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植物——杜梨
清光绪二十四年修撰的《滦州志》中记载:“滦境滨海之地,东西广九十余里,南北四十余里,皆斥卤不毛,如场之涤,远或十数里,近亦七八里,间有人烟,蛎墙草屋,村止数家,晒盐捕鱼,外无生业,布粟所需,器械所用,均购之于数里之外。沿海之地数万顷,故以其五谷不生而弃之也。”这就是100年之前对曹妃甸区自然面貌及生活条件的描述记载,由于土地含盐碱量高,数里之内几乎没有野草生长,更不要说木本植物了,不过也有零星分布,杜梨就是其中之一的木本植物。五农场有个叫杜林的村子,《唐海县地名资料汇编》称因杜梨树多,小成规模几乎成林,便用杜林命名为村舍名,不过据对本地民俗历史很有研究的李庆玺老师考证,五农场杜林村村民并未在村里见过杜梨树,且曹妃甸区盐碱地特别多,很少成规模生长树木,只是偶尔长几棵树,因此“杜林”应是“独林”的讹传,且本地方言习惯将一些字读成儿化音,“林儿”与“梨儿”发音一致。
杜梨,古称甘棠、棠梨,在古代好多诗人都为它做过诗,最为著名的便要属《诗·召南·甘棠》了,“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甘棠》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惟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认为是讽刺召伯之作,其他几乎众口一词,均认为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悦)”,遂后世以“甘棠”比喻卸职后的地方长官,用甘棠遗爱来形容人民对卸职地方长官的怀念。甘棠大部分人认为就是杜梨,比如三国的陆玑在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蔽芾甘棠》中说:“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梨,赤棠也。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不过也有资料认为是豆梨,由于诗中没有具体描述形态特征,至今也不知道到底是杜梨还是豆梨。
杜梨,乔木,最高可达10米,树枝上有刺,紫褐色。叶菱状卵形至长圆形,边缘具有粗锯齿。伞形总状花序,有花10至15朵,花瓣白色。果实近球形,褐色,有淡色斑点。花期4月,果期8到9月。在曹妃甸区,杜梨一般生长在坟地、水边,近些年引用到了绿化上。
杜梨的果实极小,且味儿差,基本上没人食用,不过也不要小瞧它,没有杜梨我们就可能不会吃到鲜美多汁的鸭梨、白梨了,因为杜梨就是我们食用梨品种的砧木。杜梨的树叶在贫苦的时代还可以充当茶叶,而且杜梨的树叶含有绿原酸、新绿原酸等,《本草纲目》记载其枝叶“酸甘涩,寒,无毒。治霍乱吐泻不止,转筋腹痛”。另外杜梨的花蕾也可以食用,用热水一焯,即可素炒、凉拌。杜梨的木材亦称“杜梨木”,色呈土灰黄色,木质细腻无华,适于雕刻,山西商号所用微雕商标雕版就是用杜木镌刻而成。
杜梨/庞博 摄
作为乡土植物的杜梨,耐寒、耐盐碱,花可供观赏,木材可供雕刻,果实可入药,是潜力巨大的树种,有待人们的继续开发。
孙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