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真实的学术写作
也许你是一名研究生,正在为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绞尽脑汁;也许你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青年博士,正在为申请自己的第一个独立课题穷思竭虑。你正翻开的这本易莉老师写的《学术写作原来是这样》或许有助于你了解真实的学术写作。
读完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易莉老师的真诚。关于学术写作,人们有很多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是,科学家所做的似乎是在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中探索人类科学前沿,写作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好的作家不一定是一位好的科学家,但是好的科学家一定是一位好的作家。
本书与很多指导学术写作的图书不同,如果说那些图书过于强调了学术写作、科学研究不食烟火的一面,那么易莉老师的这本书则呈现了真实世界中的学术写作方法论。
从第一次去国外读博,作为班上唯一一个非英语母语学生,面对写作十分尴尬,到写博士论文时用力过猛,导致几年时间里再也不想写论文,后来慢慢在图书馆安静的角落治愈自己,到发表论文被多次拒稿,不知道如何取标题,再到如今成为领域内权威专家,并在改稿、取标题上游刃有余,甚至给北大学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易莉老师近二十年的学术写作心得。
难得的是,她没有在格式、排版等容易掌握的写作细节上多花篇幅,而是在中国人从事学术写作时的一些常见误区,比如心理、逻辑、语言、流程等方面的误区上着墨更多。
全书分为导论、写作逻辑、语言和写作流程四个部分。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几点。
学术写作与创意写作
真实的学术写作不同于创意写作,但也有与创意写作相通的一面。什么是创意写作?创意写作的英文是“creative writing”,可以翻译为创造性写作。它于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艾奥瓦大学成立创意写作工作坊,标志着创意写作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目前最主流的分类方式一般将创意写作分为虚构类与非虚构类,虚构类创意写作往往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非虚构类创意写作往往包括传记文学、人物采访故事、深度报道等。
创意写作的核心是文采与故事,而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的核心则是论证与逻辑。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提供的文本以创意写作为核心,多谈故事与诗歌,少谈论证与逻辑。到了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时,不少学生才开始真正接受人生第一次论证与逻辑教育。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写不好学术论文的根本原因。
中文不同于英文,少了单复数、时态、从句等语法组件,导致不少学生第一次写学术论文时抓不住要点。学习精确地描述科学发现,进行优雅的论证,是学术论文写作的第一课。
不过,学术写作与创意写作完全不相干吗?并非如此。故事是人类大脑先天最容易接受的语言结构,因为它有冲突,有对立,有先后次序。从远古男耕女织的时代,到今天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大脑先天爱故事。故事不仅包含于创意写作之中,同样存在于学术写作之中。易莉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学术高手也是讲故事高手的例子,其中有两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例子是沃伦·琼斯(Warren Jones)和阿米·克林(Ami Klin)于2013年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文章(见第9章)。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与正常孩子相比,孤独症孩子与人的眼神交流更少。这种与人眼神交流更少的行为是先天障碍,还是后天出现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不同的孤独症治疗与干预方向。而这篇文章报告的研究发现,早期的正常婴儿和孤独症婴儿在注视眼部的时长上差异并不明显,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孤独症婴儿的注视眼部的时长减少了。
第二个例子是易莉老师在第10章中谈到的给论文取标题的方法。我们既可以采取莎士比亚式的写法:吃还是不吃(To eat or not to eat: Effects of food availability on reward system activity during food picture viewing)、信还是不信(To believe or not to believe: Trust choice modulates brain responses in outcome evaluation),也可以采取简·奥斯汀式的押头韵写法:黏黏的还是滑溜溜的注意力(Sticky or slippery attention: How do symptoms of autism and ADHD affect children's attention disengagement)。
学术写作的“颜值”和逻辑
真实的学术写作一方面讲究文章的“颜值”,另一方面也讲究写作的逻辑严谨性。
文章的“颜值”,是指拼写、语法与格式等,其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学术写作格式。人们常误解科学,将实证看作其唯一,但它的本质其实是定义、验证与质疑,质疑是科学最大的贡献。在现代科学范式之下,科学家通过定义术语、建立公理体系、逻辑论证、引用文献、同行评审、约定写作格式等手段,建立了一个“性价比”较高的、容易沟通的知识良性循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掌握学术写作格式代表练会了学术基本功。目前学术圈主流的写作格式有:以《细胞》(Cell)、《自然》《科学》(Science)三本顶级期刊为代表的格式,适合大科学领域交流;AMS格式,用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AIP格式,用于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MLA格式,用于人文学科等领域;芝加哥格式,用于很多其他领域。当然,还有易莉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适合社会科学、教育学和工商管理领域的APA格式。这些格式规范的形成,来之不易。每一个版本的更新,代表着相关学术共同体关于论证与逻辑的最新共识。借助参考文献软件,青年学者可以更轻松地输出这些格式。
而写作逻辑严谨性的训练则绝非一日之功。对于绝大多数青年学者来说,备择假设的推敲,是最难过的一关。21世纪最新的逻辑学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逻辑,不仅需要考虑到形式逻辑,也就是传统的三段论,还需要考虑到非形式逻辑,也就是论证。试看一个经典例子。
前提1: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
前提2:玫瑰需要水。
因此,玫瑰是生物。
很多人会认为这个论证是正确的。事实上,这个结论确实是正确的,不过其推理过程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认知科学历史上最著名的“玫瑰三段论”。我们一旦转换内容,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
前提1:所有的昆虫都需要氧气。
前提2:老鼠需要氧气。
因此,老鼠是昆虫。
比较两个案例可以发现,这两个推论的论证结构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大部分人会被第一个三段论所蒙蔽。这就是在讨论问题上认知科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发:人在论证过程中会被具体内容干扰,而非如古典经济学家们所言,是“生而理性”的。
节省读者的能量
真实的学术写作时而需要将每个读者想象成一批人,遵循学术社区的写作规范;时而需要将所有读者想象成一个人,尽量减少读者的语义能量与句法能量消耗。对于前者,不同的学术社区有不同的写作规范。比如,在心理学论文中,往往需要包括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和标题等部分。同样,写作中的作者排名、信息点呈现等也需要遵循APA格式。
对于后者,什么是语义能量与句法能量?
文章之于大脑,就像布料之于熨斗。当你的写作如丝绸般平滑,读者只需将熨斗温度调到最低,投入一点点大脑能量,就能轻松愉快地开始一场冒险。而如果你的写作是粗糙的干棉布,读者就需要将熨斗温度调到最高,投入大量的大脑能量,还经常得忍受难看的褶皱与乱窜的蒸汽。
这就是杜克大学英语系乔治·戈朋教授提出的阅读能量模型。每一次写作就是一次对话,在屏幕那头坐着读你的情书的爱人或读你的论文的审稿人,正是他们的期望决定了写作的普遍规律。
戈朋参考认知神经科学原理,用Et来表示大脑处理一个句子所需的全部能量。阅读文章所有句子消耗的能量,即Et的总和。Et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人们分析句子结构时消耗的“句法能量”,另一部分是人们连接句子以及理解语义时消耗的“语义能量”。
Et=句法能量+语义能量
人们在阅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受到大脑结构与时间的制约,能够投入的整体大脑能量有限,因此,每个Et是固定的。如果你的写作消耗读者更多的句法能量,那么读者就只能投入更少的语义能量,可能读完全文却完全不理解表达的意思。而如果你的写作消耗的句法能量较少,那么读者就能在语义上投入更多。
从写作的阅读能量模型出发,你还需要从读者角度来确定句子结构,需要铭记几个要点:①读者预期英文句子的动作应该由动词来表达。②读者预期句子讲述最先出现的人/物的故事。③读者预期谓语要紧跟着句子的主语。④读者预期在着重点读到作者最想要强调的内容。⑤读者预期句子一开始的内容与前面一句话有联系。详情可以参考易莉老师在第7章中的精彩举例。
与人协作的学术写作
真实的学术写作一方面需要个人埋头苦干,另一方面讲究与人协作。
写作为什么难?一方面难在写作这种输出形式的本质是一道数学题,你需要从10万个字词中提取1000个字词,来排列组合成一篇千字文。此时,你面对的是数目无穷大的组合方式,远远超过了人脑的计算能力。
另一方面,难在写作这种输出形式的本质是一种对话。试试看,将你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自言自语,你能坚持多久?别说一个月了,一天都坚持不了!试试看,对着一个什么都听不懂的小孩讲话,你能坚持多久?同样,别说一个月了,一天都坚持不了,除非你是孩子的父母。
写作者就在天天坚持这种高难度的自我对话。有时候,你要假设你的读者拥有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绝大多数时候,你要假设你的读者一无所知。
与人协作,事实上降低了写作的对话难度,学术写作更是合作写作的典范。易莉老师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与平辈合作、与长辈合作以及与晚辈合作,相信你读毕会格外受启发。
写作中的情绪问题
真实的学术写作首先是真实的。在书中,易莉老师用非常诚恳的口气讲述了写作中的情绪问题,她自己经历的写作进步,她读过的写作类好书,以及她修改学生论文与项目申请书的体验。
对于易莉老师引用的一项研究,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如何在写作中保持情绪的稳定?一篇最近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发现写作中有三种类型的人:“海龟”(匀速完成任务)、“忍者”(有提前症,总是尽快完成)以及拖延者。
拖延者和“忍者”都很难按时完成任务,而平均分配时间的“海龟”更容易按时完成任务。其中,只有“海龟”的情绪是正性的,“忍者”情绪看起来比较紧张,而拖延者则表现出惊恐的状态。
用易莉老师的话来说,学术写作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逐步完成:“当我意识到时间紧迫通常是焦虑的一大来源时,我开始为一项任务预留充足的时间,保证自己最后能在游刃有余的状态下完成。可能有人追求最后一刻的心跳,而我更注重长期持续的效果,不止这一次的完成。保持良好的情绪会让你在将来愿意长期坚持,并且享受写作的过程。”
这样的话语在书中比比皆是,我相信各位读者一定能感受到易莉老师的真诚。
小结
真实的学术写作不同于创意写作,但也有与创意写作相通的一面。真实的学术写作一方面讲究文章的“颜值”,另一方面讲究写作的逻辑严谨。真实的学术写作时而需要将每个读者想象成一批人,遵循学术社区的写作规范;时而需要将所有读者想象成一个人,尽量减少读者的语义能量与句法能量消耗。真实的学术写作一方面需要个人埋头苦干,另一方面讲究与人协作。
真实的学术写作首先是真实的。写作期间,你既会享受破解科学难题、心流涓涓的快乐,也会面临文思枯竭、词不达意、总被拒稿的苦闷。因此,它需要你坚持大时间周期的自律与刻意练习。而《学术写作原来是这样》一书,正是你前行路上的好导师、好助手、好伙伴。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