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竹石图》(大班)
图1-1所示为吴作人在1978年创作的《熊猫竹石图》。
图1-1
一、活动设计思路
选择吴作人的《熊猫竹石图》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熊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特点,并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其二,这幅作品形象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清楚明了,并且画中静中有动、以静寓动。
鉴赏活动的设计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了观看视频、欣赏画作、讨论、示范表演等多种方法。活动整体上形式内容多样化,能够支持幼儿的综合学习。
活动时间为大班的1课时。
二、活动目标
(1)教师邀请幼儿欣赏作品中熊猫活泼、憨厚的姿态,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美好情感。
(2)幼儿能够根据画面内容感知并描述画面展现的情境,感受作品中物与景的动、静之美,并初步了解画家的创作特点(擅长湿画法,擅长画熊猫)。
(3)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邀请幼儿尝试使用画家作品中的湿画法创作自己的熊猫图。
三、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1)幼儿曾去动物园观察过熊猫,了解其特征及活动。
(2)幼儿有初步的画国画的经验。
2. 物质准备
(1)吴作人本人的照片及其部分画作。
(2)画具画纸:幼儿人手一张宣纸、一支毛笔(大白云);一组幼儿一盒颜料、一个调色盘、一小瓶油烟墨。
(3)一段熊猫录像资料。
四、活动内容
1. 请幼儿观看录像,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在幼儿观看完录像后,通过提问导入具体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语:
——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动物?(熊猫)
——你喜欢大熊猫吗,什么地方让你最喜欢?大熊猫喜欢吃什么东西呢?(竹子)
——有一位叫吴作人的大画家,把熊猫用简单而朴实的笔墨画出来了。他的画的名字叫《熊猫竹石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教师展示国画《熊猫竹石图》,引导幼儿鉴赏画作
(1)教师展示作品后,给幼儿足够的时间静静地观赏整幅画。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欣赏画面内容。
——在这幅画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这两只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你能模仿一下这两只熊猫,示范一下它们的动作和神态吗?
(3)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感受画面意境。
——两只熊猫在做什么呢?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你觉得这幅画里,哪些是静态的东西,哪些是动态的东西?
——你觉得这幅画好看吗?为什么?
(4)请幼儿完整地描述画面内容与意境,表达自己的感受。
注意
如果幼儿描述不出来,教师可给出带有一定情节的示范性描述进行引导,如:在寂静的树林里,有两只可爱憨厚的大熊猫,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一天,它们一起结伴去竹林里找东西吃,一只大熊猫正席地而坐,品尝着美味的竹子,惬意极了;而另一只大熊猫趴在一块大石头上,俯下身子,想采折下面的竹子,但是它的手臂太短了,够不到,于是它就请它的好朋友—坐在地上的大熊猫,帮它摘几枝竹子。
(5)教师展示吴作人本人的照片,介绍画家背景信息,并请幼儿简单欣赏画家的其他代表作。
教师介绍语:
——吴作人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擅长画熊猫。熊猫则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因为憨态可掬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吴作人爷爷的熊猫在憨态之中充满了灵气,很多人都很喜欢他的画。我们来简单地欣赏一下吴作人爷爷的其他作品吧(见活动设计后的附录)。
3. 教师示范并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用湿画法作画
教师引导语:
——我们看了吴作人爷爷的其他作品后,发现吴作人爷爷表现熊猫的方法很特别。大家看,熊猫的眼睛,有点圆,又有点方,用浓浓的墨块,是不是看起来特别精神?它的身体,是用淡淡的墨迹勾勒出来的,四肢则是用浓墨画出来的。但是你看它的身体和四肢的连接部分,墨迹比较淡,像是墨迹在纸上遇到水渗透、晕染开来一样,这种画法就叫作湿画法。老师示范给大家看。现在请小朋友来试试用湿画法画出自己心中可爱的熊猫吧!
建议
教师可选择舒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幼儿可以在幽静的环境中作画。教师也可以先让幼儿摆出熊猫的各种姿态,在动作体验之后再来请幼儿画熊猫的动态。
五、活动延伸
(1)教师请幼儿展示分享自己用湿画法画的画。
(2)教师请幼儿使用湿画法创作其他主题的作品,如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等。
(3)教师在美工区投放更多吴作人的作品,供幼儿欣赏。
附录:
一、作品内容形式分析
《熊猫竹石图》创作于1978年。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因其憨态可掬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以熊猫入画,在吴作人之前是少有人问津的。但吴作人却能用简洁而朴实的笔墨充分地表现出熊猫憨态之下的灵气。《熊猫竹石图》中,一只熊猫席地而坐,正在品尝嫩竹的美味;另一只俯身下探,试图采折石边的翠竹。两只熊猫似乎各自专心自己的事情,但画家巧妙的构图,使两只熊猫仿佛又在喃喃细语:上面的一只也许在请下面的熊猫帮忙摘几枝竹子,或者,它可能正在垂涎欲滴地看着下面的熊猫啃竹子。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这幅画在熊猫的动态与取位上给读者以较大的想象余地。
在构图上,全图以静为主,稳固的石头,亭亭的翠竹,席地而坐的熊猫,无不给人平和宁静的感觉,上方熊猫下探一臂,全图立即活了起来。中国画每每折射出中国的哲学思想——静中有动、以静寓动。这反映的正是中国的哲学。熊猫的笔墨表现,止于黑白二色,又似阴阳太极的阴阳消长、生生不息。全图的重心,在画面的右下部,左侧拔地而起的墨竹,不仅使画面的重心得以平衡,而且撑出一方天空,使画面顿时开阔,尺幅千里之势夺纸而出。
全图充满了对立与统一的格局。熊猫躯体黑与白的对立,统一为充满活力的生动之躯;石头的面与墨竹的线条,构成了沉重与疏朗的对立统一。右下角一丛斜竹,既打破了巨石块面的沉闷,又与左侧的墨竹呼应,经由图中几组淡竹的穿插,把全图的内容豁然贯通。这就是此图神不散、形也不散的原因。
二、画家其他作品赏析
吴作人的其他作品如图1-2~图1-7所示。
画家与作品创作背景
图1-3
图1-2
图1-4
图1-6
图1-5
图1-7
三、湿画法
湿画法是利用水分的溶合,使两块颜色自然接合的一种方法。作画时笔上含水色较多,趁前一笔涂上的颜色还未干时,接上后一笔,使笔与笔之间衔接柔和,边缘滋润。湿画法常用来表现光滑细腻的物体。画远景、物体的暗部和反光等运用湿画法也比较适宜,并能表现出特殊的气氛,如雨、雪、雾气和朦胧的月光、灯光。湿画法要注意掌握水分多少和下笔的时机,该用多少水,底色湿润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把颜色画上去合适,需要反复试验。湿画法比较难掌握,但表现得好,就能充分抒发作者的感情,造成千变万化和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表现出抽象的意境等。
在国画创作中,湿画法还有几种不同方法:泼墨法,就是用豪放的笔触,浓畅的水墨,如同泼在纸上一样;破墨法,先用淡墨画,然后又在上面用浓墨来破,或先用浓墨画,后用淡墨来破;渲染法,就是用水墨或颜色来烘染形象,在未干的墨线旁用水来冲,使墨迹跑开,形成自然流动的纹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