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经典从商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经商理念贯一

要学好,要做得对

《塔木德》中说:“有10个烦恼比仅有1个烦恼好得多。”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人生是要经历痛苦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的一生就要在不断的痛苦中不停地进行自我历练,挫折与痛苦正是自我历练道路上最好的“试金石”。当你的人生历练已经近乎完满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惧怕任何苦难。只要环境相对稳定下来,你的忍耐与顽强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做出让世人称羡的成就。

犹太人认为,大多数人遇到困难都有停下来收手不干的时候,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住苦难的人才会继续坚持;在很多人都感到绝望而放弃的时候,只有富有忍耐力的人才会继续为自己前行坚持。人只要具有这种卓越品质,最终能获得很大的成功。

莱德认为自己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他的爸爸因心脏病去世时,他才21个月大,哥哥5岁。妈妈虽无一技之长,也没有受过教育,却毅然担负起抚育莱德和他哥哥的责任来。

莱德9岁时找到了一份在街上卖报纸的工作。因为他们需要钱,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钱。但是莱德有点害怕,因为他要到闹市区去取报卖报,然后在天黑时坐公共汽车回家。他在第一天下午卖完报后回到家时,便对妈妈说自己决不再去卖报了。

“为什么?”妈妈问道。

“你不会要我去的,妈妈那儿的人都很粗鲁。你不会要我在那种地方卖报的。”

“我不要你粗手粗口。”她说道,“人家粗手粗口,是人家的事。你卖报,可以不必跟他们学。”

妈妈并没吩咐莱德回去卖报,可是第二天下午,莱德照样去了。那天稍晚时候,莱德被圣约翰河上吹来的寒风冻得要死,一位衣着考究的女士递给他一张5美元的钞票,说道:“这足够付你剩下的那些报纸钱了,回家吧,你在这外面会冻死的。”结果,莱德做了他知道妈妈也会做的事——谢谢那位女士的好心,然后继续卖报,最后把报纸全卖掉后才回家。他明白,冬天挨冻是自然的事,不是罢手的理由。

莱德长大后,每次出门时,妈妈都会告诫他:“要学好,要做得对。”莱德认为他的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事,几乎全用得上这句话。

最重要的是,妈妈教莱德一定要苦干。她说:“要是牛陷在沟里,你非得拉它出来不可。哪怕是天冻得连眼珠都会裂开,或者下雨,不论你喜不喜欢,甚至你不舒服,总要把牛拉上来。”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时候,不会总是有人像奇迹一般出现前来救你,能救你的只有你的苦干和奋斗努力的决心。人只有在苦难的生活中不断地历练自己,不退缩,不放弃,最后才能成就自我,走出自己艰苦卓绝的成功之路。

世界上有很多人,尽管一开始失去了拥有的全部财产,然而他们并不是失败者,他们依旧有着不可屈服的意志,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他们才能成功。因为他们都能坚持到底,最终获得辉煌成果。

犹太人威廉·詹姆斯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管理顾问。他的办公室内各种豪华的摆设、考究的地毯,忙进忙出的人潮以及知名的顾客都在告诉人们,他的公司的确成就非凡。但是,就在这家鼎鼎有名的公司背后,藏着无数的辛酸血泪。

威廉·詹姆斯在创业之初的头六个月就把自己十年的积蓄用得一干二净,并且一连几个月都以办公室为家,因为他付不起房租。他婉拒过无数的好工作,因为他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也被拒绝过上百次,拒绝他的和欢迎他的顾客几乎一样多。但是在整整七年的艰苦挣扎中,谁也没有听他说过一句怨言,他反而说:“我还在学习啊。这是一种无形的、捉摸不定的生意,竞争很激烈,实在不好做。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继续做下去。”

威廉·詹姆斯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轰轰烈烈。有一次,朋友问他:“把你折磨得疲惫不堪了吧?”威廉·詹姆斯却说:“没有啊!我并不觉得那很辛苦,反而觉得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威廉·詹姆斯以这种心态坚持到底,在七年的自我历练中得到了很多,也最终成就了自己。

在犹太人看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其实是一种历练,只要人们于困境中忍耐,于困境中奋斗,于艰难中勃发,不惧怕经历诸多磨难,就能为以后的崛起蓄养巨大的力量。

只有饱尝苦难和挫折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最终摘取生活甜美的果实。

能够得到的东西才值得等待

《塔木德》中说:“能够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人不能好高骛远,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

犹太人是非常注重实际的,他们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犹太人能为一件值得的东西坚忍地等待,但是他们的等待是有原则的,也是有限度的。他们所等待的是自己较有把握的且对自己有利的事,一旦他们经过计算,觉得“不合算”,就会不再等待,立即放手。

犹太人这种“适可而止”的等待原则,使得他们在见到“大事不妙”的苗头时便会掉头,这种做法正是受了《塔木德》的影响,也和自己民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犹太民族曾忍受了2000多年的迫害和苦难,培养起顽强的毅力和耐力,“适可而止”的等待原则正是他们在生意中精明的体现。这启发我们:在商场中要学会随机应变,否则只能遭遇失败。

虽然犹太商人善于为可能得到的价值等待,但是他们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聪明的犹太人懂得:不能总是等待更大的利益。

一天,靠炒卖股票发家的犹太巨富列宛,看着8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捕雀。

捕雀的工具很简单,一只不大的网子,边沿是用铁丝圈成的,整个呈圆形,用木棍支起一端。木棍上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儿子在立起的圆网下撒完米粒后,就牵着绳子躲在屋内。

不一会儿,飞来几只雀儿,儿子数了数,竟有13只之多!它们大概是饿久了,很快就有8只雀儿走进了网下。列宛示意儿子可以拉绳子了,但儿子没有。他悄悄告诉列宛,他要等那5只进去再拉。

等了一会儿,那5只雀儿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4只雀儿。列宛再次示意儿子快拉,但儿子却说,别忙,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

可是接着,又有3只雀儿走了出来。列宛对儿子说,如果现在拉绳子还能套住1只。但儿子好像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说,总该有些要回来吧,再等等。

终于,连最后1只雀儿也吃饱走出去了。儿子看了很伤心。

列宛抚摸着儿子的头,慈爱地教育道:“欲望无穷无尽,而机会却稍纵即逝。很多时候,为了得到更多而一味等待,不采取果断的行动,不但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反而会让我们把原先拥有的东西也失去。”

《塔木德》中说:“仅仅知道等待和忍耐,不是真正的聪明。”感觉没有把握的时候,知道一件事情即便自己再耐心等待也不一定会成功的时候,就应及时做出其他的选择。

千万不要在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里迷失自己,找到自己能够得到的东西,它们才是最值得等待、最值得去奋斗的。其他的事物再珍贵、再有价值,如果经过很长时间努力却得不到,就不值得我们用宝贵的时间再去等待。这是犹太人经商的智慧所在。

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

犹太商人大多学识渊博,机智敏捷,聪慧过人。在他们眼里,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不配做真正的商人,犹太商人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经商技巧,从而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

犹太人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

犹太民族十分重视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他们的生活区域内,最好的建筑往往就是学校。犹太人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学校读书;不管家庭条件多么困难,也要让孩子上大学。很多犹太家庭的孩子更是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在上大学期间很多孩子都会兼职,半工半读,用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解决学习付费等实际问题。

以今天的以色列为例,自建国开始就确定教育立国,一直把教育事业作为民族的首要任务来抓。教育经费支出仅次于国防开支,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无法达到的。据有关方面统计,在1984年到1985年间,以色列大学生人数达到9.9万人,也就说每1000人中就有77名大学学历的学生,这仅次于美国,高于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虽然国家层面上对教育投入非常之大,但犹太人认为学校教育是只能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场所,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是通过专业学习、特别培训、工作实践获得的。因此,他们更注重个人终生自我学习,并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像下面方法就是常用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来进行自我学习;

2.按照自己的需要,划定泛读范围,涉猎大量的相关书籍、杂志、报纸,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博采众家的效果;

3.根据自身目标的要求,收集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如报刊、书籍、杂志、参考文献、录音带、电子网络中各种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资料;

4.精选对自己人生有长远影响的资料,下大功夫细读深读,将其读透,使之真正成为伴随自己一生的知识;

5.“借脑读书”。犹太人认为信息太多太杂,每个人的时间又特别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自我努力外,还要借助别人的力量。例如,让下属就某个主题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收集整理加工后,把实质信息留下来,或者向行业里的专家请教,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捷径;

6.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不局限于课本知识,要扩大自己的交际领域和生活领域,通过与人交往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他们认为,报告、电视、广播、会议、讨论、论坛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上述六个方面只是对一些犹太人对读书方法进行简单的概括,实际上,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犹太人从来不读无用的书。既不能给自己带来艺术上的享受,又不能给自己创造出更多机会的书,他们是坚决不读的。他们讲求学以致用,在他们的理念中,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犹太人孜孜不倦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生追求的课题来看待,获得了广博的知识,用知识武装了头脑,所以很多犹太商人能在经商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犹太商人认为,只有学习得多,特别是特定领域内的专业书籍学习得多,在经商的过程中才不会走弯路,才会比别人先行一步,才能赚更多钱。

犹太商人认为:一个人要热爱学习,这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生意场上能够赚钱的根本保障。因为人只有多读书、多学习,视野才能变得宽阔,而有一个宽阔的视野会对商人形成正确的判断,而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

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我

在犹太商人看来,在生意场上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随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若是因循守旧、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无论你过去的历史多么辉煌,最终也会被时代发展的大潮所淘汰。

《塔木德》说:超越别人,不如超越自我。一个人如果勤劳自勉,不断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会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向前努力的动力。

有一对父子俩。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儿子却孤僻、傲慢。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我要怎样才能超越你?”

父亲说:“我的孩子,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困难问题时,我给他答案。对于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不满意,是因为他的问题对你而言不是问题;他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你必须放下身段多学习,这样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不必超越你,而是要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只有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人要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挺进,还要具有冒险精神,正如爱因斯坦说:“人必须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就和机器没什么两样。”

美国著名影星保罗·纽曼是一个犹太人。因为他善于适应环境,活用自己身上的天赋,所以他能不断超越自我,在演员和商人两重身份间转换自如,“财”“艺”双收。

保罗·纽曼有杰出的演艺才能和先天的强健体魄,在银幕上成为男性美的化身。他拍摄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炎热的夏季》《热铁皮屋顶上的猫》,1960年的《阳台上》《成功》等,其中有不少影片深获好评,他曾先后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在他60岁那年第6次被提名时,他终于摘取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桂冠。

保罗·纽曼除了具有高超的演技外,还是一个出色的导演,他曾导演拍摄过5部电影,也执导过电视剧,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保罗·纽曼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父亲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的老板,他小时候喜欢运动,所以长得一副好身材。他的母亲是位音乐戏剧爱好者,保罗受母亲的影响,也喜欢音乐。他上大学时,常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有时还登台演出自编自演的小剧目。这样,无形中练就了他的表演技能。

1982年,保罗·纽曼向一位作家朋友提出自己想开发一种拌面条用的酱汁,这种酱汁是保罗自己在厨房做菜时调配的。两人一谈即合,同意各出资50万美元开发这种产品,取名为“保罗·纽曼面汁”,生产这种面汁的公司亦取名为“保罗·纽曼公司”。

公司创办之初,虽使用最便宜的家具和工具,却使用最好的原料和最佳的配方,以确保面汁质量。产品推向市场后,各地超市不断要求补充货源,他们不得不雇请工人扩大生产,仅仅经营了一个月,就赚了4万美元。

第一炮打响以后,“保罗·纽曼面汁”的销量月月上涨,他们合伙投资的100万美元本金,在开业的几个月后就收回了。到开业一周年时,公司的纯利润达1200万美元,到第六年,该公司已成为一个大企业,被喻为“食品王国”。

保罗·纽曼无论在台前演戏,还是在幕后经商,都显示出了超凡的能力。他不断超越自己使自己在演艺界和商界齐头并进,成为一个名利双收的富豪明星。他的人生之路告诉我们,人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让自己在新的生活和环境中去迎接挑战,才能保持不灭的创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

犹太人认为,在超越自己这件事情上不能放松,要尽量地学习不同的事物,并将它们组合起来,这样才会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也才会有许多新的创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把它发挥出来了,而有的人则因为懈怠让这种才能荒废掉了。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有不断地发掘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看准时机,应时而上

市场形势千变万化,一个商人要想成功,需要提高警惕,保持警觉,而且要对变化能做到有效的驾驭。

成功没有秘诀,不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须在应变技巧上下功夫。尤其是一旦环境发生变动,应反应敏捷,马上认清变动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或发现情况有变,就要下决心勇于变化,在机会到来的时候一把抓住它。

犹太商人在经商过程中,能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而相机应变,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市场中没有变化,就没有机会。竞争环境中,有人会被淘汰,有人能找到机会。若能使自己经常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知道如何变化,如何驾驭变化,你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一个商人不善变化,凡事等待、拖延,或认不清形势,必然做得辛苦,而且收效甚微。

当然,无论是多么有远见的商人,都不可能把未来发生变化的细节描述清楚。所以,制胜之法“不可先明”;妙算之策,不是包打胜仗的保证。人置身于商场竞争中,能随机应变,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才是用谋制胜之本。

果断决策并抓住瞬间的机会,是犹太商人的一大优点。机会之所以难于把握,就在于它稍纵即逝,但犹太商人决策果断,因势而上,快速行动,总能够让人对他们的商业才能叹为观止。

犹太报业巨子麦克斯韦尔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应时而上的人。麦克斯韦尔曾一度由“巨富”沦为“乞丐”,成为他人眼中的笑料。麦克斯韦尔意识到,如果自己继续这样“混”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1979年,麦克斯韦尔看准时机,毅然决定重新崛起,他果断地筹集资金收购了英国印刷公司,在数年间转亏为盈。1984年,他又以一亿英镑的巨资收购了《镜报》集团,反败为胜,继而横渡大西洋,到纽约抢夺《每日新闻报》,最终成立了麦克斯韦尔通讯公司,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麦克斯韦尔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他能果断行事,如果他当时依然犹豫不决,徘徊不定,机会就会从他手中悄悄溜走。

犹太人认为,当一个机会出现时,或许你还没有做好准备,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尽可能地补足准备不足的地方,但前提是一定要占有机会;而有的人则会选择放弃。然而很多事情,你错过了一回,往往就错过了一辈子,或许这样的机会之后你虽然做好了种种准备,但都会变得毫无价值。

所以,当你意识到机会已经降临时,就应该勇于决断,这样才能把握住难得的机会。否则,即便是机会接踵而至,在你犹犹豫豫、优柔寡断之时,也会一一消失殆尽。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样一个故事来更加深刻地理解机会的稍纵即逝。

两个年轻人同时看到一则投资广告,内容是说某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新产品,需要批量生产,但资金有限,寻求志同道合的合作者。面对这样一则广告,两位年轻人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可谓一贫如洗,甲认为自己没有资金,无法投资,希望现在努力赚钱,等日后有机会再投资;乙虽然也是两手空空,但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他想方设法四处借钱,凑齐了足够的资金,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几年之后,乙不仅还清所借的款项,还获得了额外的利润,并成为该公司的股东。随着公司的逐渐扩大,他也变成了一个富翁。再来看甲,他虽然在几年之后赚了一定的钱,却失去了这个对他而言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

可见,机会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当机会到来时,你稍微疏忽和彷徨一下,都无异于把机会拱手让与别人。有的机会错过了还可以再来,但有的机会错过了便再也不会有了。

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有一家犹太人开的“侏儒餐厅”。这家餐厅上至经理,下至普通侍者,都是身高不过1.30米,最矮只有67厘米的侏儒人。由于奇特的服务方式,各国游客纷纷慕名而至,餐厅生意十分兴隆。

然而,餐厅的老板吉姆在酒店林立的马尼拉刚开始经营餐厅时,也同其他餐厅一样,招一帮漂亮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当招待,但生意并不景气,顾客稀稀拉拉。吉姆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不甘心失败,决心将餐厅的面貌彻底改观。

吉姆苦苦地思索着振兴餐厅的良策。一天,吉姆在大街上偶然发现一个头大身小的侏儒人,这个“小矮人”看上去滑稽可爱,平时极少见到。吉姆灵机一动,一个奇妙的想法立刻占据他的脑海:何不办一个“侏儒餐厅”?

于是,吉姆招了一些“小矮人”,这些人有的当厨师,有的当收银员,而更多的是当招待。就这样,“侏儒餐厅”以奇特、滑稽的服务方式独领风骚。

每当顾客走进餐厅,马上就会受到一位身小头大的矮个子服务员的热情欢迎,他笑容可掬地向顾客递上一条热毛巾,顾客在舒适的座位上坐定,又有一个动作、形态滑稽的矮个子服务员送上菜谱,顾客拿过菜谱往往已经笑得合不上嘴。且不说该店的佳肴如何精美,单是这些“小矮人”的殷勤好客、滑稽幽默,就够让人欢畅开怀、赞不绝口了。

机会是时间给人们最好的礼物,犹太商人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果断行事,毫不犹豫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抓住机会这条“大鱼”。

阿曼德·哈曼是一个善于寻求机遇、利用机遇,不断进取发家致富的典型。那么,时机是如何引导他一步步走上富豪之路的?

在美国禁酒法令实施期间,哈曼了解到姜汁啤酒受到大众的欢迎。于是,他派人到印度、尼日利亚等生产生姜的大国大量收购生姜,并由此垄断了生姜市场,此举让他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在罗斯福总统即将上台时,哈曼敏感地意识到禁酒令即将被解除,公众对酒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而此时的美国不仅没有造酒厂,甚至连装酒的酒桶也十分缺乏。于是哈曼抢先一步垄断了制造酒桶用的木板,同时建立大规模的现代化酒桶工厂。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工厂利润就高达100多万美元。

实施禁酒令、解除禁酒令,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平等的机遇,但只有阿曼德·哈曼抓住了,他利用机遇,让自己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否则,光说不做,机遇永远不可能变成财富。

商场如战场,往往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看准机会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是每一个梦想成功者最明智的选择。机遇随时都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果断把握,就可以实现梦想,成功致富。

警惕“陷阱”,适时而撤

犹太商人在最开始投入资金做生意时,并不是一味地想着怎样赚大钱,而是早就给自己准备好了三种“蓝图”:一个月后、两个月后及三个月后的情形。

如果在三个月后的实绩,仍不能按照蓝图实现时,就断然予以放弃。犹太人认为,生意虽遭失败,但却能及时停止,还未到一塌糊涂不可收拾的地步,反而会感到轻松愉快。尽管生意不尽如人意,但及时悬崖勒马也比在一堆烂摊子中大伤脑筋、进退两难要强得多,否则情况会更糟。

市场总是瞬息万变,一旦你抓在手中的不是一个发财的机会,而是一个财富的“陷阱”,那么就要勇于撤退,该放手时就放手。

犹太商人约翰·贝尔说:“应该把一次失败的谈判与成功的谈判都看作是胜利,坦率地说,如在一次竞争中,你发现对手提出的条件已经让你无法与之抗衡,继续斗下去非伤筋断骨不可,那么,应将放手作为一条后路。没有这一条选择,你最终会被对方套住,成为对方的囊中之物。如果对方提出的方案不合理,你还不知退却,终将损失惨重。双方即使以不平等为基础达成了协议,该协议持续的时间也不会长。”

选择撤退,往往是最后的“王牌”。太多的谈判者只是在谈判处于崩溃的边缘时才想到撤退,但那时常常是为时已晚。在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依然不懂得撤退才是胜利的道理,那么接下来,你将面对的必然是更加惨痛的教训。

世界闻名的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是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三大汽车公司。但它在1979年的9个月中,却亏损了7亿美元。这个灾难之所以降临,可以说不是该公司失之于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薄弱,而是败于没有研究当时竞争的变化趋势,仍然抱残守缺。竞争中的高低之分,往往不单凭实力,而在于能否把握市场的“脉搏”,敢于“自断残臂”,迎接新的“生命”的到来。

1973年,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严重地冲击了依赖能源的汽车工业。当时,美国所有的汽车公司都受到了冲击。石油价格上涨,令一贯用油无度的美国人也不得不精打细算起来,开始逐步使用耗油量小的小型汽车。通用和福特两家汽车公司紧紧抓住市场动向,随机应变,针对美国人消费心理的变化,从生产豪华型的小汽车转为生产省油的小汽车。而克莱斯勒公司不察商情,一意孤行,认为使用豪华型的小汽车是美国人的本色。结果,在1978年世界石油危机再度出现的时候,豪华型小汽车的销量大大下降,该公司存货堆积如山,每天损失200万美元,公司面临破产的危机,董事长不得不引咎辞职。后来该公司聘请了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艾柯卡来力挽狂澜,并向美国政府申请15亿美元的贷款,才勉强渡过了难关。

商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激烈的竞争四面埋伏,一旦情况不利,就要下决心勇于变化,敢于放弃,若是迟了一步,可能将会无法处置。但有些人往往不愿这样做,感觉这样有失男人的气魄。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勇于放弃在经商战略上可以说是极重要的战术之一。放弃并不简单,它常常需要人有极大的忍耐力。一个敢于放弃善于放弃而转向的人,往往是真正的勇者。

1984年,33岁已经是3个孩子父亲的约尔马·奥利拉决定辞去银行的优越职位,接受祖国诺基亚公司的邀请,举家回到芬兰。当时的诺基亚公司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其业务涉及造纸、化工、橡胶、电缆等十多个领域,也涉足计算机、电子消费品和电信产品等高科技业务领域,只是规模很小。当时诺基亚的产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受到美国与日本的强大竞争对手的“夹击”,可谓是“腹背受敌”,情况很不乐观。可以说,诺基亚当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经到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时刻。

奥利拉接手诺基亚后,抓住时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数字电话标准开始在欧洲流行,奥利拉认定数字化通信设备将在未来市场上大有作为,因此他果断地将公司的长期发展重心转移到电信设备的生产上,合并、卖掉一些公司,将造纸、轮胎、家用电子等业务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忍痛砍掉了拥有欧洲最大电视机生产厂之一的电视生产业务,集中精力与资源进行加强移动通信器材和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探索。

诺基亚集中电信方面的资源后,优势得到体现,从而在蓬勃发展的电信市场上如鱼得水。此后移动电话和通信基地设施两项业务成为诺基亚的左膀右臂,其销售额之和占公司总收入的百分比超过80%,远高于爱立信的65%和摩托罗拉的40%。芬兰国民银行所属蒙哥马利证券公司的马克·麦克彻尼称:“他们的经营几乎无懈可击。”奥利拉让诺基亚从一个不知名的厂家迅速成长为国际三大电信巨头之一。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只知道胜而不知道败的人,终将一败涂地。”君子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人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犹太商人看来,要想成功,就要对市场了如指掌。因为一旦发生变动,就要反应敏捷,马上认清变动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变措施。只有寻求变化、洞察先机、善于驾驭商机的商人,才能在瞬息万变中抓住机会,获得成功,也才能在被市场淘汰之前先一步撤退,把损失减少到最小,从而赢得另一场胜利。

打破传统,寻求突破

犹太人总是善于打破现状,他们拥有“局外人”的心态,善于打破已有的传统模式,创造新构想、新发明和新事业。

在商场上,只有创新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而要创新则必须打破传统,只有打破传统,尝试走自己的成功之路,才能避免同众多竞争对手去挤“独木桥”,才能建立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赢得胜利。突破传统,不走寻常路是一项挑战,只有真正敢于接受这项挑战的人,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美国,没有一个产业像玩具产业这样完全打破传统,突破重围,最终唤醒整个产业新的春天。

犹太人深入参与玩具产业的所有层面,从发明到制造和零售,犹太人无所不在。年销售160亿美元的美国玩具产业有两大厂商,最大的是美泰儿公司,市场占有率为19%,其次是孩之宝公司,市场占有率为12%,两家公司都是由犹太企业家创立的。

美泰儿公司由韩特勒夫妇创立。1939年,韩特勒夫妇办了一家小小的玩具公司,生产小饰品。为了扩大产品范围,韩特勒夫妇跟梅森合并。梅森生产木框、洋娃娃家具和其他玩具。

1955年,美泰儿公司推出一种大受欢迎的产品——玩具冲锋枪,业务开始突飞猛进。次年,韩特勒太太在瑞士的橱窗里看到一个洋娃娃,于是提出一个构想:销售有胸部的芭比洋娃娃。在当时的美国,小孩子的洋娃娃没有明显的胸部或曲线。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保守风气中,韩特勒夫妇推出行销攻势,宣传芭比可以让小女孩做好准备,成为真正的淑女,教导她们如何穿衣服和化妆。芭比是根据韩特勒的女儿命名的,后来又增加了芭比的朋友肯恩,是根据他们的儿子命名的。芭比娃娃就此诞生。

很多犹太商人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敢于突破传统,无论传统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只要敢于创新,接纳新观念,尝试新事物,用新方法思考,总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片新的视野。

突破传统总是比恪守传统更加困难,特别是对于拥有百年历史,并一枝独秀地占领了大片市场的产品来说,但是如果自己不突破传统,那么必然会有其他产品来打破传统,成为新一代的“生力军”,也成为过时的传统产品的“掘墓人”。

1886年,耶路撒冷的药剂师约瑟芬·沃尔夫·西尔罗发明了生产露尔饮料的配方,并称之为“魔水”。从那时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露尔公司按照同样的秘方,生产着同样的露尔,装在同样的6盎司的瓶子里。它不超越传统,没有创新的先例,无论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轻易更改自己的配方和经营原则,局限于传统,以至于疏忽后来的强劲的竞争对手。

此后,犹太人撒尔玛·鲁夫·博斯德生产的另一种软饮料产品“夫尔曼”一天天成长壮大起来,并逐步打入了露尔的传统市场中。夫尔曼没有受到传统的束缚,只要市场需要,便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研究开发新的饮料,改变饮料的口味和包装。露尔曾以5:1的优势超过夫尔曼的销售额,但到1958年,夫尔曼通过努力,使自己的销售额增长了两倍。

在亚特兰大的露尔帝国,经理们一直把独特的6盎司的瓶装视为“最完美的包装”。配合这种特别的瓶子,露尔公司还特意推出一种自动冷饮机,用5分钱的硬币便可买到一瓶露尔饮料。

正当露尔为此自鸣得意时,夫尔曼公司迅速推出了12盎司的新型瓶装,价格同露尔一样只卖5分钱一瓶。“5分钱买双份”的夫尔曼饮料广告词响亮顺口,直击露尔公司要害,露尔公司顿时慌了手脚。降价肯定是下策,改换瓶装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预定生产的特殊瓶装堆积如山,达10亿个之多。市场上大量使用5分钱硬币饮料售卖机更是无法更改的。露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片市场被夫尔曼夺走。直到1959年,露尔才终于用完了这10亿个瓶子,长舒了一口气。

1960年,夫尔曼公司把进攻“火力”对准了露尔的“传统”形象,发动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把露尔的“僵化”夸张地推到了公众面前,夫尔曼则成为年轻人的专用饮料。1964年,夫尔曼炮制出广告史上的经典作品,推出“夫尔曼新一代”口号,巧妙地运用心理战术,将顾客分成传统型和反叛型两大类,把夫尔曼变成新一代的精神象征,露尔则变成了“过时、落伍、不流行”的象征。

1976年,夫尔曼又发动了全国性的广告大战,向露尔发起公开挑战。夫尔曼通过电视主办了无商标品尝试验,让消费者重新考虑他们对“老露尔”的忠诚,并把它与“年轻”夫尔曼做一比较。结果夫尔曼成功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销售额猛增。

当露尔公司试图对夫尔曼俘获一代人的广告做出反应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已经衰减到3:2了。露尔不得不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公司眼下最紧迫的问题上——迎战夫尔曼。

2003年4月,露尔公司向新闻界宣布,公司决定对露尔配方进行修改,生产一种新露尔,以挽回因甜度不够而失去的市场。

新露尔上市,在饮料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来自老顾客的抗议电报和信件雪片一样飞往露尔总部。总部的接线员们每天要记录1500个电话,几乎都是要求恢复老露尔配方的。修改还是恢复露尔配方的论战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和电视新闻报道的中心话题。包装商们声称,如果这种不利的宣传继续,露尔无论以何种名称出现,都会面临失去市场份额的危险,还有可能被夫尔曼夺走市场,那时再想收复失地肯定要困难得多了。

露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推出四种新产品:三种含咖啡因型露尔和节食露尔。再加上经典露尔、新露尔等,共有八种不同口味的新产品,同时出现在市场上。消费者几乎被弄晕了头,就连露尔的一些老顾客对它也不耐烦了。而零售商、包装商也不胜其烦,拒绝给露尔系列产品提供更多的陈列空间。露尔公司举棋不定,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在维护传统与打破传统、寻求创新面前徘徊不定,连续出现失误,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露尔仍然占优势,但已经不是昔日独霸软饮料界的一枝独秀了,露尔要想重现旧日雄风,还得靠寻求创新和突破来发挥优势,不能再延续传统了。其实,露尔应该学学夫尔曼的做法,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变化,适时对自己的产品做出调整,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努力推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才能始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墨守成规只能原地踏步,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才会有出路。从露尔通过老品牌走向新生路的变革,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敢于突破传统,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赚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犹太人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个宝贵经验是:赚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想赚钱,就得打破既有的成见。犹太人对做生意的对象是不加区分的。为了赚钱,不管他看起来是贫穷还是富有,也不管他是哪国人,都可以成为犹太人做生意的对象。犹太人绝对不会因为生意对象的宗教信仰、肤色、社会性质而放弃一桩能赚钱的生意。犹太人对生意对象总是一视同仁,不带有任何成见。如果因为对生意对象有成见而坏了赚钱的生意,会被犹太人看作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为了赚钱,不管你是哪一国的人,都可以成为他们做生意的对象。

犹太人这种赚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意识,其实是非常高明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试想,商人做生意的根本目的就是赚钱,如果因为对方的思想意识不同,自己在原来成见的作用下,主动放弃了一次赚大钱的机会,岂不是太可惜了!金钱是没有国籍、没有贵贱的,所以赚钱也不应当区分对象的差别,聪明的犹太人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赚钱的时候从来不会在意生意对象的外在,而是看他是否会成为自己的客户,这也是他们赚大钱的重要原因。

犹太商人从不对任何人轻下判断,因为他们懂得,顾客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以貌取人。商人的成功与否虽然看似取决于客户,其实根本在于商人自己。因为每个客户都有被重视、被关怀、被肯定的愿望,如果商人满足了客户的愿望,客户自然会心存感激,并回报以成功的交易。所以,商人如果能广结“善缘”,不以貌取人,就像播下成功的种子,不久便会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爱迪蔼里是著名的犹太房产经纪人,早年从事房地产推销工作。之后他创办了自己的房地产经纪人公司——爱迪蔼里公司,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客户就在你身边。商人应当重视每一名潜在顾客,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企业、一家公司、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商品的购买者或某项服务的享受者。”

以上是爱迪蔼里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在从事房地产推销的这些年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爱迪蔼里曾经帮助一位建筑商推销房子。当时这位建筑商正在开发“假日花园”房地产工程,他所做的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冒险投资建造价值20万美元一套的房子,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他还没有一位确定的买家。在那时,没有人敢这么冒险来投资建造这么高级的房子,除非事先有人买。

一天,爱迪蔼里正在等一位顾客,那位建筑商停车跟他打招呼。过了一会儿,一辆汽车开了过来。从车上下来一对年纪较大、有点不修边幅的夫妇,他们径直朝门口走来。当爱迪蔼里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时,正好看见那位建筑商摇着头对他打手势,那意思是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但是爱迪蔼里还是很热情地走上前向那对夫妇并讲解了起来。

那位建筑商认为爱迪蔼里在浪费时间,便生气地离开了。爱迪蔼里仍热情地领着那对夫妇参观房子。

房子里豪华的设施令这对夫妇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使他们彻底地叹服。很显然,他们从未见过这样高级的房子。爱迪蔼里也为自己有机会领着这样赏识房子的人参观而表示高兴。

在看完第四浴室后,丈夫对妻子感叹道:“想一想,一幢房子有四个浴室!”然后他转过身对爱迪蔼里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梦想拥有一栋有一个以上浴室的房子。”

这时,妻子眼含泪水,深情地看着丈夫,爱迪蔼里注意到她还温柔地握着丈夫的手。

他们参观了房子的每一个角落后,最后来到卧室。“让我们私下里聊几分钟好吗?”丈夫彬彬有礼地问道。

“当然可以。”爱迪蔼里答道,然后朝厨房走去。

几分钟后,他们出来了。丈夫问:“爱迪蔼里先生,你说这房子售价是20万美元?”

“没错。”

那位丈夫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然后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一个旧的大牛皮纸袋,细数出20万美元现金,并把它们整整齐齐地码成一堆。原来,他是一家旅店里的服务员领班。许多年来,他们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为的就是攒钱买一栋豪华的房子。

那对夫妇走后不久,那位建筑商回来了。爱迪蔼里给他看了签的合同,并且把牛皮纸袋交给他。那位建筑商打开后,惊讶得差点晕过去。

爱迪蔼里笑着说:“我觉得推销过程中要学会重视客户,重视特定推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不以貌取人,哪怕是一个热情的招呼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论是对谁,都应同样热情。”

“顾客就是上帝,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爱迪蔼里说,“我就是在平等地给予每一个顾客的热情中,赢得他们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才推销得轻松自然且成交率高。我认为,推销员对任何一个潜在客户都不可能完全了解。他是否有购买能力、兴趣何在,不经过面谈你便无从知晓。所以,千万不要以貌取人,因小失大。如果怠慢了一位顾客,你可能失去的是一大批顾客。”

犹太人“赚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钱就是钱,不会因为是做哪种工作的所得而有高低贵贱之分。

犹太人狄克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钻石商人,更是一位优秀的演讲家。为了证明在任何时候都要看得起自己,认同自我价值,他经常在公开场合进行这样的演讲:

“大家看,这是50美元,崭新的50美元。有谁想要?”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

然后狄克把这张纸币在手里揉了揉,纸币变得皱巴巴的,然后又问观众:“现在有人想要这50美元吗?”所有的人举起了手。

狄克又把这张纸币放在地上,用脚狠狠地踩了几下,钱币已经变得又脏又烂了。他拿起来,又问:“现在还有人想要吗?”结果还是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

于是,狄克说:“朋友们,钱在任何时候都是钱,它不会因为你揉了它,把它踩烂,它的价值就会发生什么变化,它依然可以在商店里花出去。”

是的,钱就是钱,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它不会因为受到了什么“待遇”就有所差别,因为它的价值自始至终并没有改变。

钱是一种货币符号,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多少的标志,它本身不存在贵贱问题。因此,犹太人在赚钱的时候,从不会觉得钱是低贱或高贵的,也不会因为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好与不好而自惭形秽,而是表现得十分平和。

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开动脑筋,开辟新的财富之路

挣钱的路并非一条,只要善于开动脑筋,就可以找到很多赚大钱的方法。留意一些犹太富豪的发迹史,你就会发现,要想赚钱,并不一定非得跟着大家一窝蜂地奔向同一条路。

《塔木德》中说:“都寻找过的田地不会有落下的麦穗,很少有人在走过的道路上发现有遗失的金子。”所以,跳出传统的商业模式,多思考、多创新,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的财富之路。

在商场上,有很多生意是大家都不看好、不愿意做的。很多时候,并非这些生意不赚钱,而是因为这些生意的钱很难赚。但正是因为这些生意的钱难赚,它们的利润才会更高,也才能更加引起犹太商人的注意。

犹太商人弗雷德里克·图德就是这种善于在这种不好做的生意上赚大钱的人。图德出生在纽约波士顿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一次酒会上,哥哥德纳和他半开玩笑地设想了将冰从附近的弗雷什庞德运到南部地区各港口的可能性。在这些港口,冰可以卖出高价,得到的利润十分丰厚。

但是,图德和哥哥的这一设想在很多人看来就像是在说笑话,因为把冰从弗雷什庞德运到南部地区的各个港口,不仅需要大量的费用,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冰是极易融化的,何况南部是热带地区,一旦冰融化了,损失也是巨大的。正因如此,当时根本就没有人想要做这笔“不可能”的生意。然而,图德并不这样想,他反而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在他看来,也许大家都不去做的“不可能”的生意,会让自己狠狠地赚上一笔。想好了以后,图德决定和自己的一个堂兄商量一下。

在得到一个堂兄的协助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图德投资1万美元,把130吨冰运往了马西尼克岛。波士顿的一家报纸还特别报道了这件事:“这不是儿戏,一艘装载冰块的货船已办好出港手续驶向马西尼克岛。我们希望这不会是一宗不可靠的投机买卖。”不久,图德来到了马西尼克岛这个地方,他希望向那些也许从未见过冰的顾客们说明怎样使用冰。对他来说,想方设法把这些冰卖出去至关重要,他想到可以用这些冰做冰激凌。

尽管图德不断地努力,但还是没有完成他的计划。在6周之内,那些没有卖掉的冰开始融化,图德付出的所有努力最终换回的是4000美元的损失。但是,图德没有气馁,又把装满了冰的船驶向了古巴……但是战争开始了,图德被迫暂停他的生意直到战争结束。

到了19世纪20年代中期,图德的生意慢慢转好,而且赚了很多钱,但他仍然很努力。在此期间,每年约有3000吨运冰船从波士顿运往各地,其中有2成的冰是他运的。出售冰的生意前途似锦:取一吨冰花费10美分左右,一吨冰运1000英里花费10美元。也就是说,这种生意是本小利大的好买卖,因此竞争在不断加剧,图德拼命降低价格,并在总体上改进了业务,以便击败他的竞争对手。

到了19世纪中期,图德“冰王”的地位已经牢不可摧。1856年,图德用船运了14.6万吨冰到菲律宾、澳大利亚、西印度群岛和南部各州,图德已经把冰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犹太人图德就这样依靠大家都不看好的生意赚到了大钱。可见,人与其在传统生意上和别人“挤破了头”,倒不如努力开辟新的致富之路。

能够开辟一个新的行业赚大钱固然显示着商人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但是在传统的商业中能压过对手脱颖而出,一样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一样是可以赚取自己的巨额财富的。

1957年,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全国博览会上,犹太人比尔将自己生产的罐头食品送去展览,但博览会却分给他一个最偏僻的阁楼作为会场。

比尔没有抱怨,而是沉着冷静地张罗着,并以他那灵活的头脑和强烈的自信心影响着事态的发展。

博览会开幕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而到比尔阁楼去的人却寥寥无几。比尔突发奇想,制作了很多小铜牌,并在铜牌上刻了一行字:谁拾到这些铜牌,就可以到博览会的阁楼上比尔食品陈列处换一件纪念品。制作好之后,他就在博览会的每一个角落里撒下这些铜牌。

这一招果然厉害。人们捡到铜牌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前往参观。不久,那间小小的阁楼便被挤得水泄不通,比尔的陈列处几乎成了大会的“名胜”,参观者无不争相前往。即使后来铜牌绝迹,盛况仍一如当初,而且让比尔一次就赚了50万美元。聪明的比尔化不利为有利,出奇致富的故事由此传开。

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点子,就要勇于挖掘大脑中的“第一金矿”。赚钱的门路很多,关键就在于你善不善于转换思路,调动你的智慧,去想出一些好的创意。当你有固定的目标,并以顽强的毅力和炽热的愿望去追求时,你就会将创意变为财富。

德国有一家高脑力公司,公司上层发现很多员工萎靡不振,面带“菜色”。经咨询多名专家后,他们采纳了一个简单而别致的治疗方法——在公司后院用圆滑光润的小石子铺成一条石子小道。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抽出15分钟时间,让员工脱掉鞋在石子小道上随意行走散步。起初,员工们觉得很好笑,更有许多人觉得在众人面前赤足很难为情,但时间一久,他们便发现了它的好处。原来这是极具医学原理的物理疗法,起到了一定的按摩作用。

一个犹太人看到这则故事后,便开始着手他的生意。他请专业人士指点,选取了一种略带弹性的塑胶垫,将其裁成长方形,然后带着它回到老家。老家的小河滩上全是光洁漂亮的小石子。他在石料厂将这些拣选好的小石子一分为二,一粒粒稀疏有致地粘满胶垫。胶水干透后,他先上去反复试验感觉,反复修改好几次后,确定了样品,然后在家乡因地制宜开始批量生产。后来,他又把它们确定为好几个规格,产品一生产出来,他便将产品鉴定书等手续一应办齐,然后在一周之内把能代销的商店全部上了货。

将产品送进商店只完成了销售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把这些产品送进顾客家中。随后的半个月内,他每天都派人去做免费推介员。商店的代销稳定后,他又开拓了一项上门服务:为大型公司在后院中铺设石子小道;为幼儿园、小学在操场边铺设石子乐园;为家庭铺室内石子过道、石子浴室地板、石子健身阳台等。一块块本不起眼的地方,一经装饰便成了一处处小小的乐园。紧接着,这位犹太人将单一的石子变换为多种多样的材料,如七彩的塑料、珍贵的玉石,以满足不同人士的需要。小石子铺就了这个犹太人的财富之路。

很多犹太商人深深地懂得传统的思维是创新的头号“敌人”,它们会牢牢盘踞在人的心灵中,冻结着人的思维,阻碍着人的进步,干扰着人进一步发挥创造的能力,使人永远不能和成功“亲密接触”。所以,成功需要独辟蹊径,走别人未走的路。

和气生财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应当从小养成忍耐、平和而安宁的性情,乐天知命,使自己的身心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他们相信和气生财。所以,人们在与犹太商人打交道时会发现,他们总是呈现一副笑脸,不管生意能否做成,甚至在为合约产生不同意见时,他们也会以笑脸来说出其否定的态度,保持谦和。

犹太人普遍有一种“谦和”的耐性。犹太商人善于利用自己的这一耐性,在经商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和气”的作用。这种和气,在人际交往中有“黏合剂”的作用,很容易把对方吸引住。实践证明,在商务活动中,它也是一种促销手段。

人是群体动物,人与人之间能否和睦相处,对事业的影响很大。企业家制造出商品因服务好而发财,因受人喜爱而赚钱;政治家开展政治工作,因得到人们的支持而有所成就;歌唱家演唱歌曲,因得到乐队的伴奏和观众的捧场而被赞赏……人一切的活动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犹太人懂得这一道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这是他们事业成功和发财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商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陷入突如其来的怒气中更能造成灾难的了,而习惯性的自我克制能带来平静和财富并免除激烈的争执。

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人恣意谩骂长达十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无比气愤,为洛克菲勒感到不平,甚至有人让洛克菲勒拿墨水瓶向那人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那人赶出去。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那样做。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和善地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那人被弄得莫名其妙,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若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叹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做争辩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好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洛克菲勒不开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最后,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响,只得离去。

洛克菲勒的聪明之处就是根本没有对这位暴躁的闯入者发脾气,当吵架者找不到吵架的对手时,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如果洛克菲勒脾气没有控制好,那么在早有准备的吵架者面前,未必会占到口角上的便宜,反而会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失态,并打乱自己的工作计划,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商业活动,影响自己去赚取更多的金钱。

下面这则笑话能够更加让我们知道好脾气的重要作用。

有位在政党里崭露头角的候选人,去一位政界要人那里学习政治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及请教如何获得选票。

这位政界要人向他提出了一个条件:“你打断我说话一次,就得付5美元。”

候选人说:“好的,没问题。”

“那什么时候开始?”政界要人问道。

“现在,马上可以开始。”

“很好。第一条是,对你听到的对自己的诋毁或者污蔑一定不要感到愤恨,随时都要注意这一点。”

“噢,我能做到。不管人们说我什么,我都不会生气。我对别人的话毫不在意。”

“很好,这就是我经验的第一条。但是,坦白地说,我是不愿意你这样一个不道德的流氓当选……”

“先生,你怎么能……”

“付5美元。”

“哦!啊!这只是一个教训,对不对?”

“哦,是的,这是一个教训。但是,实际上也是我的看法……”

“你怎么能这么说……”

“付5美元。”

“哦!啊!”他气急败坏地说,“这又是一个教训。你的10美元赚得也太容易了。”

“没错,10美元。你是否先付清钱,然后我们再继续?因为,谁都知道,你有不讲信用和赖账的‘美名’……”

“你这个可恶的家伙!”

“再付5美元。”

“啊!又一个教训。噢,我最好试着控制自己的脾气。”

“好,我收回前面的话,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这样。我认为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因为考虑到你低贱的家庭出身,又有那样一个声名狼藉的父亲……”

“你才有个声名狼藉的父亲……”

“请付5美元。”

看,为了学会自我克制的第一课,这个候选人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最后,那个政界要人说:“现在,就不是5美元的问题了。你要记住,你每一次发火或者你为自己所受的侮辱而生气时,至少会因此而失去一张选票。对你来说,选票可比银行的钞票值钱得多。”

这则故事对商人处世很有借鉴意义。如果说,政界人士发脾气丢失的是选票的话,那么,商人发脾气丢失的则是金钱了。所以说,和气生财。