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从蜚廉事纣到庄公伐戎
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史记·秦本纪》
“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怎么杀的?周武王伐纣,杀入了朝歌,一箭射入恶来之口,把恶来射死了。我的一个师弟路国权写了《说“恶来”——秦族起源再探》(1),他认为“恶”字就是“亞”字,商周金文里经常有“亞”字族徽符号,它是一种官爵的代称。恶来就是“亞来”,说明恶来是有职位的。
“是时(武王灭商的时候)蜚廉为纣石北方”,“石北方”是什么意思?有学者认为应解读成“使北方”。“还,无所报”,为什么无所报?组织已经被灭了,纣王也已自焚而死,他肯定没有办法复命了。“为坛霍太山而报”,他就在霍太山这个地方修建了一个祭坛祭祀殷纣王,说我已经完成使命了。
可能在修祭坛的过程中得了一个石棺。古代修建大型建筑前先要处理地基,挖一个坑,夯实之后在上面再行建筑。可能在挖的过程中挖出一口石棺,上面还有一段铭文“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帝应为上帝,处父指蜚廉。上帝命令蜚廉不要掺和殷王朝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并赐给石棺,让他可以炫耀门第。“死,遂葬于霍太山。”霍太山又被称为太岳,就是霍山,在今天山西的临汾地区,山西还有个霍县,因为在霍山的旁边而得名。
蜚廉的经历有不同的版本,《史记·秦本纪》是一种说法。《水经注·汾水》和《史记·秦本纪》大同小异,说:“《禹贡》所谓‘岳阳’也,即是霍太山,上有蜚廉墓。……蜚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为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椁,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我觉得这段话有可信和不可信的地方。葬于霍太山可信,为纣出使北方也有可能,但说挖了一口石棺,石棺上面还有字,告诉他怎么样怎么样,这就有点不可信了。
《孟子·滕文公下》提供了另一种说法:“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这里是说周公二次东征的事情。周人第一次东征是周武王灭商。之后,武庚和三监叛乱,周公领命摄政,二次东征,将蜚廉赶到海边,把他杀了。这个海边应该是东海的边上,今山东那边。同时也把很多嬴姓的部族和国家都灭掉了。说蜚廉被杀死在山东,这和《史记·秦本纪》说蜚廉死在山西完全不一样。
近些年,清华大学整理了一批战国中期的楚简,里面有一百多支简是关于周代世系以及历史的,编为《系年》。其中有一部分说“飞历(廉)东逃于商盍(盖)氏”,商盍就是商奄,在今天山东的曲阜。“成王伐商盍(盖)”,指周公二次东征,“杀飞历(廉),西迁商盍(盖)之民于邾(朱)圄”。这里的说法和《孟子》是一样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人。”“奴虘之戎”是专有名词。这里把秦人的西迁说得有鼻子有眼,时间、地点一清二楚:从商盍迁到邾(朱)圄。李学勤先生认为,邾(朱)圄就是天水郡冀县的邾(朱)圄,在今天甘肃的甘谷县。
2011年,《光明日报》学术版发表了李学勤先生的观点。(2)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很多学者主张秦人“东来说”(3)。秦人东来也不是《清华简》最终证实的,因为《清华简》也是文献的一种——出土文献。从文献到文献,并不是二重证据法。《清华简》所说秦人东来的时间和地点也不稀奇,《孟子》已经多少提到了类似的说法。李学勤先生说“邾(朱)圄”就是汉代冀县,冀县就在甘谷县。甘谷县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秦文化遗址就是毛家坪遗址。《清华简》的说法对不对?考古挖掘之后印证一下就知道了。当时我和赵化成老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从事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在李崖遗址发掘,看到这个消息,我说:“赵老师,毛家坪遗址的地位陡然上升了。”
三十年前赵老师就挖过毛家坪遗址,当时他作为研究生实习,做了小面积发掘,第一次找到了西周时期秦文化的东西,这是赵老师的功绩。以前我们见到的秦文化都是东周时期的。2011年,我和赵老师说这个遗址值得再挖,验证一下《清华简》。如果发掘到的东西的年代能早到西周成王时期,就与《清华简》的记载对上了;其次,既然是商奄之民的东西,应该有浓厚的商文化色彩。如果这两点吻合,《清华简》就肯定没问题,板上钉钉。赵老师就说:“就是,我们应该挖!”
重挖毛家坪,从2012年开始。2012到2014年连续发掘了3年,共挖了200座墓葬,2000多平方米的面积。要解决问题,没有量是不行的。赵老师在30年前挖了30座墓葬,200平方米。挖完的结果怎么样呢?学术目的达到了吗?首先年代不要说成王时期,西周中期都到不了。30年前,赵老师说最早的年代(第一期)是西周早期,年代可能断早了。我这么说是有自信的,因为经过这些年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对比,已经比较清楚了。现在看来,甘谷毛家坪秦文化就是从西周晚期开始的,和周初成王时没有丝毫关系,首先年代就对不上。
那有没有商文化的色彩?发掘结果表明,清水李崖那种商式陶器一件都没有,屈肢葬也不是商文化的习俗,和《清华简》都对不上。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考古资料还是相信《清华简》?我认为,《清华简》也是文献的一种——出土文献,是战国楚人记载的周初的事情,距离竹简所记事件的年代已经将近七百年了。古人记七百年前的事情一定准吗?我认为值得怀疑。
当时秦楚之间互相骂仗,楚人瞧不起秦人,说秦人是戎狄,是俘虏,地位低贱,秦人被强制迁徙过去戍边。秦有“诅楚文”,就是秦人诅咒楚人的石刻文字,骂楚人背信弃义。互相对骂,就有情绪,记载就不一定准确了。所以,我对《清华简》的这段记载持怀疑态度。也就是说,《清华简》并非无可置疑,不见得就能把司马迁给推翻了。
《清华简》里说,曲阜一带的土著商奄之民被迁到了邾(朱)圄山。朱圄山现在还有,是一片红色的山体,砂岩。《水经注》里也有记载,说风吹过去,砂岩会呜呜发出声音,预示着会有战争,也就是杀伐之声。朱圄山附近,离得最近、面积最大的秦遗址就是毛家坪遗址(图24)。我想还是要在考古学上解决这个问题,考古既然不支持《清华简》,那我也不支持。
图24 朱圄山与毛家坪遗址位置
◆ ◆ ◆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駵、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
——《史记·秦本纪》
“蜚廉复有子曰季胜”,蜚廉的长子是恶来,是秦人的祖先;还有一个小儿子季胜,是赵人这一支的祖先。“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宅”是动词,表示居住,即孟增住在皋狼这个地方。皋狼就是《赵世家》中的“郭狼”,在山西吕梁山地区的离石县。黄河拐了一个大弯从北向南流,南流黄河的北段就在山西离石县。“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衡是车子的一个部件,压在马脖子上的那个横杠,上面架着轭。衡父生造父,一代生一代。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秦人祖祖辈辈都善于驾车,或者善于养马,“得骥、温骊、骅駵、耳之驷”,即穆王八骏之四。周穆王西巡,周游天下,造父得到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古本《竹书纪年》里有一句话:“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骊马是生绿耳。”就是讲周穆王的时候,北唐之君来见,献了一匹黑马,黑马生的马驹就叫绿耳,绿耳也是穆王八骏之一。这个北唐之君是谁?就是造父。“北唐”可以解释为唐地之北,也可以理解为北方之唐地,周人往往以成周(洛阳)为中心来说东南西北,所以后者的可能性大。我曾讲过唐和唐叔虞,唐在临汾,造父的封邑一开始和晋国的始封地唐距离很近。如果再联系到之前还讲过的尧公簋,早期秦人和山西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西巡狩,乐而忘归”,巡到哪儿去了?说不清楚。《穆天子传》带有传说、异闻录性质。有学者说《穆天子传》史料价值很高,认为穆天子至少到了青海湖那边,见了西王母。关于西王母的说法也很多,西王母到底在哪儿?我去甘肃泾川县,那里有个西王母祠堂,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祭祀西王母的活动。还有学者说汉代人祭祀西王母的石房子都找到了,就在青海湖边上。
“徐偃王作乱”,徐在江苏、安徽一带。古代彭城改名为徐州,因为这是古代徐国的中心。“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一天驾车能飞驰千里,长驱直入去救乱,这显然又夸张了。而且有的学者说徐偃王和楚文王是同时代的人,春秋早期的人和周穆王隔着三百年,关公战秦琼,这个记载是要打折扣的——司马迁的记载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不是司马迁自己捏造,他是把流传到他手里的史料记录到《史记》里。
“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穆王把赵城封给造父,造父就有了自己的封邑。赵城就在今天的洪洞县,50年代叫洪赵县,就在霍太山的西麓。那里有造父的封邑,造父族由此开始姓赵,这是赵人赵氏得名的由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是《百家姓》中的第一大姓,赵人的老家在山西。西周时期的人名、族名和地名是完全一致的。秦人也是一样的,非子因为封到了秦地,所以,这支族人被称为秦人。
“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蜚廉到季胜、衡父、造父五代,都居住在赵。“赵衰其后也”,赵衰就是后来晋国大臣赵盾的父亲。蜚廉以及赵国的先祖都居住在赵城。
秦人这一支居住在哪儿呢?看看秦赵先祖活动地点位置图(图25)。上面的地名,如霍太山、洪洞县,是造父活动的地带;河津县有蜚廉氏的祠堂,颛顼的帝都在濮阳,商奄之民在曲阜。西边是甘谷毛家坪遗址,还有礼县西垂、西犬丘。相对甘肃来讲,山西也是东方。
图25 秦赵先祖活动地点(采自《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5期)
下面讲到秦人这一支:
◆ ◆ ◆
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史记·秦本纪》
恶来革是蜚廉的儿子,“蚤(早)死”,他是被周武王射死的。“有子曰女防”,这个女防不是女子,是儿子。“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骆是一种马,秦人的祖先往往以车、马来命名。“大骆生非子”,非子被封在了秦地,这一共就是五代。
秦、赵是共祖的,赵人的祖先居住在山西,秦人同时代的祖先居住在哪儿?司马迁没有明言,只说“皆蒙赵城,姓赵氏”。“蒙”是承蒙之意,因为造父被封在了赵城,秦人也沾光了,也开始姓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嬴政又名赵政。北大收藏有汉简《赵正书》,就是讲嬴政的,秦始皇是姓赵的。
《秦本纪》最后一句话:“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太史公最后又强调了一遍。重要的事情说两遍,可见秦人曾经姓赵确有其事。当时西周的人名、地名是一致的,秦人既然姓赵,就说明他们也住在赵城或赵城附近,即洪洞县附近。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古代贵族的姓有的是赐的,有的以祖、父的字为姓,有的以官名为姓。好比司马是官职,又如赵氏、秦氏,则以所赐封地为姓,这是古代族群姓氏的几种来历。秦人姓赵,说明他们曾经居住在赵城附近。这一条非常重要,虽然司马迁没有明说。
赵化成老师姓赵,他总对我说:“我们做秦文化考古不是偶然的呀,我姓赵,秦人也曾经姓赵。我做了一辈子秦文化,挖到了毛家坪,第一次就找到了西周时期秦文化的东西。大堡子山是我挖的,乐器坑是我挖的,秦子的东西我也挖出来了。这都不是偶然的,是缘分。你也有缘分,你姓梁,梁也是嬴姓,是秦人的一个分支。秦仲的小儿子在宣王的时候被封在了陕西的韩城,就是梁国、梁氏,这就是梁姓的来源。你做秦文化考古也是有原因的,否则你做不好。”我说:“您说的太对了。”
我们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前院长赵辉老师也姓赵,他做新石器时代考古,不做秦文化,他说秦文化有赵老师就够了,大家的祖先都是从洪洞大槐树那边过来的。2011年,我和赵老师还专门组织了秦赵之旅的考察,到山西跑了一趟,还去了洪洞县。那边修了一个很大的宗族祠堂,香火旺盛得很,中国的百家姓都可以在那里追根溯源,这和明代的迁徙有关系。山西这个地方相对封闭,人口很多,明初因为经过中原大战,人口太少,就从山西往中原地区迁徙,洪洞县是个中转站。有人可能会说,你作为秦人后裔怎么挖祖坟呢?我说与其让别人挖不如我自己挖,我还心安理得呢。我就把老祖宗子车氏的东西挖出来了,子车氏也是嬴姓。商代就有子氏的贵族,比如子龙、子鱼,都是甲骨文里商的贵族。子车也一样,这个名字就是商贵族起名的方式。我相信,子车是秦人的公族,是有原因的。子氏都是商贵族。另外以车马为名也是秦人祖先就有的习惯。
◆ ◆ ◆
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史记·秦本纪》
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养得好,孝王打算立他为大骆的继承人。申侯姜姓,女儿嫁给大骆,生的儿子是成,为嫡子,非子为庶子。孝王很喜欢非子,想把他立为嫡。周代很注重嫡庶之别的,不能随便扶正。嫡子成的后面有申侯支撑。申侯势力很大,他说,当年我们的祖先骊山氏之女就和秦人的祖先戎胥轩结亲,现在又通婚,是亲上加亲,唯其如此,才能使西戎顺服。“戎胥轩”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这个“戎”不是戎人,古代把战车称为戎,比如《秦风·小戎》,小戎就是指轻型的战车。戎胥轩也是拿车来命名,轩就是指车的前栏。所以,秦赵的祖先都是拿车马来命名的。
“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这句话和《秦本纪》前面的记载有矛盾。如果我们认同了申侯这句话,中潏归周,为周人保西垂,那再一想,他的儿子是谁?蜚廉。他的孙子是恶来。蜚廉和恶来是纣的心腹大臣。商、周在纣王时期尖锐对立,文王的父亲王季就是被商人杀掉的,彼此间有血海深仇,当时周人誓死要把商给灭掉。所以,如果中潏已经投靠了周人,他的儿子、孙子会投靠商王朝吗?不可能。因为商代的政治是血缘政治,个人离开了家族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也不会有任何保障。我们说“蜚廉、恶来事纣王”的历史不容否定,因为这在《赵世家》《殷本纪》里都有记载。所以反过来说,中潏就不应该是为周人保西垂,而是为商人保西垂。因此,申侯这段话其实不可尽信,很多学者就持怀疑的态度,说这是申侯故意拉长与秦人交往的历史,以增加其言辞的说服力。
孝王无奈之下,就把非子封到了清水。唐代的《括地志》中说:“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文献中记载,非子的封邑在唐代清水县,今天还叫清水县。我们说清水李崖的墓是秦墓,这在历史地理上是有依据的。《汉书·地理志》说:“后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汧、渭之间。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邑之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可见班固也认为非子的封邑在陇山之西。
◆ ◆ ◆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
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史记·秦本纪》
秦嬴就是非子,他儿子秦侯在位十年,孙子公伯在位三年,曾孙为秦仲。秦仲在位第三年的时候(公元前842年),在犬丘的大骆、成这一支被西戎灭族。这个犬丘应该是西犬丘,可能在甘肃礼县。周宣王即位后封秦仲为大夫,秦人第一次成为贵族。西戎的势力很强大,是当地的土著。秦人和西戎反复角力,吃了败仗。秦仲在位第二十三年(公元前822年),伐戎战死,所以我们说秦人和戎人是有世仇的。
周宣王给予庄公七千兵马,一举伐破西戎。七千兵马在当时不是个小数字,是可以左右政治时局的一股力量。所以庄公势力大涨,伐破西戎,把西犬丘所在的礼县、西汉水这块地方收复了。“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秦庄公继承了父亲秦仲的爵位,也称“大夫”。周代的大夫一般名号前面要加个封邑,他的封邑就是西垂,西垂和西犬丘是一回事,这点我赞同王国维的说法。陇山以西基本都是他的地盘(图11),包括渭河上游、西汉水上游,这个面积很大,不亚于当时的诸侯国。所以,庄公虽然号称大夫,但他的实力已经相当于一方诸侯,地位很高,而且他是王朝的大夫。周王直属的大夫和诸侯国的大夫是不一样的,后者地位要低得多,晋国的大夫和周王手下的大夫地位不能同日而语,晋侯的地位也就相当于王朝卿大夫。这是秦人崛起的一段关键历史。
秦人原本一直被戎人打压,为什么能崛起而咸鱼翻身?因为周宣王给了他七千兵马。周王朝的支持,是秦人崛起的关键。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西犬丘是秦人的故都,也是大骆、成这一支的居邑。这一支被西戎灭族,西犬丘也被戎人占据。所以秦仲、庄公伐戎,伐的就应是西汉水之戎,目的是为了光复故都,夺回旧地。直到庄公取得胜利,才重新回到西犬丘。庄公的长子为报祖父秦仲之仇,誓杀戎王,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襄公。“大父”就是祖父。庄公在位44年,公元前778年,太子襄公代立。这是秦人立国之前的状况。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秦人称“公”是在襄公立国之后,“庄公”是他死后的追称,相当于谥号,不是活着时候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