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
在龙虎山诸多的道观之中,大上清宫是最早建成的道观,于唐武宗在841年至846年间所建。
大上清宫坐落于龙虎山脚下的上清镇东边,古代这里称为仙源乡招宾里。这里溪山环拱,传说有9条龙在这里,是神仙和灵兽聚集的地方。有民谣说:
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
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
这9条龙指的就是上清宫周围的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
符箓 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也称“符字”、“墨箓”和“丹书”。道教认为,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大上清宫源于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居住的“天师草堂”。大约在215年至220年期间,第四代天师张盛从陕南汉中迁回江西龙虎山承启道教,在此建造了“传箓坛”。
龙虎山道教历史上的第一个道观便建成了。真仙观建成之后,又多次更名。
在北宋时期,符箓科教道法特别兴盛。1008年至1016年间,宋真宗召见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吏部授篆,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
打醮 指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是道教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冬天到了,农事也暂告一段落,农民们为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们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皇室举办的打醮活动一般是为了祈求保佑国运昌隆,也有为了得到子嗣等而举行的打醮。
1113年,宋徽宗召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设法坛做法事,在朝堂上,张继先给宋徽宗呈奏时,张继先说宋徽宗显露出了“赤马红羊之兆”,便请求皇上修德。宋徽宗便把“上清观”升格为“上清正一宫”。
1310年,元武宗再次把“上清正一宫”更名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
直至1687年,康熙为了弘扬正一道,为上清宫御书宫额,更名为“大上清宫”。
据清代《留侯天师世家宗谱》记载:“檐际悬圣祖仁皇帝御书‘大上清宫’额。”由此“大上清宫”这个名字便一直延续至今。
大上清宫是天师张道陵及历代正一道天师祈祷、打醮、拜神和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他们也在这里隐居练道、修真养性和静心练丹,这里是道教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地方。
国师 又称“帝师”,是古代天子帝王封赐给德学兼备的僧人或道士的尊号。我国的国师称号是在南北朝时期开始的,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许多高僧开展活动,佛教获得很大的发展。当时许多高僧虽没有国师的称号,但受贵族王侯崇信,被称为家师、门师等。
大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另外还建有紫微殿、后士殿和东隐院等。据1740年妙正真人娄近垣所编纂的《龙虎山志大上清宫新制》里记载,当时大上清宫中的殿宇多达二三十座。
在这些宫殿里塑有天神、地祇、南星北斗、三十六天将、二十八宿星和六十甲子等神像数百尊,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灵世界最高领导机构,故有“神仙所都”和“百神受职之所”的美誉。
大上清宫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影响,还因为我国古典名著《水浒》里有大上清宫的故事。
《水浒》里讲,当年洪太尉受大宋仁宗之命,到龙虎山宣请张天师进京祈禳瘟疫,不料在上清宫伏魔殿误放了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在镇妖井内镇锁着的“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共108个魔君。魔君出世后,便成了后来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将”,所以,人们说龙虎山是梁山好汉的出生地。
但据传说,当年洪太尉放走的是118个魔君,这些魔君直冲上天后,在空中散作100多道金光。
此时张天师在京城做法事时已经感知群魔出来了,就迅速念咒擒拿,而其中10个魔王拼力抵挡天师法力,让其他108个魔君逃走了。
而抵挡天师法力的10个魔王终究敌不过张天师的法力,被张天师一一降伏了,最后被点化成龙虎山的“十不得”。因此,当地流传一句民谣:“龙虎山中十不得,若有一得天下了得。”
在大上清宫中不仅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还有绚丽豪华的宫观建筑,但后来都因战火破坏或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已经倒塌或损毁。存留下来的伏魔殿、东隐院、善恶分界井、梦床、神树和传说中的镇妖井等古迹,仍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阅读链接
与镇妖井同样广为流传的井还有在东隐院旁的善恶分界井。善恶分界井位于东隐院的院墙外。
传说,这口井能够映照和判断出人的善恶是非。百姓之间解决不了的复杂纠纷,只要打开井盖照一照,便会是非分明。所以,每当百姓们有什么冤屈找张天师诉说的时候,张天师便会让与事件相关的人到井口照一照,善恶真伪就一清二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