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人格不等式
在理解了B型人格的共通特质之后,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入了解B型人格的四个子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
这四个面向可以和平共存于同一位B型人格者身上,也可以是某几个面向特别突出,而某几个面向特别不明显,甚至几乎难以觉察。当某个面向取得了主导性地位时,我们就不再使用“B型人格”这个字眼,而改口称“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了。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提及一个“病态人格不等式”:
修正因子 = 社会资源 + 聪明才智 + 经济条件
病态条件:“人格与社会普遍水平的偏差”减“修正因子”大于“社会常态能容忍的极限”
“病态人格不等式”的意义在于说明:活在集体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何时会被视为人格障碍。
我们先把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的原文拆成三个词:“人格(Personality)”“违反(dis-)”与“常态(order)”。我们马上就能看到,所谓人格障碍的出现,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还要有社会的参与。举例来说,倘若社会本身有问题,“常态”过度僵化,那么人格障碍的定义就会过于泛滥。就像在一名年轻精神科医生眼中不算什么的“年轻人率性之举”,在老古板的精神科医生眼中,可能统统都会变成“人格障碍”的问题。
再进一步看到“修正因子”时,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会高度影响人格障碍的诊断。因此我们常开玩笑说:许多达官显要,要不是处于这样的社会地位,有强大的“修正因子”,不然他的行为举止还挺像某某病人的。虽然这只是玩笑话,但某种程度上却也指出了部分事实。
在后续的章节里,我们将陆续认识B型人格中的各种子人格,而各位也可能发现自己或亲友似乎有该种“人格障碍”。此时,不该只是看这个人的问题有多严重,更应该注意两件事情:他的“修正因子”如何?“环境要素”如何?请各位以更灵活的视角去看待事情,而不是马上对号入座,开始找寻哪个症状跟对方的言行契合。
如果当事人的问题并不严重,依然属于正常健康的范围,我们便称之为“人格倾向”;如果人格偏差剧烈,已经达到病态,就称为“人格障碍”。而在第3章到第6章的章末,分别会放上各子人格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这是出自DSM-5的标准诊断量表。在这些量表中,我们可以看见人格障碍者实际上会有哪些行为表现,以及专业人士在进行诊断时所遵循的准则;各位也可利用这些诊断量表进行自我检测,若发现自己有人格障碍的可能性,请尽早向专业人士寻求进一步帮助。但是请记得,真正的诊断必须由学有专精的专业人士进行,请勿擅自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