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玩转区块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区块链的诞生

从《小岛经济学》谈起

要想了解区块链的诞生,首先就要了解彼得·希夫和安德鲁·希夫编写的《小岛经济学》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小岛的发展兴衰,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根源。当然,这里说的小岛并不是某一经济学家的名字,而是岛屿。该书就是从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开始说起的:

艾伯、贝克和查理三人一起生活在一个小岛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里的食物种类异常贫乏,最多的就是鱼。可是,他们三人都不会使用现代的捕鱼技术,为了抓到更多的鱼,只能跳进水里亲自抓。开始的时候,他们每人每天只能抓到一条,每顿吃一条,基本能果腹。每天的生活内容都是:醒来、捕鱼、吃鱼、睡觉,既听不到美妙的音乐,也无法吟诵感情激昂的诗歌,枯燥而乏味。

为了改善生活,三人开始想办法,最后艾伯想到了一种捕鱼工具——渔网。在他的设想中,使用这种工具,不仅能扩大捕鱼范围,还能保证捕鱼的数量。说干就干,艾伯立刻寻找材料。他找来很多树皮,把它们撕成均匀的细条,然后结成绳子。

贝克和查理却觉得艾伯太疯狂,简直是异想天开。于是,他俩对艾伯提出了警告:“尽搞些没用的东西,既然你没时间捕鱼,我们捕获的鱼就没有你的份了,你饿肚子去吧!”

最终,艾伯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以挨饿为代价,编织成了一张渔网。第二天,艾伯便拿着自己编织的渔网来到海边,他一下子就抓到了两条鱼。查理和贝克在一旁看傻了。他们一天的工作,居然就这么轻易地被艾伯完成了!渔网的出现,让小岛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一天能抓到2条鱼,艾伯完全可以休息一天,做点其他的事情。

看到渔网的作用后,查理对艾伯说:“你的神器确实不错,反正你隔一天才去抓鱼,既然这样,就借给我用一天吧。”艾伯担心他们损害自己的装备,果断拒绝:“要用就自己做,为了做这张渔网,我挨了一天饿,你们也得尝尝挨饿的滋味。”

查理和贝克想了想,跟艾伯商量:“你先借给我们一条鱼,等我们做好渔网捕到鱼后,再还给你。”艾伯想了想,觉得对自己没好处,如果他们的渔网做不成,自己岂不是要白白损失一条鱼?最终,艾伯再次拒绝。

为了跟艾伯借到鱼,贝克决定付些利息,于是说:“我借一条鱼还两条,多出来的一条鱼就是对你的风险补偿。”

艾伯想了想,觉得这个方法还不错,最终借给查理和贝克每人一条鱼。

鱼越来越多,就需要存起来,于是银行诞生了……

艾伯靠着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小岛的生产力,无论是借贷,还是租赁渔网,都能给另外两个人带来好处,这也是富人致富的根本原因。而艾伯的作用,就是为小岛提供了储蓄,让小岛有了商业模式。

艾伯借给另外两个人鱼,如果不收利息,那两个人多半都不会主动捕鱼,反而会阻碍岛内的经济创造。艾伯之所以要将鱼借给贝克和查理,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收益最大。当然,这里也有风险,比如:另外两个人太笨,渔网没做成,艾伯的两条鱼就会打水漂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外界条件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要想办法创造资本,懂得取舍,敢于冒险。虽然饿了一天,但艾伯却创造出了“渔网”,满足了捕鱼的需求。捕鱼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的东西越多,消费的东西也就越多,生活自然也就越好。然后,就可以像艾伯一样,致力于创新。如此,就会进入一个正面循环,增长也会越来越快。

究竟谁是“中本聪”

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一位署名“中本聪”的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革命性构想:让我们创造一种不受政府或其他任何人控制的货币!仅有一串数字,缺少资产支持,无人为之负责,将它付给对方,谁会接受?但是,这一疯狂构想很快就得到了实践。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在无数爱好者的支持和帮助下,比特币网络逐渐构建并且运行起来,参与其中的人和资本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到了2017年,比特币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年初的1千美元/枚直接涨到2万美元/枚,震惊海内外。

那么,“中本聪”到底是谁呢?对于“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人们一直都在猜测。有人认为,“中本聪”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算力专家、金融专家,更是一位营销高手和心理学家。因为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比特币才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一种不值一提的虚拟币飙涨数万倍。可是,许多加密货币投资者依然不知道“中本聪”到底是谁。那么,“中本聪”的真实身份究竟是怎样的呢?

1.关于“中本聪”的猜测

关于“中本聪”的猜测,仅国籍,就有许多版本。比如,美国人、以色列人、印度人、委内瑞拉人,甚至有人还认为他是外星人。

2014年3月,美国自由撰稿人莉亚·麦格拉斯·古德曼(Leah McGrath Goodman)在《新闻周刊》网站发表文章,自称找到了“中本聪”,还跟对方进行了面谈。根据他的描述,“中本聪”是一名60多岁的日裔美国人,曾就职于国防部,有过两次婚姻,生有6个孩子。古德曼甚至还给“中本聪”拍了照片,但照片中的“中本聪”头发凌乱、神色疲惫,跟人们想象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后来,照片中的这个人否认自己是比特币发明者,说自己从来都没听说过比特币。

2015年5月2日,45岁的澳大利亚企业家克雷格·史蒂文·莱特(Craig Sieven Wright)在接受BBC(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承认,他就是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他说,之所以要公开自己的身份,并不是为了出名,只是为了纠正公众对他的误解。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公众的猜忌不仅影响了他,更对他的家人、员工和公司等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莱特不仅拿出了有力的技术证据,还出示了比特币。莱特的身份被曝光后,社交新闻站点Twitter和Reddit出现了众多质疑,许多人甚至还认为整个事件是人们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所以,莱特到底是不是“中本聪”,依然是个值得人们猜想的大谜团。

2016年,一位名叫Craig Wright的澳大利亚科学家自称为“中本聪”,还发表了一些颇具争议性的言论。但一直到现在,其真实性也没有得到证实。

2018年3月,有人自称是“中本聪”,结果很快就被打回了原形。

2.比特币世界里流传的几种猜测

关于“中本聪”的真实身份,在比特币世界里流传着这样几个猜测:

(1)Hal Finney。Hal Finney是全球第一个在推特上提到比特币的人,也是第一个收到“中本聪”转账比特币的人。因此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传说中的“中本聪”。即使他不是“中本聪”,也可能离“中本聪”很近。如今,Finney已离开了人世。

(2)Nick Szabo。Nick Szabo是一名“去中心化”货币的爱好者,发表过一篇关于“比特金”的论文。有人认为他就是“中本聪”,但尼克对此多次否认。

(3)Dorian Satoshi Nakamoto。Dorian Satoshi Nakamoto是一位生活在美国加州Temple City的日裔美国人,该名字翻译成日语就是“中本聪”。虽然他一再否认自己是“中本聪”,并从未听说过比特币,但依然无法阻止众多媒体的报道。

(4)Craig Steven Wright。2015年《连线》和《Gizmodo》杂志曾发表声明:“中本聪”是一位名叫Craig Steven Wright的澳大利亚企业家;之后,Craig亲自证实了这一说法,他的名字迅速出现在了互联网上。可是,由于他无法证明自己就是“中本聪”,最后也只能删除了所有的博客。

重要的《比特币白皮书》

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该白皮书中讨论了比特币的概念,可以让读者全面了解比特币的运作方式。要想深入了解区块链产品,就要认真学习《比特币白皮书》里面的内容。这里我们简单介绍几个《比特币白皮书》的重要语录。

(1)比特币的信任基础。比特币是一个支付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双花”。其实,在实物货币体系中,“双花”根本就不存在,需要我们亲手将钱交给卖方。而比特币交易,每个人都知道并了解前一笔交易的发生,对之前的交易充满了信心,绝不会出现重复花费的问题。

(2)比特币交易非常安全。比特币正常运作的前提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破解难度较大,另一个是试图创建欺骗性交易链的人无法创造出真正的区块链。如此,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算力。实现了这一点,才能维护网络安全、保证正常交易、产出比特币。而这也遵循了能量守恒的原则。

(3)比特币网络的一致性。随着比特币网络区块的不断增加,很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节点都会持有区块链的最新版本。一直以来,节点都将最长链看作是唯一的链,如果错过了某些区块的节点,完全可以要求重新下载。

(4)比特币消除了中间人机制。对于银行等中心化权威,比特币的依赖性很小。举个例子,在特定时期,信用卡公司允许买方撤回或逆转交易,卖方收到的交易不是永久有效的。而比特币消除了第三方,支付更可靠且不可逆转。

(5)工作量证明异常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网络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工作量证明就是重要能量之一。随着区块链的逐渐变长,攻击的成功率就会慢慢减少,比特币的防御机制也变得更加强大。

(6)比特币的隐私性。隐私,是加密货币交易最有价值的优势。为了防止被追踪,用户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包括在每次交易时使用不同的秘钥信息等。

(7)比特币挖矿激励。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上涨,投入新区块解锁中的算力越来越多。进行挖矿激励,有助于节点保持诚信,收益更高。

何为区块,何为链

“区块链”由两个词根组成,一个是“区块”,另一个是“链”。区块链技术将数据库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分成不同的区块,各区块都会通过特定的信息跟上一区块进行连接,然后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呈现出一套完整的数据。

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数据库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一个事件链,使用协议规定的密码机制进行认证,不容易被篡改和伪造。

1.区块

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以电子记录的形式被永久储存,存放这些电子记录的文件就是“区块(block)”。比如,比特币的区块链上完整地记录着每笔历史交易的信息,包括神奇数、区块大小、数据区块头部信息、交易计数、交易详情等,就像一个银行账本。

每个区块都由块头和块身两部分组成。块头,能够链接到上一个区块的地址,保证了区块链数据库的完整;块身,主要包括经过验证的、创建块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详情,以及其他数据记录。如此,就能保证区块链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具体来说就是:

(1)各区块记录的交易都是上个区块形成后、该区块被创建前发生的价值交换活动,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完整性。

(2)新区块完成后,会被加到区块链的最后,该区块的数据记录不能改变、不能删除。如此,就保证了数据库的严谨性。

2.链

区块之间是如何“链”起来的呢?区块是由各区块间的数据区块头部信息链接起来,头部信息记录了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和本区块的哈希值,本区块的哈希值被记录在下一个新的区块中。同时,包括时间戳,区块链也就含有了一定的时序性。区块时间越长,后面链接的区块越多,修改该区块需要花费的代价也就越大。

区块链上,记录着创世块以来的所有交易,形成的数据记录还不能篡改,因此,交易双方的价值交换活动都可以被追踪、被查询。这种数据管理体系公开透明,为现有的物流追踪、日志记录、审计查账等提供了追踪参考。

举个例子:在医疗方面,区块链最主要的应用是电子病历。其实,病历就是一个账本。过去,病历一般都掌握在各医院手中,患者并不知道。患者不知道自己的医疗记录和病史情况,到医院就医的时候,医生也无法了解患者的病史记录。使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对健康病历和检验数据进行保存,继而形成一个医疗记录的历史数据库,医生在诊断的时候,就能通过查看影像、心电图、睡眠模式、血糖等检测数据来做出诊断。同时,个人或患者也能掌握自己的健康信息,无论是就诊,还是做健康规划,都可以以此为参考。

总结起来,区块链的主要优点如下:

(1)不能篡改。信息经过验证并添加到区块链,就会被永久地存储起来。单个节点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只有同时控制住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才能实现。因此,区块链的数据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去中心化。区块链主要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没有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数据块的维护主要依赖于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

(3)开放。区块链系统完全开放,高度透明。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外,其他数据都对所有人公开,通过公开的接口,任何人都能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

(4)自治。区块链采用的是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能在去信任的环境中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对机器无比信任,人为的干预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5)匿名。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一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无须信任,交易对手不必通过公开身份的方式让对方产生信任,有利于信用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