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评论
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日本经济,岁末前后又频频报忧。其一,日本内阁将新财政年度日本经济的增长目标由年初所定的1.7%调低为负0.1%;其二,日元再贬,已突破1美元兑133日元的水平。如此状况,使得如何评价日本经济,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试就此问题作一论述。
一、实力强、问题大
日本经济存在强大的实力,这从一系列统计比较中即可以看出。以GDP论,2000年美国为99631亿美元,日本为47496亿美元,德国为18724亿美元,日本高居世界第二,是居世界第三的德国的2.5倍。以对外收支顺差论,由于日本商品的强劲竞争力,日本的对外收支顺差长期居世界第一,2000年的贸易顺差为1166亿美元。以外汇储备论,2000年年末,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3616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以海外总资产论,至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约为32046亿美元,占全球海外净资产的一半以上。以对外纯资产论,2000年达到11579亿美元,较之1990年增加了2.53倍,仍为世界最大债权国。这一切清楚地表明:当今世界,日本仍是美国以外最大经济强国。
但日本经济的强大实力,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严重问题。日本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其经济转型的严重滞后。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经济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基本完成。其后,恰遇美国经济适应知识化、信息化的需要进入重要调整期。按理,日本应顺应国内外条件的变化,将其在追赶时代形成的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经营思想作深刻调整,才能促使日本经济顺利向成熟型转变。但日本没能充分认识转型的必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延续着追赶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思想。结果,大量过剩资本不是投入知识化、信息化时代更加强调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导致经济泡沫,特别是资产泡沫。以股价为例,1985年的日经指数为12977,1989年跃升至最高点为38130。以地价为例,1985年的日本全国市区街道地价指数为69.2,1991年跃升至最高点为110.5。其后,便是经济泡沫的迅速崩溃。股价从1989年末明显下跌,到2000年日经指数跌至14410。现在在1万点左右徘徊,仅有最高点时的1/4。地价从1992年后便一直下跌,地价指数至2000年仅为72.3,是最高点时的1/2强一些。这给日本带来银行坏账、投资跌落、消费低迷、财政赤字等诸多后遗症,造成日本经济长期滑坡。70年代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为5%左右,80年代为4%左右,90年代则只有1.7%。而90年代中美两国的年平均增长则分别达到10%和3.2%。
具体而言,目前,日本经济难题主要集中在四大矛盾上:
1.“惜贷”与投资、消费的矛盾
根据日本的金融制度,从事银行业务需要大藏省的认证并交付营业许可证。银行都由大藏省控制。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只要有大藏省的营业许可证,金融机关就不会破产。在这种氛围下,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以各种名义向与不动产等关联的企业作过剩融资。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地产、股票的价格大幅急剧下跌,日本金融界在泡沫经济时期借出去的一部分钱变成了巨额坏账,使日本金融机构背负大量不良债权。据日本政府统计,日本各银行的呆账、坏账总计达32万亿日元(约2630亿美元),而有关专家认为实际数字比这还大许多,要达到150万亿日元。
坏账使银行借贷能力削弱,日本各银行加强了融资审查,造成“惜贷”局面。无贷则投资必减。而且日本是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数企业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这就使“惜贷”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广泛和严重。据统计,1998年至2000年的企业设备投资分别为21.4%、-10%、5.6%,下降幅度很大,明显超过以往历次萧条时期。同时,企业破产数持续增加,1996年为14000家左右,1998年达到18985家。2001年1至5月份,有1724家,同比,增加了12.5%。
企业投资减少,破产增加,势必造成从业人员收入下降,或者失业,导致民间消费支出减少。据统计,日本民间消费支出增长率1997年为1.2%,1998年为1%,1999年、2000年也只有1.2%。
因而2001年度的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指出:日本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只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提高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力。
2.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
90年代以来,为了恢复景气,日本历届政府基本采取了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扩张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增加需求。这一政策在局部和短期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实施大规模财政扩张政策的1996年和2000年,日本的GDP都出现了一定的增长。
扩张财政政策虽然对日本的经济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却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日本经济始终未走上自律性恢复的良性轨道,政府的公共投资略有减少,经济便呈现出更严重的下滑趋势。这迫使日本政府必须不断地扩大公共投资,以刺激经济。据统计,在1992年8月至2000年10月,日本政府采取的多次大规模综合经济对策中,便投入经费129.1万亿日元。
如此巨额投入,势必造成财政赤字的急剧增长。目前日本国家及地方的财政赤字已超过666万亿日元,达到其GDP的120%至130%左右。政府预算中超过1/3的部分依靠贷款,达到其GDP的6.7%。在发达国家中属情况最糟的。有意见认为,如此高额的财政赤字,已使日本财政面临崩溃局面。
这种状况限制了日本政府继续采取强力的财政扩张政策。为了减少财政赤字,日本必须紧缩支出,增加税收。去年3月通过的2001年度预算方案中的一般会计岁出,仅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2%(48.6589万亿日元)。小泉组阁后,决定在2002年度将新发国债控制在30万亿日元以内。但是,日本经济同时又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消费物价连续两年低落,1999年下降0.5%,2000年下降0.7%。为此,2001年度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不得不承认:日本现在物价持续下跌的通货紧缩“给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首次正式表明日本政府将采用“物价稳定数值目标”,设定通货膨胀目标。这又要求日本继续实行扩张财政政策,刺激消费。但实行这种政策,必然又导致财政赤字上升。
当年,桥本龙太郎就因未处理好这一矛盾而下台。现在的小泉政府继续面临这种两难选择,举步维艰。
3.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明显地出现了各国资源受国际市场调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趋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价格便宜等后发优势,在制造业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而日本因劳动力价格昂贵等因素,其庞大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已今非昔比。要摆脱经济困境,日本必须大规模调整其产业结构。
根据日本首相官邸产业构造改革和雇佣对策本部的设想,今后的日本主要将通过全方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国民生活质量来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因此,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将不再以制造业为主,而将发展重点转到旅游、商业、信息通信、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物流、交通、金融保险、医疗卫生、老年护理、教育科研等方面。为了推动这种调整,日本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各种优惠,例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产业基础保证金的债务担保、持股优先、上市审批优惠等等,相对之下,制造业的发展条件则差得多。
上述情况迫使制造业方面的大量企业要转移到国外去,以降低劳动成本,争取新的发展机会。这种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势必导致日本失业率增高。据日本政府统计,最近日本的完全失业率已达5.5%,若加上隐性失业,则此数字更高。节节攀高的失业率已成为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障碍。如果失业率高到动摇了人们对改革政策的支持,则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陷困境。
4.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
历史上,日本的近代产业是在明治政府植产兴业政策的扶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官商结合、官僚垄断一直成为日本资本主义的特征之一。
据统计,目前日本特殊法人有77家、认可法人有86家。这些法人团体利用其官僚背景、经营特权,垄断相关行业,成为改革经济、提高效率的重要阻力。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小泉上任后表示要逐步将这些团体“私有化”,并决定在本财政年度减少对其财政投入1万亿日元(约80亿美元)。但由于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不但“私有化”难化,而且进一步激化了自民党内部的派别斗争。不打破官僚垄断,则难以提高效率;要对官僚垄断挑战,则改革难度势必增加。日本经济的复苏,面临的不仅是经济阻力,还有政治阻力。
二、短期难振、长期有望
鉴于日本经济的困难情况,日本历届政府先后采取了10余次大规模的景气恢复对策。比较小泉改革方案与当年桥本龙太郎的“六大改革”和小渊惠三的“21世纪日本的构想”,可以发现这些方案有相似的内容,都包括有放松管制、促进内需、重视创新等改革要求,但也确有各自的特点。
桥本时期,日本的经济尚未跌到谷底,1996年其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曾达到3.5%。这使桥本内阁对日本经济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将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到经济及财政的结构改革和减少财政赤字、平衡收支之上。结果进一步限制了内需的发展,加之东亚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条件,199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跌到1.8%,1998年跌到-1.1%。
小渊上台,接受桥本的教训,强调不能同时追求恢复景气和再建财政两个目标。因而其改革方案突出了教育立国、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突出了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其目的在于扩大公共投资,刺激内需,恢复景气。经此努力,1999年、2000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为0.8%和1.5%。
森喜朗上台,其经济上追随小渊时的扩张财政政策,无自己的创意。但如前所述,此次日本经济衰退绝非一般的萧条,扩张财政政策只能激升于一时,却难治衰退于根本,且其扩大的公共投资,不少流入被官僚把持、效益低下的公共部门,生效不大;另外由于日本财政背负大量赤字,实行扩张财政政策的力度也有限。因此,森喜朗组阁不久,日本经济再次呈现疲软之态。
小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台的。小泉内阁成立后,于2001年6月26日由其经济财政咨询会发表了《今后经济财政运营及经济社会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提出了经济结构改革的7大计划。包括:(1)民营化与放松限制。其宗旨是民间能做的尽量让民间做。在此宗旨下,根本改变公共金融机构的职能,大力发挥民间金融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民营化,开始探索国营邮政等事业的民营化以及进一步放宽能源、电气通信等领域的政府限制问题;努力改造特殊法人,减少给特殊法人的补助金;将竞争原理及民营管理方法引入医疗、福利、教育等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的领域。(2)支援挑战者。即进一步创造鼓励创业、有利竞争的环境。例如在2到3年的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再如改革税制等制度,加大对股票投资的支持力度,促使间接金融方式更快向直接金融方式转变。又如强化市场监督制度,使自由竞争的原理能进一步贯彻于市场。(3)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在公共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知识资产倍增计划。通过教育改革和以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超精密技术材料等为重点的科研开发,加倍增长日本的知识资产,在新的高度上实现人才和科学技术大国的目标。(5)生活维新计划。建立尊重个性,男女共同参与,可以舒适地劳动和生活的社会基础。通过实现这样的生活维新计划,创造出巨大的就业机会。(6)地方自立与活跃化计划。重新分析国家和地方负担,改革国库补助金制度及地方交付税制度,增强地方行政财政权限和发展本地产业、改善居民生活的责任。(7)财政改革计划。例如严格控制国债发行,在2002财政年度将新发国债限制在30万亿日元以内,之后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以逐步减少巨额财政赤字。又如取消在资源分配上对公共事业与非公共事业的区别对待,代之以有弹性的重点分配方法。
小泉改革方案的重点在1、2、7项。比较与前两任的做法,小泉做法的特点在于:(1)对困难的估计比较充分。小泉表示为了克服经济困难,需进行必要的改革与调整,准备承受2至3年内经济成长率因此而走低的后果。(2)对官僚垄断体制开刀的决心较大。小泉强烈主张改革和压缩公共部门,特别是邮政事业。(3)解决不良债权问题和控制财政支出的决心更大,表示要在3年内彻底消灭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将新发国债控制在30万亿日元以内。(4)努力发展新兴经济和服务行业,以吸纳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多余劳动力。
从目前情况来看,小泉实行经济改革具备其有利条件:(1)由于小泉内阁对经济改革的困难说得比较充分,加上以往历届内阁在经济改革上的挫折事实,使日本举国上下对克服经济困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了较前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使小泉内阁不至于因短期的经济效益不佳而失去民众支持,有可能获得较长的实施其改革计划的时间。(2)官僚垄断体制是削弱日本经济体制活力的痼疾,不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经济难以增强竞争力。小泉敢于将解决这一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不但有利于推动日本经济体制的更新,而且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他的支持,获得推动改革的更大力量。(3)以往历届日本政府虽然未能从根本上克服日本的经济困难,但他们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为日本克服经济困难积累了条件。例如据统计:至2000年的5年内,日本政府投入的景气对策资金将近130兆日元;国家预算内用于设备技术开发的资金为1000兆日元左右;每年的民间设备投资超过GDP的14.6%,5年累计超过450兆日元;民间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5年累计不少于160兆日元。在这些巨额投入下,日本在高新技术(例如数码技术、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常温核应用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为目前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准备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物资、技术条件。
但小泉经济改革也具有其不利条件:首先,天时不利。如前所述,小泉遇到的经济困难与其前任一样,是一种深层次原因造成的、需重大调整才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时间,需要民众对其经济改革方案的长期支持。但目前恰遇世界性经济衰退,“9·11事件”又使日本的国外需求更加低迷,日本的经济困难犹如雪上加霜。据日本经济新闻社制定的“日经产业景气指标”,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制造业为-38.2,非制造业为-30.8,都呈恶化之态。这种情况,使小泉很难拿出显著的经改成绩维持民众对其经济改革方案的长期支持。因此,小泉虽然获得了较其前任高得多的支持率,但因“东风不与周郎便”,小泉很可能仍然难以赢得解决经济困难的足够的时间。其次,人心难和。小泉经济改革方案明确包括有向官僚体制开刀的内容,壮则壮矣,难实难也。日本前外长田中真纪子最近的被迫辞职,在本质上反映的正是当今日本政坛上强大的官僚势力与改革派政治家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有经济领域官僚垄断利益的曲折反映。在这种压力下,小泉已开始了妥协,田中真纪子因此批评小泉变成了反对改革的力量。由于小泉的妥协,小泉内阁来自民间的支持率开始下降,据日本时事社统计,2月份比1月份下降了21.3个百分点,下降到46.5%。这一切表明:小泉的经济改革虽然有其有利条件,但也有其特殊困难。因此,人们可以寄希望于小泉的经济改革为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积累更多条件,但难以期望日本经济在小泉任内发生根本性好转。
2000年12月4日,日本经济财政相竹中平藏向内阁会议提出的2001年度《经济财政白皮书》指出:2000年后期半年到2001年初,景气后退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到2002年后半年,景气将出现恢复的动向。今年2月4日,日本首相小泉在国会发表的施政演说中则表示:在2004年后,日本方能实现“以民间需求为主导的稳定的经济增长”。可见小泉内阁对日本经济困难的克服也作了较长期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乐观的估计,日本经济完成转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5年时间;保守的估计,则需要10年时间。可谓短期难振,长期有望。
日本经济短期内难振甚至恶化的态势,去年对日元汇率发生了明显影响,造成日元持续的大幅度贬值。据日经通货指数计算,截至2001年度交易截止日(12月28日),日元日经通货指数为97.1%,较2001年初下跌了9%,是世界32种主要货币中跌幅最大的。日经通货指数是用主要国家的外汇汇率以国别贸易额比重加权平均算出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一种,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与汇率的关系。因此,上述数字表明:目前日元贬值的根本原因是受制于其经济颓势特别是企业的持续倒闭。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有关当局对日元贬值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日本经济财政省官员黑田东彦宣称:日元贬值只是修正过高的日元汇价。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今年1月8日访美时表示:日本政府没有操纵日元汇率,最近日元贬值没有背离日本经济表现的基本面。这不能说是一种对日本和东亚经济负责的态度。东亚经济在美国和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正处于相当困难的境地。目前,日本经济确实有困难,但如对日元贬值继续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很可能造成东亚货币的竞相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东亚乃至世界金融危机,最终不仅给东亚各国及世界而且给日本自身也造成更为严重的困难。日本有关当局应从更长远的利益考虑,尽可能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日元汇率的波动,力争为东亚也为日本经济的更好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
(原载《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参考资料:
1.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
2.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今后经济财政运营及经济社会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
3.“2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21世纪日本的构想》。
4.《东洋经济统计月报》。
5.《日本统计年鉴》。
6.《日本经济新闻》。
7.吉川洋:《处在转换期的日本经济》,岩波书店1999年版。
8.吉野直行等编:《公共投资的经济效果》,日本评论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