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大师:世界艺术名家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意大利艺术的“逆子”

说到艺术,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意大利,而说到意大利的艺术和艺术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关键词——“华丽”。

华丽首先是“阵容华丽”——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乔瓦尼·贝利尼、曼坦尼亚、卡尔帕乔、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布隆奇诺、卡拉奇、卡拉瓦乔、贝尼尼、提埃波罗、卡纳莱托等等;其次是“风格华丽”——古罗马艺术的壮丽恢宏和理想化、湿壁画的优雅丰富和绮丽匠心、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逼真再现和人性光芒、威尼斯画派的雍容绚丽与活色生香、矫饰主义的肤白身长和浮夸扭曲、巴洛克艺术的炫动激情与华美装饰等等。所以,想到意大利艺术你肯定会想到“华丽”。但就是这样一个华丽的艺术国度,出现了一个违背华丽艺术传统的“逆子”,他拒绝一切亮闪闪和造型复杂的物品,基本上只画灰蒙蒙的瓶瓶罐罐——他叫莫兰迪,他对意大利传统艺术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断舍离”。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生于博洛尼亚,17岁时进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我们知道,博洛尼亚有着很悠久的人文艺术传统,这里有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而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则由巴洛克大师卡拉奇三兄弟创办,是欧洲最古老的美术学院,是“学院”派艺术的“源头”。

■ 莫兰迪

莫兰迪上大学时,父母相继去世,他虽然仍是少年,却不得不肩负起家庭的担子,毕竟还有三个妹妹需要养大。不知是天性使然,还是人生经历造就,或者两个原因兼有,他一辈子深居简出、清心寡欲,似乎对亲密关系恐惧或者厌恶,他一生没谈过恋爱,更没有结婚,也没有性向方面的传闻,绝大多数时间是跟同样一生未婚的三个妹妹生活在方达查街36号——这确实不太像热衷于“撩妹”的意大利男人。他有“僧侣画家”的外号,既是源于他苦行僧修行般的生活,也是因为我们当代人常说的“性冷淡”式的艺术风格。当然说他苦行僧是别人的视角,他本人应当是乐在其中的。

大学毕业后,莫兰迪成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并且一干就是15年。(我猜测,会不会是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经历,让他对简单、纯粹的东西,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40岁时,他以蚀刻铜版画教师的身份重返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他在学校主要教“技术”,而不是艺术。因此,他对绘画艺术的探索,始终是一个人的“长征”。

他的画和他的人,同样地简朴素淡。他常住博洛尼亚,大隐于市,很少旅行,偶尔在意大利国内走走,去趟相邻大区(相当于中国的邻省,而且还是面积很小的那种)的佛罗伦萨,就算是远行了。唯一一次出国,是去瑞士的苏黎世,是去看他偶像塞尚的画展,也有资料说他年老时去过一次巴黎。1956年,他从博洛尼亚美院退休,全身心专注于自己的绘画,干脆把卧室与画室合二为一,与他画的那些瓶瓶罐罐朝夕相伴。他的人生可以说是极其寡淡、毫无剧情。

■《静物》,1949年

■《静物》,布面油画,25.5 cm×40.5 cm,1955年

1948年,他的画作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获绘画一等奖,接下来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参展、拿奖成了家常便饭,1957年赢得圣保罗双年展油画大奖(同届竞争对手有马克·夏加尔和杰克逊·波洛克),这让他的画在艺术品市场上非常畅销,但也给他增添了不小的烦恼——他觉得太闹腾了。他说:“他们实在是太想剥夺我那仅有的一点点安宁了,我一直过得都是一种非常安静而隐退的生活,我唯一希望的东西是获得平和安静,以便工作。”

在他晚年的画作中,瓶罐的造型越来越简,笔触越来越模糊,颜色也越来越灰、越来越冷,形成了一种宁静、悠远、淡泊的气氛,越发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