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行践:全方位管理学者的淬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明哲老师:“精一”与“双融”

也许是因为动态竞争战略贯穿着文化、系统性知识、直接面向应用的独特魅力,第一次遇见它时,我就被深深折服,并因此在理论中认识了明哲老师。作为动态竞争理论的创始人和国际管理学会前主席,明哲老师享誉海内外,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学者,更是华人管理学界的榜样和骄傲。

最让我想不到的是,2017年7月接到明哲老师发来的邮件,我们约定9月在他主持的论坛上相见。9月如期而至,明哲老师早早在酒店门口等我到来,他的平易近人令我非常感动。完整聆听完他讲授的“文化-战略-执行三环链”,我真正理解了明哲老师所强调的“精一”,即战略必须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其关键就是专注;我感知到“双融”,即融合东西文化。我内心暗暗钦佩明哲老师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根基,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融通。此后,明哲老师和我有了更多近距离的交流,只要明哲老师来京的时候有时间,我们就会进行深入的讨论,那是一种纯粹的对话,令我受益匪浅。

明哲老师自己就是“精一”与“双融”的典范,他不仅在研究中独创了动态竞争理论,还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管理教学和企业咨询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他不仅倡导文化双融,更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之中,使自己成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典范。他将中国传统智慧运用于当代管理理论的构建,引领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国际潮流。他强调“立人立群”,创立和领导各种国际学术社群,倾尽全力培养适合未来的管理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

面对这样一位做出如此卓越贡献的学者,我一直很想向明哲老师请教,他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他开创的理论体系为何能够影响全球?他坚持的思维习惯和处世哲学是什么?他对管理研究、管理教育以及企业实践分别有哪些忠告和建议?

当被邀请为《明哲文选》作序时,我第一时间通读了这套文选,我发现我想要的答案全部呈现在这套文选里,而且其内容远远超出这些答案本身,从而使我更深地感知到一位前辈学者的拳拳之心。透过这些文字,明哲老师将自己关于工作和人生的全部智慧倾囊相授。我相信,每位阅读这套文选的人,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启示。

如果你是一位管理研究者,明哲老师的学术创业历程会对你极具启发意义,这也是让我尤为感动的。从无到有地开创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引领这一领域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样的学术经历,不仅在华人世界,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罕见,而明哲老师做到了。他创立了著名的动态竞争理论,并使之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战略管理理论之一。《明哲文选》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学术创业的全过程,以及每一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驱动这一过程的核心力量,源于明哲老师对现实中动态而复杂的竞争现象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竞争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不断追问。

《明哲文选》也汇集了明哲老师关于动态竞争理论的学术著作,能够帮助对此感兴趣的学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动态,也可以作为随时查阅的案头工具书。文选还包含了大量明哲老师对于研究和教学的心得体会。例如,他介绍了自己在研究中如何进行构思、管理写作时间以及处理审稿意见,在MBA教学中如何安排课程内容、了解学生背景以及设计课堂互动,并总结出“明哲方法与心法”。这些“成功诀窍”的分享细致且深入,非常有借鉴意义。

如果你是一位企业管理者,《明哲文选》包含的大量对企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建议,会让你受益良多。因为贴近现实中的管理现象,并受中国传统智慧的影响,明哲老师的研究和理论更易于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所理解和接受。他关于动态竞争的一系列研究,为管理者洞察竞争的本质、多层面地理解竞争行为、准确地预测竞争对手的响应、构建更具可持续性的竞争合作战略,提供了直接又极具价值的指导。当前,如何在东方与西方文化、微观与宏观管理、长期与短期经营、竞争与合作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可能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甚至超越对立,是中国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明哲老师提出的“文化双融”理念,对如何应对这些重要挑战给出了答案,是当代管理者必须理解和具备的。

如果你是一位初学者,也可以从这套文选中受益颇多。明哲老师的成长历程,对于任何追求卓越和突破极限的人都极具启发意义。正如他为自己的导师威廉·纽曼教授写的纪念文所言,明哲老师从导师纽曼教授那里秉承的“对很多事情坚持却和顺”的秉性,是一个优秀者内在的定力。

透过《明哲文选》,读者可以感受到明哲老师身上所彰显的学者风范,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坚持却和顺”的“中和”之道。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庸》)是“强”的最高境界,明哲老师便是践行的典范,正如明哲老师在给我的邮件中所言,“其实,文化双融只不过是中庸之道的现代英文白话版。从我的角度来看,‘中’的运用,不管是对中国人还是对中国企业而言,都可能是华夏智慧与现代中国管理对世界文明的最大价值。”明哲老师做到了,期待更多的中国学者和中国企业管理者也能够做到。

陈春花

2020年4月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