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出天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代序:让兵团成为常识

李秀芩

我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伊犁垦区的一个边境农场。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直到考上大学离开。那年我十九岁。而就是这十九个年头,艰辛也罢,快乐也罢,将注定成为我人生的底色和最重要的背景,牵引和主导着我的一生,无论我走到哪里,也无论我做什么,都无法,也不可能忘怀。

坦率地说,对兵团对团场最初的情感应该是一种“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式的人类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一个农场多子女家庭生活的艰辛在我幼小心灵留下的兵团团场印记,应该是超不出“苦”和“穷”这两个字,这也使我和许许多多的农场孩子一样本能地产生了对农场以外的世界的憧憬。应该是命运,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兵团,特别是几年后我成了一名兵团党委机关报的记者,又两年后,成了一名国家通讯社的记者。职业记者生涯的开始,才真正开启了埋在我心灵深处、一直以来并不自觉的对故乡兵团的爱恋和追随。

记得最初到兵团团场采访时,情感常常处于失控的状态。还是要提那次令我终生难忘的采访,那是一九九七年的初春,我前往北疆垦区采访,因为那次去的团场比较多,加上时间太久,具体哪个团场已经记不准确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农十师的一个团场。一天,团里介绍我们去一位老军垦家采访,我们踏着依然冰雪覆盖的崎岖道路,走进一处低矮阴冷潮湿的房屋,满屋弥漫的苞米发霉的味道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因为住得时间久了,墙皮已经是又黑又脏。但就在这又黑又脏的墙面上,赫然张贴着一大片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状。房间的主人是一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湖北仙桃支边来的老军垦,妻子已经离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只有已经退休的他孤单地住在这里。然而这位被病痛、孤寂缠绕又不能按时领到养老金的老军垦,居然没有一句怨言。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贴在墙上的一张张奖状的由来,有团里、师里发的,有兵团级的,还有国家级的,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得多的面庞洋溢着一种神采。

我们问老人后悔来兵团吗,老人反问:“为什么要后悔?”我们又问老人为什么退休了不回老家,老人平静地回答:“我离不开这里,我要和儿子、孙子留在这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跑到门外哭了起来。依然寒冷的天气很快将我的泪水凝结在脸上,透过模糊的泪眼,望着白茫茫无边无际的原野和眼前一片片低矮破败的房屋,我第一次开始想一个神圣的问题: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他们对这块土地如此情深?!

在以后的兵团采访中,这样的人、这样的情景见得越来越多,我似乎麻木了,因为我越来越少地流下那夹杂着感动和难过的泪水,可我分明能听到我心中有一股汹涌的泪河在奔涌,它化作一种无声而坚定的力量,注入了我的身体、我的血液。我太想我也应该为这个充满理想和奉献的群体、为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做点什么。

我能够做点什么呢?

在兵团流行着太多像段子似的真事儿,比如,外地人经常问兵团的团长是谁呀,兵团的司令员政委是什么官衔啊,兵团人是穿着军装佩带着枪骑着马或骆驼上班吗,等等。更有不少外地人压根就不知道还有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当兵团人笑谈这些事时,我从他们的笑里读到的是无奈,是苦涩,是痛楚,是深深的痛楚。

采访兵团久了,特别是做新华社记者后,有机会站在兵团以外来看待兵团、兵团人乃至兵团的事业时,我在感受到了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奉献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了兵团、兵团人、兵团的事业是多么需要来自兵团以外的人们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如果一个好人不被理解,这是他所在的群体的悲哀;可倘若一个可敬可爱的群体不被外界知晓和理解,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不被世人所传颂和推崇,那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悲哀!半个多世纪啊!几代人默默无闻的奉献!而且这种奉献依然在延续,也必将延续下去!

也不知从哪一天起,我的头脑里突然蹦出了一句话,那就是“让兵团成为常识”!对,让兵团成为常识!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过去做的和今后要做的都是奔着这句话啊!激动、兴奋和凝重、深沉的情感同时萦绕着我。

让兵团成为常识。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不知者为耻。我曾在许多场合说过,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演讲,题目叫《我有一个梦想》。没有梦的人生是残缺的没有光彩的人生,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总有那么一天,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孩子们能平等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那么我呢,作为一个根在兵团又从事兵团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的职业梦想应该是什么呢?是让兵团成为常识。我相信,这既是我的梦想,也是所有关心兵团事业的人们、所有兵团人的梦想。如果这个梦想实现的那一天,也是兵团事业、祖国的屯垦戍边事业大发展、兵团精神广为传扬的那一天。

因为有了梦想,我的内心变得更加温暖而有力。在从事兵团报道的几千个日日夜夜里,我以笨鸟先飞的姿态苦心经营每一篇作品,大到数千字的长篇通讯、调研文章,小到数百字的消息、信息。多少个冬日的夜晚,赶完了稿子,身体已经僵直得伸展不开,只好手握着自己冰凉的脚蜷在被窝里,却因大脑长时间的兴奋而久久无法入睡。

因为报道兵团,我也经常会像兵团和兵团人一样,遭受到误解甚至曲解,“不能跳出兵团看兵团”大概是给我扣的最大的一顶帽子。我委屈过、申辩过,但更多的还是用我的报道说话。当一篇篇报道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促进了一些久拖未决的重大问题的根本解决,兵团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实惠,生活得到了改善;当一篇篇宣传兵团的稿件被媒体广泛采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兵团,也鼓舞了兵团人的信心。每每这时,我的幸福,我的知足,我心中的狂喜,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大概也是我在有了十年八次住院的经历,经受过生死边缘挣扎的体验之后,最终总能一次次走向健康和阳光的原因。这是追梦人的生命秘诀。

也是在长期从事兵团报道的过程中,我从兵团人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感恩。在许多外人看来,兵团人太容易知足,特别是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得尤其迟钝,可我在近距离地接触了那么多的兵团人之后,得出了一个近乎悖论的结论,那就是付出和奉献得越多的人反而越懂得感恩,也许,因为他们得到的太少,所以格外珍惜来自外界给予他们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理解的表情,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者就只是一句空洞的赞扬,一个随意做出来的姿态,都能使他们倍感温暖,力量倍增。感受到这一点时,我的心是酸痛,是震颤的。然而,我还是学会了感恩,我用他们教给我的去回馈他们,我的心也因此变得更加安宁。

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的是父亲看着农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碑上的文字老泪纵横的情景,是那片从父亲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最终和他当年一起支边的军垦战士们长眠的他们亲手开垦过的土地。

过去已然过去,但“让兵团成为常识”的实践永远也不会止步!

(该文选自李秀芩《兵团告诉世界》一书,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