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洞察
第一章 视角决定世界,关键时刻建立消费者认知
一个小故事:中午和同事去吃排骨饭
让我们先来做个思维游戏。如果你和同事要去吃午饭,你会怎么选餐厅?
针对这个吃午饭的过程,一个传统的体验设计者可能会这么做。首先他将自己代入消费者情境,将流程写成剧本:
今天会议很满,中午只能跟同事到楼下购物中心的餐厅吃午饭,进入餐厅找个空位坐下。点了排骨饭。等了一会儿饭来了,跟同事边吃边聊,吃完饭去柜台结账,之后回楼上继续办公。
然后转写剧本,找出节点,进行改造:
今天会议很满,中午只能跟同事到楼下购物中心的餐厅吃午饭。门口有自助点餐机,用自助点餐机点了排骨饭,拿到我的单号,进餐厅找个空位坐下,并将单号放在桌上。等了一会儿,服务员送上排骨饭、餐具与水,跟同事边吃边聊,吃完离开,回楼上继续办公。
接下来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家餐厅的老板,收到上面这个剧本,看着标示出来的改造节点,那么你是否知道怎样进行体验升级?
这种传统的拆解消费流程的写法,有很多商业上的问题没办法回答。首先,这家餐厅在流程上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从描述上看不出来。是餐厅根本没人就餐,进店率太低?是进来的客人都只点最便宜的排骨饭,转化率没有达标?还是很多人只来吃一次,就不再来了?这可能是复购率出了问题,或者这家餐厅只有回头客肯来,没有拉新,没有裂变。这种写法没有呈现问题的轻重缓急,我们很难判断该从哪里下手解决问题。
其次,这家餐厅的目标用户是谁?不知道。那么怎样知道你提升体验的节点是他们想要的?这些设计对他们重要吗?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吗?改变之后会影响任何商业指标吗?如果回答不出这些问题就往下进行,说穿了这就是企业“自嗨”,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让人觉得很高兴的PPT战略,到真正的战场马上会遭遇惨败。
这是一种用户体验旅程图式的写法,当然你还可以把每个动作拆分得更细,例如怎样翻菜单、服务员怎样接受点菜等等。但就算把流程拆分成100个动作,难道100个动作都需要提升吗?要怎样判断先做哪一个呢?这种流程分析常常让人困惑无比。
最后要检视的是体验设计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对用户的心智产生影响。他之后会记得你吗?有没有跟朋友分享?下次还会光顾吗?一个水过无痕、没有打动消费者心智的体验设计,是无效的设计。
我们应该能理解,不是消费环节的每个时刻都能对消费者产生相同的影响力。“卡尼曼的峰终定律”证明,消费者会记得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真正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时刻,进行体验设计,有效影响消费者的心智与行为。
阅读本书,抓好五个重要观念
一、消费者视角与企业不同,企业一定要避免从自身的角度(自嗨)去做体验设计,这是企业最常犯的错误,最终都是无用功。
二、关键时刻与传统触点思维不同,我们建议以消费者四大决策点“进店、转化、复购、推荐”为基点进行构思,以维度思维挖出关键时刻,再进行体验设计,而非用线性流程去拆解。
三、企业自身必须有侧重点,要针对自身的问题(进店率、转化率、复购率、推荐率)进行消费者洞察与体验设计的落地。不然极有可能做出的体验设计并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
四、不同的消费者重视的关键时刻不同,一个没有针对性的体验设计,很难产生峰值。企业要先确立目标用户才能去做体验设计,而不是拍脑门做事。
五、我们都知道,品牌要攻占的是消费者的心智,一个好的体验设计,要能在消费者的心中留下标签。如果他接触你的品牌之后心智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个体验设计就是不到位的。
一般体验设计师常用的工具,有用户体验旅程图、用户接触点管理等,它们和本书对关键时刻与体验设计的定义在本质上并不相同,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一一说明。
等我5分钟,他买一块表
某次企业客户庄总经理帮我安排了一场一对一的访谈,受访者是素未谋面的林董,庄总说都安排好了,我到上海浦东国金中心的“理查德米勒”就能见着他。到了国金中心,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叫理查德米勒的咖啡厅,只好再打电话给庄总。原来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是一家手表店,不是咖啡厅。
一进店我就看见林董正拿出运通黑卡交给店员说:“等一下你把账单拿过来给我签,我去旁边的咖啡厅跟人聊天。”原来林董在等我的5分钟里买了块手表。服务员拿着刷卡单给林董签字的时候,我在旁边忍不住瞧了一眼“85万元”。我脱口而出:“不会吧!这表怎么这么贵啊?”
这么绝妙的消费现场岂容错过,我当然要抓紧时间采访一下林董,我请教了林董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您为什么要买这款表啊?”
林董想都不想就说:“我朋友都戴这一款。”
这真是一个超级重要的关键时刻。这款手表有多厉害、多精准对林董来说都不重要,但“我朋友都戴这一款”,这才是真正的购买原因。
“我朋友说”,是体验设计里最有力量的一句话。我们每天都受到许多朋友的影响买了很多需要或不需要的东西,其实我们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朋友。社群、圈层的影响力是巨大且完全不能忽视的关键时刻。
第二个问题:“请问,这款手表厉害在哪里?”
林董秒答:“这表纳达尔代言过。”虽然我口中大声说的是“哇”,但实际上我心里想的是“那又怎样”?
你猜,林董知不知道这款手表真正的特色是什么?答案是当然不知道。我后来回去做功课才发现,原来纳达尔从2010年起就戴着这款手表打网球,这么高强度的运动,手表的工艺可想而知,“极限”两个字成了这款手表的代名词。看着林董胖胖圆圆的肚子,想也知道,他并没有打网球。
第三个问题:“林董,请教一下,您都花了80多万元,怎么不买百达翡丽的陀飞轮呢?”
林董不假思索地说:“哦,那款我不戴,那是我爸戴的表。”
此时林董看我对手表一直很好奇,就问我:“你要看看吗?”说话的同时,他把手表摘下来拿给我。
这真是一个关键时刻!坦白讲,当我说“好呀”,他把手表递给我的那个瞬间,他眼中的那股自信、满足,还有一丝丝的骄傲与高人一等……我想这一刻,他一定觉得这85万元花得“值了”。
在这个真实的小故事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80多万元的购买决策对林董而言,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理性,他好似疯了。但重要的是,如果你不了解疯子的世界,那么你又怎能做成疯子的生意?所以千万不能以自己的视角去思考消费者。
我偶尔会听到一种诡辩,说我自己就是消费者啊,把自己代入情境不就知道消费者怎么想了吗?开一扇那么窄的窗去看市场,真的很危险。如果你做产品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那么最后你做出来的东西只能卖给你自己。你觉得好那只能你一个人买,可是光靠卖给自己能业绩达标吗?
我们不可能是每一种产品的消费者,我们做不到,也不用变成那些人,但如果要做成他们的生意,就必须彻底了解他们。不是每一个关键时刻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力都相同,找出影响消费者四大决策的最关键的时刻之后,还要做出取舍,这样结果才会高效。做一卡车事情不一定有用,要挑重点去做。
选择关键时刻要有针对性,不同的目标用户爱的MOT是不同的,要针对目标用户去了解他的MOT,针对目标用户进行体验设计。只有让第一群目标用户疯狂地爱上你,未来的裂变才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