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任务的体系效能评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系统效能主要用来在宏观上评价武器装备作用和能力的大小,其评估过程不针对敌情,不考虑复杂的战场环境及敌人的对抗情况,其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实现,目前已有许多模型和方法可以借鉴。

国外进行专门的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分析研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对效能评估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效能评估模型,并用于评估多种类型的武器装备。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工业界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为美国空军提出的系统效能模型—— ADC 模型、杜佩的理论杀伤力指数及武器指数等。苏联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是C.H.佩图霍夫和A.H.斯捷潘诺夫著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效能》和A.A.切尔沃纳等所著的《评定武器效能的概率法》。

近年来,对武器装备效能评估的研究日趋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效能评估研究的对象已涉及各种类型武器装备及其研制、生产、使用的各个环节,而且系统性课题研究增多。所谓系统性课题有两种含义:一是以武器系统总体为对象,从完成作战任务出发,对涉及的各种类型的设备从总体上进行系统分析;二是从宏观方面对全军诸兵种合成或一个军种的武器装备整体作战能力进行评估。

我国对武器装备效能评估研究主要是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80 年代广泛开展。朱宝鎏、朱荣昌等著《作战飞机效能评估》一书,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作战飞机效能评估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快速简易评估作战飞机空战能力的效能指数法,并对双机空战模拟进行了探索。徐瑞恩在海军武器装备效能评估中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所应用的指数法对空军武器装备也是适用的。此外,许多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也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对武器装备的系统效能进行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多目标决策法、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评判法等。但是,现有的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针对的是单件武器装备的效能,比如某型地空导弹的效能。对于多种武器装备所构成的武器系统,则主要进行单个作战单位系统效能的研究,而对于包含一定数量作战单位的装备系统,其数量参数对体系效能的影响,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研究成果。

国内,对于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评估起步较晚,大多是通过消化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初期,用作战模拟法评估空战武器装备效能在国内比较活跃,研究热点集中在歼击机一对一空战、双机空战、多机空战模拟。甄涛等著的《地地导弹武器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用动态研究和系统论的方法,提出了作战效能评估理论、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体系,研制了评估系统,实现了理论、方法和工程一体化研究。近来,许多有关体系效能评估的文献也开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的概念、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