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让主体更突出的方式
一幅好照片,应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主体。这个主体有时是人,有时是物,但它们都是画面中心思想的承载体。突出画面主体,就是要突出画面中这个能承载中心思想的核心形象。因此,我们在审视并裁剪画面时,要把那些与画面主旨表达无关的、可有可无的视觉元素以及多余的画面空间予以删除,让观众的目光直击画面主体并强烈感受其传递的主题思想。
读图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家医院的入口,下午温暖的阳光照射在轮椅上的老人身上,同时也带来了人和电线杆的三道阴影。这三道阴影有如三条视觉引导线,引导着我们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关注这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从这一层面来说,这张照片是成功的。
但是,画面中与主题无关的信息也很多,如画面左上角的自行车、绿草地,人物头顶上方的裸露土方,画面右上方的下水道。这些信息在画面中毫无意义又干扰视线。
调整措施
如原图中虚线框所示,裁去多余且干扰视觉的信息,画面显得简洁而有秩序。电线杆及两个人的影子起到了视觉引导线的作用,引导我们的视线关注主体。同时,再适当压暗画面左上角与右上角及画面上边缘影调,让视觉更集中于主体。
读图
这是甘南藏区一群正在进行日课的僧人,席地而坐的僧人处于前景,形成了较为有序的节奏并贯穿整个画面,另有一站立且合掌闭目的僧人显然已成为这一视觉节奏中的最强音。然而,位于画面上方墙根的那位僧人,因孤立于这个群体之外,且他的目光正朝向镜头方向,很显然他的出现严重抢夺了主体的视觉重点位置。倘若墙根没有出现这个僧人以及左上角两人,围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强化画面横向形式的作用。在此,我们只能痛下“剪刀”了。(高昂供稿)
调整措施
裁去画面上方的僧人与游客,视觉重点与主题完全转移到了画面下方,站立且合掌闭目的僧人成了当之无愧的视觉主体。
读图
这张照片的拍摄动机应该说是发现了摩托车镜子中前景人物的反射像这个趣味点。然而,由于前景人物较亮的后背所占面积太大,镜子里的反射影像影调较暗且所占面积较小,所以带来的结果是主体不突出,画面较为平淡。(王纬月供稿)
调整措施
首先,裁去画面前景人物大半个身子,把视线从抢眼的人物后背向左转移,形成正方形构图。其次,调整影调节奏,使镜子及其反射影像成为画面当之无愧的视觉主体。具体方法是先局部适当提亮镜子及其背后灰墙的影调,再单独使用套索工具对镜内反射影像进行选区后再适当提亮。最后,再适当压暗画面四周较亮局部,使整个画面影调更统一。
读图
这张照片拍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五明佛学院的一座寺庙入口。画面以其简洁的构图充分表达了该地区的宗教与民族气息。各种藏传佛教的华丽装饰画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布帘与装饰图案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藏文化气息。从这一层面的诉求来看,这已是一张构图非常严谨的照片了。但是,观众总会关注人的存在,这个画面中处于大门内侧暗弱光线下的藏族小孩是我们所要关注的。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承者。藏族小孩虽然处于懵懵懂懂的年龄,但其浸淫于藏文化的海洋中,也早已成为藏文化的传承者。
调整措施
首先,裁去画面左边较亮区域视觉较跳跃的兽头门饰,把画面的视觉重点转移到画面右边来,同时适当裁去画面上方形式感较为强烈的重复装饰性图案,这就形成了一个正方形构图。接着,利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套索工具对藏族孩子进行选区,适当羽化后利用直方图适当调整孩子的亮度。再次,适当压暗画面左边较亮区域,让视线往孩子所处的位置转移。
这时的画面主体突出,看起来作品似乎具有了更深的意蕴。画面中的视觉元素虽然有所减少,但藏族的宗教与文化气息依然十分强烈。
读图
这是给泥塑艺术家宋晓玲女士拍摄肖像的一个案例。拍摄工作就在泥塑工作室现场,使用较弱的现场光进行表现。将部分泥塑成品按画面设计要求摆放好后,安排宋晓玲女士表现正在绘制泥塑衣服纹饰时的工作状态,安排艺术家的丈夫郑玉奎先生抱着一尊成品泥塑从身后匆匆走过,使用较低快门速度拍摄使其虚化,强调动与静的对比。
从整个画面来看,构图是较为严谨的,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如画面左上角的楼梯扶手栏杆是一个较为独特的形式,是比较跳跃的。还有作为主体人物的脸部影调相对较暗等。
调整措施
首先,裁剪画面。画面左边沿楼梯扶手栏杆线最末端裁去,画面右边沿泥塑男孩脸部裁去部分,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的正方形画面。其次,调整影调节奏。局部提亮主体人物脸部影调,同时适当压暗画面左、下、右边缘影调,使视觉集中于画面中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