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黑天鹅:治愈内隐的心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为了父母的一句肯定,她等了三十年

叶子是个安静的女孩,在我的读者群里很长时间了,从来没说过话。有一次听我分享完亲密关系的微课以后,她主动向我求助,说自己不知道如何和丈夫和睦相处。

叶子说:“我努力工作,包揽所有的家务,还把工资都交给老公,但就是这样付出,老公却还是对我不满意,一天到晚挑我毛病,你说我是不是很委屈?”

我问她:“你老公经常指责你吗?”

她说:“是的。”

“当你听到这些指责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叶子答道:“很生气,很委屈。”说到这里,她开始哽咽了。

最后我问她:“类似这样的委屈的感受,最早发生在什么时候?”

叶子说:“在我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了。”

原来,叶子小时候在父母面前,除了受到打击和指责,几乎从没有感受到父母暖心的爱。

1.没被父母表扬过的女孩,心里一直有个缺口

人类共同的渴望中,包括爱与欣赏,如果这两个渴望被满足了,他的自尊就比较健康。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父母给足他温饱和安全,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欣赏,这些需求可以帮助他连接到最深层的对高价值感的渴望。但这些却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有些父母可能一辈子都察觉不到。这其中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父母本身就是在不被欣赏的环境里长大的;一种是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孩子无法实现,父母表达的是对孩子的失望。

叶子的父母都是小学老师,对叶子一直寄予厚望。成绩必须优秀,考100分是基本的,考90分就要开始轮番说教。其他的小孩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去看电影或者去公园玩,但叶子大部分时间都被父母关在家里看书、写字,或者练习古筝。

“同学们都羡慕我的父母有文化,羡慕我们家有很多课外书,但我更羡慕他们有温和、宽厚的父母,给到他们欣赏和自由。”这是叶子的原话。

美国的亲子教育专家说:“所谓的教育是给孩子所需,而不是给父母所要。”叶子的父母认为自己是老师,对培养女儿成才有天然的优势,尽管叶子的考试成绩很优秀,但他们从不满足。他们还有个认知偏差,就是不敢对孩子表达肯定和欣赏,原因是担心她会骄傲。正因如此,叶子的自尊一直处于饥渴的状态。叶子虽然从小成绩就很好,但在班级里却一直沉默寡言;古筝考了级,却从不敢主动在学校活动里展露自己的才艺。这就打破了很多人的主观看法,所谓的自信并不是建立在客观条件的优越上,而是从一个人内在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中生发出来的。所谓的自我价值,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和外在的客观条件并无直接的关系。

2.低自我价值的宿命——为寻求证明而无尽努力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他的内心就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一直在提醒他:你必须更努力,你必须做得更多,才可以换取一些表扬,得到一些认可。除了极度渴望他人的认可和表扬,他们还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怀疑。

原生家庭几乎是孩子的整个世界,父母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若这两个主角都未曾在言行举止间表达过对自己的认可,那这个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这种看法泛化成全世界的结论,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够优秀的。有了这个结论之后,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就变成了畏惧和怀疑。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周围那些从小几乎不被表扬的人,尽管他们非常努力,但他们始终换不回心里想要的认可。终其一生,在好多事情上似乎都是在疲于奔命,但又徒劳无功。

叶子就是如此,她从小到大都是特别好说话的那种女孩,谁需要帮助随时都可以找她,但当大家有喜事庆贺的时候往往遗漏了她。工作之后,叶子为了让同事看得起自己,恨不得包揽三个人的工作,每天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升职加薪却总是轮不到她。领导非但不表扬她的勤恳,反而这样评价她:“你太贪心了,芝麻和西瓜都想要,到头来什么都得不到!”这令她十分沮丧,甚至感到绝望。

“老师,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不再挑我的毛病呢?”

我问她:“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你对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叶子认真地想了一下,然后答:“我……长相普通,能力也一般,还欠缺一些女人味……”

当叶子试图继续搜罗自己不足的时候,我打断了她:“从你的话里,我听到的都是你自己的不好。当我们连最基本的自我认可都没有的时候,别人又怎么会认可我们呢?”

叶子好像明白了一些,但又表现得无可奈何:“可是我的妈妈就是这样评价我的。”

我提示她:“从今天开始,我们试着让自己长大,和曾经在妈妈身边的那个小女孩分离开来,重新去定义自己。”

叶子点了点头。我知道这对她来说会很困难,也会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对她十分重要。

诚然,我们一直在说童年的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但是如何影响以及这个影响会有多深,其实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手里。更有心理学家说:“如果你受够了父母曾经带给你的苦,那你就赋予自己力量,去把那个装着苦酒的坛子敲碎,让你从里面解脱出来。”

3.培养内在完美“父母”,重修健康自我价值

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我认同,对自己有很多不好的评价就意味着他的自我价值感是偏低的,这种感觉会导致他期待自己做些事情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而这些做法,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外求”。比如,通过讨好同学以获得友情;帮助同事,希望同事在领导面前为自己说好话;通过在家庭里无限度的忍让,让丈夫对自己感激和认可。这都是一种行为层面的换取,即我给你某样东西,你要还我另一样东西。当然,这个换取基本是无效的,因为价值感不是物品,别人是无法给予的。

所以,当一个人寄希望于他人给自己价值感的时候,他会面临更大的绝望。胡慎之在《被讨厌的勇气》的推荐序中写道:“唯有在我们发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才具备了自主和自由的勇气,因此我们必须终结牺牲自己,讨好别人的病态模式。”从小被剥夺价值感的人,并不需要找到父母,把童年“剧本”改写并重演一遍,才能提升自我价值感。他可以通过这样两件事情来改变人生的面貌。

第一,停止对外在的讨好。

低价值感的人曾经试图通过努力付出和委屈自己来换取别人的认可,但发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审视自己,看清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在友情中,停止做个滥好人,不要追求朋友的数量,而是提高友情的质量,找到真正和你有共鸣的朋友,成为彼此的支持者;在职场里,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帮助他人,而不是无底线地付出,这样可以让别人看到你的边界,反而更加尊重你;在家庭里,袒露自己的情感需求,释放脆弱的情绪,而不是默默地扛下一切委屈,只是希望对方主动来关心自己。

第二,给自己点赞。

小时候很少被夸奖的人,往往一直寄希望于他人帮助自己填满这个缺口,其实填满这个缺口不用依赖他人,我们常说的自我确认就是一条捷径。所谓的自我确认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自我欣赏,自我喝彩,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加油。语言为什么可以产生那么大的力量?因为语言会连接潜意识,而潜意识在掌管我们80%以上的感觉,所以当其他人不能给我们鼓励和赞美的时候,我们自己建立一个自我确认的机制,同样可以修复自我价值感。

当你完成工作中一件棘手的事,记得给自己点赞;当你给家人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记得给自己点赞;当你早上陪孩子一起跑步,记得给自己点赞;当你倾听了一次朋友的心事,同样可以给自己点赞;甚至是当你享用完一餐美食、有了一次完美的睡眠,都可以为自己点赞。在这样日复一日为自己点赞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确认,潜意识里原来那个被批评和指责覆盖的部分会渐渐露出,你将重新认识自己。从此,你就可以慢慢改变自己的状态,不必等到父母对自己弥补,你已经拥有了全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