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摄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黑白摄影技术的发展变迁

因为摄影的发明是从黑白影像开始的,可以说黑白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同摄影术初期的发明和发展相重叠。和几乎所有的发明一样,摄影是技术知识或信息积累最终融合的结果,利用某种魔镜去拍摄自然景物的想法很早就在文学作品中描述过。实际上,摄影就是一个时机成熟的想象,它是由几个互不相关的人同时发明的。

19世纪初,现代相机的前身暗箱(Camera Obscura,图1-4)已存在了三个多世纪。所谓暗箱,就是一种绘图装置,它把物体的影像投影在一个平面上,从而可以描绘下来。它最初实际上是一个暗室(Dark Chamber,其拉丁名的字义),在一面墙上有一个小孔或是一扇遮挡的窗户。光束通过这个小孔使外面景物在对面的墙上或置于光路的绘画材料上形成一个影像。针孔摄影也是基于这一原理而发明的。

在1558年,G.波儿塔(Giovanni Porta)曾对暗室成像做了清晰的描述。到了1560年,这种暗箱得到进一步改进,增加了镜头,使影像更明亮,加上光孔,使景物再现更清晰。第一台真正轻便的箱子式的暗箱大约在1650年问世。轻便的暗箱里有一面镜子,可以把影像反射到放在箱子上面一块玻璃板上的绘图纸上。它们是现代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最早模式。

另一方面,基本的化学材料,如银化合物的感光性也早已为科学家发现。在16世纪,科学家已发现了硝酸银在日光照射下会变黑。1725年,德国药学教授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Johann Heinrich Schulze,1687—1744)偶然运用这种变化,将装有硝酸银的容器对着日光曝光,受到日光直接照射的部分变黑了,而未曝光的部分仍保持白色。在确定是光线而不是热量使硝酸银产生影像之后,舒尔茨继续用这种奇异的材料制作黑色轮廓像。他感到苦恼的问题是,制作出来的图像很快就消失了,这个问题在摄影发明初期阻碍着摄影术的进一步发展。又过了大约100年,英国人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1771—1805)于1802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他用光线使涂在白纸或皮革上的硝酸银膜面曝光,制作了一张晒图。他确实造出了图像,然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是,硝酸银形成的负像在光线的作用下会褪色。直至1805年去世,他始终未能在这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图1-4 现代相机的前身暗箱(Camera Obscura)。它是一种绘图装置,把物体的影像投影在一个平面上,从而将它描绘下来,其最初实际上是一个暗室

▼日光蚀刻法:尼埃普斯和史上第一张能留存的自然景观照片

尽管早先摄影图像的成功制作和后来大部分摄影方法都与银盐及其独特的感光性能有关,但第一张稳定的照片却是用非银盐材料,由一位平版印刷师创造的。史上第一张能留存的自然景观照片是由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1765—1833,图1-5)所拍摄,他是住在法国中部的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的发明家。在平版印刷术的实践经验中,尼埃普斯联想到利用暗箱将大自然的影像留存下来。他首先以氯化银实验,因为他知道氯化银会在光线曝晒下变黑,然后用犹太(Judea)沥青实验,这种沥青在光线曝晒下会变硬。

1826年,尼埃普斯用一片6英寸×8英寸(16.5厘米×20.3厘米)的锡合金板代替玻璃重复了上述工艺。涂层之后,放在照相机中,透过布尔戈尼的索恩河畔,尼埃普斯家乡夏龙格拉斯旧居庭院的天窗,朦胧调焦于阳光照射的可见景物上,曝光长达8小时,产生了建筑物两侧都有阳光照射的影像。景物中最亮的部分使沥青漂白并变硬。显影中,部分曝光的中间影调的部分涂层和未曝光的阴影面积的全部涂层都被溶解,显露出下面的暗灰色金属。结果是一个正像,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张能留存的拍摄自然景观的照片(图1-6)。

图1-5 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1765—1833)

图1-6 《窗外景观》,1826年,日光蚀刻法,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摄

尼埃普斯所用的犹太沥青溶液是一种在雕刻和平版印刷中作为保护层的沥青化合物。他发现这种沥青在阳光的作用下不仅可以被漂白成浅灰色,而且可以变硬,以消除熏衣草油(溶剂)的作用。1822年,他用沥青涂布一块玻璃干版,然后将一张波普·派厄斯三世的版画放在干版上进行曝光,版画已被涂油,使纸几乎透明。阳光穿过透明部分使玻璃上的涂层硬化,而版画的线条遮挡部分的涂层仍是可溶的。“显影”是在熏衣草油中进行,把未硬化的部分溶解,留下线条分明的影像。当用透射光观看时,影像由留在玻璃上的不透明涂层形成的暗底和亮线组成。当把玻璃衬在一个暗背景前用反射光观看时,影像由浅灰色底和黑线组成。

尼埃普斯把他首次获得的通过日光作用,把影像永久记录在玻璃(1822年)和金属(1826年)上的方法称为日光蚀刻法(Heliography)。这是取自希腊语“太阳”(Helios)和“记录、描绘”(Graphos)的语意。

▼银版摄影法:达盖尔的创举

尼埃普斯实验的消息传到另一位法国人达盖尔那里,因为达盖尔也尝试着同样的实验。他早已使用暗箱描绘素描,并对留存影像非常感兴趣。达盖尔写信给尼埃普斯,建议两人互相交流经验。在1829年,他们成为工作伙伴。

达盖尔13岁时跟一位建筑师学艺。1803年,他成了巴黎剧院的布景设计师德古特(Degotti)的一名学生。后来,达盖尔开始从事绘画和设计,为巴黎的一些戏院工作。直到19世纪20年代,通过与普雷沃(Prevost)的合作,达盖尔在风行一时的活动画景设计和绘制方面赢得了声誉。达盖尔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使其与C.M.布顿一起率先发明了“西洋镜”(Dioramas)。早在19世纪20年代初,达盖尔就对摄影这一表现媒介产生了兴趣。1824年,达盖尔认真地开始寻求一种能使“暗箱”中投射的影像得以固定的方法。在这方面,达盖尔得到了巴黎的光学仪器和镜头制造商夏尔和樊尚·谢瓦利埃的帮助。他们告诉他,尼埃普斯准备公布一种命名为“日光蚀刻法”的照相法。1827年,尼埃普斯从伦敦旅行归来,在巴黎遇见了达盖尔,尼埃普斯被“西洋镜”布景法深深打动。达盖尔劝尼埃普斯暂时不要公布他那还不完善的研究成果。后来,尼埃普斯请达盖尔帮助他研制日光胶版法。1829年12月,双方签署了一项为期10年的合股契约。在合股契约的刺激下,达盖尔开始了新的试验,将涂有银的铜版暴露在碘下而使其感光。历时5年,达盖尔的研究毫无进展。直到1835年,达盖尔将一个已曝光的干版放在一个化学药品柜中,之后发现干版上出现影像。经过反复试验,达盖尔将汞气从破裂的温度计中分离出来,这是能使潜影显影的关键。

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达盖尔就与尼埃普斯的儿子伊西多尔重新进行了谈判和合作,便将尼埃普斯—达盖尔公司改名为达盖尔—伊西多尔·尼埃普斯公司。当曝光了的干版上的潜影能得到显影后,达盖尔试图使这种影像得以固定并能长期保留。1837年,达盖尔将干版放入温热的食盐溶液中清洗时,终于发现了定影的方法。1838年间,达盖尔将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和自己的摄影法以20万法郎的标价进行抛售。毫不奇怪,当时对于这一价格是无人问津的。因此,达盖尔便求助于法国政府。法国科学院常务秘书、下院议员、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让·阿拉贡(Dominique Francois Jean Arago)认为,达盖尔应该得到一笔巨额年金,政府应毫无限制地公布这一照相法。

1839年1月7日,银版摄影的实验结果首先在法国科学院公开发表,并马上得到热烈的反响。一家法国报纸写道:“这是多么令人惊喜!这是光学的极致表现!多么精美!多么令人佩服!这就是大自然!”一位英国科学家则写得更为具体:“照片完美而精致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借由缩影的能力,查验那些肉眼在日常生活或物品中所看不到的细节。像石膏上的裂痕、屋檐上的枯叶或远处房屋上的尘埃,都被这些完美的照片忠实地记录下来了。”

图1-7 达盖尔—吉鲁照相机。这是由达盖尔设计,在1839年由吉鲁公司大量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照相机

图1-8 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1851)

图1-9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艺术院在巴黎召开的共同会议上,首次无偿地将达盖尔式摄影法公诸于世

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和艺术院共同举行的一次特别会议上,与会人数众多,座无虚席,阿拉贡把达盖尔摄影法的详情叙述了一遍。阿拉贡的努力使达盖尔式摄影法首次无偿地奉献给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摄影术诞生日(图1-9)。此后,达盖尔式摄影法立刻在法国引起轰动,并做了大量报道。同月,《达盖尔式摄影法及西洋镜历史》一书又在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本手册包括达盖尔式摄影法和日光胶版法的技术文字部分和插图,并附有阿拉贡向法国下院议员所做的报告以及法国政府所起作用的文字描述。两年内,达盖尔式摄影法的指南手册被译成各种重要文字出版,再版21次。

达盖尔是第一位把广泛适用的摄影法进行完善的发明者。达盖尔摄影法能在涂银的铜板上产生一种独特的直接正像,这在1839年被誉为达盖尔式摄影法(Daguerreotype),也称为银版摄影法。银版摄影法是摄影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具有摄影学上最精美的影像质量,其光泽闪烁的银色影调层次是其他任何工艺都无法获得的,并完全无颗粒。

银版摄影是在极为光亮平滑的铜版上镀银,然后将铜版的银面朝下,置于装入碘结晶体的容器上,碘结晶体的气体上升、挥发,而形成具有感光能力的碘化银银版。在曝光后,记录了潜影,并产生化学变化,但这些我们的肉眼仍然看不见。显影时需将银版的银面朝下,放在另一个装了已加热的汞的容器上,汞的挥发气体与碘化银产生化学变化,会形成一种汞合金。这种银与汞的合金则形成影像的亮部。没有曝光的部分,就没有汞合金产生,这些没有曝光的碘化银,会溶解于硫代硫酸钠中,然后留下黑色金属部分,形成影像的暗部。

图1-10 《静物》,1837年,银版摄影法,达盖尔摄

就在银版摄影的制作过程发表后不久,由于民众的热切需求,银版摄影肖像馆一家接着一家开张。到了1853年,光是美国就生产了300万张银版摄影照片,其中大部分是肖像摄影及风景摄影。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所需的曝光时间约几分钟,比尼埃普斯需花8小时曝光时间缩短了许多,而且银版摄影的影像细致、色调丰富,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诸如“光是寂静无声的艺术家”“没有比他更有贡献”“银面上的创举”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银版摄影在那个年代风行,但在技术上却也有其弱点,许多人抱怨银版照片只能从特定的角度观赏才能看得清楚,使观看影像变得困难。此外,显影过程中的汞化物含有剧毒,会缩短银版摄影者的寿命。更遗憾的是,它无法复制,除了重新拍摄原被摄体外,别无他法。而人们更希冀的是可将负像做正像处理的影像,让一张底片可以洗印出许多张照片来。

图1-11 塔尔博特的摄影营业所,1844年,卡罗式摄影法。在伦敦近郊拍摄的这两张卡罗式摄影照片,说明了塔尔博特的摄影过程。左图:左边一位助理在翻拍一张画,右边站立者(可能是塔尔博特本人)在准备拍摄肖像照片。右图:系围裙的人正在做印样,他旁边的人在拍摄一个雕像。最右边蹲着的人,拿着对焦用的记号板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 —1877)的卡罗式(碘化银纸)摄影法也同时发明,但影像质量无法与达盖尔法相比。达盖尔法从此便一直垄断摄影舞台,直至1851年采用了胶棉湿版法时为止。此后,达盖尔法又持续了数年,最后终于消失,但它已使摄影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

▼卡罗式摄影法:塔尔博特和纸上成像的成功

几乎与达盖尔式摄影法问世的同一时间,另一种摄影术也发明诞生了。1839年1月25日,达盖尔在法国科学院公开发表银版摄影法后不到三周,另一位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在英国皇家学院发表了另一种可以使暗箱内的影像永久留存的技法: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塔尔博特在发言中显得相当失望,因为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比他早一步发表。他说:“5年来,我致力于冗长而复杂的实验,就是希望成为新艺术的第一个发明人,这个新艺术就是人们所说的摄影术。”

塔尔博特最早的实验就是将物体置于涂上氯化银的感光纸上,然后曝光。接着他将感光材料置于暗箱内长时间曝光,直至看到影像。1835年,他制作出第一幅相纸负像,但因忙于其他科学研究,无暇从事摄影方面的工作,因此错过了发表时机。4年后,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发明公布了,塔尔博特才在英国皇家学院展出了他的照片,并对他的实验进行讲演。1840年,他将原来的方法加以改进,成为暗箱工艺,次年获得专利权,名为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卡罗式摄影”一词是根据希腊文中“Kalos”来杜撰的,为美丽之意,而“typos”是印象的意思。

图1-12 《打开的门》,1843年,引自塔尔博特的摄影集《自然的铅笔》图版Ⅵ。在史上第一本摄影集《自然的铅笔》中,塔尔博特在附注上写道:“这里面的影像都是由阳光所创作的,也没有任何艺术家的笔迹,更不是人们认为的模仿画作。”

塔尔博特心里十分了解成像于纸上的价值所在,因为可以复制。他将显影的负像纸与另一张感光纸相叠,然后曝光,也就是现在的印样。负像上黑色的部分能阻挡另一张纸的光线透射,而透明的部分则让光线投射于感光纸上,产生正像。

比起银版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具有可以复制的优点。但卡罗式摄影法却不像银版摄影法那样受欢迎,因为用卡罗式摄影法制作的影像无法像银版照相那样细致动人。卡罗式摄影虽然有其独特的美感,可惜纸纤维使影像看起来具有柔和效果,与炭笔画有些相似。

▼玻璃干版法:蛋清工艺的进步

发明家一直在寻找可以黏着玻璃的感光乳剂,玻璃比纸或金属更适合黏着感光乳剂,因为玻璃是透明的,缺少质地感,且具有化学惰性。

1848年,尼埃普斯的堂兄弟——埃布尔·尼埃普斯·德·圣·维克特(Abel Niepce de Saint Victor)发现蛋清具有的特性,发明了第一张实用的干版负片。他成功地用蛋清作为黏着剂将碘化银固定在玻璃板上。即在光滑的玻璃上敷以蛋清,干燥后再刷上感光剂,形成玻璃负片,它所生成的影像的影调和颗粒是以前的碘化银纸负片无法相比的。但遗憾的是,蛋清涂层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黄、破裂和剥落,会损坏影像。

图1-13 《卡斯提耐伯爵夫人像》,1860年左右,蛋白玻璃干版,路易斯·伯勒松摄

1850年,法国摄影爱好者和发明家路易·德西雷·布兰夸特·埃瓦德(Louis Desire Blanquayt Evrard)研制成功蛋清相纸,改善了照片长期保存问题,这是感光材料的一大进步。直到19世纪末,这种相纸一直被当作标准相纸来使用。在19世纪末,欧洲最大的蛋清相纸厂,日耗蛋量达到6万只。

干版可以在野外曝光,然后带回实验室显影。玻璃干版法综合了达盖尔法图像清晰和卡罗摄影法能够复制的优点。遗憾的是,玻璃太重,不易搬运,而且需要长时间曝光,所以必须继续找出更好的感光材料。

▼胶棉湿版法:锐利清晰的图像及可复制性

1851年,一位英国雕刻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Frederick Scott Archer)用卡罗摄影法为他的保姆做研究拍摄时,发现明胶是黏着感光乳剂的上好材料。不久,他公布了在涂有感光的胶棉涂层的材料上取得影像的方法——胶棉湿版法(Coollodion Processes)。

胶棉的基本成分是火棉(硝化纤维素、低氮硝化纤维素),它可以用硝酸和硫酸处理棉花(纤维素)纤维的方法来取得。它是C·F·舍恩拜恩(Schoenbein)于1846年在瑞士巴塞尔发现的。1847年,梅纳德(Menard)和多蒙特(Domonte)发现,虽然火棉不溶解于水,但是火棉能溶解于乙醇(酒精)和乙醚的混合液中,形成一种黏性的胶状液体,他们把这种液体命名为“胶棉”。

有几位摄影家提出不妨使用胶棉代替蛋白涂在相纸上,阿彻是设计出这种实用工艺方法的第一人。他最初用涂有胶棉的相纸所做的努力,跟他使用涂有胶棉的玻璃板所做的努力一样,都没有获得成功。他发现问题出在胶棉在玻璃板使用之前就干了,当胶棉变干时,涂层的毛孔紧紧闭合,以至于冲洗液不能渗透到已经曝光的卤化银晶体内。此外,在胶棉形成过程中,由于有多余的衰竭的硝酸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胶棉变干时,卤化物便会失去感光性,并且硝酸银变干后会形成一种能影响影像细节的表面呈结晶状的结构。当胶棉仍未干透时,通过运用对底板曝光和冲洗的办法,以上这些问题是可以克服的。这样,阿彻的玻璃板负片程序产生了一个流行的叫法,即湿版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1850年,阿彻对外宣布,他发现焦性没食子酸可做显影剂使用。1851年,他公布用光敏胶棉涂层制作玻璃湿版底片的详细方法。他将其方法无偿介绍给摄影界同行们,既不要版权,也不要专利。这是一个很不利的慷慨之举,阿彻在44岁去世时几乎身无分文。一年后,妻子也去世。当时,胶棉湿版工艺已使摄影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此法一直是拍摄照片唯一实用的方法。各国摄影界人士募捐四年,才凑得总数不足5000美元的一笔基金,以抚养阿彻的遗孤。英国政府奖给阿彻的孩子们一笔年金,每年约250美元。摄影史家经常将阿彻与达盖尔和塔尔博特的境遇做比较,认为对阿彻实在有欠公道。法国政府支付给达盖尔大笔的款项和可观的津贴。而塔尔博特本人富有,但还傲慢地诉诸法律,宣称胶棉湿版工艺和其他所有方法都属于他本人,因为他拥有相纸负片法的专利。

胶棉湿版工艺同派生出来的其他摄影法(包括取得正像的安布罗摄影法和铁版摄影法,以及在玻璃、陶瓷或可以涂上一层胶棉的任何其他物体表面上印制照片的各种程序)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当明胶在所有其他摄影应用方面代替胶棉之后,这些方法仍继续被用于照相制版复制,直到20世纪。

胶棉湿版工艺的曝光与冲洗全过程必须在胶棉干燥之前完成,这是在玻璃板上获得永久性负片或正片的第一次真正实用的方法,而且通过冲洗所得的影像基本上是无颗粒的。胶棉湿版摄影法既有银版摄影锐利清晰的优点,也有卡罗式摄影的可复制优点,而且比这两者容易感光,曝光时间可以缩短到5秒钟。此法虽然不方便且笨重,黏性的表面会收集尘土和污垢,而且整个暗室设备必须到处携带,但它的高成像质量和低成本却很快获得成功。湿版方法(以及有关的玻璃干版照相法和铁版照相法)很快使达盖尔式照相法和碘化银纸照相法(卡罗式)过时,直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明胶干版成熟以前,湿版方法一直处于摄影术的主导地位。

胶棉乳剂是正色性的(对红色不感光),所以乳剂的涂布和冲洗可在红色安全灯下进行。一般用红色或橙色帆布制作便携式暗室帐篷和台式罩盖,这样可透过安全光线照明。在正常温度条件下,摄影者需要用20分钟去涂布、曝光和冲洗一块版。胶棉湿版摄影可以形成负像或是正像。一般涂上感光乳剂的玻璃版可以形成负像,印制正像可用涂布了蛋白感光乳剂的相纸。玻璃版背面加上黑绒布、黑纸或黑颜料,就会形成一种类似银版摄影的安布罗摄影法照片(Ambrotype)。若玻璃版改成上了釉的金属版,就会形成正像,为一种便宜而耐用的铁版摄影(Tintype)。铁版摄影在美国相当风行,常用于相册、徽章甚至墓碑上。

不过,玻璃湿版的制作过程需要高度的技巧及大量的设备,所以只限于专业摄影师或热情的业余者,而这些人也抱怨玻璃湿版携带和使用不便,并试着改善这些缺点。

▼安布罗摄影法和铁版摄影法的普及

安布罗摄影法所制作的照片,是在用胶棉湿版法加工的玻璃上所显示出来的正像。它与达盖尔摄影法的标准尺寸相同,并使用与达盖尔法相同的匣子来展示。胶棉底片可以用硝酸或氯化汞漂白成淡灰色调,再将这种影像衬以黑色背景,其高光部分和中间色调部分则比色调淡的部分更加浅淡,在深色调部分可以看到背景,结果整个影像看起来就成为正像。

这种方法是1851年由胶棉湿版法的发明者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和彼得·弗赖伊(Peter Fry)发明的。这种方法经过改进,由詹姆斯·安布罗斯·卡廷(James Ambrose Cutting,1814—1867)于1854年在美国和英国作为一种人像制作法取得专利权。卡廷是美国费城的一名摄影师,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玻璃干版照相法。首先,这种方法费用便宜得多,作为一种人像拍摄方法,很快取代了达盖尔法。其尺寸和装裱方法与达盖尔法相同,虽然大众对于它不像达盖尔法那样影调丰富似乎并不重视,然而职业摄影师却发现胶棉法的制作比较容易,也比较便宜。

制作玻璃干版照片,偶尔也用深紫或红黑色玻璃,但多数情况下都使用透明玻璃,然后在其背面涂黑,或在装裱时置于黑纸或天鹅绒上。时至今日,玻璃干版法照片虽背部剥裂,已遭到严重损坏,但其影像仍完整无缺。针对背部损坏的情况,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将玻璃板取下来,把背面擦干净,然后再重新涂黑,这样几乎可以使其影像恢复原状。也可以使用背面没有涂抹的玻璃板影像来接触印相或放大照片,制作出来的照片与用现代的底片制作出来的照片有所不同,但在许多情况下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1-14 《无题肖像》,1858年左右,安布罗摄影法。为了能看清安布罗摄影法的状况,取掉了背后一半的衬纸。摄影者不详(美国)

图1-15 《一个男人和两个妇人在照相馆小船布景中的肖像》,1875年,铁版摄影法。摄影者不详(美国)

还有两种玻璃干版照片的变种,即将乳剂直接涂在黑纸上面的黑素照片和取得很大成功的铁版照片(即铁版摄影法)。铁版照片用的是一块黑色金属板,从而消除了玻璃易碎的缺点,而且无需衬垫装裱。

铁版摄影法(Ferrotype)俗称白铁版摄影法(Tintype),是用金属直接拍摄正像的统称,它实质上是一种玻璃干版摄影法,用一块涂成黑色或棕黑色的薄铁片制作。该铁板涂上胶棉并在临使用之前进行光敏处理,如在湿版工艺中那样。最普通的尺寸大约与2英寸×3英寸的名片照片相同,也有较大和较小的铁板,最小的是那些邮票大小的“小宝石”白铁板。这个基本的工艺于1853年在法国由A.A.马丁(Martin)叙述过,它被英国的威廉·克洛恩(William Kloen)、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和美国的汉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m Smith)于1856年取得专利权。铁版摄影法这个名称是由美国的制版厂家提供的。彼得·内夫(Peter Neff)在把史密斯的专利商品化时,称这个工艺为黑景摄影法(Melainotype)。

同其他工艺相比,白铁版的影调有点单调。照片是由不懂技术的操作者制作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街上工作,所用的相机有开槽的底座,以便相版能落入显影液和定影液的罐子里。相版投入水桶中迅速漂洗,用手在空气中挥动进行干燥,以便当场递交给顾客。尽管白铁版照片质量差,但它具有社会意义,因为它使摄影达到普通人力所能及的消费程度。一张名片大小的相版或两打“小宝石”花费25美分或更少一些,因此,普通人开始经常出现在照片中。铁版摄影法的价廉与立等可取使得照相不再特殊。即兴拍摄的照片也已普遍,许多人在相机面前开玩笑,做怪样,而且一般表现得毫无拘束,所得的记录富于细节并揭示出种种情态。

铁版摄影法不像达盖尔法和安布罗摄影法底版那么容易损坏,而且价钱比较便宜。大约从1860年起,铁版摄影法在美国得到普及,它是南北战争期间士兵和家人借以分享影像的主要手段。

在英国,其流行大约比美国晚了10年左右,而且并未像在美国那样普及。胶棉铁版法在19世纪80年代让位于明胶乳剂干法金属版。在世界上,差不多直到20世纪中期,有些地方的街头摄影师仍在使用这种摄影方式。

到了19世纪60年代,全世界已经有上百万张照片,而25年前却连一张照片也没有。摄影家无所不在地拍摄人像,甚至从战场及异国他乡带回照片,以证实其真实性。

▼卤化银乳剂和赛璐珞胶片的发明

早在1847年,就有人试着将光敏的胶层涂在玻璃板上,但是他们发现,很难使明胶在冲洗过程中不溶解,或很难制作出一种在光敏度上比当时已有的感光材料高的乳剂。

理查德·利奇·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1816—1902)是第一个发明卤化银明胶乳剂实用配方的人。马多克斯是英国人,是一名医生和积极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他很想摆脱湿版摄影那种笨重的器材和烦琐的方法,同时,他也想寻找一个胶棉摄影的替代方法,因为酒精和乙酸发出的气味严重恶化了他所患的慢性病。1871年,马多克斯出版了一篇有关感光乳剂的简单说明书。他的感光乳剂大约与当时的胶棉湿版的感光速度相当。他指出,其配方还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他对自己的配方不加限制,听任别人自由试验。

1873年,约翰·伯吉斯(John Burgtss)在市场上出售世界上第一个配制好的明胶乳剂溶液,摄影者可以将它涂在自己的玻璃板上。数月后,他又售出世界上最早的配制好的明胶干片。但是,他的产品没有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理查德·肯尼特(Richard Kennett)在1874年生产的名叫“乳剂薄层”(Pellicle)的配制好的干燥乳剂,却在商业上很快得到推广。这主要是由于他无意中发现了一种在生产过程中能大大提高乳剂速度的方法,即高温“熟化”法。摄影者于拍摄前将这种能长期保存于干燥状态的“乳剂薄层”溶于水中,再涂在自己的玻璃板上即可拍摄。肯尼特还出售涂制好的干版,但在英国,大规模生产这种干版还是1876年的事。那时,马多克斯的原始配方已大大得以改进和提高。

现在称为赛璐珞(Celluloid)的这种塑料是由英国发明家亚历山大·柏克斯(Alexander Parkes,1813—1890)于1861年取得的专利,注册为“帕克辛”(Parkesine,硝化纤维素塑料)。这是一种改进了的赛璐珞,是现代赛璐珞的最初形态,柏克斯也因此享有塑料工业奠基人的声誉。通过溶解硝化纤维素(火药棉,生产火棉胶即胶棉,也使用这种基本材料),以及石脑油、醋酸戊酯、杂醇油和樟脑,然后把溶液倒入模型或制成大的薄片,就成了赛璐珞。它首先被用来作为象牙、骨头和龟壳的代用品,用于制作台球、梳子、手柄和其他物品。虽然1881年有人提出用它代替摄影乳剂的片基,但当时生产出来的材料太粗糙,结构不均匀,从光学上讲也不能用。

1888年,约翰·韦斯利·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杜撰出“赛璐珞”这个名字,并且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同英国人约翰·卡布特(John Carbutt,1832—1905)成立了赛璐珞生产公司,成功生产出只有0.01英寸厚光学上透明的塑料片。使用这种材料开始成功生产出第一批赛璐珞片基的页片。然而,他们并没有申请专利。

1887年,美国人汉尼巴尔·古德温(Hannibal Goodwin,1822—1900)牧师把赛璐珞胶卷申请美国专利。1898年,这项专利得到批准。但是伊斯曼公司于1889年已经开始生产这种胶片,因此发生的这场侵犯专利诉讼成了摄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14年,这宗诉讼案以伊斯曼公司败诉而告终,赔偿费高达500万美元。

赛璐珞片基非常易燃,长时间放在密封容器里会分解。20世纪初,它被不易燃的醋酸纤维材料(1901年在法国发现)所代替,成为照相胶片的片基。它们属于专门设计的“安全胶片”。但是,最初的硝酸盐片基材料继续作为电影胶片使用,并一直沿用到1950年底,许多早期的电影因胶片自毁的特性而不复存在。

▼乔治·伊斯曼和柯达公司对摄影大众化所做的贡献

19世纪80年代,随着两项技术得到成熟发展,不仅可以使用感光度更高的干版,而且能摒弃笨拙的设备及易碎的玻璃版。第一项技术是新明胶乳剂的发展,它可以将具有感光性的银盐悬浮于乳剂层中。明胶是从牛骨及兽皮中提炼的胶状物质,干燥之后仍具有感光性。另一项技术是胶卷软片的发明,它比其他发明都更实用。胶卷是摄影术的一次革新,简易的方法使人人都能享受拍摄的乐趣。

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是对摄影普及化有极大贡献的美国人。他原本是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银行职员,在一个世纪前建立了美国最早的工业企业体——伊斯曼柯达公司。从1877年起,伊斯曼买了第一台自己的湿版相机后,就开始寻求比较简单的摄影方式。他说:“应该有办法可以让人不必像马一样背这么多东西。”很多人实验制造胶卷软片,但只有伊斯曼发明了可以大量制造胶卷软片的机器。他生产的软片叫作美国伊斯曼胶卷,是将一层很薄的明胶乳剂涂布于纸上,胶卷曝光后,需将作为基底的不透明纸剥除,留下可以复制照片的底片。但是大部分拍摄者都不善于剥除基底的不透明纸,容易刮伤底片。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拍摄过的胶卷寄回柯达公司进行处理。这种新型胶卷引起摄影家们的极大反响。胶卷软片的产生使一种轻巧、便宜且操作简单的新型相机得以发明,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摄影家。

1888年,伊斯曼推出了一款柯达相机。这是一种快照相机,里面装有可以拍摄100张照片的胶卷。当胶卷用完时,顾客将整个相机连同拍摄过的胶卷寄回罗切斯特市的伊斯曼柯达公司。公司会快速处理胶卷并印制照片,并将重新装入胶卷的相机一并寄回。柯达公司当时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是:“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余的交给我们。”1889年,伊斯曼把这种纸基改为透明的硝化纤维素片基,这种新胶片可由有经验的人在家中冲洗。

柯达相机几乎在一夜之间引起全球轰动,简单、轻巧的相机,以及简便、易操作的胶卷软片,为世人带来一个摄影新纪元。伊斯曼柯达公司早已预知其产品会有广阔的市场,其广告文案上这样写着:“我们可以用照片来记录多彩多姿的人生,而这些照片会一天比一天更有价值。”

图1-16 乔治·伊斯曼正站在S.S.Gallia船的甲板上使用他所发明的柯达相机。胶卷软片使得新型照相机变得轻巧,快速感光的明胶乳剂则使快门速度可达1/25秒,这样被拍摄的人就不用费力地保持静止状态,使拍摄和被摄都更加自由自在

1890年,英国化学家和业余摄影家维罗·查理·德里菲尔德(Vero Charles Driffield,1848—1915)和瑞士人费迪南德·赫特(Ferdinand Hurter,1844—1898)发表了他们对光线、曝光、乳剂感光度、显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他们创始的光度学和密度测定法开辟了感光测定这一学术领域,为建立感光学奠定了基础。从此,人们在确定某种乳剂的曝光量和显影时有了理论依据。

1930年,伊斯曼柯达公司在商业上推出全色性乳剂,这是一种可对大部分可见光做出反应的新型材料。先前的乳剂不能感知红光,全色感光材料使摄影者能够平衡影调,增加或减少反差,或者对照片的影调做大幅度改变。

1940年,英国伊尔福(ILFORD)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多反差相纸,这种相纸在印相时与不同的滤镜配合使用,可以改变照片的反差。

20世纪40年代,伊斯曼柯达公司开始发展有涂塑层的RC放大印相纸,用这种相纸可缩短定影和水洗时间,因为防水的覆盖层可以防止定影剂渗入纸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航空制图的防水相纸是将一层溶化的赛璐珞覆盖在纸基上,后来则使用醋酸纤维素做覆盖层。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聚乙烯挤压法,这种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1986年,伊斯曼柯达公司生产黑白胶片时使用格状颗粒乳剂,制造出柯达T-MAX 100和T-MAX 400专业胶片,这种乳剂的卤化银颗粒晶体在片基上呈格状,科学家们由此能够制作出颗粒性极好的乳剂用于高速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