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准备‘宴仪’
徐光启和周永春走后,朱由校放下了架子,伸了个懒腰,舒服的躺在自制的躺椅上,翘着二郎腿,正准备小眯一会。
这一整天各种事情不断,确实够累的。
但是心里还在想着事情。
这次无论徐光启和周永春是否会同意挑起这个担子,朱由校都会义无反顾的执行下去。
大不了再找其他人,天底下想做官的,尤其是想做统领百官的大官,人多的是。
如果徐周二人不愿意的话,只不过心里会失望一下,仅此而已。
想着事情,朱由校迷迷糊糊就要睡着了。
却听到在耳旁有人轻呼自己。
不情愿的睁开眼睛,正看到王朝辅在一旁小心翼翼又有些焦急的样子。
“何事啊?”
朱由校有些疲惫和不耐烦的声音响起。
看到陛下醒了,王朝辅赶忙将一封奏疏高举头顶,越发小心的说道。
“陛下,明日宴请勋贵的宴席流程,尚宝司已经拟了出来,请陛下过目。”
王朝辅其实也不想打扰陛下,毕竟朱由校虽然脾气好,登基以后从来没有无辜打骂训斥过身边服侍的太监宫女,有时甚至还能和众人开开玩笑。
但那毕竟是皇帝啊,前几日才刚刚大发龙威,清理了一遍后宫的存在。
只是现下此事确实急切,陛下没有任何预兆便要宴请勋贵们,还是定在明日,时间仓促,尚宝司等没有一点准备的时间。
紧赶慢赶准备了出了一套流程,还等着陛下赶紧过目定夺呢。
朱由校不知道的是,自己随便一句要宴请勋贵的话,却让整个宫里忙坏了。
这便是典型的上边动动嘴,下边跑断腿。
朱由校拿起奏疏翻开来看,前边的没细看,直接翻到最后部分,看到那里,惊的一下子坐了起来。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像这样的一次宴席前前后后竟然需要花费白银二万多两,这还是王朝辅知道朱由校向来节俭,和尚宝司等人商议过后,减缩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呢。
朱由校一看到钱,就完全没有了睡意,坐起来后,又细细的翻看起了奏疏。
皇帝宴请大臣,官方称呼为‘大宴仪’,乃是一种国家礼仪。
中国自古便称为礼仪之邦嘛,既然是一种国家礼仪,那么各方面就要表现的相当繁杂,规矩众多。
比如,宴一般可分为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大宴一般只有立春,元宵,端午,等节日才会举行。
明日举行的宴,因为只有勋贵和命妇,并无文臣,故只举行了常宴。
只是一般常宴便花费如此之多,如果要是举行大宴的话,所要花费的更是不知凡几。
现在大明朝的赋税一年才多少啊,只需几次大宴就可把国库吃穷了。
即使一般常宴,也要请教坊司连夜准备歌舞。
看到教坊司,朱由校又叹息一声了,没有说话,继续向下看去。
其中,宴举行过程中,几时奏乐,几时喝酒,要讲怎样的话等等,整个流程下来,不说去亲自做了,现在朱由校光看,头皮便已经发麻。
经历过登基大典的各种繁琐后,朱由校对这样的大型典礼仪式,已经深恶痛绝,但却不得不去一一执行,去做。
套在古代帝王身上的枷锁,不光光是文臣经过二百多年给予的,还有这些各种看不到的礼仪规矩。
比如历代帝王的生辰或者祭日,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需要皇帝去做。
开国皇帝还好,他上边的祖宗们都不是皇帝,不用那么麻烦。
越是到了后边的皇帝,头顶的各种祖宗们就越多,每年需要参见的各种礼仪便越多。
以后有了儿子后还好说,可以让太子去代劳。这种祭奠祖宗的各种礼仪,除非是特殊情况,可以让首辅或者礼部尚书代劳,一般情况下只能亲自去完成。
朱由校忽然想到了文臣们常常挂在嘴边的‘祖制’二字。
开国皇帝身上可以说没有祖制,特别自由,等到下一代皇帝继位后,便有了一套祖制,等再下一代皇帝继位后,便有了两套祖制压在身上。
朱由校算了算自己,除去‘建文’和‘代宗’,自己这身上也得有十二套祖制牢牢的捆绑在身上啊。
怪不得王朝末期的皇帝格外难呢,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想动一下,真是比登天还难。
朱由校现在有些后悔,当时说宴请勋贵,说的太随意了。
拍了拍脑门,后悔也没用了,话都已经说出去了,金口玉言,怎能反悔呢。
朱由校将奏疏交给王朝辅,说道。
“只是随便宴请,不要常宴了,改成小宴吧。其他的那些规矩能删减的也删减一下。”
王朝辅将奏疏拿在手里,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
“陛下,宴请所有勋贵,若是小宴的话,是否显得太......不能彰显陛下您的大气啊。”
偷眼看了一眼朱由校,王朝辅又接着说道。
“好多礼仪已经是经过缩减的了,这些礼仪确实不能再删减了啊陛下。”
说完,王朝辅赶忙跪在了地上,把头深深埋下。
朱由校有些烦躁的站起来走了两圈,又从王朝辅手里拿起奏疏,看了看。
里边剩下的一些确实是不能再更改的礼仪了。
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王朝辅,朱由校无奈的说道。
“好了,去吧。就按这个做吧。”
说完,便招呼人服侍自己更衣,准备歇息。
奏疏上可是明明白白的写着呢,明日五更便要起床,趁着时间还早,赶紧补觉。
第二日五更天时。
不光朱由校这个时辰起床更衣。
英国公张维贤,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希等起的更早一些。
总不能让皇帝等他们吧。
这三个人可以说是京城勋贵圈里最有权威的三个人,当然,在京营里边的话语权也是最大的三个人。
不到五更便起来,洗漱,更换官袍,用膳。没错,虽然皇帝请宴,明着是让去吃饭的,但是一番各种礼仪折腾下来,又有陛下在上边坐着,谁能放开肚皮吃的下?
到时候顶多喝几杯酒,喝几口汤,吃几口菜意思一下就够了。
所以,有经验的勋贵大臣们,碰到这种情况,都会在家里先吃饱,甚至有些年老,低血压的勋贵大臣们,还会随身携带一些小吃和糖类,以应对不时之需。
当然吃也不能多吃,更不能喝水,否则宴席上的时候,忽然内急,又不能临时离开,这可就坐蜡了。
其中分寸该如何把握,根据每个人的饮食日常习惯,自行安排。
冬天的早晨,天刚亮的时候,各级勋贵便已经乘坐轿子,全部聚集在了承天门外,等待天门大开,排班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