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工作是你的新资产
曾几何时,股市、楼市把许多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办公室可以不进,但交易厅不可不进”成为人们的最好写照。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股市、楼市相继“变脸”,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屑于谈论工作、整天谈论股票及地产投资的发财梦里醒了过来,重新审视工作的价值——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真正稳定的来源。
2009年5月号总第37期《职场》杂志提出的“工作才是最好的投资”的概念就很好。在这一专题里,王舒婧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工作资产”,著名商业观察家、出版人陆新之先生参与了评论。
工作资产是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个体本身,它能够为其带来持续性的收入。
嫌这个描述太复杂,好吧,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小王大学毕业时,用人单位普遍开出了每月1500元的工资标准,这1500元就是小王十几年学习的人力投资形成的资产价值。工作五年后,小王跳槽,新单位开出了每月5000元的工资标准,5000元就是他全部学习和工作实践累积形成的资产价值。而5000元减1500元所得的3500元,则是他工作五年累积形成的新增资产价值。
是什么决定了小王在职场中达到5000元的资产价值,换句话讲,是什么决定了小王可以拿到5000元的月薪?这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工作资产。
这下你彻底明白了吧,所谓“工作资产”,就是你在职场中值多少钱。用陆新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它表现为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劳动价值及以此获得的收益”。工作资产最大限度地决定了你在裁员潮袭来时处于什么位置。
无独有偶,2009年,美国《时代》杂志推出“改变世界的十大新观念”专题文章,勾勒出人类社会未来大发展的美好愿景。其中一条就是“工作是你的新资产”。
我们不仅可以从房子和投资组合中提取价值,还可以从自身提取价值。提取这种价值的途径是什么呢?——工作。“从工作中获得的收入,类似于证券投资的收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卡罗尔说,“把工作当作个人资本的一份红利。”
总体来说,“工作资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有形资产,即我们通过工作按时按点领取的薪水和公司根据我们的表现不定期发放的奖金等以货币形式给予我们的劳动补偿;二是无形资产,即无法用实物衡量的那部分所得,比如工作中认识的重要的人、提升工作技能的培训、你在公司里的职位等,虽然可能无法立即变现,但它们是属于你个人的隐性资产。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活在一个不进则退、随时随地把竞争力挂在嘴边的时代,一份卑微的薪水追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说,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重要。但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更快更好地获得工作资产?
《职场》杂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被我们称为“4+4=3”的模型,即人的四种内在积累“兴趣、技能、价值观、个性风格”和四种外在因素“职业机会、工作生活经历、学习经历、遇到的重要的人”相互作用,结果最后会通过“自我认知、同理心、审时度势”这三方面表现出来。《职场》认为,这个“4+4=3”的模型将决定你的工作资产,以及你在职场上可以成为谁。
四内因、四外因通过一定比例勾兑在一起之后表现出来的三方面,即是影响我们工作资产的三大要素。第一,自我认知——明白“我”是谁,清楚“我”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希望在什么领域获得长久发展、“我”在这个领域工作是否有优势。第二,同理心——能够换位思考,明白对方是谁,了解对方的优势在哪里、对方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顾虑是什么、对方和我之间有什么优势互补。第三,审时度势——了解大环境。除了知己知彼之外,还要了解大环境的变化和走向,包括公司的大环境如何、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观点是什么,等等。
事到如今,工作还不配充当你与友人的谈资吗?关于“工作资产”这么重要的人生探索,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所追求的存在价值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