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北魏丝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朝代更迭而改变,给中国诸多王朝带来巨大财富。1600年前,大同是北魏的都城平城,也是南北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魏王朝的前身为代国,占据蒙古高原的大部,与丝路商队关系密切,并从中获利不菲。
道武帝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视西域为黄金之地,很想与之进行商贸。可当时国家初建,道路阻塞,他审时度势将此事放下,注重经营平城的手工业和城建。在扩张领土的战争中,他打到哪里就将当地的工匠艺人迁到平城。消灭后燕王国后,将其周围民众36万人迁于平城,其中百工杂技者近10万人,为发展平城手工业和商贸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北魏自太延元年起,西域政策发生变化,中西交通开始恢复并相继出现三次高潮,越到后来,中西交通的规模越大。在景明元年以后,除了西域诸国,有9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魏通使往来,其规模远超两汉,并启隋唐中西交通之盛,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对张家口来说,北魏的丝绸之路和张家口有密切的联系。
北魏经营丝绸之路长达近百年,这条丝路最繁华时有16国向北魏称臣纳贡,关系日渐紧密,贡使每岁不绝,各国使臣与商贾不断地往来于平城和张家口一带,史有“贡使往来不绝,商贾经年盈路”的记载,另在天镇出土北魏时期波斯银币49枚,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张家口、大同地区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情况。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北魏所开辟草原丝绸之路,在相对稳定的民族交流时期,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宝藏在相互尊重的背景下被遗存下来,使这条承载历史发展多彩篇章的大商道成为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宝贵遗产。
北魏丝织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各种丝织品不仅品种齐全,纹样繁多,染印工艺也相当成熟,丝织技术也有很大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中国手工业虽然历史悠久,但此前各朝各代大都自然为之,唯北魏王朝实行政权干预。首先将战争掳掠的工匠艺人全部都充实京师和张家口一带;其次禁止私养工匠技巧,有违者治罪;再次不准手工艺人务农、当兵、做官、改行,只准子继父业,技艺相传,精益求精,终身为皇家服役;最后成立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任命官员进行管理,分工很细,专业性很强。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兽医术、相马术,以及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汉胡互化硕果累累。
二是北魏以丝绸给官员发放俸禄,以丝绸奖励有功将士,以丝绸向民户征税。一些王公贵戚富豪也争相开办丝织工场,换取西域的珍奇异宝和名马,以满足他们的奢侈欲望,这大大助推了丝织业的发展。
三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古罗马人对这些丝织物赞叹不已,称之为神话中的“天堂”之物,价格贵如黄金。希腊人干脆将中国称作“塞里斯”,即丝绸国之意。因此,商贾你争我夺,驼队马帮往来于丝绸之路,将大批丝织品向西域各国贩运。西域各国十分看重北魏的丝绸。有资料显示,古罗马和波斯两国为争夺中国的丝绸,还发生了一场战争,可见其影响之大。丝绸把中国推上了世界舞台,也把北魏推向世界。
1970年,大同出土八曲银洗1件,刻花银碗1件,鎏金高足铜杯3件,石雕方砚1件。八曲银洗纹饰朴素,形制独具特色,是萨珊器物。鎏金刻花银碗可视为安息之后萨珊王朝的产物。3件高足铜杯与刻花银碗为同一流派制作,器物上的连珠纹和葡萄纹为典型西方纹饰。石砚的特点体现了汉代艺术与外来形式的融合,与云冈石刻如出一辙,显示了伊朗和中亚艺术风格。
与西汉的张骞通西域后汉王朝受到沿途各国的阻挠相似,北魏时中西交流,也面临着新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柔然与北魏通好,却阻挠北魏使节西行,其垄断丝路的用意很明显。所以在北魏与西域的交通发展起来后,柔然不甘心这种垄断权的丧失,从中作梗,从而引起北魏和柔然的关系紧张。其后北魏与柔然断绝了和亲关系,柔然侵扰北魏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