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长歌:影响中国历史的女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女人造世界,母性传万家

导读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远古时期,女性主要负责采集食物,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取得了高于男性的社会地位。

原始时期,人口的繁殖与社会生产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当时的人们是无法解释女性为什么会生孩子的,他们认为女性天生具有某种生殖魔力,或从神灵那里获得了某种男性所没有的魔法。因此,掌握着生育权的女性也被当时的人们赋予了神圣的色彩。

原始社会维系人类社会组织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母子关系成为人类延续的唯一链条,母亲就成为整个部落或者氏族中最亲近的人,成为团体的核心,受到高度的尊重,氏族社会的首领也大都由女性担任,女性成为人类社会最初的领袖。

可以说,原始社会是女性的天下。在许多古代的宗教中,最高的神都是女性,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造人的也是一个女人——女娲娘娘,而非“男娲爷爷”。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仅创造了人类,还拯救了人类,是她孕育了生命,是她力挽狂澜,导演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大片”。

但是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私有财产开始出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男性开始在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在那个时代依然熠熠生辉,并且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时称“凤姐”的嫘祖。

第一节 法力无边的女娲娘娘

谈起女娲娘娘,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孩提时代就听说过女娲抟土造人、采石补天的佳话。女娲娘娘被奉为造人女杰、婚姻创始人、最早的媒婆和送子娘娘等,可以说女娲娘娘在那个时代就是“半边天”甚至是“大半边天”,她与我们所熟悉的炎黄二帝一起为华夏文明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中华三大始祖神。

一、女娲娘娘这个人

翻遍各种典籍,关于女娲娘娘形象的描述,都是那样的模糊。《说文解字》曰:“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世本·姓氏篇》曰:“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一些古籍里都尊称女娲娘娘为“神”,为“皇”,但都没有具体的记载和描述。后来有人把女娲想象成人头蛇身的形象,如《楚辞·天问》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更有《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总之,女娲娘娘不同于凡人,更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又有人将女娲的原型想象成青蛙。他们认为,在上古时候,人们没有太多吃的东西,但是小青蛙却是好捕捉、味道鲜美的食物,故而人们尊奉青蛙为神,因为是它提供给人们填饱肚子的食粮。由“蛙”而“娲”,青蛙变成了女娲,女娲便成了青蛙,但这些都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罢了。

后来又有人认为女娲娘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中,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姓风,名叫风里希或者风里牺。如《帝王世纪》中说:“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但是不管女娲娘娘是否真有其人,抑或是纯粹的神话传说,她却是如此真切与深厚地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与文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里。

二、女娲娘娘抟土造人

传说上古时期,盘古从混沌中挥一把大斧开天辟地,临死又将自己的肉身化作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但是却忘记了造人。女娲娘娘一个人行走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为了点缀这个世界,于是她准备用泥土造人。

关于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神话记载在《风俗通义》中。《风俗通义》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意思是说,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存在,女娲娘娘抟捏黄土,用泥巴捏造出了人。她忙得筋疲力尽,于是拿了一条绳子,把这条绳子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就洒落在地上,变成了一堆人。那些富贵的人,就是当初女娲娘娘亲手用黄土捏出来的,而贫贱的那些人就是女娲娘娘用绳子甩出的泥浆变成的。当然,这也凸显了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为了向民众灌输“天命论”,以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

更有传说,女娲娘娘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出了鸡,初二创造出了狗,初三创造出了猪,初四创造出了羊,初五创造出了牛,初六创造出了马,初七才开始抟土造人的。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地方在正月的“六畜之日”里,按日为六畜过节,给猪圈、羊栏、牛棚等贴红纸条、点香等,因为传说中女娲娘娘就是在那天创造了它们。

女娲娘娘在初七才开始了抟土造人。人类虽然造化成功了,但是人本身却没有办法长生不老啊,那要是人生老病死之后,还需要女娲一个一个地进行补充的话,岂非天大的麻烦事?为了让人类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她先把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然后自己做媒人,把这些男人和女人配对成双,并教他们“造人”之法,人因为有了生育功能,故可“自力更生”,繁衍不绝,以至万代。《风俗通义》里如是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后世子孙也将女娲尊奉为媒神,即婚姻之神,每年都要隆重的祭祀她。据《周礼·媒官》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意思是说,在每年三月的时候,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这个时候发生一些“意料之内”的事情呢,那是管不着的,由他们去吧。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在每年三月桃花盛开的季节,穿着节日的盛装男女,在固定的场所里载歌载舞,通过歌舞选择合适的伴侣的习俗,有点类似今天电视节目里的相亲大会。

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还有延伸。相传女娲在造人时,每造一个人,便取一粒沙子计数,结果女娲娘娘造了很多人后,沙子也凝聚成石。这块硕大的石头,因为受日月之精华,灵性渐通,不知道过了多久,这块石头如孙悟空金箍棒一样,越来越大,直插云霄,大可顶天。由于这块大石头吸收了天地精华,竟然在石身上长出两条神纹,将石头分为三段,大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灵符,将石头封住,不让其继续伸张,并赐这块石头法力,封它做三生石,将这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神石身上添加了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女娲还将这块神石放在了鬼门关前,掌管三世姻缘轮回。

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既有属于自己的肉身,也有自己的魂魄。当凡人走完世间路,便会灵魂出窍,被黑白无常带领进鬼门关,走上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这块三生石。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缘起缘灭的故事,都被刻在了这块三生石上。

三、女娲娘娘采石补天

女娲娘娘为什么要补天?这与另外一个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有关。

据《淮南子》描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大打出手,打得天昏地暗。结果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一头撞向了不周山,导致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出了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也从地底下喷涌而出,毒虫猛兽也出来残害人间。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的痛心,于是决定补天以终结人类的这场浩劫。

女娲周游四海,遍访名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被一只神鳌驮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什么要选择天台山呢?是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于是女娲在天台山上架起了炉灶,借来了太阳神火,选用了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历时九天九夜,终于炼就了36501块五色岩石,用了36500块五色石将残缺的天窟窿补好了,剩下的一块五色石遗留在了天台山的山顶。天是补好了,但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女娲情急之下又斩下一只千年神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将天支起来,而女娲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给了这只神鳌,从此神鳌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她还擒杀了危害人间的黑龙,烧了大量的芦草,用芦草的灰烬堵塞住四处横流的洪水。经过女娲的一番辛劳整治,苍天终于补上了,地表也被填平了,洪水也被止住了,猛兽也绝迹了,人民又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如《淮南子》描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其实,古籍中关于女娲的记述,大多都是经历口耳相传、后世文人加工而成,在内容上存在不少怪异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明显的虚构和梦幻的地方,但是也正是这些神话与传说,蕴含着华夏民族对自己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表述。通过这些传说和神话,更不难发现我们曾经的历史。据陆虎在《立足史料实证探索远古传说中的历史》(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7期)介绍,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深刻地揭示出华夏族与滋养他们的黄土地,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历史根基与文化渊源。而女娲采石补天的故事,更有学者认为其与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有关。

根据《淮南子》的描述,完全符合一次大规模陨石雨撞击地表的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爁焱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水浩洋而不息”是陨冰融化后形成的大量地表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中的“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这与今天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算出的在史前某一时刻发生的一场大规模陨石雨的史实基本吻合。距今4000—5000年间,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发生爆炸,在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的广大地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陨石雨。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和先民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较小的积水洼地,逐渐被改造成为当地的居民区,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在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

有学者断言,《淮南子》描述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其实就是这场陨石雨撞击事件,巨大的撞击灾害来临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与族群迁徙,若干年后,这一灾害经历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就诞生了。

更有人认为,女娲补天的神话可能是华夏先民烧瓦盖房防漏雨的事情,反映的是女娲发明瓦的事迹。因为“瓦”字与“娲”字读音相同,不同土质烧制的瓦片颜色各异,可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简陋房屋的草顶,先民认为天上下雨也是从云朵的裂缝中漏下了水,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先民就幻想有一个神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之裂缝。但是不管女娲补天的原型是怎样的,女娲补天的传说折射出的,应该是在那个时代,人们在自己女性首领的带领下,进行的大规模的改造自然,创造家园,发展农业的情景。

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子化作了十个神人,他们居住在大片的庄稼地里,睡觉时又横卧在道路上,守护着土地。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描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有人认为,这段描述的寓意是说女娲肉身死后被人吃掉了,原始部落的人感觉吃下自己祖先或者族中受尊敬人的肉会有安全感。但是更多的传说是,女娲灵魂升天以后,由神兽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世世代代佑护着她的子民。

女娲娘娘的故事被人们代代相传,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是传承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更是增强我们创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对我们的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心灵手巧的嫘祖姐姐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般认为,是从炎黄二帝时代开始的,那个时代涌现出了许多的先进人物,并形成了以二帝为代表的宏大历史人物群体,因此那个时代的诸多发明创造都算在了炎黄的名下。在那个发明创造者群体中,其中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当属黄帝的老婆——嫘祖。

嫘祖以发明养蚕取丝而著称于世,《通鉴外纪》有如是描述:“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嫘祖也因发明养蚕缫丝有功于人类,而被后人奉为神灵,被尊称为“先蚕娘娘”,今人有诗曰:“沉睡五千年,觉醒半边天。恩光齐日月,德泽并黄炎”。

一、少女时代的嫘祖

嫘祖,又称“雷祖”或“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但具体出生地在今天的哪里,一直以来莫衷一是,争论不休。现在流行的较有影响力的观点主要是湖北宜昌说、四川盐亭说、河南西平说等,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大都称汉代以后当地就已被称作“西陵”,如“西陵县”“西陵郡”或者“西陵峡”等,当地也大多都流传着与嫘祖有关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或者说与传说有关的人文古迹等。但可悲的是,有些地方为了争夺“嫘祖故里”的金字招牌,不惜斥巨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了旅游开发过剩、入不敷出的文化乱象,各地文人也纷纷著书立说,厉兵秣马,从茫茫古籍中寻找西陵所在。捍卫文化尊严固然值得称道,但是为了利益而让自己成为文化掠夺者,岂非是对文化的一种暴殄天物,岂非是对嫘祖的一种亵渎?

嫘祖故里,不管是西平也罢,盐亭也罢,宜昌也罢,抑或者其他地方,归根到底都是在我华夏神州之地,嫘祖实乃我华夏族之一员,这对于我们这些景仰嫘祖的后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相传,在西陵一个美丽的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有一天晚上,妻子梦见一只彩凤投入到了自己的怀中,不久就怀孕了。十月怀胎后生下一女,夫妻二人认为因梦彩凤投怀而名小凤。小凤小时候聪明伶俐,被小伙伴们称为“凤姐”,后又有人考证说,凤姐姓王,亦叫王凤。此凤姐的才智在当时,可真称得上“前五百年,后五百年,都没有人智商超过她的”,有“天女神童”的美誉。

不仅如此,凤姐还出落得亭亭玉立,美丽动人,魅力无限,“秒杀”一切雄性。传说,凤姐母亲在她十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又常年在外,凤姐思父心切,就对她悉心圈养的小白马说,如果你能去把我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小白马似通人性,早就钟情于凤姐,便跑出马圈去把远方的凤姐父亲接了回来,小白马非常期待着与凤姐的婚约,但是凤姐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一怒之下将小白马射杀了,凤姐也是伤心不已。

有一天,凤姐和她的女伴们上山采摘野果,西陵山上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凤姐一行在朝深山走去的时候,被一张横亘在两棵巨木之间的蜘蛛网挡住了去路。同伴们不以为意继续走,结果被蜘蛛网蒙了一头蛛丝,微风掠过,蛛纱拂面,晶莹剔透,惬意无比。凤姐想,倘若取得无数柔韧的细纱,像蜘蛛网一样编织在一起,比起身上穿的树叶兽皮等,不知道要轻松舒服多少倍啊!然而蛛丝过于纤细,易滑易断,凤姐也是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凤姐在采摘野果时,误将桑树上的蚕茧当作野果采回家中,她将这种“野果”放在嘴里却怎么也嚼不烂,最后只能放到陶罐中的沸水里面煮一下,边煮边用棍子搅一搅,看看熟不熟。没过多久,那些“野果”被这么一煮一搅,竟然全部变成了如头发丝细的白线缠绕在棍子上,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很有韧性。凤姐联想起蜘蛛网的样子,再结合现在这些比蛛丝更加柔韧、更加漂亮的白丝,一个奇异而大胆的想法在她的脑海里产生了,那年凤姐十六岁。

后来,凤姐专门跑到采到这种白色“野果”的地方。她发现,这种白色的东西不是野果,而是一种虫子吐丝结出的茧,这种虫子又特别喜欢吃一种叶子,这种叶子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桑叶”,那种虫子就是我们所知的“蚕”,而那个白色的“野果”就是我们所知的“蚕茧”了。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凤姐总结出了一套繁殖饲养桑蚕的技术,把野生的天蚕变成了家养,大大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凤姐还摸索出了削木为桩、经纬织绢的技术,并用织出的绢做成了飘然若仙的纱衣,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开始了。

凤姐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西陵部落,西陵部落的首领非常高兴,并收凤姐做了女儿,赐名“嫘祖”。嫘祖把养蚕解茧、取丝造衣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部落的人,深得部落人民的尊重与喜爱,不久便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我国素有“丝国”的美誉,是世界上蚕桑、丝绸的发源地。嫘祖,作为中国养蚕缫丝的开拓者,为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今人所评价的那样:“嫘祖蚕桑丝绸的发明,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革命。”而那横列欧亚,连亘多国,辐射四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今天依旧横亘在碧水青山,延伸向茫茫戈壁,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嫘祖的传世伟业。

二、夫唱妇随的嫘祖

关于嫘祖与黄帝的相遇,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黄帝是慕名前来向嫘祖提亲的,有的说黄帝是在一次战斗中被蚩尤打败后,迷路偶遇嫘祖,一见钟情的。也有人说,黄帝和嫘祖是我国最早的一次政治联姻,黄帝看上了嫘祖部落的经济实力,嫘祖看上了黄帝部落的军事实力。但是不管怎样,嫘祖与黄帝是在正确的时间,在一个正确的地点,遇到了一个正确的人,所以传下了一段佳话。

当然,客观上讲,嫘祖与黄帝的联姻,不仅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部落联盟,提升了部落的力量,同时还开创了族外婚的一个典范,开启了一个新的婚姻时代。

当时的社会,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比较落后,群婚、乱婚、抢婚、族内婚等依然广泛存在。嫘祖一直以来都大力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于是,她准备以自己的婚姻作为示范,嫘祖的想法得到了黄帝的积极响应和认同。时年六月六日,黄帝嫘祖在始祖山顶进行了“八拜成婚”,即拜天、地、日、月、山、河、祖先以及夫妻对拜等盟誓之约,嫘祖亦被黄帝封为“正妃”。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嫘祖后来生下了玄嚣、昌意两个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为妻,生下了高阳继承天下,高阳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而玄嚣的孙子“帝喾”也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至今,始祖山东峰依然有当年黄帝嫘祖八拜成婚的鸳鸯台遗址,每年六月六日,许多老少夫妻皆登始祖山拜谒,以求得黄帝嫘祖庇佑,愿长寿百岁、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子女成名。几千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上流传着这样的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苍天无言,大地垂青,嫘祖的婚嫁礼仪早已浸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伴随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直至永远。

婚后的黄帝和嫘祖有了自己的分工。黄帝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植五谷,驯养动物,制造生产工具。嫘祖则负责带领妇女们上山剥树皮,织麻网,种桑养蚕,抽茧缫丝,她们还把男人猎获的野兽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黄帝部落的生产发展迅速,黄帝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嫘祖的军事才能很少被提及,特别是在几场重要的战争中,比如炎黄联盟与蚩尤的逐鹿之战,比如黄帝与炎帝的终极PK——阪泉之野等,由于突出了黄帝的英雄形象,嫘祖的光辉显然被盖过了。但是嫘祖在平定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中,还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她恩威并用,攻心为上,她特别能利用自己女性的优势,有效地联合了多个部落,并注重协调各个部落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了部落联盟的统一与稳定。

嫘祖经常告诫自己的子民,农桑才是生活之根本。所以她经常亲自带领妇女们进行农业生产,还到各个部落去讲解传授养蚕缫丝之法、婚嫁礼仪之俗,她制定出了一些礼制,使得整个部落的人都相互礼让,人们穿着得体,社会一片祥和安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万民景仰和爱戴。她一生不辞跋涉,劳苦奔波,和黄帝一道巡行天下,教民栽桑养蚕,倡导婚嫁,但终因年事渐高、积劳成疾,病死在南巡的衡山路上。宋朝张君房《轩辕本纪》云:“黄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为神祖。”由于嫘祖巡行全国而逝世在道上,也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逐渐演变成“旅游之神”。丁度《集韵》云:“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行神。”她经历的人间是短暂的,但是人间拥有她,却是永远、永远。

有人说嫘祖是开创上古文明的发明家,因为她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有人说嫘祖是政治家,因为她协助黄帝实现部落大联盟,统一万邦,奠定华夏根基;有人说嫘祖是教育家,因为她教民养蚕、教化礼仪以推行天下;有人说嫘祖是军事家,因为她平定了西陵境内多次部落叛乱;有人说嫘祖是社会革新家,因为她首创婚娶相媒,婚姻礼仪;有人说嫘祖是慈善家,因为她衣被天下,免百姓受冻致病之苦;有人说嫘祖是和平的天使,因为她以玉帛化干戈,协和万邦,使各部落和平相处,繁衍生息;有人说嫘祖是贤妻圣母,她辅助丈夫以王天下,让自己的子孙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最终都成为天下之主。

唐代盐亭大韬略家、李白之师赵蕤撰《嫘祖圣地》碑文,记述了嫘祖熠熠生辉的一生:“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嫘祖是华夏儿女的人文始祖,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

传承嫘祖文化、弘扬始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共同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