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兼并剧烈时代:战国
(前403年—前221年)
第一节 七国形势
晋国韩、赵、魏灭知氏以后,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始。
周安王十六年齐国田和废齐君,周封田和为诸侯。齐、赵、韩、魏以及旧有秦、楚、燕共七个大国。秦在函谷关(河南灵宝县)以西;其余六国在关东,称为山东六国。
七国的疆土与国情,因战争胜败而常有变动,下面的叙述是比较初期的状况:
秦——秦到嬴渠梁(孝公)时代才成强国。孝公建都咸阳(陕西咸阳县东),发愤图强,厉行商鞅新法,不过二十年,造成唯一强大的国家。秦兵东出争天下,必须先灭魏、韩两国。
韩——东邻魏国,西当秦函谷关大路,两面受敌,连年被侵。昭侯用申不害为相,行法家严刻的政治,国基才比较巩固(前315年—前337年)。地方九百余里。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风俗淫乱,七国中最为弱小。
魏——魏斯(文侯)(前424年—前387年)师事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重用西门豹、李克、乐羊,在诸侯中最有声望。他的儿子魏击(武侯)用吴起为将,国势也还强盛。与赵为邻国。地方千里,平原肥沃,人口稠密,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魏莹(惠王)时被齐赵秦几次战败,不敢居安邑,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县)与韩为近邻。
齐——建都临淄(山东临淄县)。南有泰山,与鲁宋楚为邻,北有渤海,与燕为邻;西有黄河,与赵为邻;东滨大海。地方二千余里,国富民强,与秦隔周韩魏三国,受战祸较小。田辟疆(宣王)以后,养士风气,继续兴盛,各种学派,大体汇集在齐国,临淄成了战国时代的文化城。
赵——建都邯郸(河北邯郸县),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为界。东有黄河易水,与齐燕为界。北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地方二千余里,人民强悍善战。赵雍(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成为山东唯一的强国。
燕——建都蓟(北平)。东有朝鲜辽东,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西有云中(绥远归绥县)、九原(绥远乌拉特旗),与赵为邻。南境接齐。齐田辟疆乘燕国内乱,出兵破燕(前314年),此后两国结成世仇。
楚——地方五千余里,最为大国。西有黔中(湖南沅陵县西)、巫郡(四川巫山县),东有吴越旧地(江苏、浙江),南有洞庭苍梧(湖南道县南),北有陉塞(泾山在河南新郑县西南)、郇阳(陕西旬阳县)。战国末年,楚将庄跻更拓地到云南。都城本在郢(湖北江陵县),考烈王二十二年迁都寿春(安徽寿县)。
七国土地楚最大,秦赵齐次些,燕魏又次些,韩最小。人口楚魏最多。赵奢说古代一国人民,没有超过三千家,现在万家之邑,随处可见。所谓古代,不知确指何时,战国人口增加,却是事实。
七国以外,还有少数小国,逐渐灭亡。郑并于韩(前375年),中山并于赵(前295年),宋并于齐(前286年),鲁并于楚(前249年),卫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才被废绝。
称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比春秋时代更衰微了。春秋末年,姬匄迁都成周(洛阳县东北),姬嵬(考王)封弟于河南(即王城,洛阳县西北),周分为东西两国。战国初,魏赵韩三家受周天子封爵,正式列为诸侯。田和想做齐侯,魏文侯代他向天子请求,得到允许,各国才承认田和的地位(前387年)。秦嬴渠梁富强,周天子封他做霸主,渠梁大会诸侯去朝见天子(前342年)。后来秦嬴驷自称为王(前325年),各国诸侯也先后称王,周天子的空名号,失了作用。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姬延,被称为赧王(赧是羞愧脸红的意思)。他寄居东西二周,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逃债台。秦嬴则攻西周,西周君入秦叩头请罪,献出所有邑三十六,人口三万,秦受献,放还西周君(前256年)。赧王也在这一年死了,其后七年,秦灭东周。周从文武开国,到赧王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