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中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九六、无经[138]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若有比丘、比丘尼未闻法者不得闻,已闻法者便忘失;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彼不复忆,知而不知。诸贤!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衰退[139]

“诸贤!若有比丘、比丘尼未闻法者便得闻,已闻法者不忘失;若使有法本所修行、广布诵习、慧之所解,彼常忆念,知而复知,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转增[140]

“诸贤!比丘者,当作如是观:我为有增伺,为无有增伺?我为有嗔恚心,为无有嗔恚心?我为有睡眠缠,为无有睡眠缠?我为有掉[141]、贡高,为无有掉、贡高?我为有疑惑,为无有疑惑?我为有身诤,为无有身诤?我为有秽污心,为无有秽污心?我为有信,为无有信?我为有进[142],为无有进?我为有念,为无有念?我为有定,为无有定?我为有恶慧,为无有恶慧?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有增伺、有嗔恚心、有睡眠缠、有掉贡高、有疑惑、有身诤、有秽污心、无信、无进、无念、无定、有恶慧者,诸贤!彼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诸贤!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诸贤!如是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增伺、无嗔恚心、无睡眠缠、无掉贡高、无有疑惑、无有身诤、无秽污心、有信、有进、有念、有定、无恶慧者,彼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诸贤!如是比丘欲住此善法、不忘不退、修行广布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143]


[1] 秽品第八:高丽藏原作“秽品第三(有十经)(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三字。八,今依明藏改。

[2]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此九字在高丽藏中原在“秽品第三”之前。

[3] 秽品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经第一”等八字。

[4] 秽:《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结”,《佛说求欲经》译作“求欲”。

[5] 诸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此等二有秽者”,《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此二有结人”。本经下文同。

[6] 有一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尊者大目犍连”,《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尊者目连”。

[7]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8] 便不贤死,生不善处:《佛说求欲经》译作“亦不善终,亦不生善处”。

[9] 铜槃: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铜盘”,《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铜器”,《佛说求欲经》译作“铜钵”。

[10] 尘:元、明两种藏经作“磨”。

[11] 便贤死,生善处:《佛说求欲经》译作“终亦善,所生处亦善”。

[12] 不: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本经前文补上。

[13] 复有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大目犍连”,《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尊者目连”。

[14]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碛砂藏改。

[15] 无量恶不善法从欲生,谓之秽: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所云‘秽’之名辞者,即是恶、不善、欲行境之同义语也”,《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恶不善法,起诸邪见,故名为结”,《佛说求欲经》译作“以求欲无量诸恶法故,名为求欲”。

[16] 心便生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而愤激、抱不满”,《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或有不善,或有贪欲”,《佛说求欲经》译作“彼意恚”。

[17] 我所犯戒,令胜人诃,莫令不如人诃我犯戒: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我虽犯罪,愿同辈人呵责我,而不由非同辈人呵责”,《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我今犯戒,使清净比丘告我,不使不清净比丘告我”。

[18] 将入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至村里行乞”,《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入村乞食”。

[19] 澡水:用来净手之水。

[20] 众园:即僧园、僧伽蓝。众,为僧之意译。

[21] 贤者!如是彼人,若有诸智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无量恶不善心欲者……非清净非清净想: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尊者!任何比丘,若彼被闻、见未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境域,虽然彼是闲林住者、僻陬独住者,又,是乞食者、次第乞食者、[着]粪扫衣者、粗服者,彼之同行者则对彼不恭敬、不尊重、不尊敬、不崇拜。何以故?以闻、见彼尊者末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之域故也”,《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目连复知,诸有四部之众,犯此行者,皆共闻知;虽言我行阿练若,在闲静之处,正使着五纳衣,恒行乞食,不择贫富,行不卒暴,往来住止,坐起动静,言语默然。彼比丘作是念:使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斯诸梵行者,恒来供养我。彼比丘虽有是念,然四部众亦不随时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恶不善行未除故,见闻念知”。彼非沙门沙门想,意谓彼非沙门而作彼是沙门想;本经下文亦随顺理解。

[22] 铜合槃: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清净皎洁之铜盘”,《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一铜器极为清净”。

[23] 粪: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蛇尸或狗尸、人尸”,《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与《佛说求欲经》译作“不净”。

[24] 若欲食者则不复用,况其本自不欲食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饥者不生食欲,何况饱食者耶”。

[25] 贤者!如是彼人,若有诸智梵行者不知彼生如是无量善心欲者……清净清净想: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尊者!又任何比丘,若彼被见、闻已舍离此等恶、不善、欲行,虽然彼近聚落而住、受请食、缠俗服者,彼之同行者则对彼恭敬、尊重、尊敬、崇拜。何以故?以见、闻彼尊者,已舍离恶、不善、欲行之境域故也”,《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目连当知,诸有比丘无此恶不善法,结使已尽,见闻念知;虽在城傍行,犹是持法之人,或受人请,或受长者供养,彼比丘无此贪欲之想。是时,四部之众及诸梵行者,皆来供养。所以然者?以彼比丘行清净故,皆见闻念知”。

[26] 彼若本不用食者见已欲食,况复其本欲得食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虽饱满者亦生食欲,何况饥者耶”。

[27] 揵:高丽藏原作“犍”,今依大正藏改。

[28] 揵:高丽藏原作“犍”,今依大正藏改。

[29] 揵:高丽藏原作“犍”,今依大正藏改。

[30] 旧车师无衣满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邪命外道盘陀子(裸身苦行者)”,《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车师”。无衣满子,车师之名,《佛说求欲经》译作“无念满子”。

[31] 比舍:邻家。

[32] 彼彼恶处: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此车辋之此歪、此弯曲、此缺点”,《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彼工师所嫌之处”。

[33] 尊者舍梨子!心为知彼心故,而说此法: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对彼等,尊者舍利弗是以心知[彼等]心而依此法门矫正,便不相违也”,《增一阿含·四谛品·第六经》译作“然今尊者舍利弗观察性行已,而修治之”。

[34] 口及意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无秽经》译作“真是善哉!使同行者从不善转为善而安立之”,《佛说求欲经》译作“口及意悉受持”。

[35] 瞻卜华……修摩那华……婆师华……阿提牟哆华:瞻卜华,意为黄色花,花香远薰。修摩那华,意为好意花,色黄甚香。婆师华,意为夏生花,色白芳香。阿提牟哆华,又作阿提目多伽华,意为乐花,形如大麻。

[36] 口及意也:《佛说求欲经》译作“口及意亦尔”。

[37]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秽经第一竟(五千一百九十六字)”等十三字。

[38] 求法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求法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六字。

[39] 拘娑罗:又作拘萨罗、(北)憍萨罗,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国都为舍卫城。

[40] 五娑罗:村名,意为五娑罗树。

[41] 尸摄惒:又作身恕、申恕、申恕波,意为实木,木质坚实故。

[42] 大迦叶:又作摩诃迦叶、大迦叶波、大迦摄,略作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曾让与半座、授与粪扫衣、般涅槃前嘱予佛法,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十二头陀,难得之行”之第一比丘。

[43] 大迦旃延:又作摩诃迦多衍那、摩诃迦旃延,意为大剪剔种男,为西印度阿槃提国人。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善分别义,敷演道教”之第一比丘。

[44] 丽越:又作隶婆哆、离婆多、离曰,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坐禅入定、心不错乱”之第一比丘。

[45] 汝等当行求法,莫行求饮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汝等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食)之继承者”,《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常当法施,勿习食施”。

[46] 净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无草之地”。

[47] 第一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与《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均作“第二比丘”。

[48] 但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非为求法: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与《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均无此内容。

[49] 第二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第一比丘”,《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一比丘”。

[50] 但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非为求饮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然而,就两者相比,彼我之第一比丘,真[值]尊敬、称赞也。此为何者?诸比丘!其实在彼比丘,其长久少欲、知足、削减、易养、资于精勤故也。是故,诸比丘!今汝等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我怜愍汝等故,愿予之弟子众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彼比丘虽复取彼供养,除去虚乏,气力充足,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贵、甚可尊重;彼比丘长夜名称远闻,于律知足,易充易满。诸比丘当学法施,勿学思欲之施”。

[51] 法律尊师: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大师”。

[52] 上弟子……中、下弟子: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长老比丘”、“中腊比丘”、“年少比丘”,《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长老比丘”、“中比丘”、“年少比丘”。

[53] 安:高丽藏原作“女”,今依大正藏改。

[54] 彼时,众中或有比丘作如是说:“尊者舍梨子……不可尊者舍梨子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与《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均无此内容。

[55] 上弟子有三事可毁: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长老比丘以三事(应被)呵责”,《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长老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

[56] 所可受证,上弟子而舍方便,上弟子以此可毁: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又浪费散慢,前进于堕落,以逃避远离为重荷,此乃长老比丘被呵责之第三事”,《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于中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长老比丘便有羞耻”。

[57] 念欲恶,恶念欲亦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贪是恶也,嗔亦恶也”,《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贪之为病,甚大灾患;嗔恚亦然”。念欲,指贪。恶念欲,指厌恶念欲。

[58] 慢、最上慢、贡高: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法嗣经》译作“慢”、“过慢”、“憍”,《增一阿含·惭愧品·第三经》译作“慢、增上慢”。

[59] 著:依本经前文,应指“恶贪”。

[60]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求法经第二竟(二千二百八十六字)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七千四百八十二字)(第二小土城诵)”等三十七字。

[61] 比丘请经:高丽藏原作“秽品比丘请经第三(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四字。

[62] 受夏坐:《佛说受岁经》译作“受岁”。夏坐,又译作夏安居、雨安居,指在印度的雨季三个月中,僧团为避免外出践踏草木、伤害生灵,而各自止居一处、专心学修。

[63] 诸尊!语我、教我、诃我,莫难于我: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思量经》译作“尊者!教诲我!我应从尊者受教诲”。

[64] 或有一人戾语,成就戾语法;成就戾语法故,令诸梵行者不语彼,不教、不诃而难彼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思量经》译作“而彼难说谕、具足难说谕法,易怒而不容受教诲者。于此,同行者不想彼人可教诲,不想彼人适于教诲者,且对彼人不得置信”,《佛说受岁经》译作“或有人反戾、难教,与恶法俱,谓梵行者亦不说、亦不教授、亦不教诫、亦不爱念,彼人谓第一故”。

[65] 或有一人恶欲、念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思量经》译作“于此有一比丘有恶欲,被恶欲所支配”,《佛说受岁经》译作“或一人恶求,与恶求俱”。

[66] 染行染……不语结住……无恩、不知恩: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思量经》译作“自赞毁他……忿怒,被忿怒所支配……忿怒,因忿怒而怀怨恨……忿怒,因忿怒而执念……忿怒,于忿怒而发随恨之语……以诃责敌对诃责者……以诃责非难诃责者……以诃责反驳诃责者……一方被诃责而回避于他方,以移论于外、而现忿恨、嗔恚、不满……以诃责不同意训谕者……是覆恶者、恼害者……是嫉者、悭者……是诳者、诈瞒者……是傲顽、过慢者……染于世俗,固执自见,为难舍性者”,《佛说受岁经》译作“染欲……瞋恨……悭嫉……不舍谀谄幻……无羞无耻……恚结……口言恚结……比丘语已还报其言……比丘语已向多人说……比丘语已而诽说……各各有所说,而外说之,瞋恨结……而广与恶知识俱,与恶伴俱……不知恩润,不知反复”。染,染欲。不语,此处指忿怒。结住,此处指心怀怨恨。

[67] 恚:高丽藏原作“瞋”,今依宋、元两种藏经改。

[68] 诃: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明藏补上。

[69] 若比丘不请诸比丘:‘诸尊!语我、教我、诃我……不难彼人: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思量经》译作“若有一比丘招请曰:‘尊者!教诲我!我应从尊者受教诲。’而彼易说谕,具足易说谕法,宽容而善受教诲者,于此,同行者想彼是应受教诲者,想为适合受教者,且彼人可得置信”。

[70] 不: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补上。

[71] 恚:高丽藏原作“瞋”,今依本经前文改。本经下文同。

[72] 即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思量经》译作“彼比丘应以舍彼之喜悦,昼夜更精进于学习善法也”。

[73] 止身:又作止,此处指身寂静。

[74]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比丘请经第三竟(千五百六十三字)”等十四字。

[75] 知法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知法经第四(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六字。

[76] 周那:比丘名,意为妙义。《杂阿含经》又译作大纯陀、纯陀,《长阿含经》译作周那,《中阿含经》译作摩诃周那、大周那、周那,《增一阿含经》译作大均头、均头。本为摩揭陀国婆罗门种姓,后为舍利弗之弟子。

[77] 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我知诸法、所可知法,而无增伺。’然彼贤者心生恶增伺而住: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二十四》译作“比丘说智而言:‘我知此法,见此法。’若贪已威伏此比丘而住,则可知:此具寿不知无贪,贪乃威伏此具寿而住”。增伺,又作贪伺,指贪欲。

[78] 诤讼……恚恨……恶欲、恶见: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二十四》译作“嗔……痴……忿……恨……覆……恼……悭……恶嫉……恶欲”。

[79] 不语结:指忿恨。《中阿含·八十九·比丘请经》译作“不语结住”。

[80] 国封:国君之封地。

[8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知法经第四竟(八百八十一字)”等十二字。

[82] 周那问见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周那问见经第五(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八字。

[83] 大周那:比丘名,意为大妙义。《杂阿含经》又译作大纯陀、纯陀,《长阿含经》译作周那,《中阿含经》译作摩诃周那、大周那、周那,《增一阿含经》译作大均头、均头。本为摩揭陀国婆罗门种姓,后为舍利弗之弟子。

[84] 世中诸见生而生,谓计有神,计有众生,有人、有寿、有命、有世: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于世,生此等种种之见,即关于我论或关于世界论者也”。神,指常恒之我、真我。

[85] 若使诸法灭尽无余者,如是知、如是见,令此见得灭、得舍离: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而生此等见之处、住此等见之处、于此等见之现行处,对此以如实正慧而观者,即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舍如是此等之见、离如是此等之见”。

[86] 渐损:指渐次断除(恶法)。

[87] 彼作是念:我行渐损。周那!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有四增上心现法乐居,行者从是起而复还入。彼作是念:我行渐损。周那!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而彼思念:予以削减而住。然而,周那!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现法乐住”。四增上心,指四禅。

[88] 非有想非无想处:即非想非非想处定。

[89] 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有四息解脱,离色得无色,行者从是起当为他说。彼作是念:我行渐损。周那!于圣法律中不但是渐损: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此等于圣者之律不称为削减,此等于圣者之律称为寂静”。四息解脱,指四无色界定,如空无边处定息于色想而解脱一分,识无边处定息于空无边想而解脱一分,无所有处定息于识无边想而解脱一分,非想非非想处定息于无所有想而解脱一分。

[90] 非梵行:指淫欲行。

[91] 掉: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92] 增慢: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过慢”。

[93] 无念:又作失念,指心对于所缘境不能明白记忆,相对于念。

[94] 若但发心念欲、求学诸善法者: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对善法发心”。

[95] 犹如恶道与正道对,犹如恶度与正度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譬若有恶道,为回避之,应行其他平坦之道。又,若有恶渡[船]场,为回避之,应至其他良渡[船]场”。

[96] 升上: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升于高贵之存在”。

[97] 恶欲者,以非恶欲为般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削减经》译作“贪欲者欲般涅槃,应先回避贪欲”。本经下文依此随顺理解。

[98]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周那问见经第五竟(千五百七十五字)”等十五字。

[99] 青白莲华喻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青白莲华喻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九字。

[100] 有不善身行充满、具足受持著身:意谓于身充满、具足受持不善身行。

[101] 增伺:又作贪伺,指贪欲。

[102] 不语结:指忿恨。《中阿含·八十九·比丘请经》译作“不语结住”。

[10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青白莲华喻经第六竟(七百三字)”等十三字。

[104] 水净梵志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水净梵志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八字。

[105] 郁鞞罗:村名,又作优楼频罗、沤楼频螺、乌卢频罗、乌卢频螺,意为大勇、苦行林,位于佛陀伽耶之北、尼连禅河之西,为佛陀最初出家修苦行之地。

[106] 尼连然河:又音译作尼连禅那河、尼连禅河、泥连河,意译作不乐著河,为恒河支流,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的东边。

[107] 阿耶惒罗尼拘类树:为榕树类。阿耶惒罗,《中阿含·三十二·未曾有法经》译作“阿阇惒罗”。尼拘类树,又作尼拘留他、尼拘陀子、尼拘律陀、尼拘庐陀、尼拘娄陀树,意译为无节、纵广树。

[108] 水净梵志:本经下文偈颂中又作“妙好首梵志”、“好首水净梵志”。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译作“婆罗门孙陀利伽·巴罗多瓦奢”,《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译作“江侧婆罗门”、“孙陀罗谛”,《杂阿含·一一八五经》译作“孙陀利河侧住止婆罗门”,《佛说梵志计水净经》译作“计水净婆罗门”。

[109] 秽:指烦恼。《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译作“结”。

[110] 掉: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11] 云何二十一秽?邪见心秽……放逸心秽:《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译作“云何为二十一结?瞋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疾(即“嫉”)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幻为心结、奸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憍为心结、慢为心结、妒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译作“何为心秽者?贪欲是心之秽,嗔是心之秽,忿是心之秽,恨是心之秽,覆是心之秽,恼害是心之秽,嫉是心之秽,悭是心之秽,诈瞒是心之秽,诳是心之秽,顽迷是心之秽,性急是心之秽,慢是心之秽,过慢是心之秽,憍是心之秽,放逸是心之秽”。憍,高丽藏原作“慢”,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2] 犹垢腻衣持与染家,彼染家得……然此污衣故有秽色:《佛说梵志计水净经》译作“犹若秽垢小儿衣,彼主与染师若染弟子,持衣卤土,若牛粪、若土以渍之,浣濯洗令极净。虽彼染师及染弟子持彼垢秽小儿衣,以卤土、以灰、以牛粪、以土清净濯洗令极净,彼小儿衣故有黑腻”。染家,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译作“染工”。

[113] 结:高丽藏原作“心”,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4] 白净波罗奈衣: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译作“清净、皎洁之布”,《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译作“犹如新净白”。波罗奈衣,指白,因波罗奈城盛产白,故名。

[115] 一:高丽藏原作“十”,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16] 是谓洗浴内心,非浴外身: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译作“此为比丘应以内心之洗浴而洗浴也”,《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译作“是谓比丘中比丘,则内极沐浴已”,《佛说梵志计水净经》译作“是为婆罗门内外洗净,非外净也”。

[117] 多水河: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译作“巴富加河”,《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译作“孙陀罗江”,《杂阿含·一一八五经》译作“孙陀利河”。

[118] 彼多水河浴者,此是世间斋洁之相、度相、福相: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译作“众人均以为巴富加河实为得解脱之道,与众人福德”,《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译作“孙陀罗江水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杂阿含·一一八五经》译作“孙陀利河是济度之数,是吉祥之数,是清净之数”,别译《杂阿含·九八经》译作“今此河者,古仙度处”,《佛说梵志计水净经》译作“水洗者,一切世间应戒故、应福故、应度故”。浴,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19] 黑业:意为染污业,即恶业。

[120] 清白业:又作白净业,意为清净业,即善业。

[12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水净梵志经第七竟(一千二百一十字)”等十五字。在经末,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布喻经》与《增一阿含·利养品·第五经》均有婆罗门依佛陀出家、证阿罗汉果之文句。

[122] 黑比丘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黑比丘经第八(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七字。

[123] 东园鹿母堂:又作东园鹿母讲堂、东园鹿子母讲堂,位于舍卫城外。鹿母,又作鹿子母。依巴利《法句经注》所述,优婆夷毗舍佉为弥迦罗长者之媳妇,但因其使长者由此皈依佛门,故长者对人言毗舍佉为我母。因“弥迦罗”意为鹿,故后人称毗舍佉为“鹿母”。《五分律》卷十一载,“尔时毗舍佉婿名鹿子,鹿子敬毗舍佉犹如敬母,时人遂名为毗舍佉鹿子母”。《俱舍论光记》卷八则云:“鹿母者,是毗舍佉夫人。毗舍佉是二月星名,从星为名,此云长养,即功德生长也。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为名。”鹿母毗舍佉在嫁给弥伽罗之子时,施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为佛陀建造此讲堂,故名鹿母讲堂。

[124] 黑比丘鹿母子:意谓鹿母之子、名为黑之比丘。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八十七》仅作“黑比丘”。

[125] 经劳: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八十七》译作“敬礼”。

[126]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黑比丘经第八竟(一千五百二十七字)”等十五字。

[127] 住法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住法经第九(第二小土城诵)”等十六字。

[128] 退善法、不住不增:意谓于善法衰退者则于善法不得止住、不得增长。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三》译作“于善法之衰退者不止住、不增长”。

[129] 阿含及其所得:又作阿含及所得。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三》无与此对应之内容。阿含,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为法归、法本、法藏、圣教集、传来的圣教,系指原始佛教圣典,汉传说为四阿含,南传说为五部。

[130] 住善法、不退不增:意谓于善法止住者则于善法不得衰退、不得增长。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三》译作“善法之止住者不衰退、不增长”。

[131] 增善法、不退不住:意谓于善法增长者则于善法不得衰退、不得止住。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三》译作“善法之增长者不止住、不衰退”。

[132] 多行增伺: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三》译作“多贪欲而住”。增伺,又作贪伺,指贪欲。

[133] 掉: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34] 身诤: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三》译作“暴躁身”。

[135] 增:高丽藏原作“贪”,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136] 进:即精进。

[137]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住法经第九竟(六百三十一字)”等十二字。

[138] 无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秽品无经第十(第二小土城诵)”等十五字。

[139] 若有比丘、比丘尼未闻法者不得闻……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衰退: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五》译作“此处有比丘,不闻未闻之法,忘失已闻之法,前所触心之法不现行,不识未识。友等!如是为世尊所说衰退法之人”。

[140] 若有比丘、比丘尼未闻法者便得闻……是谓比丘、比丘尼净法: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六·十集·五十五》译作“此处有比丘,闻未闻之法,不忘失已闻之法,前心所触之法现行,识未识。友等!如是为世尊所说不衰退法之人”。

[141] 掉: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42] 进:即精进。

[14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无经第十竟(五百六十八字)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八千六百五十八字)中阿含秽品第三竟(万六千一百四十字)(第二小土城诵)”等五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