的,最有名的是张仪。其不能持久,亦与合纵同。而列国又于其间互相攻伐。纷纷扰扰,和战不定。秦国则取远交近攻之策,次第蚕食诸侯。到公元前三世纪之末,而六国遂为秦所灭。
◎秦兵俑和武器示意
六国之灭亡
秦灭六国的经过,是如此的:他出一支兵于河北,先逼着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3]进而攻取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间的要点上党。[4]自此南下而灭魏,东北出而灭赵,又灭燕,就把灭燕的兵,回转来灭齐。其出河南的兵,则攻破韩国的要地宜阳。[5]韩国和周朝,就为所胁制,先后灭亡。出长江流域的兵,逼着楚国,迁都到从前陈国之地,又迁徙到寿春。[6]也到底给他灭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六国皆灭,古代封建之局,至此而告终。
[1]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这是一条狭路的东口。现在的潼关,是这条狭路的西口。
[2]杂居的异族,一时未能同化。自己也有时为和他们和同起见,采用一部分夷礼。
[3]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大梁,今河南开封县。
[4]上党,今山西晋城县。
[5]宜阳,今河南宜阳县。
[6]陈国的都城,在今河南淮阳县。寿春,今安徽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