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B型人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定义与类型化

老话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倘若这句话中的“性格”指的就是“人格特质”,那么后者可就很值得我们去深究了。

那么,“人格特质”是指什么呢?

心理学上对“人格”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共通点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无论是内在或是外在的——会出现的整套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与情绪模式的总和”。这些模式具有恒常性1,即便时光流转,也不轻易改变;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虽然可以分类,却不会完全相同。

举个例子说明:当主管在会议室中当着全部门同事的面指责你,认为你报告中有个片段错得离谱,把你骂得狗血淋头时, A君可能就此崩溃,在会议室一把鼻涕一把泪,回到座位后,便畏畏缩缩的什么也不敢做,仿佛做什么都会被责备;H君却表现出勇于认错的样子,甚至说了些“感谢主管指正”之类的话,想尽办法讨主管欢心,不过回到办公室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继续我行我素;O君当时内心焦虑到极点,外表却强作镇定,回到办公室后,情绪才爆发出来,把所有成果统统删除,即便主管没有意见的部分也一样,全部重头再来一遍。

当时间、空间转换,来到一个全然不同的情境时,这三个人的反应又彻底不同了。以员工旅游为例:大家来到一处农庄,自由活动半小时。周围除了和煦的阳光、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外,什么都没有。 A君可能会很轻松地走在草丛里,悠闲徜徉在这一大片清新绿野中; H君可能觉得非常无聊,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好; O君说不定干脆拿出行程表,开始背诵接下来几天要去的每一个景点的地名。

各位不难发现:这三个人各有一套独特的行为模式,面对不同的情境,就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认知与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人格”。

人格具有相当强烈的稳定性,暗中牵引着我们的情绪、认知与行为,让我们自以为按照意志行事,实际上却被习惯法则所禁锢,犯下早已犯过千百遍的错误,在相同的地方一再跌倒,相信一再出卖自己的人所说的话;然而,人格的稳定性也同样保护着我们,让我们在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做对了某些事,并凭直觉避开一些危险。

人格的存在,让许多成功经验难以复制,许多人会发现:名人传记里的一些隽永故事,搬到现实里却是灾难一场。巴菲特只有一位,索罗斯也只有一位,两人享誉全球,作风却大相径庭。你可以分析他们的一生,记住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模仿他们做过的每一件事。然而,一如指纹、虹膜特征与手掌静脉分布,你没有他们的人格特质,所以,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投资环境时,你仍开启不了他们的财富大门。

遗憾的是,即便人格的影响力深远,人们对于自己“人格特质”的了解程度依然相当有限,多数仍停留在“有趣的心理测验”层面,把人格特质分成优缺点来参考,优点则发扬,缺点则改进。但事实上,人格的影响远远超过多数人的想象。

由于“人格特质”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所以,研究者一般会把具有相似特征的人格加以分类,形成所谓的“人格类型”。然而,一涉及分类,就会有相当程度的主观因素,偏偏心理学上的人格理论众多,不同的学说有不同的分类法则;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不同学派的人,可能使用相同的名词,但要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然后鸡同鸭讲,争得面红耳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人格特质,只单纯描述,不加以解释;你看见什么,就记录什么,这是人格分类上的一大进步——“现象学基础上的人格分类”。这一标准被写进《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中,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各国所通用,中国台湾的健康保险制度也是依据DSM-5来制定的。

DSM-5 “人格分类”部分一共讲到了三大类人格:

A型人格(Class A Personality)

B型人格(Class B Personality)

C型人格(Class C Personality)

A型人格者的共通性,就是低社会互动需求(不太需要与其他人互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没什么情绪表露。在别人看来, A型人格者就是冰冷、疏离、怪异、神秘、不修边幅、缺乏社会互动、几乎没朋友、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的怪人。这群人的比例相当少,不容易见到;即便出现,大家也很容易自动忽略,视而不见。然而,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这类人格要是刚好搭配上一颗绝顶聪明的脑袋,就非常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据说,爱因斯坦就是拥有超高智商的A型人格者的典型。

C型人格者刚好相反,这群人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愿意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但也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目光,容易过度紧张,没有办法真正做自己。他们总是观察别人,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没人可模仿的话,就看以前的人怎么做;倘若连先例都没得参考,他们就会询问权威人士的意见。 C型人格者不敢标新立异,更不敢独排众议。在他们的内在价值观里,所谓的“好”就是符合社会期待,不要失礼,以大局为重;其次,就是服从权威的要求,让上位者满意。 C型人格者占了总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实例不胜枚举,你身旁应该到处都是,说不定你的小主管就是(这类人愿意做牛做马,很容易升迁到中层主管的位置,然后就升不上去了)。

B型人格者是一群介于中间的尴尬角色。他们看似很关心别人,其实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如果与自己无关,就会很戏剧化地变得冷漠。他们时而乐观正向,时而沮丧悲观,心情变化极快。原本开开心心的,却可以只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突然变得暴跳如雷;或者反过来,当人们都陷入情绪低潮时,他们却如点燃的烟火,激励大家突破难关。多变、易变、说变就变,难以预测、情绪化,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态度浮夸、无法捉摸,实际上能做到的却很少,行为前后不一致,是人们经常给B型人格者的评语。在相处上, B型人格的人通常颇为亲切,并不难接近,但交往久了就会发现:彼此之间仿佛有条无形的鸿沟,怎么样也无法更接近,难以深交。正所谓相交满天下,知己无一人,长期的孤独感是B型人格的特点之一。这类人的生命际遇差异极大,有人得意,有人落魄,在受众人膜拜与通缉犯之间摇摆,甚至在事业巅峰时走上绝路也不奇怪。

A、 B、 C三型人格是个大分类,每一个类别下都有更多的子类别,共有十种,如果要一一介绍,每种人格恐怕都得专书说明才行,所以我们就此打住。我们只要记得两件事:第一,“人格特质”有如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有;“人格类型”是研究者从诸多人格特质中归纳出来的结果,不代表你我必然属于其中一类——许多人根本难以归类。第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定DSM-5虽然是为了精神疾病而分类,但它也清楚说明,仅仅符合其中一些要点,只能算是倾向(trait),不代表人格已经出现失调(disorder);事实上,具有A、 B、 C三型人格倾向(personality trait)的人,远比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多很多。原则上,本书所讨论的均为有“倾向”的健康人士,如果讨论到“人格障碍”,一定会标示清楚,请读者不要随便对号入座,轻率地认定自己或别人有“人格障碍”(或称“人格疾患”)。

1 常性,即稳定性,这个词经常出现在心理学领域。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恒常性。——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