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的地域范围
江南,自古以来承载着人们对“诗情画意”的美好想象,它是桨声灯影、远山青黛,是小桥流水、玉屏蓝烟,也是杏花雨雾、油伞栀香。但对于这片地域的准确定位,始终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从字面上来看,它指的是长江以南。然而它的边界又是那么飘忽不定,人们在使用“江南”一词时,定义了它与众不同的地域范围,并在心目中赋予了它比空间区域更加丰富的经济、文化内涵。于是,它成了一个自然地理、财赋、风土、方言、气候、文学等诸多意象的集合。不同视角下的江南,自成一派风景。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临江而泣,仰天长叹:“魂兮归来,哀江南!”(《楚辞·招魂》)彼时的“江南”指长江中游以南,在荆楚江湘。在秦汉人的观念中,“江南”包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全部地区,即中游的湖北南部、湖南全部和下游的江浙地区。不过,对于下游的江南地区,那时候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江东”或者“江左”。秦末,项羽起兵抗秦的八千江东子弟,就来自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三国时,东吴政权控制长江下游地区,江南成为与北方对峙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经过东晋王朝数代经营,人口大增、经济富庶,海陆奇珍荟萃,坐贾行商云集,加之儒、释、道思想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东南之风逐渐由尚武艺、轻生死而趋崇文重儒、敬守礼仪。南朝诗人谢朓《入朝曲》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语,此时“江南”地域所指也是沿长江由西向东,离两湖而趋江浙,“江南”这个名称也带上了一种旖旎繁华、雄浑昌明之气。
隋统江山,以迄盛唐。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依山川地形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西起巴蜀,东至海滨,北至长江,南探南岭,将大半个中国纳入其中。其后几经分析合离,至唐后期苏南、上海、浙江等地归入“浙西”“浙东”两道。唐代江南的富庶繁华已非等闲,唐人韩愈曾言:“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明代丘浚《大学衍义补》)无怪乎安史之乱后,它能够承担维系李唐王朝一个半世纪运转之财赋重任。宋时设两浙路,所辖为镇江以东的苏南地区与浙江全境,尤以太湖地区最为富庶。宋建炎南渡,在南宋王朝经营之下,江南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商品经济、城市文化十分活跃,都城之中风帘翠幕、云树绕堤,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一派繁华好景。元明时期,江南依旧是中国财富集中地区。
清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改明代南直隶为江南省,辖江苏、安徽,但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苏、安徽分省,自此作为行政区划的“江南”不复使用。然而明清以来,环太湖地区的苏南、上海、浙北经济往来频繁,由太湖、运河两大水系沟通往来,内部市镇连接紧密。明人常以苏、松、镇、常、杭、嘉、湖七府并提而称之为“东南赋税重镇”。由于经济基础雄厚,社会环境宽松,文化得到滋养而兴盛。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中心,杭州、南京、上海连接环绕为核心经济区,以太湖西部宁镇丘陵与浙西山地为边缘地带的经济、文化共同体逐渐稳定。至此,“江南”所指不仅是地理区域,还是一个经济区域,以及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