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霸都在用的高分神器
你在用学习折磨自己吗
家家有位“爱因斯坦”
藏在大脑里的N颗魔法石
原来学霸都在这么做
你的学习笔记该升级了
你在用学习折磨自己吗
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Cicero)说:“习惯造就第二天性。”英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弗兰西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巴金说:“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记者问一位获奖者:“您认为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深思了一会儿说:“在幼儿园。”并说在幼儿园学到的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位学者深刻地指出,习惯会促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做事,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求学的道路上,不良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无形折磨,危害深远。
接下来,看看你的学习习惯如何。请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如实给出自己的选择。
1.新学期之初,你是否有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A.有 B.有目标但比较模糊 C.没有
2.为实现目标,你是否制订了系统的学习计划?
A.认真做好计划 B.想过,但没做计划 C.从没想过,顺其自然
3.上学期间,你是否迟到早退?
A.从来不 B.偶尔会有 C.经常迟到早退
4.听课时,你的注意力集中吗?
A.非常集中 B.偶尔开小差 C.经常走神
5.上课时,你的答问情况是:
A.积极举手答问 B.老师叫,才答问 C.很少
6.你听课时是否常做笔记?
A.常做笔记,且有整理
B.有时做,但很少整理
C.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7.听课时,你在书或笔记上对重点内容是否有标注?
A.很多 B.有,但不多 C.基本没有
8.交流时,你向老师或同学主动提问情况如何?
A.很多次,无法统计 B.不多,几次而已 C.从没问过
9.对于听课中的问题,你会:
A.经常问老师或同学,共同研究探讨
B.不敢问老师和同学,自己看书,懂就懂,不懂就算了
C.不问也不看书
10.做作业遇到难题时,你的态度是:
A.先独立思考,再请教别人
B.请教别人后再完成
C.懒得费神,一抄了之
11.晚上时,你通常会:
A.先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再做作业、预习新课
B.先做作业、预习新课,再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C.做作业、看课外书
12.在学校里,你有整理课桌的习惯吗?
A.有 B.很少整理 C.从不整理
13.你的房子里:
A.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书
B.有一些与学习有关的书,也有其他书籍
C.没有
14.你在家学习时,通常是:
A.专心学习
B.边看电视边学习
C.有学习,但心不在焉
15.当某科学习跟不上时,你会:
A.主动找老师或同学补课
B.自己加强弱科学习
C.听之任之或放弃
16.周末或放假回家,你对学习:
A.有牵挂,并带上书学习
B.不得不完成作业
C.不予理睬
17.对于课外书,你的态度是:
A.经常看,什么书都看
B.很少看,偶尔翻翻报纸杂志
C.基本不看课外书
18.你认为玩笔、书等文具好不好?
A.属不良习惯,应坚决禁止
B.没好处,分散注意力
C.纯属个人喜好,无可厚非
19.从内心讲,你觉得学习:
A.非常有意思,越学越有劲
B.谈不上有趣,但不得不学
C.毫无乐趣,很苦
20.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位于:
A.上等 B.中等 C.下等
自我测试全卷共20道题,计分标准如下:
选择A项得5分;
选择B项得3分;
选择C项得1分。
自我测试结果:
80~100分,学习习惯等级评“良好”;
60~79分,学习习惯等级评“一般”;
20~59分,学习习惯等级评“差”。
如果你的自我测试总分低于60分,也请不要太担心。因为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学习隐患,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在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及时做出调整,少走弯路,改掉不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通过本书思维导图的学习,我们将帮助你与这些折磨大脑的学习隐患说再见。千万不要做一只“温水里的青蛙”,否则它们将会祸害你一辈子。
家家有位“爱因斯坦”
面对身边那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普通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人物的那块料!”先不要急着给自己下结论,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同学、老师、校长都认为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
这个人就是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可能有出息”,童年在嘲笑声中度过的“笨学生”,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最终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相对论的奠基者,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
图 1-1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乌尔姆小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望。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当邻居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时,已经3岁的爱因斯坦才刚刚“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雅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对他的未来倍感忧虑。他们担心爱因斯坦的智力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反应迟钝,他经常被老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学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非常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哑口无言。
就这样在嘲笑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德国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等各个领域的知名历史人物。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
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世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语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世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的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经历,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学位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榆木疙瘩”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鸭”蜕变成了“白天鹅”,这个故事会给你什么启示呢?
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的人变为科学巨匠的。
可见,一个人暂时看起来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经不起打击而自暴自弃。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也许你成为不了下一位爱因斯坦,但至少可以帮助你完善自我,离成功更近一步。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很普通,甚至显得有些迟钝、愚笨,常常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如果因为觉得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里了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才特质,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寻找到激活你无限潜能的“开关”。正如爱因斯坦对物理和数学特别喜爱一样,当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时,你一定会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取得卓尔不凡的成绩。
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点子都是通过画图得来的,语言只不过是我向别人解释我想法的工具。”未来人与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大脑的竞争,思维导图作为目前最主流的“脑力革命”工具之一,将帮助你开启新的“用脑模式”,说不定你和天才之间只差一幅思维导图,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藏在大脑里的N颗魔法石
人脑重达1400克,拥有的神经连接数量甚至比银河中的星星还多。如果我们把大脑比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那么这些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就好比地球上错综复杂的高速公路或航空线,所有的路线集结起来就形成了庞大的交通网络。所以,大脑其实是人类天然的“信息高速公路”空间站,而我们却对它几乎一无所知。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研究DNA分子螺旋结构的英国生化学家克里克(Crick)指出:“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科学研究比研究大脑更为重要!”
脑科学研究被公认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脑科学研究的风潮起源于美国。1989年,美国老布什政府提出了“脑的十年”计划。1991年,欧洲出台了“欧洲脑十年”计划,该计划兼顾保护脑和了解脑两个方面。1996年,日本制订了为期十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
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13年4月2日正式公布脑科研计划,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有助于研究大脑对大量消息的记录、处理、应用、存储和检索,了解大脑功能和行为的复杂联系。业内专家认为,这项计划的意义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
2013年江苏卫视脑力真人秀《最强大脑》的播出,让国人第一次认知到人类大脑的“无限可能性”。一时间,脑科学在中国流行起来。
图 1-2
尽管现代科技和脑神经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类对大脑的认知还只是“冰山一角”,它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宇宙,有着数不尽的谜团有待我们去探索和破解。
关于人类大脑其实有许多神奇的事情,据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米勒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对72名因各种原因使大脑受过损伤的病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旦人的右颞下受过伤,就有可能变成某个领域的天才。比如,一名9岁的男孩在部分大脑受损后竟成了一名天才的力学专家;还有一位56岁的工程师,大脑右半球皮质的部分神经元因病受到损伤后却激发了绘画天分,成了一位大画家。米勒博士认为这是因为受损神经元坏死后,大脑“天才区”被压抑了一辈子的潜能被释放出来。当然,也有许多大脑受损后的患者失去了对过去的记忆,性格扭曲,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座潜能金矿山,价值连城。只是大部分人从未认真了解和科学训练过它,不能把它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说到对大脑的研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博士等人对割裂脑病人的脑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荣获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 1-3
左右两个半脑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进行思考,左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通常被称为逻辑脑、语言脑、理性脑和学术脑。
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通常被称为潜意识脑、创造脑、艺术脑和本能脑。
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创造力、想象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
尽管右脑如此强大,但左右两个半脑并不是绝对独立工作,而是相互依存协同工作。其实,如果没有左脑,右脑就是一个“垃圾桶”。左半脑知道怎样处理逻辑,右半脑知道如何了解世界。两者结合在一起,人类就有了强有力的思考能力。只用任何一个半脑的结果是古怪可笑的。
绘制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左右脑协同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你不仅需要调动左脑进行有效的逻辑分析,更要调动右脑进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集中注意力带动身体全方位地参与其中,并且需要动手将头脑中抽象的想法和创意绘制成一幅幅的图像笔记。整个创建过程既训练了左右脑,又提高了大脑与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大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运动、感觉的产生、肌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社交等,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左右脑不同的生理机能就像一颗颗蕴含无限能量的“魔法石”或“智能开关”,需要我们更深一步地研究与激活,这样才能释放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才脑”特质。
原来学霸都在这么做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是一个人忘不掉的呢?显然,习惯是忘不掉的,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从小就养成了“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当年鲁迅在三味书屋中跟随寿镜吾先生学习。他13岁时,祖父被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鲁迅每天要去当铺当完东西买完药才去上课。一日,鲁迅迟到了,老师生气地将他狠狠批评了一顿。鲁迅听了,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而是点点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学校,并在书桌的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惜时如金,养成了“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而正是这个好习惯,一直激励着鲁迅战斗一生。当然,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让你学会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而是把这种“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刻在心里。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又写道:“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学霸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吧!
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其次是学好学习内容,同时还有体育活动、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善于学习的人一般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进行学习。计划可以调整,但不可以放弃。计划一般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明确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
专时专用、讲求效率的习惯
有些同学,学习“磨洋工”磨得厉害,平时看书、写作业,心不在焉,算算时间倒是耗得很多,效率不高。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率的习惯。
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要做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应该记住,一旦你坐到书桌前,就应该及时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必要时要得到老师及家长的督促。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好习惯,做到该学时学,该玩时玩。
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善于思考、务求甚解的习惯。应该学会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而思维导图恰恰在这方面会给你极大的帮助。
图 1-4
自学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老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有真正的提高。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主动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可以独立领会知识,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越重要。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一般都有较高的要求。
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
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只有合理把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要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被动的局面。
善于借助“学习工具”的习惯
前面提到过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这里所讲的“学习工具”并不是指平时我们使用过的铅笔、尺子或圆规等,而是指一些可以综合提高我们学习能力的“学习力训练”,全方位掌握一些科学的用脑习惯、记忆策略、阅读技巧和知识管理的方法。目前,记忆法和思维导图已经成为许多“校园学霸”的必备高分神器。他们可以借助记忆法将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有效地存储在大脑里,然后再用思维导图管理这些知识点。把枯燥的文字笔记变成“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笔记,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发明人东尼·博赞先生曾说:“如果学习是一次作战,那么记忆术就相当于士兵手中先进的作战武器,而思维导图就相当于卓越指挥官的军事战略思想与作战方案。两者合二为一,将战无不胜”。可见,对于大部分在学习的海洋中苦苦挣扎的学生来说,这些训练必将成为他们赶超自己甚至是“竞争对手”的重要砝码。
另外,在学习中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比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的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向成功者学习,这是你调整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之一。
你的学习笔记该升级了
笔记越来越厚,成绩却不见提高,你受够了吗?
自从我们接受学校教育以来,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了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我们养成了按部就班做常规笔记的习惯。然而,极少人能够意识到,传统的笔记形式有个致命的弱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更主要的是很少人愿意再次拿出来复习。当然,我们并不是建议大家摒弃传统的笔记形式,毕竟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实用性。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思维地图”或“学习地图”。这种全新的笔记形式,大大提高了大脑对笔记内容的记忆效率,从文字、色彩、线条局部、图像等多个角度释放大脑“多元化”学习的天性。左右脑协同工作,学习效率更高。
图1-5 传统线性笔记
图1-6 思维导图笔记
接下来,我们利用表格对这两种笔记形式做个简单的对比。
表1-1 传统笔记与思维导图笔记对比
传统笔记相当于描写风景的大篇幅文字,而思维导图相当于一张具象的彩色风景照片,所谓“一图抵千言”。思维导图让大脑的想象力一下子打开,激活大脑艺术天赋,新的创意与想法层出不穷,不需要跟大脑废话,把想法直接用思维导图“画”出来,一目了然。
提到用思维导图做笔记,让我想起了一个学生———尚千隆。他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本来就已经名列前茅了,每次考试基本上都在班级前五名左右。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学习成绩已经不错的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成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候提高1分都很困难。不过,尚千隆是一个善于尝试新东西的孩子。在系统掌握思维导图之后,他将自己过去的线性笔记全都“转化”成了思维导图笔记,一方面系统复习了知识点,另一方面又全面梳理了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借助思维导图管理自己的“大脑知识库”。他在后来的考试中,基本上稳坐第一名。他还在自习课上把这种方法分享给班级里的同学,是个不折不扣的“明星小教练”。
另外一个学生也比较有特点,他叫孟凯,一个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同学。说实话,他是一个好玩,对学习并不太感兴趣的孩子,是班级里老师“点击率”最高的学生。不过,他在接触了思维导图之后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兴趣,并找回了自信。因为思维导图是通过动手“画”来整理“学习笔记”的,他用思维导图来预习和背诵语文课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过,老师还是会经常点他的名字,但不是因为他上课调皮,而是因为他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后来老师把他的思维导图作品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供其他同学参考学习。
还有楚儿,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她在学习反馈中这样写道:“正是因为学了思维导图,我的成绩与其他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在那之前,我的归纳总结能力不太好,总是吞吞吐吐地说不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出来的也不准确,所以经常在考试中丢分。但自从学了思维导图之后,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能脱口而出,而且说出来还是正确的。我的期末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年级前十名,可以说一半分数都是思维导图给我的。”
思维导图发明人东尼·博赞先生曾说:“人的思考被局限在由单色笔写就的一行行文字的‘监狱’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大脑的工作机理是想象和联想,是发散状的,是图形化的。但人们几乎都被训练成用一行行的文字进行思考和记录。他发明的思维导图,试图把人们的大脑从“监狱”中解放出来。
相信下一个通过思维导图掀起“学习革命”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