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黄学增的出生及家境
1900年9月,在北部湾东面海岸一个小渔村——广东省遂溪敦文村诞生了一位红色伟人,他就是黄学增。后来北部湾以及广东不少地区的红色历史都与他息息相关。
黄学增,广东省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900年10月14日)出生,乳名妃贵 ,别号道傅,根据黄学思的回忆,其父亲“也做做‘道公佬’找点零用”。而笔者在做田野调研时,亦在该村收集到一本科仪书,于此录一些以作史料:“志心皈命礼,坐镇琼州,琼属既沾其泽地,邻郡雷邦亦受其恩,冒之、犯之、宽之、宥之,皈命礼拜财上奉”;“涠州高廉各干仁天列圣,志心皈命礼,巍巍宣敕圣,荡荡王娘神镇境邦而克灵克圣,享庙食至威至灵,保障千秋栋梁万世”;“酒满献满斟礼双全,神欢人喜多吉庆,平安二字值千金,赐福保安宁”; 等等。黄学增小时候,其家共有7口人——父亲黄如英;母亲——黄学增弟弟黄学思回忆其姓氏不明,但敦文村邑人说其姓饶,仍遂溪河头镇英亮村人,英亮村离敦文村大约二十多公里;以及兄弟四人(学颜、学曾、学思、学孟)和一位姐姐。当其时黄家有水田4亩,旱坡地3亩。据了解,敦文村地形以丘陵地为主,土壤以红壤为常见。气候方面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多雨。年均降水量1750毫米,通常7—9月降雨量占全年50%。年均温22.5℃,一月均温14.9℃,七月均温28.4℃。因而村落旱坡地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花生、番薯等。水田则种植水稻为主。同时,由于临近海湾,村内部分人员间或从事养殖业(如养鱼、养鸭等)。“自耕农与半自耕农所耕土地,丰年大抵够食,若遇水旱之灾,则入不敷出,尚要典当卖家常什物,或借债营主。”因而黄如英除了平时做“道公佬”找点零用外,还替人宰猪、担鱼花(即鱼苗),尽量维持家景。黄学增出生时,黄家只有茅屋一座,前后各3间,左右各1间。茅草屋乃雷州半岛常见的民居之一。茅草屋的构建以顶梁柱为主,用竹竿沿着顶梁柱的四方,以斜向下的方式构成一个很大的框架。屋顶框架构成之后,再用全干的茅草(蒲草或稻草)一层层地铺上去。屋墙乃是以红土建构的夯土墙、土坯墙。黄学思回忆,该茅草屋“在1927年秋天被国民党清党队烧掉了”。黄学增兄弟四人之名,是村落私塾老师按古代“四贤人”之意给他们取的学名:学颜、学曾、学思、学孟,此颇为适合当时乡村地区的习惯,希望自己的农家子弟能够以中国传统社会圣贤为榜样,为社会做贡献。按,敦文村面朝北部湾,邻近双村。传说宋代时苏东坡曾到过双村,与该村私塾先生陈梦英畅谈多天后才往海南走。据清康熙《遂溪县志》卷之二“学校志”记载:“文明书院在县西南八都乐民所城内,宋元符庚辰,苏公轼南迁,由儋徒廉道经双村,宿净行院,四顾山川,谓乡民陈梦英曰‘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既去月余,瑞芝生其地,诸儒遂即其地连〔建〕书院,扁〔匾〕曰:‘文明’。”由于家境问题,黄学增读私塾时间略晚,大约在1912年,时年12岁。在此之前,主要是“辅助家庭劳动,割柴草,拾禾穗、捡番薯,替人养鸭,挣点零钱帮补家庭。”敦文村乡民传说黄学增替人养鸭时,很有一套,管理鸭子很好,是有名的“鸭司令”。据笔者田野调研,黄学增读私塾时的老师为杨成章,是邻近的六旺村人,六旺村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叫下乡仔村。在私塾时,黄学增所读的是《三字经》和《四书》,是时,为黄学增识字之始。父亲黄如英虽务农,但因间或做“道公”,略懂一二文采。但母亲却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有机会读书识字,是黄学增命运改变之始。
而根据敦文村黄氏族谱记载,该村黄氏宗亲一直以务农、耕海为生,没有什么人因读书而出,村内的人情圈子、交际圈子主要是敦文村周围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