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水景

通过遗留在地面上的痕迹,我们仍能复原有关庞贝街道的故事——一瞥它们的用途以及谁在使用它们。我们已经提到过跨越积水和淤泥的垫脚石;它们被特意安置在交通枢纽和其他热闹的交叉路口,有时也直接通向豪宅大门,方便房主及其宾客进出。对于大多数现代旅客而言,街景里几乎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还有水塔和街上的喷泉。尤其是后者,至今还有40多座留存,遍布全城,在城内每个人轻易就能到达的范围内都至少有一座;据推算,庞贝很少有居民住在距离喷泉80米开外的地方。

水塔和喷泉都隶属于一套复杂的管道系统,为全城供水。水来自城墙内附近挨着维苏威门的那座分水堡(它自身由一条通向附近群山的水道供水)——这项发明取代了之前的供水系统,那时主要依靠深井和雨水。这种新设施(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畅销书《庞贝》[Pompeii]差不多使之获得了不朽的形象)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20年代左右,那时是首任皇帝奥古斯都的统治时期。不过近来也有观点认为,首批受惠于公共管道供水系统的庞贝人实际上是60年前苏拉安置的那批殖民者,纵然这套系统后来在奥古斯都时期得到了改进。

这样的水塔有10来个,由混凝土制成,外覆当地的砖石,有6米高,顶部还有铅制的水箱。它们在这个系统中属于分站,通过埋在人行道下的铅制管道,将水分配到各个公共喷泉以及附近的私人住所,但要享受后面这种特权肯定是要付费的。火山爆发前夕,这个供水系统必定出了什么问题。因为,从城内各个地方的填满火山灰的深沟来看,灾难降临时许多人行道都被掘开了,水管也被迁移了。最有可能的是,在最终的火山爆发之前,作为前奏的地震对供水系统造成了破坏,于是人们立马决定展开调查,并进行抢修。

据考古学家推测,同样的问题或许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即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何以在一条僻静的小巷(位于“贞洁恋人之家”[House of the Chaste Lovers]和“工作中的画师之家”[House of the Painters at Work]之间)上,那些被家用茅厕内容物所填满的粪坑也全被挖开了,任凭秽物堆积在路边,臭气熏天。不过不太清楚的是,这种状况是如何由地震活动所导致的。也有可能,这其实就是庞贝城后街小巷上的日常情形。

除了单纯的分流功能,水塔还满足了另外一项更为技术性的水压调节功能,这为罗马精湛的工程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分水堡修建在城市的最高点上,从那里向下的陡峭坡度意味着水压可能会变得过强,尤其是在城南的低洼区域。通过将水流汇聚到顶部的水箱里并让其二度倾泻,水塔有效降低了水压。它们也是街道积水的来源之一:从一些水塔外部仍然肉眼可见的石灰沉积物来看,里面的水溢出来的情形并不罕见。

街上的喷泉比水塔更为常见。它们大多都遵循一种总体设计:有一个大喷嘴,源源不断的活水从中喷涌出来;喷嘴下方有一个水池,由4块巨大的火山岩石构成,承载部分流水。这些喷泉一般都位于交通枢纽和交叉路口处,也有一些从路边伸出至交通线路上来;为了保护它们免受过往车辆的破坏,人们在旁边竖立了坚固的石块,也就相当于古代的交通护柱。那些在家就能享受到私人供水的用户,无须依赖这种公共设施;它们主要是为那些不太富裕的人供水的,而从喷嘴四周石头严重磨损的表面来看,他们人数众多。庞贝今天的导游常用的噱头之一,就是向游客展示这种特殊的磨损形式是如何形成的:在大约100多年的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庞贝人来到喷嘴边,一只手支在喷嘴一侧,另一只手则抓着水流下的水桶。

一些现代学者猜测,这些喷泉变成了组织化的邻里交往的中心(见本书284,404页),无论是否如此,对于当地较卑贱的居民而言,这里必然是个非正式的聚会地点。事实上,我们在一件事中了解到,有一个住在喷泉附近的房主就曾利用过这种设施有望吸引的人群。当一座新喷泉要建在他的小房屋旁时,他要把房屋的一部分拆除来腾地方,作为回应,他把起居室改造成了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