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透视红人经济生态
第一章 新一代:红人经济的底色
显而易见,红人经济的最大催化因素是新一代的崛起,主要是出生在1990年以后的年轻人,包括90后、95后、00后,他们的思维方式、消费习惯出现了重大转变。
看看他们的出身背景。
一是创新不断、时代剧变,他们谈论的社交媒体、电商算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事物,多少年前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机会随处可见,而且很难判断下一个机会到底出现在哪里。
二是岁月跌宕、危机四伏,他们年纪轻轻就充分感受到环境的压力,风口很多,但泡沫破灭也快;短期崛起又意外翻船的独角兽公司比比皆是,一个行业昨天人们还争相涌入,今天就沦为笑柄,比如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
这个时代,机会很多,风险也很多,年轻人要跟随趋势,又要随时准备转换赛道,所以,中期实习(mid - term internship)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年轻人会很快从一个行业离职,切换到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去获取全新的技能,在“迁徙”和“流动”中,不断进行自我迭代,发现新的自我。
面对年轻人,询问人生规划似乎是一件很蠢的事。他们的希望与困惑并存,要踩准时代趋势又不能成为孤岛,他们太需要同类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类。在这一背景下,红人(意见领袖)的角色变得日渐重要。他们不断创作优质内容,确定自身调性,并且作为新的社交流量中心,在社群的分享、互动中凝聚同类,成为粉丝的品味代言人和价值观同盟。
焦虑:面对年轻一代,明星、网红有多难
95后是“正常”一代的开始,他们没有对物质匮乏的记忆,也不缺机遇,所以不用患得患失、委屈自己。他们只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自己。
95后是“去中心化”的一代,他们眼中已经没有大众品牌、国民偶像,他们接收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社交网络、网红社群,他们买东西、看东西,几乎都会给自己打标签,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年轻人对品牌认同度普遍降低,不是品牌变得不重要,而是品牌触达年轻消费者的路径不同。现今,在年轻消费者的购物“决策链”中,从兴趣激发(即“种草”)、研究比价到下单购买,最后到分享裂变,处于中心位置的,是社交网站和社交红人。根据相关统计,82%的消费者在进入销售渠道前已经做好了购买决定,在美妆和3C [计算机(computer)、通信产品(communication products)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的简称]数码产品销售中,这种趋势尤其明显。
过去,品牌公司的“广告轰炸+明星代言”的常规做法,依然可以奏效,但是效费比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了。在这个变化中,娱乐圈也大受冲击,已经不可能再打造类似“四大天王”那样的全民偶像。相反,红人主播更加契合年轻一代的胃口。
孵化一个明星,就是“打固定靶”——塑造一个老少皆宜的完美人设,不断强化人物性格中的鲜明部分,用故事(甚至绯闻)、图片和声音慢慢呈现,直到成为媒体的关注中心。
当红的明星是不能轻易调整人设的,所以,他们都非常小心,在公开场合说话、做事,背后都有很大的团队在进行协调、操作,明星的话术与整体形象,都是事先设计好的。
那些传统的影视明星,都想进入符合自己人设的场景,不用说粉丝影响不了他们,导演也无能为力。导演乌尔善曾直言:“一个导演最强大的能力不是指导演戏,而是选对人,导演85%的能力就在于选对人。”你只能给影视角色配置正确的明星,你不可能改变明星的固有特质,使之适应影视作品的角色。但是,在95后的世界里,存在那种人设僵化的全民偶像吗?95后粉丝在意的不是追星,而是自我的表达。他们更像是借明星、网红酒杯中的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孵化一个红人主播,就是“打移动靶”——红人主播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匍匐在下。相反,网红还要时刻注意下沉、潜伏,时刻留意粉丝微妙的需求变化,服务好他们。
很多红人主播(以及背后的运营团队),会潜藏在粉丝的线上社群里,听他们如何议论自己。粉丝说他胖了,过不了两天,这个红人主播就会在微博上发一张在健身房运动的照片。粉丝说,染黄头发不好看,下次再出现,他的头发就被染回黑色了。那些红人主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粉丝、用户塑造出来的,在国内7亿规模的网红粉丝当中,95后年轻人不仅占比最大、话语权最强,而且是圈层的最大切割者、潮流的最大引导者。
从明星团队的“打固定靶”,到红人团队的“打移动靶”,背后是95后粉丝更自我、更人性化、更考验反应速度的精细需求。
孵化明星和网红的不同
契机:将消费变成社交资产进行“投资”
一位瞄准95后人群的新锐视频平台的主要投资人,自己是一个60后,却专门招大学还没毕业的00后学生到公司里兼职,而且实习生的权力很大——可以跳过中间层级,直接向他汇报。实习生要每周交一份报告,报告内容是年轻人喜欢什么网站、关注什么热点、生活方式有什么新变化之类的,总之,就是要瞄准年轻人的爽点、槽点、痛点。
很多首席执行官坦承自己危机感特别重——担心不理解新一代人群,怕自己看不懂新东西。所以,他们会采取一些特殊做法,比如找00后“导航”,带他进入年轻一代的第一现场。这就相当于给自己插了一根天线,专门接收新一代人群传来的“二次元信息”。
95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原住民,很多地方实在让人不理解,花钱时根本不讲道理。一个大型零售公司的老板提出了一个概念——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什么意思呢?他的公司有一个员工去韩国休年假,回来时,旅行包里一顶帽子990元、一条裤子6 000多元,而且拍照发到朋友圈,生怕别人不知道。可是,老板推荐这位员工的一套商务课程99元,他却觉得贵。
1995年前后出生的职场人士,往往被视作“都市中的新穷人”。他们频繁出入高档办公场所,追求品质、追随时尚,外表光鲜,但存款极少,甚至要靠信用卡来周转。结果,很多在5A写字楼里上班的人,没有一些送外卖的有钱。
关于这一代人的消费态度,有两个典型场景。
场景一
“去吃日料吗?人均200元。”
“去!”
“去吃火锅吗?人均100元。”
“去!”
“去吃烤串吗?人均50元。”
“去!”
“外卖20元。”
“抢钱啊!”
场景二
买青菜时,从6.5元讲价到6.2元,还是觉得不够便宜,甩手走人。
买口红,500元?1 000元?钱不够就用信用卡支付。
年轻人在生活上可以节衣缩食,在“精致”上却不能打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年轻一代“过度消费”,相反,他们是“聪明消费”,只是考量的角度、计算的方式变了。
95后、00后不喜欢被别人影响,比如那些电商平台不断优化的商品(品牌)推荐算法,平台认为自己在优化、在迭代,但是,年轻消费者会质疑算法推荐的到底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平台强加给自己的东西。简而言之,没有认同的东西一定是会被排斥的。
有时,你不理解年轻人为什么在一些东西上投入重金,比如鞋,一双球鞋一旦被打上一种身份标签,价格可以被炒高到原来的很多倍。因为他们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一种自己期待的身份认同,如果这双球鞋跟街头文化、嘻哈文化产生特殊关联,价值就不一样了。
现今年轻一代的聪明之处,在于将消费向“投资”转化。他们花很多钱吃了一顿特殊的晚餐,或者完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旅行,会将这些经历定格,拍下来上传朋友圈,这个消费定义了他们的生活态度,而生活态度又决定了他们的社交圈层,这都是他们的社交资产。
年轻一代明白如何将社交资产变现,比如某社交平台有一个小众社区是“再造LV”,用户会把LV(路易威登)包改造之后,转手卖给别人。别人为什么会买呢?因为生活态度一致,对方自然会认同这个价值。社交资产在生活态度一致的圈层当中,是可以相互表达创造力的。
也不是说,做有价值的事情就要多花钱。快手、闲鱼上有很多年轻人在做二手货的交易。哪怕是别人使用过的二手货,在注入了自己的创造力以后,就等同于自己定义了做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只要获得了圈层认同,定价就可以不一样。
破冰:你的商业逻辑是否匹配你的“佛系”用户
近几年来,很多公司在警惕95后,认为他们当中有很多“佛系员工”,没欲望、没梦想、没干劲,很多人追求的是“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360公司的总裁周鸿祎就明确要定期清理“佛系员工”,否则,整个工作氛围就像死海那样毫无生机。而且年轻一代的耐心极其有限,甚至只有几秒。
如果公司打算招募95后员工,代际动力学中心的建议是,60%以上的95后每天只愿意花15分钟时间申请工作,因此,公司务必简化招聘流程,恰当的方法是,先通过一个极为简单的流程获得他们的信息,然后联系他们,以获取更多的细节。
95后人群对待自己的工作尚且这样没有耐心,你能指望他们对内容、产品会有耐心吗?做内容的要注意:95后看剧,先看前3集,再看最后3集,6集还看不懂的剧会直接放弃,感觉一般的就用3倍速勉强再看几集;95后看文章,一般只看导语,再迅速浏览小标题,就算看完全文了。
做产品的要注意:95后叫网约车,一旦要等待5分钟以上,立刻取消订单,并投诉“平台派单太远”;95后发微信,来不及打字就马上用语音回复对方,你稍微反应慢了,就会使他们感觉煎熬。
简洁、单一、快节奏,是年轻一代的固有姿态,他们很难委屈自己适应你。那么,你该如何调动年轻一代的热情呢?很难。很多品牌公司甚至将95后用户视作“低欲望生存”。品牌公司再怎么费劲营销,他们也只是“都可以、随便”。哪怕你大力度降价、甩货,他们往往也无动于衷。
他们常宅在家里,很多事情都在手机上解决。他们买东西,不在乎品牌,因为品牌只代表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他们知道自己的“舒适区”在哪里,更关注的是一些小众红人品牌。哪怕公司的广告到处都是,但它也不如一些小众品牌的影响。
很多时候,95后年轻人不是故意让你觉得难适应,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很大程度上是你不懂他们的特质。在很多人的直觉中,60后、70后、80后普遍是高欲望水平,人人想赚更多的钱、钱永远不够用,不管在什么阶层,哪怕已经很有钱、很有社会地位,仍会觉得眼下的现状不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很多东西要去争取。
但是,95后年轻人较少追求那些普遍的东西,比如车、房子和存款,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小确幸”,所以会让你误解他们是“懒癌”患者或者“佛系人士”。打开一些社群App(应用程序)的留言页面,你会看见一些00后年轻人说自己得了“懒癌”,在那里一躺,就不想动,吃东西、买东西、打车、聊天甚至处理工作,都用手机解决,让人看起来特别懒,情绪也没有起伏。
但是,“懒癌”并不是负面的,而是年轻人的新选择。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曾表示:低欲望实际上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富贵病。日本、欧美国家已普遍如此,富裕起来的中国也会紧随其后。
95后、00后的欲望在别处,只是你不了解。过去,我们长久待在一个行业、公司里,不知不觉“将现有状态当作常识”,渐渐拉开与用户的距离。比如,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看电影、电视、视频网站,看的是横屏。突然,抖音、快手打破常规,上面大多是竖屏的视频,很多人就会不习惯。可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习惯用手机搞定一切,他们看竖屏看习惯了,特别适应抖音、快手。竖屏的视频有什么好处呢?就是用户不再需要将手机横着放,这符合年轻用户的使用习惯。当竖屏的视频流行以后,整个社会也就跟着适应了。
同样的道理,你只要真正读懂年轻一代的真实想法,你就会发现低欲望和“佛系”,其实是一种自我重塑,进而重塑了这个时代的商业逻辑。即使是日本所谓的“颓废的一代”,一样催化了如优衣库、大创生活馆、无印良品等风靡世界的消费品牌。
“无印良品”的字面意思是“没有品牌”,它主打“有道理的便宜”,瞄准低欲望的“佛系”生活,一直在做去品牌化,这当中有3层意思。
突破品类
苹果品牌对应什么?电子产品。
麦当劳品牌对应什么?薯条和汉堡。
无印良品对应什么?说不清楚。
目前,无印良品开发了7 000多种产品,覆盖了生活用品、食物、电器、衣服甚至酒店……无印良品对应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类特定产品。
靠口碑,不靠广告
无印良品很少花钱买广告位、广告时段,省了大笔广告费。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无印良品的呢?普通日本人往往对知名厨师、知名设计师、知名作家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就像韩国人偏爱街头艺人一样。无印良品经常找一些“人气厨神”现场表演,找一些“人气作家”现场解说生活经验。这不是打广告,但明显带来了“口碑的自传播”。
帮助顾客去掉“所有可能花冤枉钱的细节”
比如,超市中的香菇、番茄、黄瓜,都是事先挑选出来的,形状大小相似,被包装后出售。无印良品认为食材的形状不重要,反正都要切碎入菜,色、香、量刚刚好就行,这样可以去掉很多不必要的工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自然是“有道理的便宜”。它将7 000多种产品“所有可能花冤枉钱的细节”通通去掉了。
消费品牌是一种社交货币,是你社会身份的一种标签。不错,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日本大概40%的人至少拥有一个LV包,92%的日本女性是LV用户,此外,90%的日本女性拥有古驰产品,超过58%的日本女性有普拉达产品,超过51%的有香奈儿产品。前些年,仅日本一个国家就贡献了爱马仕30%的销售额,近几年,因为中国女性消费者的大爆发,才使日本的这一比例有所下降。
可是,配置奢侈品牌丝毫不影响大多数人精打细算的心理。当你真正读懂《下流社会》《低欲望社会》时,你会发现日本年轻一代那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分裂”——极端的“上流崇拜”,为了一个标签(奢侈品牌)不惜花冤枉钱;极力“往下漂流”,在多数消费场景下是务实、斤斤计较的。
无印良品去品牌化的核心心法就一条:不对人群分类(比如谁是中产阶级、谁是小镇青年、谁是潜在目标用户),只对消费场景分类。注意,这里说的是只对消费场景分类。消费品牌大多瞄准人群甚于瞄准场景,无印良品恰恰相反。
同一个人,可以在股市、商务场合一掷千金,在超市、菜市场反而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下,人们心中“最深层的关切点”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消费场景下人们心中最深层的关切点,将产品组合做到极致,这才是厉害之处,品牌只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
无印良品的空前成功,印证了关键一点:低欲望的、“佛系”的年轻一代,他们并非真的欲望很低,而是欲望更加漂移,不易被消费品牌捕获。这就要有新的商业逻辑与之匹配。
进阶方法论:如何切入年轻一代的品味、调性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你会选择什么?这里有几个备选:气质、性情和调性。
正确的选择是调性。目前最受95后人群欢迎的视频网站是哪一家?众所周知,是B站。
国内三大视频网站(腾讯、优酷、爱奇艺)的用户基数是B站的2倍以上,但是,你无法确定三大视频网站有什么调性,你只知道这些是大众网站。什么叫有调性呢?不是你清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你有区别于大多数人的精神特质。
说具体点儿,快手曾经很有调性,被视作“老铁集散地”;抖音曾经很有调性,被视作“潮人集中营”。但是,随着快手、抖音的用户基数剧增,逐渐成了全民应用,调性已经被冲淡。
调性,是你与众不同的特质。但是,不同视角下年轻一代的品味、调性并不一致。现今,很多平台、机构开始下大力气研究年轻群体,显微镜、望远镜、偏光镜都对准他们,主要还是商业目的,如针对他们的组织管理、针对他们的消费品牌,或针对他们的理财产品。
金融机构眼中的95后,调性是“大气”——95后很多是独生子女,对贫穷是没有记忆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父母一辈已经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他们未来会拥有的资产带给他们特别强的安全感,因而特别大气。所以,80后(很多是“房奴”)在还钱,90后在存钱,95后不存钱,00后敢借钱。
产品经理眼中的95后,调性是“讨巧”——有人发现,80后玩手机一般用一个手指不停按,90后玩手机用两个手指,而95后、00后玩手机用两个拇指+两个食指,四个手指一起上,两个拇指是打字的,两个食指是滑动手机界面的。不了解这些细节,你在设计应用的时候,就很难打动他们。
广告从业者眼中的95后,调性是“个性”——二次元在95后的社交标签中占据很高的流量,很多95后痴迷的产品都烙有二次元的印记。相较于85后在垂直领域的泛分类,95后在垂直领域的爱好则需要更加细分,单在“古风”这个领域,就可进一步细分为汉服圈、古文圈、古典音乐圈等。针对这个群体的主题消费,切入点一定要精准,否则转化率会很低。
游戏从业者眼中的95后,调性是“极致”——B站的首席执行官陈睿对95后人群这样评价:极度挑剔、极度宽容、极度感性和极度理性。他们对游戏内容的品质十分挑剔,但如果是一家认真做游戏的公司,他们又会很宽容。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常感性,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又非常理性。
社交平台眼中的95后,调性是“意义”——他们期待赋予时间更多意义,西五街、小红书这样的社区电商会流行起来,是因为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使自己过得更充实。时间越来越稀缺,95后年轻人参与社区电商的动力,是在同一时间享受更多“种草、拔草”的快感,能有不错的购物体验。
服务从业者眼中的95后,调性是“孤乐”——95后、00后特别享受孤独,他们有一种“孤乐主义”心态,与其在人群中委曲求全,不如选择孤独。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95后、00后人群中,一个人看电影的比例高达54%,一个人点外卖的比例达到了33%,所以阿里电商系统开始推“一人食”、“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火锅”以及“迷你小家电”、“自助唱吧”等。这是一种“单人的乐活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商业布局。
电商平台眼中的95后,调性是“夜袭”——95后人群是“夜间经济”“睡眠经济”的动力引擎。《2019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90后年轻人中3 /4是晚上11点以后入睡,1/3是凌晨1点入睡,睡前,多数95后都会玩手机,其中很多人睡前玩手机超过一个小时。阿里巴巴发布的“夜经济”报告显示,淘宝成交最高峰是晚上9点以后,占全天消费比例的45%左右。在晚上11点到凌晨3点的深夜,有好几万人在天猫上“熬最晚的夜,买最贵的眼霜”。
不同群体眼中的95后
洞悉年轻一代的品味、调性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但是,有没有一套成熟、普适的方法?你看年轻群体的手机界面,各类应用场景的App呈矩阵排列,它们会对用户时间进行激烈争夺。一个95后年轻人可能同时使用抖音、快手、B站、爱奇艺、腾讯视频和喜马拉雅,一个00后大学生的晚间时间可能需要在《和平精英》、B站、抖音和热播剧中分配。是的,各大平台就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
可能是内容好,可能是视效好,可能是体验好,95后用户光顾了你的地盘。但是,能使他们长期关注你的地盘,一定是调性好。
简而言之,你的产品、品牌、平台App的调性,不能面向所有人,而要特别关注95后甚至00后的价值观,要使他们更加富有参与感、行动力。诙谐但充满正能量的调性,是沉淀95后粉丝的磁力场。在平台、产品调性的形成过程中,你要特别注意两点。
要特别注意服务头部5%的用户
有产品经理曾直言:“淬炼任何产品,代价最小的唯一办法,就是从调性一致的内容精英起步,快速扩展到5%最优质、最有趣的用户。”将来,BAT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TMD (今日头条、美团、滴滴)这些大平台要攻击你的领域,这5%最铁的用户,就是你跟巨头对抗的一条护城河,而调性就是护城河中最强大的堡垒。
要吸引新一代年轻人,智能推荐不能总是推荐相似、重复的内容,比如他们看了一些口红视频,可能会一直被推荐口红视频;也不能总是瞄准一个圈层,比如为了给草根用户更多的曝光机会,内容过度下沉。这都是算法的缺陷,年轻人未必会喜欢。
这一代年轻人几乎不会被平台算法影响,相反,他们会主动驾驭、运用不同平台的算法来满足探索自我的需求。所以,平台已经很难通过算法的优化来贴近年轻群体,而只能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同盟。
B站可以在腾讯、爱奇艺、优酷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得很好,是因为文化突出,二次元的调性鲜明,好玩又不乏爽点、燃点,这就是价值观同盟。
通过红人(意见领袖)用“互动”打败“被动”
95后群体特别有个性、特别自我,不愿意被动接受别人的影响,更讨厌被人指指点点。可是为什么追求个性的95后、00后那么需要红人(意见领袖)呢?
他们的个性不是特立独行,而是“小圈子的抱团”,世界上的生物很少是离群索居的,人类也一样。95后、00后只是更加期待一种鲜明的自我表达,具有鲜明特质的他们聚在一起,互相寻找认同,这是一种小圈层的荣耀感。
其实,年轻群体也有从众心理,并且乐于分享,希望有存在感,获得认同感。以前,你做品牌、平台,你的内容输出都是单向的、慢节奏的,更像一个广播电台。现今,你不管用什么东西吸引95后用户,如图文、影视剧、短视频或者直播,你一定是紧凑的、高频次的、快节奏的,更像一个聚会。
与其说红人(意见领袖)是社群中心,不如说是认同中心。现在,中小企业、创业公司特别关注,如何将品牌、红人、年轻一代深度联系起来。红人营销的典型方式,是围绕消费者来构建社区认同。在这个社区里,企业和消费者不再是分开的,而是融合成一个共同体,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而红人(意见领袖)就是社区价值观的人格化表现。他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比如通过视频、微博、直播等全方位地展现自己,当然也包括他想传达的价值观。
红人营销对中小企业、创业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3个字——低成本。红人主播在生活中的分享,是在用低成本构建社区,让目标人群产生认同感。而且这个社区不是一成不变的,红人和粉丝之间不断互动,不断进行双向选择。这种建立品牌的方式,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品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